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预示着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迎来又一次发展的机遇。文章通过分析“十二五”规划蕴含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结合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现状,阐述社会责任会计在“十二五”规划中扮演的角色,从企业责任内容界定、计量、披露以及审验标准四个方面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十二五”规划; 社会责任会计; 政策建议
一、引言
回顾过去,大连湾漏油事故、上海静安居民楼大火等事件暴露了中国现阶段存在巨大的社会、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隐患。现实不断呼唤全社会承担责任,包括企业、政府和全体公民。在此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预示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求企业在更高水平上明确自身社会责任。企业利用社会责任会计的手段,提升综合业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无疑对社会和自身都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十二五”规划重点内容展开,探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运用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十二五”期间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内容、计量、披露及审验标准方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十二五”规划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始于20世纪30年代AdolfA.Berle与E.Merrick Dodd两位教授著名的“哈佛论战”。目前,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益相关者理论依托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又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严峻挑战,并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界定奠定了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要满足股东的利益诉求,也要顾及利益相关者(债权人、消费者、雇工、环保、社区等),还要谋求企业和社会、环境等的和谐发展。Carrol(1979)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两个概念的等同性,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但其存在难以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责任划分明确界限的问题。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2010)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分析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他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均衡的过程,因此界定对各方的责任也就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企业社会责任类型和利益相关者两个维度所构成的矩阵形成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更具体的概念框架,比如企业具有使股东获得盈利的经济责任,具有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法律责任,还包括在满足法律最低要求之外向雇员提供福利或培训的道德责任,以及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要求之外自动履行环境保护的慈善责任。同时,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类型交错配置可以形成多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二)“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
“十二五”规划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借鉴两种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可以将“十二五”规划落实到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中来。具体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对股东的经济责任,而且是对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推进农业现代化包含经济责任以及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则是企业对雇员的道德责任,同时也包括长远的经济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则强调对股东的经济责任、对社会的法律责任,依此类推等等。
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界定是社会责任会计能够在“十二五”期间发挥反映、监督以及决策参考职能的前提。但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多方面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理性认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及其运用。
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进展分析
既然企业社会责任有了具体的对象内容,从而社会责任会计在“十二五”规划中就能够对企业行为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表现有效发挥衡量和检验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还不尽成熟,主要以借鉴国际及西方国家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为主,如GRI—G3标准、SAI的SA8000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标准亟待建立。下面简要介绍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框架体系理论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框架体系的研究国内外探讨的比较完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简述。
一是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和内容。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是由美国会计学家David F.Linowes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等社会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的会计分支,此定义奠定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葛家澍(2001)则对社会责任会计作出简明扼要的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可见,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都是将会计、社会责任、社会效果几个关键词串联。
二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基本假设。宋献中(1997)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大部分学者也都同意此观点。而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的探讨,除货币计量假设需要添加新的内容以外,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都能适用于社会责任会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综合性的特点。
三是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披露。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计量目前主要是采用财务会计的传统计量方法。当今学术界提出的其他计量设想大多具有超前性,不具可操作性。而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披露则可从披露方式和披露原则来探讨。目前西方国家主要采用文字叙述披露模式、依附传统报告的披露模式和编制独立社会责任报表的披露模式,其模式经历了简单到丰富、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
(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足
首先,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内容的离散型、广泛性、社会责任要素的计量难题,使得社会责任会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中都遭遇了极大的瓶颈。其次,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够重视,市场效果也不够明显。再次,现有的社会责任报告具有如下特点:定性描述多,定量数据少;总结过去居多,预测未来效益少;自我评价好,他方鉴证少。当前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社会责任会计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一是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二是全面、准确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三是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标准和审验标准。三项发展齐头并进,方能发挥社会责任会计在“十二五”期间的决策参考和指导作用。
四、“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政策建议
“十二五”规划彰显了政府的决心: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动力活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升级;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减少能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十二五”规划要求企业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我们既要利用社会责任会计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又要认识到其不足并加以改进。对社会责任会计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设想:
