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只要满足持证满7年等五项条件,上海市居住证就可以转为上海户籍。上海户籍改革的率先破冰再度吸引了全国民众对户籍改革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种种热议。
“就算攻克柏林,也拿不下北京户口。”这是一些网友对著名电影导演王小帅的调侃,原因在于曾凭借电影《左右》一片在柏林捧得银熊奖的王小帅,近日却被爆出用假学历申办北京户口。在这件极具戏剧性的事件背后,中国当前户籍制度的问题已跃然纸上。此时,上海市推出的户籍改革自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居住证7年可转“沪籍”
2月23日,上海市政府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办法规定,只要满足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期间按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依法缴纳所得税,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反国家及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的人员,即可申请转为上海市常住户口。
随之出台的还有四项激励条件,符合条件的持证人员可以优先转籍:对上海作出重大贡献或有更高级别的专业职称的,可无需等7年再转户籍;在上海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工作满5年的,持证及参保年限可减至5年;最近连续3年在上海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或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的技术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以及按个人在本市直接投资(或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3个纳税年度内累计缴纳总额及每年最低缴纳额达到本市规定标准的,或者连续3年聘用本市员工人数达到规定标准的相关投资和创业人才,可不受上述关于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
不过,新政对居住证转户籍实行年度总量调控,申请者需排队轮候办理。超出当年调控人数总额的,依次转入下一年度办理。
“沪籍”新政一举三得
仔细分析5项转换条件和4项激励措施可以发现,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就是把对上海的“贡献度”作为衡量是否可以转户籍的主要标准。所谓“贡献度”主要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看是否对上海城市建设有贡献。其主要体现在对申请人专业技能的要求,而为了吸引外来企业家和创业者,则取消了专业技能要求,转而看其是否对直接投资和带动地方就业有贡献。就在户籍新政出台的同一天,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时还给出了“本市紧缺急需的金融人才,可直接办理户籍引进”的说法。可见,上海对人才有着巨大的渴求,为吸引更多的高级紧缺人才,打造上海人才高地,市政府有意将上海户籍当作一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王牌。
其次,要看是否对上海杜保有贡献(缴纳社会保险)。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早在1979年。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进入了负增长阶段,退休人口迅速增长,而后续缴纳社保的年轻人数量却无法跟上,导致上海社保基金已多年“空账运行”,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因此,上海社保基金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而且人口老龄化也迫使上海需要更多外来劳动力加人城市建设,以此来确保上海经济的稳步增长。
再次,还要看是否对上海地方财政有贡献(缴税)。
由此可见,以对上海的贡献度作为考核标准.无疑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职称条件成议论焦点
由于关系到众多上海外来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改革方案一经公布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有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962位市民(其中53%为沪籍)中,对“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持赞成态度的约占半数以上。但也有43%的受访者担心“上海城市承受力有限”;21%的非沪籍受访市民相信“与本地户籍市民的福利待遇差别将缩小”;16%的非上海户籍受访者认为“外来人才获得上海户口仍很艰难”。
江西来沪工作的王亮2007年刚刚大学毕业,他认为7年的等待时间太长了。他说:“满7年是什么概念?像我大学毕业后23岁拿得居住证,到7年后都30岁的人了。如果是硕士毕业,那就要33岁左右。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如果这段时间没有上海户口,我们不但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其间要在上海结婚买房生孩子也会遇到一连串的问题。”
还有人表示,对于有正式工作单位的人来说,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一般不成问题,但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自己创业或者从事个体劳动,没有挂靠单位,如果非让他们自己全额缴纳社保,似乎有失公允。
而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的条款上。“你认为上海户籍制度改革当中哪个条件最难满足?”在2月23日一家新闻网站开展的在线调查中。有47.8%的人认为“职称条件”最难满足。
许多网民表示,目前职称评聘多存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多数工作在外企或民企,有的人甚至连职称的概念都不清楚。许多网友更表示,自己从事的职业或岗位还未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此外,不但申请者要拥有职称,还要“专业及工种对应”。曾在外地某事业单位担任会计工作的张莉,2004年来沪后进入一家外企做销售工作。她说:“以前在老单位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中级职称评定,并得到了单位聘任。可来上海后,外企并没有职称评聘这一说,而且也转换了工种。按照上海户籍改革的条件规定,评上中级职称还不行,还必须要聘任。难道为了符合这项条款,我还得要求公司给我转换对口工种吗?”
