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体魄是新世纪对人的基本要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问题。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宝贵财富,肩负着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重任.因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加强高校的健康教育,尽快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参与健康,把握健康,全方位构建健康工程是成就我国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的认识及把握女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我校对女大学生的肥胖认识教育寻找新的切入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福建师范大学女大学生随机抽样2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问题,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84%。
1.2.2 数据统计法:通过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分类、对比,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并引入率的统计当检验。
1.2.3 访谈法:通过课外活动广泛与女大学生交谈,具体了解女大学生的肥胖认识、肥胖原因、减肥方法、减肥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肥胖定义的认识情况。据调查发现有32.9%的女大学生对肥胖定义有正确的认识。而剩余的67.1%的女大学生对肥胖一词的含义认识片面或根本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肥胖与体重混为一体,认为体重重就是肥胖。而现代对肥胖的定义是机体脂肪组织绝对量增多或其比例增高。一般认为,当机体的能量摄入于支出时,能量便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下来形成肥胖。
2.2 对肥胖判断标准的认识
目前国际上诊断肥胖病多采用体重指数(BMI)。BMI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我国专家认为: 18.5≤BMI≤23.9为标准体重范围,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本次调查发现:67.1%的女大学生是通过体重来判定自己肥胖,11%的女大学生通过体重指数来判定肥胖,21.9%的女大学生通过脂肪来判定肥胖。说明女大学生对肥胖的判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还不能准确对自我肥胖作出判断。
2.3 对自我肥胖的认识情况。由于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存在片面的理解,因此在对自我肥胖状态的判断时,有40%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标准体重范围,43.8%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轻度的肥胖,10%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重度肥胖,剩余的6.2%的女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肥胖。而通过对所收问卷进行换算显示出仅有1%的女大学生属于超重范围,其余99%的女大学生均属于标准体重范围。
2.4 对肥胖的关心程度
表格2显示出16.2%的女大学生对肥胖问题非常关心,35.7%的女大学生对肥胖关心,39%的女大学生对肥胖一般关心,9.0%的女大学生对肥胖不关心。以上数据可见女大学生对肥胖的关心程度较高,体现了女大学生有较高的自我健康意识。
2.5 对肥胖危害的认识情况。肥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导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各种血管疾患、运动系统疾患等。高度肥胖者还常有精神异常,轻者表现为苦闷烦恼、重者可引起感觉、运动障碍,肌肉痉挛抽搐,站立和行走不稳,甚至造成自杀。因而肥胖所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在调查中发现88.6%的女大学生认为肥胖存在危害,3.3%的女大学生认为肥胖不存在危害,还有8.1%的女大学生不清楚肥胖是否存在危害。反映出我校女大学生中还存在小部分人群对肥胖危害的认识还很盲目。而从表3反映出: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危害的表现有较全面的认识。
2.6 对引起肥胖原因的认识情况
表4 女大学生对肥胖原因的认识情况
在肥胖成因中,遗传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据有关研究报道双亲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为75%~80%;单亲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为50%;双亲为标准体重,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仅为10%。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有11.4%的女大学生认为遗传是引起肥胖的原因。有62.4%的女大学生认为运动不足是引起肥胖的原因。调查统计表明,女大学生平均每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例少,且绝大多数女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下。一二年级学生除有体育课,每周有4学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外,一般不再增加自我锻炼的时间。三四年级不再设体育课,仅有每学年一次的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和体质测试,再加上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原因,平时的锻炼就更少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课外活动时间基本是名存实亡。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平均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1小时。”因而当前学校体制应还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外,还应加强终身体育观念的教育,强化女大学生终身锻炼的观念。26.2%的女大学生认为引起肥胖的原因均与膳食结构不合理、食物摄入过量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明确了肥胖的定义、肥胖形成原因和肥胖的测量指标(BMI指数),为进一步研究女大学生肥胖提供了理论基础。
3.1.2 我校女大学生总体上没有呈现肥胖化趋势。
3.1.3 对导致肥胖的原因进行调查显示:饮食因素和运动不足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除去遗传外,能量代谢异常、运动后骤然停止对肥胖也有影响。
3.1.4 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的总体意识较高,对肥胖议题有较高的关心程度,但对肥胖认识和理解较差。
3.1.5 我校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活动量少。
3.1.6 我校女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食物摄入过量和有不良的饮食习惯。
3.2 建议
3.2.1 女大学生应对导致肥胖的原因有全面的认识,积极利用BMI指数对自身肥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自身体重变化情况,定期体检,及时调整与控制,保持健康。
3.2.2 提高女大学生对肥胖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在我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我校目前已开设了女性心理健康与保健、营养与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等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意识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力度还不够。同时还要增强我校师资力量,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大力宣传自我保健,提倡自我保健。
3.2.3 提高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危害的重视。
3.2.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膳食,合理搭配营养。食物要粗细搭配、品种多样、比例适当,限制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食谱应为高蛋白、低糖、低脂饮食。但女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全面发展与成熟的阶段,更应注意合理营养,避免营养缺乏,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保证身体健康成长。
3.2.5 加大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改革和管理力度,增加女大学生的课内外锻炼时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女大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3.2.6 重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对肥胖女大学生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教育和指导。教会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降低肥胖女大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她们树立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惠.大学生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行为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 方秋丽.肥胖的致因、危害及减肥[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3] 常翠清.运动与肥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6)
