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古人也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低年级阅读教学就应引导学生从小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这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而且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课堂中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呢?
一、从培养兴趣着手,鼓励学生乐于发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无趣的事物,学生的情绪往往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氛围。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能够充分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孤零零的小熊。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发现岛上除了小熊什么也没有,小熊很孤单。这样的发现,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荒岛”和“孤零零”。
另外,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也能让学生乐于发现。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演一演小鹰学飞时的情景,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练习朗读,进行角色朗读、表演,从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进而发现问题。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二、从鼓励质疑着手,引领学生敢于发现
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多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端。这是因为我们教师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去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引导学生。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且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敢于发现、自主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可以从课题入手。
如在教学《有趣的发现》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读了课文的题目,小朋友们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1:发现了什么?
生2:是谁发现的?
生3:在哪发现的?
师:很好。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义,而且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由我们深入地阅读课文求得解答。
带着自己的问题,学生阅读起课文来更认真了。通过阅读,相互解决了所提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效果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教学《咏华山》,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并大胆发现。
师:这首诗你们读了那么多遍,都读懂了吗?那谁来说说自己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学生自由质疑)
生1:“更无山与齐”的“齐”是什么意思?
生2:“举头红日近”的“举头”是什么意思?
生3:“回首白云低”的“首”是什么意思?
生4:“回首白云低”是什么意思?
师: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起找一找吧!还可以用笔画下来。
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文中找诗句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根本没有发现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完全依赖教师,从而失去发现的能力。而上面的教学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要学,而不是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会因为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和喜悦感,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三、从授人以渔着手,促成学生善于发现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就是说,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从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一步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2008,北京》一课的教学,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主动发现。
在教学环节中,我用小黑板出示:“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什么了吗?”学生自读后发现,这讲的是北京申奥成功了,天安门广场聚满了很多人。我又问:“你从哪儿可以看出天安门广场人很多?”由此引入学习,学生学得主动。
再如,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后,让学生再次朗读所找出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们热烈庆贺、无比欢乐的心情。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学会了发现,也形成了善于发现的基本能力。
(责编 刘宇帆)
那么,课堂中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呢?
一、从培养兴趣着手,鼓励学生乐于发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无趣的事物,学生的情绪往往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氛围。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能够充分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孤零零的小熊。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发现岛上除了小熊什么也没有,小熊很孤单。这样的发现,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荒岛”和“孤零零”。
另外,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也能让学生乐于发现。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演一演小鹰学飞时的情景,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练习朗读,进行角色朗读、表演,从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进而发现问题。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二、从鼓励质疑着手,引领学生敢于发现
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多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端。这是因为我们教师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去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引导学生。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且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敢于发现、自主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可以从课题入手。
如在教学《有趣的发现》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读了课文的题目,小朋友们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1:发现了什么?
生2:是谁发现的?
生3:在哪发现的?
师:很好。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义,而且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由我们深入地阅读课文求得解答。
带着自己的问题,学生阅读起课文来更认真了。通过阅读,相互解决了所提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效果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教学《咏华山》,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并大胆发现。
师:这首诗你们读了那么多遍,都读懂了吗?那谁来说说自己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学生自由质疑)
生1:“更无山与齐”的“齐”是什么意思?
生2:“举头红日近”的“举头”是什么意思?
生3:“回首白云低”的“首”是什么意思?
生4:“回首白云低”是什么意思?
师: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起找一找吧!还可以用笔画下来。
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文中找诗句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根本没有发现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完全依赖教师,从而失去发现的能力。而上面的教学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要学,而不是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会因为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和喜悦感,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三、从授人以渔着手,促成学生善于发现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就是说,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从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一步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2008,北京》一课的教学,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主动发现。
在教学环节中,我用小黑板出示:“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什么了吗?”学生自读后发现,这讲的是北京申奥成功了,天安门广场聚满了很多人。我又问:“你从哪儿可以看出天安门广场人很多?”由此引入学习,学生学得主动。
再如,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后,让学生再次朗读所找出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们热烈庆贺、无比欢乐的心情。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学会了发现,也形成了善于发现的基本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