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像费端详(上)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weizha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四百八十寺,尽在楼台烟雨中”诗人杜牧的名句道出了当年建康佛教隆盛的情景。南朝的皇帝多妄佛,梁武帝即曾四次舍身同泰寺,然后用钱赌身。如此之多的寺塔,佛造像的数量自应不在少数。但不知何故,南朝的佛教遗迹却不及北朝多,单尊的铜、石造像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南京栖霞山石窟虽至今尚存,但后世破坏和改动过甚,难窥当年的原貌。
  


  浙江新昌大佛寺内的大阿弥陀佛坐像,结跏趺坐,双手作禅定印,身着双领下垂的大衣,是典型的明代服饰和佛像特征。按当年梁朝僧人僧祐规化的弥勒大像,应是倚坐像,与今日禅定坐像全然不同,可知是经明代曾大规模的改动过。
  能看到南朝佛像真实面目的是五十年代初成都万佛寺和近年成都商业街出土的几批石造像,在研究南朝佛像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除上述这些石窟和出土物之外,南朝可靠的金铜佛像实在太少,与北朝至今遗留的金铜佛数量远不能相提并论,要看清金属佛像的真面目,依然如雾里看花。因此之故,早在清末时,南朝款的佛像就受到金石学家的推崇,伪造或添款的南朝单尊像也应运而生了。
  南朝款的铜、石佛像笔者也格外留意,除去成都的出土石像外,迄今为止能够确认无疑为真品的也不过数尊金铜和石雕小像而已,其余的所谓南朝单尊的佛像都不敢认同,可说几乎件件是伪品,南朝佛像大致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南朝真品佛像
  
  南朝的单尊金铜像目前笔者只能认同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美术馆藏佛坐像,仅高7-8厘米,形制规整,背后刻款:
  


  
  大通二年戊申二月朔五日清信女……
  
  数字,字体规整,是硕果仅存的南朝金属佛像。(图1)
  又有同好提供的一件铜佛立像照片,高约8-9厘米,刻款为“宋升明二年四月八日佛弟子...金敬造弥勒像一躯……”。宋升明二年(478年)恰当北魏太和二年,此像为磨光肉髻,身着褒衣博带式大衣。北魏的褒衣博带式大衣佛像,据目前在云冈石窟11窟外壁发现的最早的题记是太和十三年(489),早于此种服饰的佛像在云冈石窟和北魏境内尚无确证,故这尊小铜佛在学术上亦颇有参考作用。此尊小铜像的造型古拙,刻款刀痕深刻有力,字体尚未脱尽隶意,属真品无疑。惜不知出处,据云为国内私人收藏。(图2)
  
  真品佛像加刻南朝伪款
  
  真品加刻伪款之例可说俯拾皆是,近百年来由于金石学家的推崇和外国考古学家的注意,古董商趁机画蛇添足,把许多无款的北朝和隋唐的小金铜佛率意添刻南朝伪款,有的至今为学人不察,忝列博物馆之中。
  此类伪款佛像,在端方《陶斋吉金录》、刘体智(1879-1962)《善斋吉金》等金石书上都有著录。如《善斋吉金录》分为乐器、礼器、古兵、度量衡、古泉、铜镜等十类,内中“梵像录”收历代金铜佛像百余尊,开首数尊所谓南朝的佛像都是真品而后刻款的。
  例如所谓《齐建元元年佛弟子造佛像》、《齐公孙和造像》、《梁尹吉造像》、《陈王可造像》等数尊小金铜像,形制上一望可知是典型的唐代小型鎏金佛像,却都被随意加刻上南朝伪款。(图3)还有所谓的《梁韩禾造像》是典型的北魏时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也被镌刻南朝伪款。此种情形在《梵像录》中触目皆是,不一而足。(图4)
  