[4] 吕 平.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保健行为调查分析[J].2002(4)
[5] 王 革等.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2004(2)
[6] 陈冬平等.高校女大学生肥胖度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收稿日期:2007-10-2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福建师范大学女大学生随机抽样2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问题,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84%。
1.2.2 数据统计法:通过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分类、对比,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并引入率的统计当检验。
1.2.3 访谈法:通过课外活动广泛与女大学生交谈,具体了解女大学生的肥胖认识、肥胖原因、减肥方法、减肥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肥胖定义的认识情况。据调查发现有32.9%的女大学生对肥胖定义有正确的认识。而剩余的67.1%的女大学生对肥胖一词的含义认识片面或根本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肥胖与体重混为一体,认为体重重就是肥胖。而现代对肥胖的定义是机体脂肪组织绝对量增多或其比例增高。一般认为,当机体的能量摄入于支出时,能量便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下来形成肥胖。
2.2 对肥胖判断标准的认识
目前国际上诊断肥胖病多采用体重指数(BMI)。BMI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我国专家认为: 18.5≤BMI≤23.9为标准体重范围,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本次调查发现:67.1%的女大学生是通过体重来判定自己肥胖,11%的女大学生通过体重指数来判定肥胖,21.9%的女大学生通过脂肪来判定肥胖。说明女大学生对肥胖的判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还不能准确对自我肥胖作出判断。
2.3 对自我肥胖的认识情况。由于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存在片面的理解,因此在对自我肥胖状态的判断时,有40%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标准体重范围,43.8%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轻度的肥胖,10%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重度肥胖,剩余的6.2%的女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肥胖。而通过对所收问卷进行换算显示出仅有1%的女大学生属于超重范围,其余99%的女大学生均属于标准体重范围。
2.4 对肥胖的关心程度
表格2显示出16.2%的女大学生对肥胖问题非常关心,35.7%的女大学生对肥胖关心,39%的女大学生对肥胖一般关心,9.0%的女大学生对肥胖不关心。以上数据可见女大学生对肥胖的关心程度较高,体现了女大学生有较高的自我健康意识。
2.5 对肥胖危害的认识情况。肥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导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各种血管疾患、运动系统疾患等。高度肥胖者还常有精神异常,轻者表现为苦闷烦恼、重者可引起感觉、运动障碍,肌肉痉挛抽搐,站立和行走不稳,甚至造成自杀。因而肥胖所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在调查中发现88.6%的女大学生认为肥胖存在危害,3.3%的女大学生认为肥胖不存在危害,还有8.1%的女大学生不清楚肥胖是否存在危害。反映出我校女大学生中还存在小部分人群对肥胖危害的认识还很盲目。而从表3反映出: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危害的表现有较全面的认识。
2.6 对引起肥胖原因的认识情况
表4 女大学生对肥胖原因的认识情况
在肥胖成因中,遗传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据有关研究报道双亲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为75%~80%;单亲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为50%;双亲为标准体重,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仅为10%。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有11.4%的女大学生认为遗传是引起肥胖的原因。有62.4%的女大学生认为运动不足是引起肥胖的原因。调查统计表明,女大学生平均每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例少,且绝大多数女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下。一二年级学生除有体育课,每周有4学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外,一般不再增加自我锻炼的时间。三四年级不再设体育课,仅有每学年一次的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和体质测试,再加上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原因,平时的锻炼就更少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课外活动时间基本是名存实亡。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平均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1小时。”因而当前学校体制应还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外,还应加强终身体育观念的教育,强化女大学生终身锻炼的观念。26.2%的女大学生认为引起肥胖的原因均与膳食结构不合理、食物摄入过量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明确了肥胖的定义、肥胖形成原因和肥胖的测量指标(BMI指数),为进一步研究女大学生肥胖提供了理论基础。
3.1.2 我校女大学生总体上没有呈现肥胖化趋势。
3.1.3 对导致肥胖的原因进行调查显示:饮食因素和运动不足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除去遗传外,能量代谢异常、运动后骤然停止对肥胖也有影响。
3.1.4 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的总体意识较高,对肥胖议题有较高的关心程度,但对肥胖认识和理解较差。
3.1.5 我校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活动量少。
3.1.6 我校女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食物摄入过量和有不良的饮食习惯。
3.2 建议
3.2.1 女大学生应对导致肥胖的原因有全面的认识,积极利用BMI指数对自身肥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自身体重变化情况,定期体检,及时调整与控制,保持健康。
3.2.2 提高女大学生对肥胖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在我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我校目前已开设了女性心理健康与保健、营养与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等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意识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力度还不够。同时还要增强我校师资力量,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大力宣传自我保健,提倡自我保健。
3.2.3 提高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危害的重视。
3.2.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膳食,合理搭配营养。食物要粗细搭配、品种多样、比例适当,限制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食谱应为高蛋白、低糖、低脂饮食。但女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全面发展与成熟的阶段,更应注意合理营养,避免营养缺乏,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保证身体健康成长。
3.2.5 加大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改革和管理力度,增加女大学生的课内外锻炼时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女大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3.2.6 重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对肥胖女大学生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教育和指导。教会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降低肥胖女大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她们树立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惠.大学生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行为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 方秋丽.肥胖的致因、危害及减肥[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3] 常翠清.运动与肥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6)
[4] 吕 平.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保健行为调查分析[J].2002(4)
[5] 王 革等.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2004(2)
[6] 陈冬平等.高校女大学生肥胖度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收稿日期: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