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看报,常常会遇到“菩提”二字。我看到这两个字就像看到一片风景,绿树红花掩映着辉煌的殿宇,灿烂的阳光溢满了天地。我感到奇怪,仅仅是书报上的两个字而已,怎么会让我生出如此的幻象?我把这种幻象描述给朋友,朋友说在大理州府以北的鹤庆县境内,有一处景观和我描述的极为相似。
起初我并不太相信,可后来却相信了。大理这地方自古就很神奇,许多风景都像梦中的风景,有几处还不为人知那也是极有可能的。想来朋友说的那道景观也是大理的珍藏,一旦走入进去,我想我会得到诗意的抚慰。这之后我对那道景观的想往就更深了,那种菩提的神性被我臆想得飘渺奇丽,我分不清那是人间还是天堂。
经不住那菩提之景的吸引,我选了个绝好的天气,终于走进了那片幽境。最先进入的是菩提寺,这是菩提三景中的第一景。此时的菩提寺十分宁静,门楼斗拱井然交错,一脚踏了进去,我立刻感到自己是踏入了时空之外。殿宇的门窗布满了精美的雕刻,眼到之处龙缠凤绕,飞檐流丹中展现着远古的清新。沿着石阶步入正殿,一眼便看到了菩提祖师。祖师来自天竺,却有着和常人相同的模样,只是那眉宇间多了许多刚毅。这也难怪,他为人而来就必有人的面目,他为人做事必有人的意志。我开始羡慕这位菩萨了,他选了如此美妙的地方居住,真可谓聪明绝顶。
寺院里铺满了融融的阳光,我背靠着那块记录了该寺始由的石碑四处张望,清纯的空气便输入到我的肺叶。天地间没有一丝声息,阳光带着桔红的色彩对寺院施行了温情的笼罩,那份宁静让我着实感动。我怔怔地望着眼前的景象,除去了杂念的内心空阔无边,似乎只留存了这种景象的悠远和浑厚。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风景是会使人脆弱的,接受它的抚慰竟能使人鼻梁莫名地酸涩。
走出菩提寺,向北步行不远就是那眼菩提井,这是菩提三景中的第二景。菩提井周约3米,深约2米,如此狭窄的水面竟也波光粼粼。据说此井多汲不涸,少汲不盈,自菩提祖师用锡仗凿成之时就是如此。且不说它是神的开凿,单是那种视觉上的清碧,就足以使我觉出它的甘甜。可惜此处并无炉火,不然可以取水熟茗,想那滋味儿一定绝佳。
菩提井是大地的眼,看尽了田野的丰腴与削瘦,又注视着天宇的空阔与寂寥。按说时光的浸染也早该使它苍老得浑浊了,但它却自己滋养着自己的年轻,永远地积着静静的嫩水。井边放着一只铁瓢,我舀出些水来一饮而尽,甜丝丝的滋味立刻传导于我的四肢百骸。一种快意在我体内沉浮,感觉自己已化为一尾小鱼,正潜藏于水中享受着一份偌大的自由。不过我并没游向井的深处,而是沿着那条印满青苔的小径.一直地向东游去。
我之所以向东而去,是因为我看到了那棵菩提树,那是菩提三景中的第三景。菩提树有近20米的高度,我仰着脸静静地望它,顿时便知道了什么叫枝繁叶茂。树叶的绿把空气染成了祥和、明净、亲切的样子,这种远离尘嚣的宁静让我的心也跟着宁静,因此我听到了它梦中的呓语。我感觉这菩提树是幸福的,因为幸福它才固执,因为固执它才孤独。据说此树是不可以繁衍的,史料记载说“有好事者欲广其种,或以枝接,或以籽种,竟无成活者”。如此我便担心起来,假如有一天这古树被岁月推倒在地,这世上岂不就没了这别样的碧绿?