  这类后刻款佛像至今仍未被认真甄别,如首都博物馆展出中的鎏金小观音立像,四足、镂空光背,是开门见山的唐代小观音立像,刻款竟然是宋元嘉元年(425年), 若以刻款年代推溯,则起码较实物超前了250年之多。(图5 )
  典型的真品佛像而加刻伪款之例的是现为台湾收藏的所谓梁太清二年(548年)金铜佛立像,主尊的磨光肉髻和褒衣博带式大衣以及那覆钵状的莲花座,确是真品,应是东魏时代山东风格的佛像。但光背后的刻款字迹浮浅,软弱无力,字体拙劣,全然没有北朝时人以刀作笔,游刃有余、入木三分的气势。发愿文字句斑驳不能通读,仅可辩太清二年数字,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藏拙。再看正面,佛像鎏金自然,形体圆润,但光背的背面却突然出现生硬剥落痕迹,与正面的自然磨蚀状态全然不一致,显然是人为用硬器所致。如此分析,则此像应该是在东魏时代的佛像上后刻的伪款 。(图6 )
  以上这些真品伪款的所谓南朝佛像,在清末已有金石学家予以揭露,如潍坊的著名青铜器收藏家和鉴定家陈介祺(1813-1884)在致潘祖荫书中即云:
  


  
  造像则李宝台所伪居多,即字内有金,亦未可信,以六朝石推之可也。
  
  金石学家叶昌炽(1849-1917)在《语石》书中也记有 :
  
  道光中,陕人李宝台取旧铜像无字者,蠡其背以炫售,好古者争购之。
  
  两位金石大家所提到的李宝台,是清末陕西人,定居北京,人称小钱李,善伪造古钱,得到古钱稀品,即翻模,铸新钱作旧,高价炫人。曾手拓古泉,由杨守敬编辑为《古泉薮》 。
  李宝台之所以随意刻写南北朝年款好古之士不察而争购之,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年前的人们对佛像的类型学认识不足,不能细辨出南北朝时代的佛像和隋唐佛像的时代特征,大凡这类小铜、石造像一律统称为六朝造像。这也是古董商胡乱刻款,而少有人揭穿的缘故。上述的诸尊张冠李戴的小铜像说不定就有李宝台的成绩在内。
  
