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 现世温暖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1983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给大家讲我的文章《寒风吹彻》的写作背景,以及我对人生的寒冷、死亡等终极命题的思考。
  《寒风吹彻》这篇文章,写于1996年的冬天,那时我34岁。三年前,我辞去了沙湾县乡农机管理员的职务,在乌鲁木齐打工。刚来乌市打工时,我还一头乌发,前额的头发能遮住眼睛,仅仅几年时间,就谢顶了。谢顶是头发的谢幕。当那些黑发一根根从头顶脱落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头发不告诉它因何脱落,只有额头有了一种光秃秃的感觉。
  刚谢顶那会儿,还有一丝裸露的羞涩和不好意思,后来也就渐渐习惯了。
  我记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我茫然地走在乌鲁木齐的街道上,寒风携着雪片,吹打在我裸露的额头上。那一刻,仿佛这个世界所有的寒冷,都堆砌在我一个人身上,那些被我忘记的寒冷也全部袭来。回到宿舍后,我写了《寒风吹彻》这篇文章,它收录在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里。后来,在这个世纪初,被选入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
  《寒风吹彻》被收录语文课本,成了当时网络上的一个语文事件,各种讨论反响都有。有教师认为这篇文章过于寒冷,可能不适合这个年龄的学生阅读。但是,有那么多的老师喜欢它,做了一份又一份别开生面的解读课件,有那么多的学生被感动,我在自己的博客上看到好多学生的留言,他们把《寒风吹彻》当作中学时期最刻骨铭心的一篇课文。
  在你们这个年纪,人生的寒冷和死亡都遥不可及。你们只是经历亲人、熟人和陌生人的死亡。
  对于个人来说,死亡是一件不存在的事情,我们活着时看见的都是别人的死,自己的死远未到来,或者说我们到老都走不到自己的死亡跟前。死亡是另一重天,活着时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死后又什么都不知道了,无法把死亡的感受和消息,传递给活着的人,那是完全隔绝的两个世界。
  就在去年冬天,我在村里经历了一个老太太的死亡。
  这个老太太住在我们书院后面的路边上,每次经过时都会看到老人家坐在墙根晒太阳。我还想着等我闲下来,过去跟这个老人家聊聊天,她的头脑中一定装着这个村庄的许多故事,一定有很多没有说出的微笑和眼泪。但是,我永远错过这个机会了。
  老太太的丧事一下子来了好多人,路边停满了大车小车,从车牌号看,有来自本地、首府的和其他地州的。这个荒寂多年只有两个老人居住的破院子,一下有那么多人进进出出,仿佛是他们忘掉的一个家,突然人都回来了。葬礼举办了三天三夜。
  来参加葬礼的有老太太同辈的兄弟姐妹,都老了,儿女陪着过来。再上辈或许没人了。有儿女的同事、朋友,远远近近的亲戚,再就是本村的男女老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不会在老人活着时来看她的。活着是她个人的事,小事。死了就成为全家族全村庄的事,大事。
  生为小,死为大。
  我们是向死而生的民族,一切的生,都向死而准备。
  站在这个老人的葬礼上朝回看,她一生中有过多少跟自己有关的礼仪场面啊,出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到最后的葬礼,一个比一个热闹。最后那个自己看不见由别人来操办的葬礼应该最为隆重。从这个隆重的葬礼望回去,一生中所有的礼仪似乎都是为最后的葬礼做的预演。
  由此,体面地操办一场葬礼,也是活着的人的一个心愿。尤其是在村里,这样的心愿体现在人们参加葬礼的热心上。老人在上,谁都要送老。谁家的老人不在了,知道的人都会去送。这叫帮忙,积攒人情。为自己家人的老、自己的老,积攒足够的体面和场面,最后成功地办成一场葬礼。
  这就是我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一生。从一个村庄到一座城市,到一个国家,我们都在这样活,这样死。
  《寒风吹彻》写到了人生的寒冷与死亡。写这篇文章时,我三十多岁,还年轻,但是已经到了能够感知人生寒冷与死亡的年龄。
  文中写了四个人物。
  第一人称的“我”,在三十岁这一年的冬天,看着大雪降临到村庄田野。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文章第一句,给全篇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氛围,在这场漫天大雪落在村庄、落在“我”的院子之前,已经有许多年的雪落在这里。多年的雪积累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每一场雪的背后都有无数的落雪,每一年的落雪之外,都有几十年、百年、千年的落雪。这一句话,把文章带入一场铺天盖地、经年累月的大雪中。
