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案例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地球村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了解世界某个区域的情况只需“弹指一挥间”。然而,世界各地区域复杂,瞬息万变,若想深入掌握其内在特征,只有在准确把握自己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相比较而知其所以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表达十分明确。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基本理念”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尝试:“乡土地理的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2案例呈现
片段一:在学习“聚落与环境”时;我们绝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更别说了解世界的不同的聚落了,严重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从我们身边的聚落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突破这一难点。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我们这里民居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我们这里的砖瓦房的图片,原本不太活跃的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自觉主动的讨论起来:认为乡亲们以砖垒强,烧泥作瓦,以木为梁,斜顶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就地取材,经济,适用;2、家乡多雨,房顶建的很倾斜,利于排水;3、好多房子坐南朝北,光线充足。然后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寒冷地区、湿热地区、东南亚和北非地区民居特色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有了前面的乡土地理的内容的铺垫,很快的分析出原因。然后让学生说明,人类要想安居乐业,应该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
片段二:在学习“珠三角”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我结合乡土地理设置探究问题:“请你根据实际情况站在“大乡土”的角度,以南京地区(属于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并且将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设计使得同学们在对家乡情感提升的同时,自我地理思维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得以提高。
片段三:在学习“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时”,如果按部就班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学生对于如此枯燥的内容是不会感兴趣的。我适时的结合六合当地商业中心变迁路线,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马上对教材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把学生目光吸收到教师身上。又进一步的结合当前六合乡镇发展和水泥道路“村村通”的事例,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本小节内容充分的把课本的资料与当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有效地分析和评价地理要素分布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布局社会生产力的理念。
3案例反思
以上三个片段都把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课堂,大大的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把乡土地理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本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沧海桑田”。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我介绍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来历及比喻的含义;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由沧海变桑田这种实例有许多,但大家也许根本想象不到这种变化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听后都瞪大眼睛,似乎不相信。然后我就问:我们六合有一个瓜埠镇,大家知道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知道”我又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叫瓜埠镇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就势引导:“瓜埠镇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8年),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现在瓜埠那里有没有渡口了?”学生答:“没有”。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沧海桑田’的例子。这个时候,我从同学们一声声“哦哦”的恍然大悟声中体会到——一他们的注意力被我深深地吸引了。
3.2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六合区汽车站的情况。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乡镇来的,若家在凡集,冶山等地的同学,要回家,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南门汽车站。”我接着问:“若家在龙袍、玉带等地的同学呢?”同学们同样回答:“南门汽车站。”接着,我补充讲解:同样,如果要从龙袍,玉带等地去凡集,冶山也必须到南门汽车站来转车,这个汽车站联系着我们六合区各乡镇的公路运输。我们的南门汽车站就可以称得上是六合区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3.3结合乡土实际,实施情景教学。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学生可能对这一问题难以把握。教师可以收集该城市的用地范围和城市人口的变化数据和反映城市区域扩展的遥感图像,通过不同年代的数据和图片对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基本表现。同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城乡结合部,进行实地的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4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六合的滁河一年中水位的变化情况。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龙池湖已成为六合的一大风景区,你们观察过龙池湖的水位变化吗?”同学们齐声回答:“经常观察,因为我们经常去那里玩。”我接着问:“龙池河水位什么时候最高?”许多男孩子跳起来说:“暑假!我每天去那里游泳。”我又问:“那现在(冬季)呢?”他们一个个摇摇头:“现在水位很低,特别是今年四、五月份湖底都能看见”。最后我请一位同学总结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这种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感受降水的季节变化比单纯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
3.5利用乡土地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深思细想。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舞学生树立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时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平时,经常介绍一些编写地理小论文的知识,鼓励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和建设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它对地理教学都是非常适用的,只要老师能够合理的选择材料,充分的利用材料,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让你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地理老师,学生也会在你的课堂上得到比课本更多的知识。我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为一个地理老师可能无法实现“万里路”的实践,但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区域“走一走”,用自己的生活带学生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地球村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了解世界某个区域的情况只需“弹指一挥间”。然而,世界各地区域复杂,瞬息万变,若想深入掌握其内在特征,只有在准确把握自己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相比较而知其所以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表达十分明确。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基本理念”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尝试:“乡土地理的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2案例呈现