  真品佛像散件拼凑的南朝佛像
  
  上海博物馆藏有所谓大同七年(541)张兴遵造金铜佛坐像,背后刻款“大同七年二月八日佛弟子张兴遵.....敬造观世音像一区”。此像属于数件残器拼合成一件之例。
  主尊佛坐像袒露前胸,体躯饱满壮硕,大衣垂于台座前方,衣褶呈立体的写实状,是典型的盛唐时代佛像。宽阔光背上饰有七尊化佛,两侧饰二菩萨,是山东地区东魏-北齐时代佛像背光的惯用形制。但不可能出现如张兴遵造像背光上以二菩萨的莲座直接触地的形式,而应是整个光背高于主尊台座呈半悬空状态,下面配以大莲花座。
  之所以削足适履,原因就是以唐代的佛身,嵌上了东魏的背光,尺寸不能协调,只好在佛座下凭空接了一个圆柱形,勉强与二菩萨站齐,最后又刻上了南朝伪款。
  此像亦如松原三郎先生生前所指出的,铭文内没有鎏金,凿刻浮浅,字体柔弱,且主尊是佛,而刻款为观世音等等,均为至允之论。
  这尊像是典型的移花接木的作伪实例。
其他文献
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藏有方以智有关佛学的两幅书法作品。事关佛理,意涉禅机,玄奥艰深。本文试对其句读、诠释,并就诗偈意旨略陈浅见。  方小智草书轴,宣纸本,绫裱。纵125厘米,横35厘米。文云:  蚁封旋马,案头有《易》,撒手便行无顺逆。今日一众念摩诃,未审常寂。光中如何砍额,一道飞流玉峡香,搴兰自得儿孙力。    蚁封,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旋马,即盘马,谓驰马盘旋。范成大《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诗:
期刊
现代墨彩画的先声    多年前,诗画名家楚戈邀请我去看他的新作大写意梅花,并得意地指出 : 他的画梅新法,是以不断的淡墨连续小圈圈,在横冲直撞的大小枝干之间,一堆一堆地圈成,不分主从,无有前后,花瓣相联,与传统一朵朵大小正向反向的梅花画法,完全不同,充满了现代感。    我看了之后,脑海中马上浮现的,却是清代嘉道时期的画梅名家姚燮 (1805—1864)。 姚氏在当时,便以“圈圈梅”闻名于世。当时
期刊
从本期起,将刊登台湾著名画家、书画研究专家罗青先生的专栏“青碧轩读画录”。罗青先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 少年时从溥心畬习传统国画。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所、美术系所及翻研所教授, 并兼任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现任辅仁大学教授及东大书局沧海美术丛书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在“青碧轩读画录”中,罗青先生将介绍画史中一些为人所忽视的画家、画作,抉微发覆,并使用“主题/补充评论”的模式,
期刊
文怀沙,号燕叟,祖籍湖南,国学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著名哲学家、红学家,被誉为“当代屈原”或“活屈原”。1910年1月出生于北京,解放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大学教授职务;现任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银髯飘拂,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行动矫健,思维敏捷。他没有半点龙钟老态,神采奕奕,谈笑风声。在他面前
期刊
源远流长的书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历经千百年,我们今天还能够有幸欣赏到品种繁多、神韵各异的书画珍宝,不能不说得益于中国书画装裱技艺的发达。一件件流芳至今的书画艺术作品,凝聚着一代代书画装裱艺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他们辛辛苦苦默默无闻付出的殷殷心血。独特的书画装裱技艺发展到今天,其现状和前景又如何呢?是否也像许多传统技艺一样,被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所遗忘,甚至日渐难以为继呢?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我国
期刊
保利是家在房地产、军民品国际贸易方面极有影响力的国有大型企业,但“保利”广为人知还是源于2000年5月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保利竞夺了流散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大水法之猴首、牛首。实际上,保利多年来与文化艺术品,尤其是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紧密相连,2005年7月旗下成立的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迅速在市场立足,并跻身艺术品拍卖界的第一方阵,尤其2006年秋拍三个油画专场成交额1.88亿元,被媒体称为
期刊
在晚清的书画艺术舞台上曾出现了一位以诗、书、画、印四绝称雄的艺术奇才,他就是引领一代的“海上画派”领袖、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别号缶庐、苦铁、大聋、老仓、老缶等。七十岁以后以字行。他一生孜孜不倦,勤于创作,再加上他喜交文友,经常酬诗往来,反复吟哦推敲,故而留下了无以计数的手稿,让后人能一睹其书法和诗文之风采。湖
期刊
自1993年“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敲响了中国内地古籍拍卖和第一槌开始,13年来,北京、上海、天津为主的古籍拍卖经历了初创、狂热、淡静、成熟的几起几落。以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北京中国书店、上海敬华、北京德宝、天津国拍今古斋、上海嘉泰为主力军团的格局已尘埃落定。而北京万隆、北京鼎丰、上海艺苑等十几家拍卖公司则先后淡出了古籍拍卖市场。  2006年,一直不温不火的古籍善本专场却
期刊
近年来中国瓷器价格走势一路稳中有升,2006年,中国瓷器拍卖市场仍然呈上升趋势,精品瓷器依然是吸引买家的拍场热点。  2006年3月29日纽约佳士得、3月31日纽约苏富比相继举槌。从这两个拍卖会的拍卖成交前10名可以看到,青花瓷器依然是国际市场最看好的瓷器品类。除了青花瓷器之外,佳士得的两件清乾隆粉彩罐也分别拍出了30.7万美元(约合254万元)和26.2万美元(约合217万元)的高价。   7月
期刊
旅顺博物馆于1917年建馆,1945年之前的近三十年时间由日本关东厅管辖,二三十年代入藏了一批从中国各地搜取的佛教造像,其中部分造像制作精美而且有很高文物价值。其中有一尊铜佛像,通高2.42米,重525千克,从馆藏档案中查知来源于陕西西安。佛像手、足、颈部曾经经过修复,部分改变了原貌。作为馆藏精品,曾三次著录发表,但关于其年代的界定有不同的意见。最早的著录是1932年出版的一个全英文版的《博物馆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