  三十岁的“我”,在这个冬天回忆自己经过的半世人生,用那双冰冷的手,从头到尾抚摸自己的一生。想到自己处在自然界的一个寒冷的冬天里,这样的冬天有可能过去,但是,人生中还有一种冬天,叫生命的冬天,正在一步步到来。当一个人的生命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也无法管好自己。每个冬天的大雪,看似过去了,其实都在生命的远处飘。每个冬天的寒冷看似被暖过来,但是它還在生命中残留。如果生命是一个大院子,一生中的每一扇门,我们都无法关好,每一扇窗,我们都不能完全掩住。寒冷总是通过那些看不到的缝隙,侵蚀你的生命。
  这是文章中的第一重寒冷。
  第二个人物是我亲眼所见冻死在村里的一个外来乞讨者,我在前一天还让他到屋里烤火。但是,他的寒冷,显然不是一小炉火可以烤暖。第二天,我看到他倒在残雪中,半边身体被积雪掩埋。他被生活和寒冬彻底冻透。
  第三个人物是我的姑妈,她年老多病,一到冬天就蜷缩在屋里,围着个小火炉。她总是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她在自己的冬天里盼望春天来临。其实,她的生命中或许已经没有春天。那个自然界的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活中,她的生命已进入无法转暖的寒冬,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姑妈死在了一个我不知道的冬天。这是文章中的第三场寒冷。
  第四个人物是我的母亲,她如今七十多岁,跟我们一起生活。母亲二十多岁时生了我,我在她身边待了五十年——半个世纪,几乎从她最年轻的时候,看到最老,我是看着她长老的。但是,当我看着身边的年老的母亲,竟然一点都想不起她年轻时候的样子,仿佛她很早就老了,在我一两岁的时候她就老了,她的年轻被自己过掉,又被她的儿子忘掉。
  母亲生了七个儿女,个个孝顺,她的老年生活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可是,作为她的儿子,我知道,我们对她所有的关爱和孝顺,都不能抵挡时间中那个寒冬,它早已来到母亲的生命中。每当我看见母亲斑白的鬓发、病弱的身体,我便知道她正一年年地走进自己的寒冬。在她的生命里,那些雪开始不化,日子不再转暖。就像文中所写“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这是文中的第四场寒风,还未吹彻,但已彻骨。
  行文至此,屋外的大雪和生命中的寒风,已然交汇一起。雪越下越大,这场自然界的大雪,它每一年都落,我们每一年都躲不过去。自然界用这样铺天盖地、让每个人都躲不过去的一场场大雪,从我们的童年开始落起,落到青年、中年、老年,在它的凛冽寒冷中我们长岁数,增添承受寒冷的勇气和能力。
  这篇文章固然有彻骨之寒,但是,正因为有一场又一场的寒冷,我们等来了寒冷后面的那个春天。一个又一个黑夜之后,我们等到了黎明。尽管冬天过去,还会有寒冬,我们从这周而复始的寒冷中,学会了坦然接纳这一切。
  大雪覆盖,但大雪并未覆盖掉一切。寒风吹彻,但寒风并未彻骨所有的生命。村庄里还有燃烧的火炉,还有年轻、年老的生命在过冬。尽管每个冬天都有人被留住,下一个春天的大地上不再有他的脚印,空气中不再有他的呼吸,但是春天依旧来到大地上,来到所有蓬勃生长的生命中。
  知道生命终有一个走不出去的寒冬,知道人世间所有的温暖都抵不过那场最后的寒冷,所以坦然地去走,走过所有开花的春天和落叶的秋天。
  坦然,是我们在世间获得的最为珍贵的温暖。
  (选自译林出版社《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副标题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想在纸上写下你的名字,诵读三千遍。  ——题记  初冬,阴冷,厚重的云遮住了太阳;几只飞鸟掠过了天空;路旁的老树摇晃着枯枝。雨,毫无征兆地来临,我呆在书店里,向书店老板借了一把伞,冲入雨中。  眯着眼在雨中行走,不顾一切。冰冷的雨打湿了我的双眸,刺骨的风刮过我的衣袖,我顶着风雨前行。走到十字路口时,雨渐渐停了下来,太阳放射着最后的金光。我正想转弯,一个女子闯入我的视线。  “啊!”她被我撞倒了,摔
期刊
“唯有飞翔,才能生存,才有自由。”这是鹰的格言。——题记  你是一只鹰,历经多少搏击长空的日子,已经感到了力不从心吧?你的喙垂到胸膛,趾爪也不复当年的锋利,翅膀上的羽毛变得稀疏——你老了。或许是生死离别的不舍,你说:我还想活下去……但是,这可能吗?如果要生存下去,就意味着要重新出发,翱翔蓝天,你疲惫的身躯能承受得住吗?你不禁悲哀地叹息:“难道这就是鹰的宿命吗?”  目光下意识地移动到怪石凌厉的崖壁
期刊
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答案  1.B(脯应读fǔ)2.C(相辅相成)3.C(有目共睹)4.D 5.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不是《呐喊》)6.⑴①《水浒传》农民起义②谦逊有礼、忠厚淳朴、善于隐忍⑵傅雷《傅雷家书》7.⑴本次大运会会徽主体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应英文首字母“U”的基础上,结合了天府文化象征元素之一的太阳神鸟。会徽由大红、明黄、翠绿、湖蓝四个渐变色块组成