【关键词】 “十二五”规划; 社会责任会计; 政策建议
一、引言
回顾过去,大连湾漏油事故、上海静安居民楼大火等事件暴露了中国现阶段存在巨大的社会、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隐患。现实不断呼唤全社会承担责任,包括企业、政府和全体公民。在此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预示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求企业在更高水平上明确自身社会责任。企业利用社会责任会计的手段,提升综合业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无疑对社会和自身都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十二五”规划重点内容展开,探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运用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十二五”期间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内容、计量、披露及审验标准方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十二五”规划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始于20世纪30年代AdolfA.Berle与E.Merrick Dodd两位教授著名的“哈佛论战”。目前,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益相关者理论依托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又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严峻挑战,并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界定奠定了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要满足股东的利益诉求,也要顾及利益相关者(债权人、消费者、雇工、环保、社区等),还要谋求企业和社会、环境等的和谐发展。Carrol(1979)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两个概念的等同性,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但其存在难以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责任划分明确界限的问题。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2010)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分析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他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均衡的过程,因此界定对各方的责任也就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企业社会责任类型和利益相关者两个维度所构成的矩阵形成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更具体的概念框架,比如企业具有使股东获得盈利的经济责任,具有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法律责任,还包括在满足法律最低要求之外向雇员提供福利或培训的道德责任,以及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要求之外自动履行环境保护的慈善责任。同时,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类型交错配置可以形成多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二)“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
“十二五”规划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借鉴两种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可以将“十二五”规划落实到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中来。具体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对股东的经济责任,而且是对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推进农业现代化包含经济责任以及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则是企业对雇员的道德责任,同时也包括长远的经济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则强调对股东的经济责任、对社会的法律责任,依此类推等等。
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界定是社会责任会计能够在“十二五”期间发挥反映、监督以及决策参考职能的前提。但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多方面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理性认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及其运用。
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进展分析
既然企业社会责任有了具体的对象内容,从而社会责任会计在“十二五”规划中就能够对企业行为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表现有效发挥衡量和检验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还不尽成熟,主要以借鉴国际及西方国家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为主,如GRI—G3标准、SAI的SA8000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标准亟待建立。下面简要介绍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框架体系理论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框架体系的研究国内外探讨的比较完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简述。
一是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和内容。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是由美国会计学家David F.Linowes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等社会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的会计分支,此定义奠定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葛家澍(2001)则对社会责任会计作出简明扼要的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可见,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都是将会计、社会责任、社会效果几个关键词串联。
二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基本假设。宋献中(1997)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大部分学者也都同意此观点。而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的探讨,除货币计量假设需要添加新的内容以外,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都能适用于社会责任会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综合性的特点。
三是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披露。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计量目前主要是采用财务会计的传统计量方法。当今学术界提出的其他计量设想大多具有超前性,不具可操作性。而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披露则可从披露方式和披露原则来探讨。目前西方国家主要采用文字叙述披露模式、依附传统报告的披露模式和编制独立社会责任报表的披露模式,其模式经历了简单到丰富、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
(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足
首先,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内容的离散型、广泛性、社会责任要素的计量难题,使得社会责任会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中都遭遇了极大的瓶颈。其次,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够重视,市场效果也不够明显。再次,现有的社会责任报告具有如下特点:定性描述多,定量数据少;总结过去居多,预测未来效益少;自我评价好,他方鉴证少。当前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社会责任会计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一是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二是全面、准确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三是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标准和审验标准。三项发展齐头并进,方能发挥社会责任会计在“十二五”期间的决策参考和指导作用。
四、“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政策建议
“十二五”规划彰显了政府的决心: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动力活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升级;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减少能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十二五”规划要求企业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我们既要利用社会责任会计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又要认识到其不足并加以改进。对社会责任会计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