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了某媒体刊发的《浮夸十年,悲情十年,未被尊重的十年中国制造业》一文,文章认为“无论是高精度制造,还是流程工艺水平,抑或是基础零件加工,中国都谈不上领先世界,就更不要说匹配于‘制造强国’的水平了”。
我把这篇文章认真地看了两遍。这篇文章中某些抱怨有一定道理,例如与房地产、金融业等虚拟经济比较,制造业的利润率较低,导致贷款、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向房地产业、金融业、虚拟经济领域更多地倾斜,而制造业的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被充分认识。
但这篇文章有些以偏概全。一个把钉子叫做“洋钉”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变成了制造业生产总量世界第一的、产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对这一事实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我到当时国家计委工作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所需要的发电设备至少有一半是要从国外进口;而现在中国的各类发电设备不仅技术档次上了巨大的台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还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发电设备出口国,仅印度每年就要从中国进口100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设备。前段时间我之所以给一家叫做天狼星的民营公司将66万千瓦发电设备出口到俄罗斯点赞,就是感慨于我们国家发电设备制造能力的巨大进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营口、绥中、神头等发电厂的发电设备是从苏联和捷克进口的。而现在,中国是生产和应用百万千万超超临界发电设备机组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水力发电设备走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已经能够生产世界上最大的80万千瓦水轮机组。中国的太阳能、风力发电设备目前在世界上最具出口竞争力。20年前中国只能生产22万伏以下的设备,第一条葛洲坝到上海的50万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全套引进国外产品,而现在中国能够生产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设备,而且出口到巴西等国。
再以造船工业为例,1972年我国生产的船舶只占世界份额的2%,而现在我国生产的船舶已占世界份额的43%以上,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即使按技术含量折算成标准吨,我国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过去不敢问津的LNG运输船、万箱级集装箱船、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高端船舶和981深海钻井平台也陆续生产出来了。正因为有了造船工业的基础,我们现在才有能力生产包括航母和导弹驱逐舰在内的海军装备。
再以通信设备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不会生产数字式程控交换机,我曾经陪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赵东宛到日本去买他们的二手设备。而现在我国的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设备已经令西方同行刮目相看。我们的轨道交通设备大家都知道了,不用赘述。
还有冶金装备,宝钢一期全套进口,现在我们8亿吨生产能力的装备大部分是自己生产的。还有核电装备,从必须全套引进设备到有能力出口核电站。在此不一一列举。
所以我们看问题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唱衰自己。我们承认自己还有差距,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差距在缩小,更不能人云亦云,帮腔学舌。
现在德国搞了“工业4.0”,我们很多人大概内容都没看过就奉若神明。德国制造的严谨,工艺技术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敬佩,但德国不是什么都强,信息产业就是个薄弱领域。上世纪80年代我到日本去,德国西门子就在向东芝引进8K的集成电路,但是到现在,德国的电子信息化产业还是不能居领先地位。在自主创新上我们已然看到了中国可喜的苗头,深圳的产业就是很好的缩影。
我把这篇文章认真地看了两遍。这篇文章中某些抱怨有一定道理,例如与房地产、金融业等虚拟经济比较,制造业的利润率较低,导致贷款、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向房地产业、金融业、虚拟经济领域更多地倾斜,而制造业的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被充分认识。
但这篇文章有些以偏概全。一个把钉子叫做“洋钉”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变成了制造业生产总量世界第一的、产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对这一事实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我到当时国家计委工作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所需要的发电设备至少有一半是要从国外进口;而现在中国的各类发电设备不仅技术档次上了巨大的台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还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发电设备出口国,仅印度每年就要从中国进口100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设备。前段时间我之所以给一家叫做天狼星的民营公司将66万千瓦发电设备出口到俄罗斯点赞,就是感慨于我们国家发电设备制造能力的巨大进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营口、绥中、神头等发电厂的发电设备是从苏联和捷克进口的。而现在,中国是生产和应用百万千万超超临界发电设备机组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水力发电设备走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已经能够生产世界上最大的80万千瓦水轮机组。中国的太阳能、风力发电设备目前在世界上最具出口竞争力。20年前中国只能生产22万伏以下的设备,第一条葛洲坝到上海的50万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全套引进国外产品,而现在中国能够生产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设备,而且出口到巴西等国。
再以造船工业为例,1972年我国生产的船舶只占世界份额的2%,而现在我国生产的船舶已占世界份额的43%以上,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即使按技术含量折算成标准吨,我国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过去不敢问津的LNG运输船、万箱级集装箱船、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高端船舶和981深海钻井平台也陆续生产出来了。正因为有了造船工业的基础,我们现在才有能力生产包括航母和导弹驱逐舰在内的海军装备。
再以通信设备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不会生产数字式程控交换机,我曾经陪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赵东宛到日本去买他们的二手设备。而现在我国的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设备已经令西方同行刮目相看。我们的轨道交通设备大家都知道了,不用赘述。
还有冶金装备,宝钢一期全套进口,现在我们8亿吨生产能力的装备大部分是自己生产的。还有核电装备,从必须全套引进设备到有能力出口核电站。在此不一一列举。
所以我们看问题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唱衰自己。我们承认自己还有差距,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差距在缩小,更不能人云亦云,帮腔学舌。
现在德国搞了“工业4.0”,我们很多人大概内容都没看过就奉若神明。德国制造的严谨,工艺技术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敬佩,但德国不是什么都强,信息产业就是个薄弱领域。上世纪80年代我到日本去,德国西门子就在向东芝引进8K的集成电路,但是到现在,德国的电子信息化产业还是不能居领先地位。在自主创新上我们已然看到了中国可喜的苗头,深圳的产业就是很好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