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劳作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90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的幸福感来源于,一是自己对当下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的自我认同程度,二是社会为我们提供物质、精神方面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教育,首先、端正学生对幸福的认识。辅导员正面社会焦点热点事件,从中遴选出正面积极的精神元素,使幸福感的认识实质有一个质的飞跃。其次、适当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对幸福观的体验,学会用正当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幸福的目标。再次,幸福感的获得需要道德法律的保障。当代大学生需要提倡的幸福观是 “爱的劳作”。
  关键词 大学生 幸福感 幸福感解读 爱的劳作
  1 幸福感的定义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幸福感,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2 当代大学生对“幸福感”的看法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幸福感这种感觉的组成,比社会上的人群会相对简单,但也包含了上述的各个维度。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幸福感来源于,一是自己对当下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的自我认同程度,二是社会为我们提供物质、精神方面的满意程度。此外既然是一种感觉,这就是因人而异了。
  曾经问过学生幸福是什么?答案真的很多元化,他们表示“健康的活着就是幸福”,“能有轻松的环境让自己追梦就是最大的幸福”,“我觉得幸福就是能够走自己的路,自由的选择并学会担当,做自己”,“幸福要有自由这个前提”,“幸福嘛,就是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有个能保证小康的工作,没事可以散散心,小打小闹。”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每个年代独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爱情、事业、家庭等等这些观念在当代大学生的衡量标准也有独特的时代烙印,从同学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常常和自由、自我等词联系在一起。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个层次的精神体现,即:获取。他们希望外界给予他们的肯定,包括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和精神上的依赖和支持,换句话说,他们对社会的诉求更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代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自我实现的判断标准。
  此外,进入社会后即将面对的各种压力,也让大家局限了自己对于幸福的梦想,可以这么说,每个人也许都在收束自己对于幸福的梦想,以便让它显得更加切合实际,但这就将带来一个问题,将来成功实现这个收束的梦想时是不是他们就能真的切身感受到幸福。还是突然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还有更多。因此笔者认为,帮助同学们认清自己的真实想法,找到自己幸福感建立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3 大学生幸福感多维度解读
  (1)经济因素方面,家庭给予的经济支持不足,会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常因经济问题烦恼,出于自卑心理不能很好地融入同学团体,自我否定的因素会加强,消极的自我暗示作祟。特别是在与周围同学进行比较的时候,也许只是一次很小的班级出游,大家都能去,而自己却不能,这时候这种落单的感觉会造成很严重的幸福感缺失。
  (2)社会因素方面,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主要的社会关系,因此同学之间的融洽与否也就成为大学生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但到了大学,同学之间并不像初中高中那样朝夕相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生活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像以前那样深刻。这种空缺的失落感也是一个影响幸福感的原因。
  (3)文化因素方面,到了大学之后,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经常会发生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而大学生,特别是外地的大学生,把自己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的那种乡愁般的思念全都倾注在这种交流当中,同时,对新城市的感情又会在与曾经同学的交流中日渐形成。于是,一种对内和对外的文化认同感构成了文化方面的幸福感影响因素。
  (4)心理因素方面,每个人的性格,心理成为这些因素中个性化最强的一方面。亲人对他的期待,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对朋友的成功的看法,这些都影响着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与看法。一个内向的人,也许他整体的幸福感来源主要在于不断修缮自己的个人世界;而一个开朗的人,则更希望自己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结识更多的朋友;一个消极的人,总会把生活中的事情往坏的方面看;而一个积极的入,则更擅长于把生活中每件乐事牢记。所以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幸福感维度中最个性化的一维。
  4 “爱的劳作”—当代大学生需要提倡的幸福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的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我们必须站在事关我们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高度,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指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看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见,坚实的思想基础是落实“爱的劳作”实践的奠基石。
  有学生是这样说的,“幸福或许就像是两个人荡秋千,荡着的人很开心,在后面推的人也很开心”,“幸福就是被需要的感觉”,也朴素地表达了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幸福需要付出。正如荆州十位大学生生命天梯感动中国的事迹,将他人的幸福感最大化的实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把爱的奉献发挥到极致,用生命史诗的绝唱诠释了个人幸福感的提升。
  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郭明义说过“世界上什么最幸福?我做好事就最幸福。因为只有做了,我才能保持与善良人们的沟通,才能感受这个世界的气息,感受这个社会的力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是要让大学生从个人的“小幸福”圈子中摆脱出来,提倡“大爱”,提倡为爱付出,为爱劳作,才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提倡的幸福。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放他们局限在自己生活圈子里的视野。   5 大学生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教育
  幸福是人生的追求,但幸福的获得需要教育。开展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就是要把理论化、理性化的幸福观融入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与生活的实际, 使他们的人生更加充实, 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端正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快乐和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满足就可以快乐,就是幸福,这是社会普通民众对幸福的理解,在积极进取的前提下,还是很有意义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认识观,提高自我价值感,消除消极的自我暗示的思维模式,应该多角度的理解“幸福”所包含的意义。解读“幸福”更深层次的内涵,幸福不仅意味着个人的满足,还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昌盛。
  其次、辅导员正面社会焦点热点事件,从中遴选出正面积极的精神元素,尤其是针对大学崇拜成功人物、名人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考虑个人的幸福时,把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使幸福感的认识实质有一个质的飞跃。如比尔·盖茨夫妇捐出亿万家产,建立慈善组织,把贫困儿童的生存问题作为自己的事业;曾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的大学生冯艾,数次奔赴偏远地区义务支教,她对幸福的理解来自于有能力对他人进行帮助。
