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时代的到来,长沙建校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探索分岗位教学模式,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改革重点,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 分岗位
【中图分类号】TU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232-01
随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时代的到来,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以下简称“长沙建校”)为解决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开始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分岗位教学模式,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改革重点,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合”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长沙建校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精通一门技能(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测量;造价专业:预算软件、资料;路桥专业:试验);胜任一个岗位(专业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预算员、测量员、资料员、试验员),适应其它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探索教学上按照“合、分、用”三段制定教学计划,分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板块落实教学计划。
按照学生报名入学专业,第一至第四学期,按照标准班级建制,全面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
在专业能力培养上,学校强化对学生建筑CAD、施工技术、建筑力学与结构、识图训练、建筑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主体工程、建筑设备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具有自主研读施工图、制作施工方案等专业能力。通过六项核心能力考核普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在非专业能力培养上,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素养;具备建筑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文写作能力、文档编辑能力等非专业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分”出特色,强化岗位核心技能
学校围绕为施工一线培养高素质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岗位或岗位群,即施工员、测量员和试验员等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实施了分岗位教学模式。
1.对接市场,制定标准。学校每年都会派教师到中建五局进行脱产实训或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通过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学校制定了学生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毕业生合格标准等,使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实现了无缝对接。同时,中建五局常年有一支20多人的兼职教师队伍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格参与学校的教学教研、教材编写、教学方案的制定,他们结合生产实际上专业课、技能课,现场指导学生实习。学生培养的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与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2.调研市场,精准分岗。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进入第五学期,学校对长期合作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岗位人才的需求调研,确定各岗位的用人需求情况,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与岗位用人需求协议,根据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数量,制定分岗位教学实施方案,组织学生按岗位进行报名,按照岗位重新整合班级,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同时,明确学生实习岗位、岗位标准、技能要求,确定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分岗位教学,实现了学生胜任一个岗位的能力。
3.校企合作,双重管理。学生分岗位开展教学后,学校按照企业与岗位标准的要求开设课程,以讲座的形式邀请施工一线专家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参与专业课程与技能教学。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也使学生提前了解了企业的文化,学生出去实习后的竞争力明显增强,顶岗实习学生更加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用”到实处,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按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对应岗位,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企业为学生配备导师,进一步稳定和深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保障学生轻松迈入职场。
1.校企“双重”管理。在分岗位教学的两学期中,学校会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授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知识。进入分岗位教学班级的学生接受“双重”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提前学习所在单位生产安全、企业文化等各项规章制度。
2.实施导师带徒制度。学生到企业后,企业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岗位上,同时给学校提供一个详细岗位实习学生名单。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班主任通过电话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全程跟踪与指导,避免实习流于形式。每周至少联系一次,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了解掌握的情况予以书面记录,确保实习质量。
3.定期下企业走访。在顶岗实习期间,由校领导、班主任组成顶岗实习调研组前往学生实习单位,向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获取企业一線信息以及实习的第一手材料,为学校下一步开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提供实践依据。
四、分岗位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1.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新要求。学校需要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企业一线聘请工程师、技术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同时聘请一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工程师或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确保校内理论课教师和专家实践型教师之比为1:1。
2.对教师能力素养的新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育人”,还要是熟悉和掌握技能、善于操作和示范的“师傅”,师生关系和师徒关系合二为一。
3.教学组织方式的新要求。老师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里讲和学,理论教学需要穿插实训演练进行,尤其是顶岗实习、预就业阶段的教学组织,完全是按照实际工作的形式和要求来展开,用“职业者”的标准要求和正确引导学生。
4.对教学环境的新要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融入企业文化,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渗透企业价值观、企业技术标准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和企业双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5.对教学场地和设备的新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情景化教学实训大楼,使传统的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二为一,创造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能交替进行的教学环境;要保证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投入,确保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按岗位教学有市场,受企业欢迎。自2015年学校分岗位教学以来,学校与中建隧道公司盾构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已经连续三年为盾构分公司输送优秀毕业生100多名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好,学生就业稳定,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
