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个年头,回过头来看一看,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么继续是教师的“一言堂”,要么是形式上的“过程”。就拿合作学习这一点来说,我校正在大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效应用的原因
1.形式主义严重
在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适应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必备形式,只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合作,错误地认为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课改,忽略了其实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盲目采用。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2.合作规则不明确,讨论只是“假热闹”
在实际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问即议”,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统一大家意见。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内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这样的小组合作势必使部分学困生失去对问题思考的权利,成为思维敏捷的优等生的陪衬,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掩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讨论过后,是学生探索经验的苍白和独立意识的流失。
3.汇报仅成了优等生的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但也容易走向极端。在小组讨论乃至汇报过程中,往往是优等生说了算,中下等学生对优等生言听计从。优等生不断“表演”,成了课堂上的霸主,而其他同学却因此失去信心,对合作学习也慢慢远离,甚至会产生厌恶心理,这样反而起了反作用,情况可能比老师讲授还要糟糕。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探索
1.小组划分原则
(1)小组划分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小组人员要优、中、差合理搭配,尽量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对小组应实行动态管理,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解决。
(3)组长要选成绩好、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担任。
(4)小组内要分成帮扶对子,排座位时帮扶对子一位或邻座,使学困生受关注,有人帮。
2.小组划分方法
小组成员6—8人为宜。如果分6个组,就将全班根据成绩分成8类,1号类1—6名,2号类7—12名,依次类推,然后从每类学生中各选一名构成一组,并将每组的学生依据成绩的高低依次编为1号至8号,即成绩最高的为1号,最低的为8号。要确保各组成员实力基本相当,性别、性格及组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三、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的对策
1.小组建设
(1)组长是小组的带头人,是教师的帮手,协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统计每天、每周的评价结果。
(2)各小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组长督促组员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3)每节课前,各小组长要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将检查情况向任课老师汇报。
(4)课堂上合作讨论学习时,由组长主持讨论分析问题,组长汇总组内同学的观点、学习成果,并决定小组发言人,积极展示集体学习成果,提出小组的疑难问题。
2.课堂小组讨论及问题分配
(1)小组讨论。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合作学习时间,并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可自主学会的内容不必合作)。对于有讨论必要的内容,教师在给足时间的前提下,调动各小组全员参与、充分交流,杜绝教师主讲,倡导教师主导。但一定要严肃课堂纪律,多留心部分同学开小差,做与探究、讨论无关的事。
(2)合理分配问题。
教师在分配讲解任务时,要确保题目的层次性,让同一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展示,确保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人人有事做。
3.小组评价
(1)小组整体评价。
为了让每个小组在共同发展的同时凸显自己的个性,各班可以设立不同类别的奖励评价:如:最勤奋积极的小组;最文明守纪的小组;最讲究卫生小组;最团结和谐的小组,等等。
(2)小组课堂评价。
评价细则:
①教师评价学生的作业(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及质量,优秀的加1分,不好的减1分。因丢失等原因导致上课无导学案者减2分。
②教师评价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发言,尤其是后进生的发言和展示。1号同学发言、展示加1分,依次递增,8号同学发言、展示加8分。对表达有创意的或精彩而准确的同学可以上浮1分。
③评价各小组学生各类测试(由学校或年级组组织的)情况,测试成绩按照每科的平均分排序,第1名加8分,依次递减,第8名加1分。
④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表现差(包括纪律涣散,讨论交流不积极,在分享同学展示时精力不集中等),任课教师可对该小组扣去2分。
4.关注弱势小组
在小组组建之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由于小组成员的人员结构、基础水平、个性特点等不同,可能会出现某个小组连续落后的现象,时间长了就有可能使这一小组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弱势小组。
(1)心理关注。
对于在评比中连续落后的小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要召集小组成员分析落后的原因,并制定应对赶超措施,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看到取胜的希望,激发他们继续努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关注他们,与他们谈话,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成功的欲望。
(2)政策关注。
对于在评比中连续落后的小组,要多给他们提供得分的机会,或鼓励小组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对一结队帮扶,如果进步了,主动帮扶的一组加2分,被帮扶的一组加2分。方式多样化,目的是减少两极分化。
5.奖励办法
各班每周在周会上汇总各小组的各项积分,每周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并表彰奖励。期中、期末每班各评出一个优秀小组由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对后进小组给予鞭策,促其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主要形式。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效应用的原因
