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问题。作者在论文中就如何做到因材施教,让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了几点设想。
关键词: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65-001
一、课前教案是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原理人人皆知。
1.从熟悉教材到深研教材
在钻研教材上,要從表到里吃透教材,(1)要做到懂:走马观花阅读教材,从表现上理解。(2)要做到透:在懂的基础上要精读细磨,透彻理解教材的内涵。(3)要做到深化熟读体验,对教材进行吸收并消化,使自己明确这堂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把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左右逢源、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2.了解学生状况
教案不但要备显性的内容,同时还要备隐性的问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课堂可能出现的临时问题,有针对性地把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分层,写出与之相对应的可行性教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每堂课都有新知识,每次授课都有新收获,决不能搞“同笼蒸”,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好”的现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主动权。
3.讲究教学教法的设计
教学不等于教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读书:(1)教学生会读书。小学教学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概念、定律、法则、性质公式等等何其多,如果我们只按照书本上宣读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去读去背,哪怕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也难运用。(2)教学生愿意读书。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激励语言,课堂上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学生,不能冷落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要对受挫折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保护好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生能读书。要让数学通俗易懂又有吸引力,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置悬念,有效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足心理要求。
4.课后充实教案
教案是自身教学过程的经验积累和劳动结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为课堂随笔充实到教案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有益的帮助。
二、40分钟在于启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知识的“移位”过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关键。
1.引发学生的思考要以启发为主导,努力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重视铺垫和知识的迁移。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乘法结合律时,出示应用题,商店有5箱洗衣粉,每箱装12包,每包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1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6×12×5=72×5=360(元)
第二种解法:6×(12×5)=6×60=360(元)
1.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并发现规律。由于两种解法解题的结果一样,所以6×12×5=6×(12×5)
再给两组算式让学生计算观察。
4×6×154×(6×15)
7×4×257×(4×25)
让学生得出:4×6×15=4×(6×15)
7×4×25=7×(4×25)
启发学生观察每一道等式的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什么规律?(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这样的规律(三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自己“发现”知识规律的成功感。
2.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关系。近年来,我校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数学课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话式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提问题,共同讨论研究回答,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力求创新能力是关键
创新教育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改革传统教育扼杀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的需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将其落到实处。
1.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的教风,放弃那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激励创新意识,开启创造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教学内容要创造:(1)要注意生活原型,让小学生逐渐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实际到想象空间。(2)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的原理、方法、内容等,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设计问题要考虑问题的多样性,探索概念,探索规律、相互间的关系(大小关系、位置等)探索方法,计算方则,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让学生改“听学”为“探学”,改“静学”为“动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训练。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要正视师生主客体之间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悟出其中的数学内涵,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推理判断过程,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数学规律和解答方法。
4.课堂教学管理创新,提高民主文化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师生之间要平等,摒弃一切不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之间情感始终保持融洽,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理智,沟通自身与学生的感情。
关键词: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65-001
一、课前教案是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原理人人皆知。
1.从熟悉教材到深研教材
在钻研教材上,要從表到里吃透教材,(1)要做到懂:走马观花阅读教材,从表现上理解。(2)要做到透:在懂的基础上要精读细磨,透彻理解教材的内涵。(3)要做到深化熟读体验,对教材进行吸收并消化,使自己明确这堂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把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左右逢源、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2.了解学生状况
教案不但要备显性的内容,同时还要备隐性的问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课堂可能出现的临时问题,有针对性地把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分层,写出与之相对应的可行性教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每堂课都有新知识,每次授课都有新收获,决不能搞“同笼蒸”,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好”的现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主动权。
3.讲究教学教法的设计
教学不等于教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读书:(1)教学生会读书。小学教学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概念、定律、法则、性质公式等等何其多,如果我们只按照书本上宣读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去读去背,哪怕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也难运用。(2)教学生愿意读书。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激励语言,课堂上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学生,不能冷落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要对受挫折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保护好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生能读书。要让数学通俗易懂又有吸引力,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置悬念,有效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足心理要求。
4.课后充实教案
教案是自身教学过程的经验积累和劳动结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为课堂随笔充实到教案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有益的帮助。
二、40分钟在于启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知识的“移位”过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关键。
1.引发学生的思考要以启发为主导,努力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重视铺垫和知识的迁移。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乘法结合律时,出示应用题,商店有5箱洗衣粉,每箱装12包,每包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1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6×12×5=72×5=360(元)
第二种解法:6×(12×5)=6×60=360(元)
1.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并发现规律。由于两种解法解题的结果一样,所以6×12×5=6×(12×5)
再给两组算式让学生计算观察。
4×6×154×(6×15)
7×4×257×(4×25)
让学生得出:4×6×15=4×(6×15)
7×4×25=7×(4×25)
启发学生观察每一道等式的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什么规律?(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这样的规律(三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自己“发现”知识规律的成功感。
2.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关系。近年来,我校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数学课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话式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提问题,共同讨论研究回答,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力求创新能力是关键
创新教育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改革传统教育扼杀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的需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将其落到实处。
1.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的教风,放弃那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激励创新意识,开启创造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教学内容要创造:(1)要注意生活原型,让小学生逐渐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实际到想象空间。(2)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的原理、方法、内容等,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设计问题要考虑问题的多样性,探索概念,探索规律、相互间的关系(大小关系、位置等)探索方法,计算方则,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让学生改“听学”为“探学”,改“静学”为“动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训练。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要正视师生主客体之间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悟出其中的数学内涵,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推理判断过程,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数学规律和解答方法。
4.课堂教学管理创新,提高民主文化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师生之间要平等,摒弃一切不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之间情感始终保持融洽,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理智,沟通自身与学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