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器乐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几千年的血脉相承,千种乐器,万首乐曲,无不诉说着华夏子孙喜怒哀乐与悲欢离愁。浩如烟海的民族器乐作品,蕴含着我们中国这个伟大的东方民族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追求,它是一座神秘而美丽的艺术宝库。
对今天的初中学生来说,流行歌曲有歌词,而且直抒胸臆,通俗、时尚、亲切、简短,直接表达现代青年、尤其是都市青少年欢乐、忧愁、幸福、失落的情感,而民族器乐作品在他们听来又土又长,简直不知所云,干脆以“听不懂”或“没兴趣”拒之以千里之外。所以,在新课标指引下,弘扬民族音乐,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静下心来感受器乐作品的独特韵味、深沉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对民族器乐作品的兴趣呢?以下笔者将从环境的创设、音乐课堂、课外活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视听环境,营造学习民乐的艺术氛围
1. 利用学校橱窗中的“艺术之窗”、各班级黑板报、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定期展出民族音乐知识、民乐趣闻、民族器乐大赛的表演图片、最新赛事以及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比赛的获奖信息、学生喜爱的歌曲歌词等,从视觉上吸引学生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动态。
2. 结合美术、历史、地理、语文等相关学科,让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搜集图片、制作京剧脸谱和民族风情的电子小报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3.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定时播放优美迷人的民族音乐作品,用音乐迎来送往,让学生在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美。在每天迎来送往的背景音乐下,使学生既得到了放松和休息,又愉快地欣赏到了经典而时尚的民族音乐,在润物有声的人文关怀中,流淌着的分明是那浓浓的民族的血液和教师深深的爱的甘泉。
二、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出视频,让学生对民族乐器分类有个直观而全面的了解,并能记住常见乐器的外形特征、演奏姿势和音色特点。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替代了教师枯燥乏味、纸上谈兵、吃力不讨好的讲解,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容量,激发了学生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如有条件提供乐器,让学生亲手摸一摸,亲耳听一听,效果当然会更好。
2. 时尚魅力的展示。当今的中学生酷爱流行音乐,在民乐改革创新中无论是作曲、配器、演奏形式和演员的服饰等,只要巧妙地融入流行元素就会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和喜爱。音乐教师应当时刻关注电视音乐频道播出的“风华国乐”栏目,及时将国乐改革创新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动感时尚的民乐演奏形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民乐的热情。例如,冯晓泉和曾格格吹管乐器组合、女子十二乐坊、东方天使女子组合以及年轻时尚、魅力四射的演奏家于红梅、姜克美、王小南等的演奏视频等,他们演奏的都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融时尚与经典为一体,包含流行元素、突出民族风格,具有高超技巧又不失亲切感的民族器乐作品。
3. 姊妹艺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作曲家、作品有关的知识、趣闻以及相关的姊妹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学、影视、舞蹈、声乐、美术等多种形式,感受不同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共同情感。这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欣赏交响乐《嘎达梅林》,可结合欣赏蒙族民歌男中音独唱《嘎达梅林》和大型宽银幕故事片《嘎达梅林》,通过姊妹艺术的综合欣赏,让学生感受到马头琴音色的缠绵、独特,男中音的浑厚、淳朴,蒙族民歌的辽阔、悠长,交响乐的磅礴与震撼,更能感受到嘎达梅林这位民族英雄的崇高、伟大。
4. 配乐实践的尝试。为朗诵作品配乐,为画面配乐,这是一个培养想像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不但会主动地、全神贯注地欣赏器乐作品,还会细心体会乐曲细腻深沉的情感变化,通过配乐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民族器乐作品的欣赏兴趣和鉴赏水平。如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配乐,笔者提供了管子独奏《江河水》、小提琴独奏《思乡曲》、古筝曲《葬花吟》和二胡曲《二泉映月》四首乐曲,学生一致认为四首乐曲虽然都有悲怆凄凉之美,但是《思乡曲》最贴近主题,最合适。
5. 师生范奏的力量。通过教师、器乐特长生的现场演奏,使学生对民族乐器产生亲近感,容易记住乐器和乐曲的名称以及主旋律。在这里,笔者有必要强调一下关于教师的范奏。民族乐器那么多,教师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是教师毕竟有较强的识谱能力和某件乐器的演奏能力,所以为了便于体会乐曲的情感,分析乐曲的结构,讲解乐曲的演奏技巧,教师很有必要学一点民乐演奏的技能,免得纸上谈兵,抽象而空洞。
三、成立民乐兴趣小组,培养学生音乐特长
