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莹,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近9年来,她扎根社区,把社区居民当家人,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练就了扎实的临床功底,拥有良好的群众口碑。近年,黄莹先后获得了全国“百家健康守门人”、武汉市“岗位学雷锋标兵”、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武汉市劳动模范”、“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荆楚楷模”、“中国好人”、“优秀全科医生奖”等一系列荣誉。
悠悠汉水之上横亘着一座铁路桥梁,这让武汉市硚口区有了一条以该桥命名的街道——汉水桥街。在这片老旧的社区里,有一家让许许多多硚口区市民羡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在这家中心里,有一位让武汉基层医疗引以为荣的家庭医生——黄莹。元月中旬,本刊记者多次走进这家社区,走近这位武汉家庭医生排头兵、社区居民健康守护人。
扎根社区,青春因“守护”而美丽
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武汉市硚口区仁寿社区的菜场边,这里是大多数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它占地不大,有着统一的绿色标识,明亮而洁净。
导医台上“朋友式服务关系,亲人般全面关怀”的标语赫然在目。诊室中,正在问诊的医生挂着温暖的微笑,在这寒冷的冬日,为来来往往的患者心中平添了一份暖意。
“阿姨,最近腿还疼吗?”上午10点,家庭医生黄莹的第10位患者,也是她的老熟人彭奶奶来了。“药按时吃了没有啊?”“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循例问完,黄莹又问起了彭奶奶儿子女儿的情况。
原来,彭奶奶两个孩子都是慢性病患者,孙子也是高危潜在患者,因此,每次黄莹都会顺带着问一圈,给全家人的健康出出建议。
“仁者立心,医者济世。”慈善和热忱的性格使她选择了医学专业,奉献和尽责的品质让她走上了医生的岗位。2009年,从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黄莹就应聘到了武汉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
“我从小就生活在武汉的老社区,知道这里最需要什么样的医生。”
工作以来,黄莹将社区当成了家,常来看病的居民就像家人。
2016年,武汉市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雨后春笋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铺开。国家医改的号角吹响时,黄莹由一个春风送暖的天使,转身成为站在医改前列的“花木兰”,带领团队,坚定而自信地走向了“家庭医生”这一新的岗位。
面对熟悉的社区、了然于心的病患情况,黄莹和她带领的团队,六年中,用四种模式将社区居民进行了医疗服务全覆盖:
以网诊为基础,全面掌握辖区医疗对象,锁定工作重点;
以问诊为核心,建立社区医疗模式,完善基础医疗设施;
以巡诊为手段,深入社区民众,零距离提供“望闻问切”医疗服务;
以出诊为补充,实施紧急救助,解决最棘手的病情。
她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施行的。
两年来,黄莹和她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健康武汉”APP为700多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并负责200多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管理,为他们建立了“居民慢性病管理表”,并跟踪服务,至今无一人发生严重并发症。
到了周四巡诊的日子里,一进社区,居民们都亲切地和黄莹及护士张玲打招呼。
由居委会提供的社区老年食堂是她们的“巡诊点”。一台血压计,一个听诊器,一些血糖检测工具,一本记录簿,不需要召集,居民们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知道你今天要来,过了早就来等你了!”68岁的吴爹爹每个礼拜都是“头三名”。
缠袖带,捏气囊,放减压阀,黄莹动作麻利又熟练。
“血压有点高,降压药您今天还没吃吧?”黄莹笑着说,“啥事儿都不能耽误吃药啊!”吴爹爹连连点头。
义务巡诊、健康指导,是社区医生的职责,但仍有些居民不太信这些走到家门口的“赤脚医生”。不少都是围观着过来,却被黄莹发现了大问题。
“您高压160了,体重也超标,一定要早点治疗啊。”黄莹对第一次来问诊的老人说。“我帮您建一份健康档案,方便对您进行跟踪管理,以后去大医院看病还能减少检查,为您省钱呢!”