  再次、适当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对幸福观的体验,学会用正当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幸福的目标。如利用活动课开展幸福观主题教育;组织各种文化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邀请身边各个年龄层次、各个劳动阶层的杰出代表,走进大学,走进年轻人,聆听他们的丰富人生经历,聆听他们对工作,对生活,对幸福的理解;利用假期,让大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假期社会实践,直面生活的酸甜苦辣,环境育人,用自己的实际体验去体会幸福的含义,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
  最后,幸福感的获得需要道德法律的保障。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保证,在法律和道德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的舆论是对道德的体现最直观的审核,而法律的不断的人性化,也在不断的创造出大学生即将融入的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作为接受道德法律知识熏陶的主体,所要担负起各种道德和法律责任,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是至关重要的,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动力,不能仅为了使自己私人的幸福感获得满足而突破道德法律的界限,来损失他人的幸福感。近年来,大学生本着自己是“官二代”的头衔,做事丝毫不顾及道德法律的束缚,违法犯罪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满足了自己的瞬间幸福感但是却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损失。
  在大力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人际关系简单,资历尚浅的情况下,全面地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的提升,大力注重培养道德意识,加强法律知识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邱林,郑雪.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应用心理学,2005(4).
  [2] 庞文,韩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青年探索,2006(3).
  [3] 罗书伟,尹小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4] 张红静.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如何高效利用课余时间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心。本文利用对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大学生安排好课余时间以及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 课余时间 管理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与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关系  物理学家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无锡技师学院2011级学生(初中起点)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在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基础上,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其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以及情绪倾向等等。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技工院校学生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较低,但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却非常高,而且首次发现女生冲动倾向检出率高于男生的现象等等。  关键词 技工院校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由于社会
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和中国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对比,探析卢梭借助一个虚构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所表述的他对儿童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找出一种能够读懂孩子的心的适宜中国的儿童教育方式。  关键词 卢梭 儿童 自然教育 儿童中心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期刊
摘 要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上明显弱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并且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分为两大类,即普高生和“三校生”,为了实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本文重点通过对不同生源类型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调查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源类型 高职生 差异
期刊
摘 要 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面对高等教育改革时代潮流时,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事业停滞不前的状况和制约事业向前发展的诸多瓶颈。笔者认为,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试从加强其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质的飞跃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行业特色型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 质的飞跃  1 新时期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面临的诸多问
期刊
摘 要 马列文论发展到列宁,则逐渐演变为一种政治—文艺型的文艺思想,它以政党为主导,将文学的党性原则系统化、明朗化;而瞿秋白基于中国的社会现状,取法俄苏,以文艺为现实社会服务为价值导向,试图在中国的新文学中确立列宁所倡导的文学的党性原则。在马列文论的中国化建构过程中,瞿秋白功不可没。  关键词 瞿秋白 列宁 革命文论  中图分类号:D231
期刊
摘 要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校园内外学习、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还在逐年上升。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日趋严峻、令人堪忧,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调查的具体数据为出发点,讨论高校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网络成瘾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调查研究  本文以保定市为例,在各驻保高校中设立8个调查点,对10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
期刊
摘 要 青年教师在高校教职工中的人数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所以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高校重心工作之一。本文从政策导向、院系合力、教学梯队、课题参与和网络培训五个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统一认识、群策群力,化“输血”为“造血”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培养 高校  据公开发布的《全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青岛某高校为例,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关系开展理论研究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初步给出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 工作绩效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青岛某高校教师为被试进行包括职业倦怠、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以及社会支持)等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
期刊
摘 要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生产和服务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湖南软件职业学院为例,指出了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职业意识培养 湖南软件学院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及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迅猛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