1.形式主义严重
在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适应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必备形式,只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合作,错误地认为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课改,忽略了其实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盲目采用。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2.合作规则不明确,讨论只是“假热闹”
在实际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问即议”,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统一大家意见。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内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这样的小组合作势必使部分学困生失去对问题思考的权利,成为思维敏捷的优等生的陪衬,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掩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讨论过后,是学生探索经验的苍白和独立意识的流失。
3.汇报仅成了优等生的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但也容易走向极端。在小组讨论乃至汇报过程中,往往是优等生说了算,中下等学生对优等生言听计从。优等生不断“表演”,成了课堂上的霸主,而其他同学却因此失去信心,对合作学习也慢慢远离,甚至会产生厌恶心理,这样反而起了反作用,情况可能比老师讲授还要糟糕。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探索
1.小组划分原则
(1)小组划分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小组人员要优、中、差合理搭配,尽量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对小组应实行动态管理,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解决。
(3)组长要选成绩好、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担任。
(4)小组内要分成帮扶对子,排座位时帮扶对子一位或邻座,使学困生受关注,有人帮。
2.小组划分方法
小组成员6—8人为宜。如果分6个组,就将全班根据成绩分成8类,1号类1—6名,2号类7—12名,依次类推,然后从每类学生中各选一名构成一组,并将每组的学生依据成绩的高低依次编为1号至8号,即成绩最高的为1号,最低的为8号。要确保各组成员实力基本相当,性别、性格及组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三、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的对策
1.小组建设
(1)组长是小组的带头人,是教师的帮手,协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统计每天、每周的评价结果。
(2)各小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组长督促组员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3)每节课前,各小组长要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将检查情况向任课老师汇报。
(4)课堂上合作讨论学习时,由组长主持讨论分析问题,组长汇总组内同学的观点、学习成果,并决定小组发言人,积极展示集体学习成果,提出小组的疑难问题。
2.课堂小组讨论及问题分配
(1)小组讨论。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合作学习时间,并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可自主学会的内容不必合作)。对于有讨论必要的内容,教师在给足时间的前提下,调动各小组全员参与、充分交流,杜绝教师主讲,倡导教师主导。但一定要严肃课堂纪律,多留心部分同学开小差,做与探究、讨论无关的事。
(2)合理分配问题。
教师在分配讲解任务时,要确保题目的层次性,让同一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展示,确保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人人有事做。
3.小组评价
(1)小组整体评价。
为了让每个小组在共同发展的同时凸显自己的个性,各班可以设立不同类别的奖励评价:如:最勤奋积极的小组;最文明守纪的小组;最讲究卫生小组;最团结和谐的小组,等等。
(2)小组课堂评价。
评价细则:
①教师评价学生的作业(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及质量,优秀的加1分,不好的减1分。因丢失等原因导致上课无导学案者减2分。
②教师评价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发言,尤其是后进生的发言和展示。1号同学发言、展示加1分,依次递增,8号同学发言、展示加8分。对表达有创意的或精彩而准确的同学可以上浮1分。
③评价各小组学生各类测试(由学校或年级组组织的)情况,测试成绩按照每科的平均分排序,第1名加8分,依次递减,第8名加1分。
④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表现差(包括纪律涣散,讨论交流不积极,在分享同学展示时精力不集中等),任课教师可对该小组扣去2分。
4.关注弱势小组
在小组组建之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由于小组成员的人员结构、基础水平、个性特点等不同,可能会出现某个小组连续落后的现象,时间长了就有可能使这一小组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弱势小组。
(1)心理关注。
对于在评比中连续落后的小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要召集小组成员分析落后的原因,并制定应对赶超措施,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看到取胜的希望,激发他们继续努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关注他们,与他们谈话,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成功的欲望。
(2)政策关注。
对于在评比中连续落后的小组,要多给他们提供得分的机会,或鼓励小组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对一结队帮扶,如果进步了,主动帮扶的一组加2分,被帮扶的一组加2分。方式多样化,目的是减少两极分化。
5.奖励办法
各班每周在周会上汇总各小组的各项积分,每周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并表彰奖励。期中、期末每班各评出一个优秀小组由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对后进小组给予鞭策,促其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主要形式。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