“好好,那就建。”老人忙点头。
“您一定要多活动,少吃油腻食物,预防中风。”黄莹边为他登记边不停叮嘱。
临近中午,来问诊的人群逐渐散去,“咱们该上门巡诊了。”黄莹提醒身边的张玲,对于小区的重症病人,要到家里给他们做检查。
“我们家庭医生,平时服务的都是街坊邻居,所以病人都成了我的熟人。他们即便去了大医院看病,回来以后也会问问我药怎么吃。”黄莹觉得作为家庭医生,看的不是患者的某一种疾病,而是他所有的疾病。不仅照顾到患者的心理感受,还要考虑他的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情况等。
75岁的辛素珍是社区老居民,黄莹偶然发现她有心衰的症状,赶紧通知她家人转诊专科医院。开胸手术后,辛婆婆恢复得不太好,黄莹多次上门问诊看护,解决了她术后因胃病复发不能进食等问题。不久,黄莹又将辛婆婆接到社区服务中心,邀请医联体单位的同济医院心内科专家进行联合复诊,为她确定了后续治疗恢复方案。
辛婆婆一天天恢复了健康,面色红润,说话铿锵有力,体重从90斤漲到了110斤。她说自己现在是黄莹的“铁杆粉丝”,不仅签约了她的家庭医生团队,还动员身边的人都加入进来。“黄医生医术好,特别负责,把健康交给她,放心!”
作为初级诊疗医生,黄莹认为“花最少的钱,买最有效的药”就是百姓最大的诉求。提升专业水平,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就是自己最重要的“功课”。
同事说:“黄医生能叫出三四百个病人的名字,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吃什么药,她都能一一道出口。”
有很多已经从仁寿社区搬到其他地方的居民,仍不愿迁走自己的“档案”。 熊红艳是2型糖尿病病人,家搬去了后湖;汪武军也患有多年的高血压症,家搬去了汉阳。但每逢季度里的面对面问诊日,他们都会回到社区,请黄医生为自己把把健康关。
牢记使命,党徽在白衣上闪光
黄莹说,自己既是医生,更是一名奋斗在卫生战线的党员。
2018年来,武汉市硚口区卫计系统打造“红色港湾党员先锋在行动”党建品牌。全区共成立了99个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了102个社区巡诊室。在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的9个家庭医生团队中,7位团队长都是党员。
去年9月,黄莹带领着曾获得“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的家庭医生志愿服务队,走进汉正街,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延伸“全国优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触角,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惠及千家万户。
“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和我们签约,即便是免费的,他们会说,大病有医院,小病买点药,家庭医生有什么用?”
年前一次巡诊,一位居民测量的血糖值高于其他地方测量结果,就武断地说她们是卖药的,是骗子。黄莹不急不躁,耐心跟她解释血糖在不同时间测量时数据的差别,道理说通,情理说透,让这位居民心服口服,并与黄莹团队签约。
还有一次在社区提供的免费体检中,一位女居民的体检结果引起了黄莹的注意——血小板值偏低。參考了其他体检数据后,黄莹马上打电话嘱咐她一定要换降压药,并告知有颅内出血的可能,并指导其用药。随着检测值恢复正常,病人心中的戒备也放下了,从最初的不理解不信任,到后来主动上门与她们签约。
和黄莹搭档的护士张玲谈到团队长黄莹,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遇到情绪不好乱发脾气的病人,我都会急着分辩,但黄姐却挡住我,和风细雨为他们解释,直到解开他们的心结。”
去年开展“双认领”活动,黄莹的服务对象是76岁的唐婆婆。
“老人脾气爆,信不过年轻人,言语上也不太注意。”“我第一次联系她,她就拒绝签约,连见面都不同意。话说得不好听。”
黄莹没有气馁,从居委会找到了唐婆婆的家庭住址,主动上门。做了半天工作,唐婆婆才伸出了胳膊让她给看看。
检查后发现,她患有很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黄莹跟她说,药物需要调整了,不然会严重影响健康。
“一次不行,我就说两次,两次不行我就说个十次八次。后来她慢慢就听我的了。也和我们签了约。”黄莹形容起如何“收服”病人,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黄莹说:“对于不理解的病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讲,慢慢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觉得我比他们自己更关心他们的健康问题。”
张玲说,正是有了黄莹的表率,她也在去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们的团队这么优秀,黄莹姐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
85岁的周婆婆得知我们在采访黄莹,不顾风雨难行,提着刚买好的菜就来到了卫生服务中心。
“自从有黄莹这孩子给我瞧病,心脏病再也没犯过,腿也利索了,现在可是甩起手来走路啊!”