事实上,现代社会中,人才流动相当频繁,专业和工种不断更换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许多受调查者认为,该条款的设置尚有不合理之处。
此外,部分受访者对新政策采取“先入围,再轮候”等做法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上海上述办法试行期为3年。3年后户籍政策是否重新缩紧?”“每年调控指标是多少?”“新政是否会影响大学生落户‘双轨制’?”“租用公房能否落户口?”……类似种种疑惑还有待上海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后才能解答。
广东年内或将跟进
在上海推出户籍新政后,在北京、广东等户籍改革的热点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目前北京人事局表示尚未将相同问题纳入研究范畴,不过广东省公安厅则表示,已计划年内制订户籍改革新办法上报省委省政府。据了解,广东省2003年以来已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改革了“农转非”和人口增长调控管理办法。
户籍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并且涉及面极广,此次上海的《试行办法》仅是一个宏观的构想,还有很多操作细则有待落实。有关方面表示,将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后,出台一部更合理、更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为其他地区的户籍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榜样。
“就算攻克柏林,也拿不下北京户口。”这是一些网友对著名电影导演王小帅的调侃,原因在于曾凭借电影《左右》一片在柏林捧得银熊奖的王小帅,近日却被爆出用假学历申办北京户口。在这件极具戏剧性的事件背后,中国当前户籍制度的问题已跃然纸上。此时,上海市推出的户籍改革自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居住证7年可转“沪籍”
2月23日,上海市政府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办法规定,只要满足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期间按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依法缴纳所得税,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反国家及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的人员,即可申请转为上海市常住户口。
随之出台的还有四项激励条件,符合条件的持证人员可以优先转籍:对上海作出重大贡献或有更高级别的专业职称的,可无需等7年再转户籍;在上海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工作满5年的,持证及参保年限可减至5年;最近连续3年在上海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或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的技术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以及按个人在本市直接投资(或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3个纳税年度内累计缴纳总额及每年最低缴纳额达到本市规定标准的,或者连续3年聘用本市员工人数达到规定标准的相关投资和创业人才,可不受上述关于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
不过,新政对居住证转户籍实行年度总量调控,申请者需排队轮候办理。超出当年调控人数总额的,依次转入下一年度办理。
“沪籍”新政一举三得
仔细分析5项转换条件和4项激励措施可以发现,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就是把对上海的“贡献度”作为衡量是否可以转户籍的主要标准。所谓“贡献度”主要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看是否对上海城市建设有贡献。其主要体现在对申请人专业技能的要求,而为了吸引外来企业家和创业者,则取消了专业技能要求,转而看其是否对直接投资和带动地方就业有贡献。就在户籍新政出台的同一天,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时还给出了“本市紧缺急需的金融人才,可直接办理户籍引进”的说法。可见,上海对人才有着巨大的渴求,为吸引更多的高级紧缺人才,打造上海人才高地,市政府有意将上海户籍当作一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王牌。
其次,要看是否对上海杜保有贡献(缴纳社会保险)。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早在1979年。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进入了负增长阶段,退休人口迅速增长,而后续缴纳社保的年轻人数量却无法跟上,导致上海社保基金已多年“空账运行”,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因此,上海社保基金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而且人口老龄化也迫使上海需要更多外来劳动力加人城市建设,以此来确保上海经济的稳步增长。
再次,还要看是否对上海地方财政有贡献(缴税)。
由此可见,以对上海的贡献度作为考核标准.无疑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职称条件成议论焦点
由于关系到众多上海外来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改革方案一经公布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有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962位市民(其中53%为沪籍)中,对“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持赞成态度的约占半数以上。但也有43%的受访者担心“上海城市承受力有限”;21%的非沪籍受访市民相信“与本地户籍市民的福利待遇差别将缩小”;16%的非上海户籍受访者认为“外来人才获得上海户口仍很艰难”。
江西来沪工作的王亮2007年刚刚大学毕业,他认为7年的等待时间太长了。他说:“满7年是什么概念?像我大学毕业后23岁拿得居住证,到7年后都30岁的人了。如果是硕士毕业,那就要33岁左右。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如果这段时间没有上海户口,我们不但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其间要在上海结婚买房生孩子也会遇到一连串的问题。”
还有人表示,对于有正式工作单位的人来说,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一般不成问题,但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自己创业或者从事个体劳动,没有挂靠单位,如果非让他们自己全额缴纳社保,似乎有失公允。
而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的条款上。“你认为上海户籍制度改革当中哪个条件最难满足?”在2月23日一家新闻网站开展的在线调查中。有47.8%的人认为“职称条件”最难满足。
许多网民表示,目前职称评聘多存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多数工作在外企或民企,有的人甚至连职称的概念都不清楚。许多网友更表示,自己从事的职业或岗位还未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此外,不但申请者要拥有职称,还要“专业及工种对应”。曾在外地某事业单位担任会计工作的张莉,2004年来沪后进入一家外企做销售工作。她说:“以前在老单位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中级职称评定,并得到了单位聘任。可来上海后,外企并没有职称评聘这一说,而且也转换了工种。按照上海户籍改革的条件规定,评上中级职称还不行,还必须要聘任。难道为了符合这项条款,我还得要求公司给我转换对口工种吗?”
事实上,现代社会中,人才流动相当频繁,专业和工种不断更换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许多受调查者认为,该条款的设置尚有不合理之处。
此外,部分受访者对新政策采取“先入围,再轮候”等做法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上海上述办法试行期为3年。3年后户籍政策是否重新缩紧?”“每年调控指标是多少?”“新政是否会影响大学生落户‘双轨制’?”“租用公房能否落户口?”……类似种种疑惑还有待上海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后才能解答。
广东年内或将跟进
在上海推出户籍新政后,在北京、广东等户籍改革的热点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目前北京人事局表示尚未将相同问题纳入研究范畴,不过广东省公安厅则表示,已计划年内制订户籍改革新办法上报省委省政府。据了解,广东省2003年以来已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改革了“农转非”和人口增长调控管理办法。
户籍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并且涉及面极广,此次上海的《试行办法》仅是一个宏观的构想,还有很多操作细则有待落实。有关方面表示,将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后,出台一部更合理、更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为其他地区的户籍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