作者簡介:
谢银满(1982年6月-),女,汉族,湖南新邵人,研究生,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 分岗位
【中图分类号】TU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232-01
随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时代的到来,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以下简称“长沙建校”)为解决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开始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分岗位教学模式,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改革重点,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合”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长沙建校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精通一门技能(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测量;造价专业:预算软件、资料;路桥专业:试验);胜任一个岗位(专业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预算员、测量员、资料员、试验员),适应其它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探索教学上按照“合、分、用”三段制定教学计划,分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板块落实教学计划。
按照学生报名入学专业,第一至第四学期,按照标准班级建制,全面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
在专业能力培养上,学校强化对学生建筑CAD、施工技术、建筑力学与结构、识图训练、建筑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主体工程、建筑设备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具有自主研读施工图、制作施工方案等专业能力。通过六项核心能力考核普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在非专业能力培养上,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素养;具备建筑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文写作能力、文档编辑能力等非专业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分”出特色,强化岗位核心技能
学校围绕为施工一线培养高素质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岗位或岗位群,即施工员、测量员和试验员等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实施了分岗位教学模式。
1.对接市场,制定标准。学校每年都会派教师到中建五局进行脱产实训或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通过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学校制定了学生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毕业生合格标准等,使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实现了无缝对接。同时,中建五局常年有一支20多人的兼职教师队伍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格参与学校的教学教研、教材编写、教学方案的制定,他们结合生产实际上专业课、技能课,现场指导学生实习。学生培养的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与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2.调研市场,精准分岗。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进入第五学期,学校对长期合作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岗位人才的需求调研,确定各岗位的用人需求情况,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与岗位用人需求协议,根据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数量,制定分岗位教学实施方案,组织学生按岗位进行报名,按照岗位重新整合班级,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同时,明确学生实习岗位、岗位标准、技能要求,确定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分岗位教学,实现了学生胜任一个岗位的能力。
3.校企合作,双重管理。学生分岗位开展教学后,学校按照企业与岗位标准的要求开设课程,以讲座的形式邀请施工一线专家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参与专业课程与技能教学。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也使学生提前了解了企业的文化,学生出去实习后的竞争力明显增强,顶岗实习学生更加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用”到实处,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按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对应岗位,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企业为学生配备导师,进一步稳定和深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保障学生轻松迈入职场。
1.校企“双重”管理。在分岗位教学的两学期中,学校会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授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知识。进入分岗位教学班级的学生接受“双重”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提前学习所在单位生产安全、企业文化等各项规章制度。
2.实施导师带徒制度。学生到企业后,企业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岗位上,同时给学校提供一个详细岗位实习学生名单。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班主任通过电话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全程跟踪与指导,避免实习流于形式。每周至少联系一次,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了解掌握的情况予以书面记录,确保实习质量。
3.定期下企业走访。在顶岗实习期间,由校领导、班主任组成顶岗实习调研组前往学生实习单位,向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获取企业一線信息以及实习的第一手材料,为学校下一步开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提供实践依据。
四、分岗位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1.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新要求。学校需要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企业一线聘请工程师、技术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同时聘请一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工程师或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确保校内理论课教师和专家实践型教师之比为1:1。
2.对教师能力素养的新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育人”,还要是熟悉和掌握技能、善于操作和示范的“师傅”,师生关系和师徒关系合二为一。
3.教学组织方式的新要求。老师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里讲和学,理论教学需要穿插实训演练进行,尤其是顶岗实习、预就业阶段的教学组织,完全是按照实际工作的形式和要求来展开,用“职业者”的标准要求和正确引导学生。
4.对教学环境的新要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融入企业文化,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渗透企业价值观、企业技术标准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和企业双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5.对教学场地和设备的新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情景化教学实训大楼,使传统的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二为一,创造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能交替进行的教学环境;要保证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投入,确保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按岗位教学有市场,受企业欢迎。自2015年学校分岗位教学以来,学校与中建隧道公司盾构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已经连续三年为盾构分公司输送优秀毕业生100多名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好,学生就业稳定,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
作者簡介:
谢银满(1982年6月-),女,汉族,湖南新邵人,研究生,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