82岁的李玉颜和脑瘫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年龄大、家务活又繁重,一次不小心摔伤了腿,出现了鸡蛋大小的溃疡面,老人行动困难,无法出门。黄莹代领团队护士两天一次的上门为她换药,持续了3个月,让老人避免了截肢的恶果。
考虑到老人生活的艰难,黄莹和单位领导联系区里,帮老人及女儿搬到了条件好很多的海工社区养老院,并承诺老人继续为她实行健康管理,让她们安心地搬了家。
“我是医生,也是党员,救援病患是我的工作,而守护社区里的老人健康,更是我的责任。”黄莹说。
践行医改,做居民健康“守护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与康复在社区完成,是我国医改分级诊疗的大方向。几年来,黄莹和她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践行着医改的大政方针和工作要求。
硚口区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晓辉说,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就是想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信任基层医疗水平,切实实现分级诊疗,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现在,仁寿社区的签约居民都从黄莹的服务中感受到了家庭医生的“含金量”:
她和她的“战友们”为更多的居民提供了更近更直接的看病方式,打通了百姓就医的“最后一公里”。
她们还减轻了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基层首诊,急重大病她们协助转诊。对于特殊人群,更能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黄莹和团队还将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建档跟踪,提供更连续、高效的诊疗服务。有效缓解了大医院就诊压力,促进了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据硚口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大团队”为统筹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硚口模式”,具备了覆盖广、专业精、信息畅通、凝聚力强的独特优势,全面助推家庭医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与服务化,倒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基层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只有实现医防有效融合,吸引更多居民在基层就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
黄莹和她带领的团队,以及数以百计的家庭医生,正以责任和奉献厚植“医者仁心”底色,以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感为己任,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牢固的健康防线。
悠悠汉水之上横亘着一座铁路桥梁,这让武汉市硚口区有了一条以该桥命名的街道——汉水桥街。在这片老旧的社区里,有一家让许许多多硚口区市民羡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在这家中心里,有一位让武汉基层医疗引以为荣的家庭医生——黄莹。元月中旬,本刊记者多次走进这家社区,走近这位武汉家庭医生排头兵、社区居民健康守护人。
扎根社区,青春因“守护”而美丽
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武汉市硚口区仁寿社区的菜场边,这里是大多数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它占地不大,有着统一的绿色标识,明亮而洁净。
导医台上“朋友式服务关系,亲人般全面关怀”的标语赫然在目。诊室中,正在问诊的医生挂着温暖的微笑,在这寒冷的冬日,为来来往往的患者心中平添了一份暖意。
“阿姨,最近腿还疼吗?”上午10点,家庭医生黄莹的第10位患者,也是她的老熟人彭奶奶来了。“药按时吃了没有啊?”“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循例问完,黄莹又问起了彭奶奶儿子女儿的情况。
原来,彭奶奶两个孩子都是慢性病患者,孙子也是高危潜在患者,因此,每次黄莹都会顺带着问一圈,给全家人的健康出出建议。
“仁者立心,医者济世。”慈善和热忱的性格使她选择了医学专业,奉献和尽责的品质让她走上了医生的岗位。2009年,从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黄莹就应聘到了武汉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
“我从小就生活在武汉的老社区,知道这里最需要什么样的医生。”
工作以来,黄莹将社区当成了家,常来看病的居民就像家人。