片段一:在学习“聚落与环境”时;我们绝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更别说了解世界的不同的聚落了,严重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从我们身边的聚落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突破这一难点。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我们这里民居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我们这里的砖瓦房的图片,原本不太活跃的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自觉主动的讨论起来:认为乡亲们以砖垒强,烧泥作瓦,以木为梁,斜顶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就地取材,经济,适用;2、家乡多雨,房顶建的很倾斜,利于排水;3、好多房子坐南朝北,光线充足。然后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寒冷地区、湿热地区、东南亚和北非地区民居特色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有了前面的乡土地理的内容的铺垫,很快的分析出原因。然后让学生说明,人类要想安居乐业,应该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
片段二:在学习“珠三角”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我结合乡土地理设置探究问题:“请你根据实际情况站在“大乡土”的角度,以南京地区(属于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并且将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设计使得同学们在对家乡情感提升的同时,自我地理思维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得以提高。
片段三:在学习“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时”,如果按部就班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学生对于如此枯燥的内容是不会感兴趣的。我适时的结合六合当地商业中心变迁路线,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马上对教材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把学生目光吸收到教师身上。又进一步的结合当前六合乡镇发展和水泥道路“村村通”的事例,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本小节内容充分的把课本的资料与当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有效地分析和评价地理要素分布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布局社会生产力的理念。
3案例反思
以上三个片段都把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课堂,大大的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把乡土地理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本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沧海桑田”。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我介绍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来历及比喻的含义;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由沧海变桑田这种实例有许多,但大家也许根本想象不到这种变化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听后都瞪大眼睛,似乎不相信。然后我就问:我们六合有一个瓜埠镇,大家知道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知道”我又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叫瓜埠镇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就势引导:“瓜埠镇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8年),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现在瓜埠那里有没有渡口了?”学生答:“没有”。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沧海桑田’的例子。这个时候,我从同学们一声声“哦哦”的恍然大悟声中体会到——一他们的注意力被我深深地吸引了。
3.2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六合区汽车站的情况。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乡镇来的,若家在凡集,冶山等地的同学,要回家,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南门汽车站。”我接着问:“若家在龙袍、玉带等地的同学呢?”同学们同样回答:“南门汽车站。”接着,我补充讲解:同样,如果要从龙袍,玉带等地去凡集,冶山也必须到南门汽车站来转车,这个汽车站联系着我们六合区各乡镇的公路运输。我们的南门汽车站就可以称得上是六合区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3.3结合乡土实际,实施情景教学。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学生可能对这一问题难以把握。教师可以收集该城市的用地范围和城市人口的变化数据和反映城市区域扩展的遥感图像,通过不同年代的数据和图片对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基本表现。同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城乡结合部,进行实地的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4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六合的滁河一年中水位的变化情况。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龙池湖已成为六合的一大风景区,你们观察过龙池湖的水位变化吗?”同学们齐声回答:“经常观察,因为我们经常去那里玩。”我接着问:“龙池河水位什么时候最高?”许多男孩子跳起来说:“暑假!我每天去那里游泳。”我又问:“那现在(冬季)呢?”他们一个个摇摇头:“现在水位很低,特别是今年四、五月份湖底都能看见”。最后我请一位同学总结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这种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感受降水的季节变化比单纯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
3.5利用乡土地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深思细想。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舞学生树立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时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平时,经常介绍一些编写地理小论文的知识,鼓励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和建设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它对地理教学都是非常适用的,只要老师能够合理的选择材料,充分的利用材料,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让你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地理老师,学生也会在你的课堂上得到比课本更多的知识。我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为一个地理老师可能无法实现“万里路”的实践,但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区域“走一走”,用自己的生活带学生进入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