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无定式,教无定法”,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能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有所得都应该是成功的。问题是近些年来,由于教师们过多的盲从于某些所谓的观摩课,过多的追求于一堂所谓的完美课,而至于僵化了课堂,使本该灵活自如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定制版,进而严重的束缚了师生的手脚。《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如何构建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导入环节应具鼓动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一台演出总有一个序幕,而这个序幕的好坏又将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情绪;同样,一堂课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引子,它应该对学生起到收心(让心从课间休息的悠闲中回到学习知识的课堂中来)和调动情绪的作用。具有鼓动性的导入,会很快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身心的透入。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教学实际,努力优化语文课堂导入环节,促使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教学重点
一堂课就好比一本书,总应该表现一个中心,而这个中心就是这堂课的重点,教学中无论是时间的运用或是学生活动的安排,都应该能够给人以明显的感受。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应该有三个依据:其一是新课程标准;其二是教材本身;其三是学生实际。新型的语文课堂强调开放性,但开放的课堂并不能没有教学重点。
三、课堂教学要有开放性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无开放性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而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的转变。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过去知识的“容器”转变为今天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教师也应该由过去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今天知识的“研究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课堂上学生知识获得的途径也就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接受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等,若在教学中过分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而陷于疲劳。因此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而灵活的变化自己的教法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值得一提的是,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固然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也并非是万能,接受式教学虽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但有时又十分必要。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知识的特点恰当的选用,决不能盲从于某些教法。
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过程,看轻结果,这是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大胆投入,在宽松活跃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努力探究、广泛交流,而教师也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一道分析研究。教学过程的开放,其一就是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其二就是要看教师是否放手发动了学生。
4.教学结果的不唯一性。课堂教学最大的忌讳就是教师上台就讲,而且一讲就是滔滔不绝,好像自己已是满腹经伦,殊不知这一讲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很多有创意的解题方法也会被扼杀。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给学生机会,告诉学生条条马路通北京,方法不只一种,鼓励学生多创造、多发现。
四、教学环节要合理性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走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以上三点,我们在教学中都应该遵循。
五、教学知识要有充分的拓展性
书本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凭借。用书本是为了教学生,若只是为教书本而教书,势必导致知识的僵化。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
六、全员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老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并都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表演者,这正是课堂教学面向全体的一个表现。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分组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
七、值得注意的几点
1.课堂教学不追求完美无缺。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教师“尽心尽责”的设计并且通过精心的计算和无数次的实践才能做出来;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按部就班,不能留给学生开放的空间;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不符合教学的实际,不是课堂教学的真实面目。
2.课堂教学不强调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根据需要,有时哪怕只是完成了预定任务的某一个小点,只要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也是值得提倡的。
3.不提倡教师才华过分的激情表演。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多的机会应该留给学生。
既然是新课标的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自然不是固定不变的,总得实际情况实际解决,灵活变通,但最要紧的是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一、导入环节应具鼓动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一台演出总有一个序幕,而这个序幕的好坏又将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情绪;同样,一堂课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引子,它应该对学生起到收心(让心从课间休息的悠闲中回到学习知识的课堂中来)和调动情绪的作用。具有鼓动性的导入,会很快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身心的透入。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教学实际,努力优化语文课堂导入环节,促使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教学重点
一堂课就好比一本书,总应该表现一个中心,而这个中心就是这堂课的重点,教学中无论是时间的运用或是学生活动的安排,都应该能够给人以明显的感受。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应该有三个依据:其一是新课程标准;其二是教材本身;其三是学生实际。新型的语文课堂强调开放性,但开放的课堂并不能没有教学重点。
三、课堂教学要有开放性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无开放性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而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的转变。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过去知识的“容器”转变为今天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教师也应该由过去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今天知识的“研究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课堂上学生知识获得的途径也就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接受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等,若在教学中过分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而陷于疲劳。因此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而灵活的变化自己的教法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值得一提的是,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固然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也并非是万能,接受式教学虽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但有时又十分必要。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知识的特点恰当的选用,决不能盲从于某些教法。
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过程,看轻结果,这是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大胆投入,在宽松活跃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努力探究、广泛交流,而教师也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一道分析研究。教学过程的开放,其一就是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其二就是要看教师是否放手发动了学生。
4.教学结果的不唯一性。课堂教学最大的忌讳就是教师上台就讲,而且一讲就是滔滔不绝,好像自己已是满腹经伦,殊不知这一讲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很多有创意的解题方法也会被扼杀。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给学生机会,告诉学生条条马路通北京,方法不只一种,鼓励学生多创造、多发现。
四、教学环节要合理性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走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以上三点,我们在教学中都应该遵循。
五、教学知识要有充分的拓展性
书本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凭借。用书本是为了教学生,若只是为教书本而教书,势必导致知识的僵化。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
六、全员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老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并都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表演者,这正是课堂教学面向全体的一个表现。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分组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
七、值得注意的几点
1.课堂教学不追求完美无缺。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教师“尽心尽责”的设计并且通过精心的计算和无数次的实践才能做出来;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按部就班,不能留给学生开放的空间;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不符合教学的实际,不是课堂教学的真实面目。
2.课堂教学不强调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根据需要,有时哪怕只是完成了预定任务的某一个小点,只要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也是值得提倡的。
3.不提倡教师才华过分的激情表演。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多的机会应该留给学生。
既然是新课标的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自然不是固定不变的,总得实际情况实际解决,灵活变通,但最要紧的是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