2016年,武汉市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雨后春笋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铺开。国家医改的号角吹响时,黄莹由一个春风送暖的天使,转身成为站在医改前列的“花木兰”,带领团队,坚定而自信地走向了“家庭医生”这一新的岗位。
面对熟悉的社区、了然于心的病患情况,黄莹和她带领的团队,六年中,用四种模式将社区居民进行了医疗服务全覆盖:
以网诊为基础,全面掌握辖区医疗对象,锁定工作重点;
以问诊为核心,建立社区医疗模式,完善基础医疗设施;
以巡诊为手段,深入社区民众,零距离提供“望闻问切”医疗服务;
以出诊为补充,实施紧急救助,解决最棘手的病情。
她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施行的。
两年来,黄莹和她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健康武汉”APP为700多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并负责200多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管理,为他们建立了“居民慢性病管理表”,并跟踪服务,至今无一人发生严重并发症。
到了周四巡诊的日子里,一进社区,居民们都亲切地和黄莹及护士张玲打招呼。
由居委会提供的社区老年食堂是她们的“巡诊点”。一台血压计,一个听诊器,一些血糖检测工具,一本记录簿,不需要召集,居民们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知道你今天要来,过了早就来等你了!”68岁的吴爹爹每个礼拜都是“头三名”。
缠袖带,捏气囊,放减压阀,黄莹动作麻利又熟练。
“血压有点高,降压药您今天还没吃吧?”黄莹笑着说,“啥事儿都不能耽误吃药啊!”吴爹爹连连点头。
义务巡诊、健康指导,是社区医生的职责,但仍有些居民不太信这些走到家门口的“赤脚医生”。不少都是围观着过来,却被黄莹发现了大问题。
“您高压160了,体重也超标,一定要早点治疗啊。”黄莹对第一次来问诊的老人说。“我帮您建一份健康档案,方便对您进行跟踪管理,以后去大医院看病还能减少检查,为您省钱呢!”
“好好,那就建。”老人忙点头。
“您一定要多活动,少吃油腻食物,预防中风。”黄莹边为他登记边不停叮嘱。
临近中午,来问诊的人群逐渐散去,“咱们该上门巡诊了。”黄莹提醒身边的张玲,对于小区的重症病人,要到家里给他们做检查。
“我们家庭医生,平时服务的都是街坊邻居,所以病人都成了我的熟人。他们即便去了大医院看病,回来以后也会问问我药怎么吃。”黄莹觉得作为家庭医生,看的不是患者的某一种疾病,而是他所有的疾病。不仅照顾到患者的心理感受,还要考虑他的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情况等。
75岁的辛素珍是社区老居民,黄莹偶然发现她有心衰的症状,赶紧通知她家人转诊专科医院。开胸手术后,辛婆婆恢复得不太好,黄莹多次上门问诊看护,解决了她术后因胃病复发不能进食等问题。不久,黄莹又将辛婆婆接到社区服务中心,邀请医联体单位的同济医院心内科专家进行联合复诊,为她确定了后续治疗恢复方案。
辛婆婆一天天恢复了健康,面色红润,说话铿锵有力,体重从90斤漲到了110斤。她说自己现在是黄莹的“铁杆粉丝”,不仅签约了她的家庭医生团队,还动员身边的人都加入进来。“黄医生医术好,特别负责,把健康交给她,放心!”
作为初级诊疗医生,黄莹认为“花最少的钱,买最有效的药”就是百姓最大的诉求。提升专业水平,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就是自己最重要的“功课”。
同事说:“黄医生能叫出三四百个病人的名字,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吃什么药,她都能一一道出口。”
有很多已经从仁寿社区搬到其他地方的居民,仍不愿迁走自己的“档案”。 熊红艳是2型糖尿病病人,家搬去了后湖;汪武军也患有多年的高血压症,家搬去了汉阳。但每逢季度里的面对面问诊日,他们都会回到社区,请黄医生为自己把把健康关。
牢记使命,党徽在白衣上闪光
黄莹说,自己既是医生,更是一名奋斗在卫生战线的党员。
2018年来,武汉市硚口区卫计系统打造“红色港湾党员先锋在行动”党建品牌。全区共成立了99个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了102个社区巡诊室。在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的9个家庭医生团队中,7位团队长都是党员。
去年9月,黄莹带领着曾获得“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的家庭医生志愿服务队,走进汉正街,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延伸“全国优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触角,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惠及千家万户。
“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和我们签约,即便是免费的,他们会说,大病有医院,小病买点药,家庭医生有什么用?”