或许树也会英雄气短,我眼前的菩提树有着刚烈的个性,历史上它曾有过两次枯萎。第一次是在清朝咸丰年间,滇西北回民英勇起义,结果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第二次是1944年,日本人的飞机在保山狂轰滥炸,百姓进入了流泪的年景。好在血腥的日子已经过去,苏醒过来的菩提树依然是亭亭如盖,那种蓬勃和旺盛让人心醉。望着这菩提树的葱绿才忽然懂得,它之所以如此蓬勃旺盛,是由于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呵护与羁绊。这菩提树是有心的,它知道孤独也是一种美丽。
漫步在菩提三景之中,不仅是一种人生的雅趣,还是一种向善的机缘。菩提三景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只要你从这里从容地穿过,也就完成了一次对于时空的跨越。这当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走出之后我除了感到一种身体上的轻松,还觉出一种心灵上的干净。我站那里仔细地思忖,这“菩提”二字当中到底包含了什么?后来我想起来了,“菩提”是一句佛教用语,指的是觉悟了的境界。
起初我并不太相信,可后来却相信了。大理这地方自古就很神奇,许多风景都像梦中的风景,有几处还不为人知那也是极有可能的。想来朋友说的那道景观也是大理的珍藏,一旦走入进去,我想我会得到诗意的抚慰。这之后我对那道景观的想往就更深了,那种菩提的神性被我臆想得飘渺奇丽,我分不清那是人间还是天堂。
经不住那菩提之景的吸引,我选了个绝好的天气,终于走进了那片幽境。最先进入的是菩提寺,这是菩提三景中的第一景。此时的菩提寺十分宁静,门楼斗拱井然交错,一脚踏了进去,我立刻感到自己是踏入了时空之外。殿宇的门窗布满了精美的雕刻,眼到之处龙缠凤绕,飞檐流丹中展现着远古的清新。沿着石阶步入正殿,一眼便看到了菩提祖师。祖师来自天竺,却有着和常人相同的模样,只是那眉宇间多了许多刚毅。这也难怪,他为人而来就必有人的面目,他为人做事必有人的意志。我开始羡慕这位菩萨了,他选了如此美妙的地方居住,真可谓聪明绝顶。
寺院里铺满了融融的阳光,我背靠着那块记录了该寺始由的石碑四处张望,清纯的空气便输入到我的肺叶。天地间没有一丝声息,阳光带着桔红的色彩对寺院施行了温情的笼罩,那份宁静让我着实感动。我怔怔地望着眼前的景象,除去了杂念的内心空阔无边,似乎只留存了这种景象的悠远和浑厚。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风景是会使人脆弱的,接受它的抚慰竟能使人鼻梁莫名地酸涩。
走出菩提寺,向北步行不远就是那眼菩提井,这是菩提三景中的第二景。菩提井周约3米,深约2米,如此狭窄的水面竟也波光粼粼。据说此井多汲不涸,少汲不盈,自菩提祖师用锡仗凿成之时就是如此。且不说它是神的开凿,单是那种视觉上的清碧,就足以使我觉出它的甘甜。可惜此处并无炉火,不然可以取水熟茗,想那滋味儿一定绝佳。
菩提井是大地的眼,看尽了田野的丰腴与削瘦,又注视着天宇的空阔与寂寥。按说时光的浸染也早该使它苍老得浑浊了,但它却自己滋养着自己的年轻,永远地积着静静的嫩水。井边放着一只铁瓢,我舀出些水来一饮而尽,甜丝丝的滋味立刻传导于我的四肢百骸。一种快意在我体内沉浮,感觉自己已化为一尾小鱼,正潜藏于水中享受着一份偌大的自由。不过我并没游向井的深处,而是沿着那条印满青苔的小径.一直地向东游去。
我之所以向东而去,是因为我看到了那棵菩提树,那是菩提三景中的第三景。菩提树有近20米的高度,我仰着脸静静地望它,顿时便知道了什么叫枝繁叶茂。树叶的绿把空气染成了祥和、明净、亲切的样子,这种远离尘嚣的宁静让我的心也跟着宁静,因此我听到了它梦中的呓语。我感觉这菩提树是幸福的,因为幸福它才固执,因为固执它才孤独。据说此树是不可以繁衍的,史料记载说“有好事者欲广其种,或以枝接,或以籽种,竟无成活者”。如此我便担心起来,假如有一天这古树被岁月推倒在地,这世上岂不就没了这别样的碧绿?
或许树也会英雄气短,我眼前的菩提树有着刚烈的个性,历史上它曾有过两次枯萎。第一次是在清朝咸丰年间,滇西北回民英勇起义,结果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第二次是1944年,日本人的飞机在保山狂轰滥炸,百姓进入了流泪的年景。好在血腥的日子已经过去,苏醒过来的菩提树依然是亭亭如盖,那种蓬勃和旺盛让人心醉。望着这菩提树的葱绿才忽然懂得,它之所以如此蓬勃旺盛,是由于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呵护与羁绊。这菩提树是有心的,它知道孤独也是一种美丽。
漫步在菩提三景之中,不仅是一种人生的雅趣,还是一种向善的机缘。菩提三景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只要你从这里从容地穿过,也就完成了一次对于时空的跨越。这当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走出之后我除了感到一种身体上的轻松,还觉出一种心灵上的干净。我站那里仔细地思忖,这“菩提”二字当中到底包含了什么?后来我想起来了,“菩提”是一句佛教用语,指的是觉悟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