期刊
世人都知道法国水土好,产得好葡萄酒,但往前推两千五百年,法國还是蛮夷之地,唤作高卢。他们往罗马人那里送盐、铁、锡和每年两万名奴隶,换罗马人的葡萄酒。到恺撒荡平高卢之前,高卢人从罗马人那里买过一亿瓮——确切地说,是特制的双耳尖瓮——葡萄酒。文明的伟大,就在于其源头并非关键。大河之美,并不总在源头细流,而在跨山割原,支流分合,最后百川汇海。一如法国现今,经历了他们自己的辛苦经营和摸索发展,终于外来的鹅
期刊
我们从小就常听长辈告诫两件事:江湖之险恶与行旅之艰难。多年的历练,使他们告诫时神情变得有点凄楚,又有点悠远。然而这样的告诫并不能熄灭年轻人对世界的激情。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旅行开始时充满阳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诗人在青年时期几乎都有过仗剑远游的经历,那样的旅行是愉快自主的选择。  而后渐渐变得无奈,或出于仕宦需要,或出于个人寻找,诗人们终日不停地行走。旅途漫漫,思家的忧愁与行旅的艰难,
期刊
第一期(2020.01.26)  诗意中国,源远流长,与时光作伴,听世纪回响。登上这个舞台,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沐浴千年璀璨的文明之光;我们一起传唱经典,与万物生长的世界分享。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千古江山、百年悲欢,相遇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时刻,品味命运跌宕酿造出的情感。我们在文字与音符的激荡中,飞翔在山海云天之上,朝着阳光的方向,追寻伟大的梦想,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让古今诗词唱响时代殿堂。  
期刊
【引言】  顾名思义,哲理散文是用散文的构思和语言来感悟、阐述哲理,点燃思想的火花,凝聚思考与睿智的一类散文。该类散文所涉哲理,往往是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体悟,因而散发着美好和隽永的气息。余光中先生曾说,哲理散文的创作要“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确实,那些思想深刻、感情细腻的作家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端,写就情理兼备、内涵丰厚的美文,给人以文
期刊
乾隆刚登基,左都御史孙嘉淦便上书劝谏,这就是被后世称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习一弊疏》。  所谓“三习”,是说人为官时间久了,往往不由自主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耳习:耳朵听惯了奉承话而讨厌逆耳之言。目习:眼睛看惯了讨好的行为而讨厌耿介之举。心习:内心习惯了温顺服从而讨厌违抗拒绝。  孙嘉淦还详细分析了“三习”日积月累的養成过程。耳习——开始时只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的意见,后来便逐步发
期刊
【真题演练】  1.(2020年浙江省金华市)下列选项与整组漫画讲述的成语故事最吻合的一项是()    A.风尘仆仆  B.望梅止渴  C.垂涎欲滴  D.所向披靡  2.(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下图是漫画《包“懒”》(作者:朱慧卿)。    ⑴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  ⑵漫画批评了的社会现象。  3.(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下列标题中,最能体现漫画寓意的一项是()    A.心动不如行动
期刊
《红楼梦》里,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处事周到的薛宝钗,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有清高孤僻的妙玉,他们都个性鲜明,各具神采。  众多人物中,不管是主子还是奴仆,结局大都悲惨,没有几个是幸運的。而从出场到结尾能善终的,恐怕要属刘姥姥了。  这个处世精明圆滑的老妇人,言谈举止始终有自己的本色,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真智善”。在她的身上,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机会靠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