年前一次巡诊,一位居民测量的血糖值高于其他地方测量结果,就武断地说她们是卖药的,是骗子。黄莹不急不躁,耐心跟她解释血糖在不同时间测量时数据的差别,道理说通,情理说透,让这位居民心服口服,并与黄莹团队签约。
还有一次在社区提供的免费体检中,一位女居民的体检结果引起了黄莹的注意——血小板值偏低。參考了其他体检数据后,黄莹马上打电话嘱咐她一定要换降压药,并告知有颅内出血的可能,并指导其用药。随着检测值恢复正常,病人心中的戒备也放下了,从最初的不理解不信任,到后来主动上门与她们签约。
和黄莹搭档的护士张玲谈到团队长黄莹,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遇到情绪不好乱发脾气的病人,我都会急着分辩,但黄姐却挡住我,和风细雨为他们解释,直到解开他们的心结。”
去年开展“双认领”活动,黄莹的服务对象是76岁的唐婆婆。
“老人脾气爆,信不过年轻人,言语上也不太注意。”“我第一次联系她,她就拒绝签约,连见面都不同意。话说得不好听。”
黄莹没有气馁,从居委会找到了唐婆婆的家庭住址,主动上门。做了半天工作,唐婆婆才伸出了胳膊让她给看看。
检查后发现,她患有很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黄莹跟她说,药物需要调整了,不然会严重影响健康。
“一次不行,我就说两次,两次不行我就说个十次八次。后来她慢慢就听我的了。也和我们签了约。”黄莹形容起如何“收服”病人,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黄莹说:“对于不理解的病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讲,慢慢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觉得我比他们自己更关心他们的健康问题。”
张玲说,正是有了黄莹的表率,她也在去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们的团队这么优秀,黄莹姐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
85岁的周婆婆得知我们在采访黄莹,不顾风雨难行,提着刚买好的菜就来到了卫生服务中心。
“自从有黄莹这孩子给我瞧病,心脏病再也没犯过,腿也利索了,现在可是甩起手来走路啊!”
82岁的李玉颜和脑瘫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年龄大、家务活又繁重,一次不小心摔伤了腿,出现了鸡蛋大小的溃疡面,老人行动困难,无法出门。黄莹代领团队护士两天一次的上门为她换药,持续了3个月,让老人避免了截肢的恶果。
考虑到老人生活的艰难,黄莹和单位领导联系区里,帮老人及女儿搬到了条件好很多的海工社区养老院,并承诺老人继续为她实行健康管理,让她们安心地搬了家。
“我是医生,也是党员,救援病患是我的工作,而守护社区里的老人健康,更是我的责任。”黄莹说。
践行医改,做居民健康“守护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与康复在社区完成,是我国医改分级诊疗的大方向。几年来,黄莹和她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践行着医改的大政方针和工作要求。
硚口区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晓辉说,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就是想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信任基层医疗水平,切实实现分级诊疗,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现在,仁寿社区的签约居民都从黄莹的服务中感受到了家庭医生的“含金量”:
她和她的“战友们”为更多的居民提供了更近更直接的看病方式,打通了百姓就医的“最后一公里”。
她们还减轻了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基层首诊,急重大病她们协助转诊。对于特殊人群,更能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黄莹和团队还将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建档跟踪,提供更连续、高效的诊疗服务。有效缓解了大医院就诊压力,促进了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据硚口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大团队”为统筹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硚口模式”,具备了覆盖广、专业精、信息畅通、凝聚力强的独特优势,全面助推家庭医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与服务化,倒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基层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只有实现医防有效融合,吸引更多居民在基层就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
黄莹和她带领的团队,以及数以百计的家庭医生,正以责任和奉献厚植“医者仁心”底色,以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感为己任,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牢固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