在弘扬民族音乐的良好的社会背景下,在创建“四名工程”的活动推动下,很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音乐特长,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日益增多。但是进入初中后,由于功课紧、时间少、任务多,同时发现学习乐器不会给升学直接带来益处,所以很多学生放弃了学习。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民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成立了民族乐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交流民乐演奏心得,培养重奏和合奏能力,使学生相互协作,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组织多种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观摩活动,为这些器乐特长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演机会、参赛机会和欣赏机会,如班级的各种主题班会、校内外节庆文艺演出、每年的校园器乐大赛、教育机构组织的器乐比赛,社会艺术团体组织的器乐大赛等,让更多的器乐特长生有露脸表演和学习的机会,锻炼心理素质和检验演奏技巧的机会,激发学生表演民族乐器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器乐特长生,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可以带动、激发更多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为普及器乐教学、为民乐进课堂做好了宣传、带头作用。
四、充分利用音乐资源,让美妙民乐常相伴
对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普及教育工作而言,音乐特长生毕竟是有限的,而需要接受全面的民族音乐素质的发展和教育的未来公民是无限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介绍欣赏的民乐曲目毕竟是有限的,而层出不穷、浩如烟海的民乐作品是无限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途径是有限的,而接受音乐教育的方式、渠道是多样的,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教师不仅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神圣的民乐殿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民乐恒久的热情、终生的兴趣。[e]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224001)
对今天的初中学生来说,流行歌曲有歌词,而且直抒胸臆,通俗、时尚、亲切、简短,直接表达现代青年、尤其是都市青少年欢乐、忧愁、幸福、失落的情感,而民族器乐作品在他们听来又土又长,简直不知所云,干脆以“听不懂”或“没兴趣”拒之以千里之外。所以,在新课标指引下,弘扬民族音乐,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静下心来感受器乐作品的独特韵味、深沉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对民族器乐作品的兴趣呢?以下笔者将从环境的创设、音乐课堂、课外活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视听环境,营造学习民乐的艺术氛围
1. 利用学校橱窗中的“艺术之窗”、各班级黑板报、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定期展出民族音乐知识、民乐趣闻、民族器乐大赛的表演图片、最新赛事以及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比赛的获奖信息、学生喜爱的歌曲歌词等,从视觉上吸引学生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动态。
2. 结合美术、历史、地理、语文等相关学科,让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搜集图片、制作京剧脸谱和民族风情的电子小报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3.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定时播放优美迷人的民族音乐作品,用音乐迎来送往,让学生在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美。在每天迎来送往的背景音乐下,使学生既得到了放松和休息,又愉快地欣赏到了经典而时尚的民族音乐,在润物有声的人文关怀中,流淌着的分明是那浓浓的民族的血液和教师深深的爱的甘泉。
二、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出视频,让学生对民族乐器分类有个直观而全面的了解,并能记住常见乐器的外形特征、演奏姿势和音色特点。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替代了教师枯燥乏味、纸上谈兵、吃力不讨好的讲解,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容量,激发了学生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如有条件提供乐器,让学生亲手摸一摸,亲耳听一听,效果当然会更好。
2. 时尚魅力的展示。当今的中学生酷爱流行音乐,在民乐改革创新中无论是作曲、配器、演奏形式和演员的服饰等,只要巧妙地融入流行元素就会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和喜爱。音乐教师应当时刻关注电视音乐频道播出的“风华国乐”栏目,及时将国乐改革创新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动感时尚的民乐演奏形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民乐的热情。例如,冯晓泉和曾格格吹管乐器组合、女子十二乐坊、东方天使女子组合以及年轻时尚、魅力四射的演奏家于红梅、姜克美、王小南等的演奏视频等,他们演奏的都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融时尚与经典为一体,包含流行元素、突出民族风格,具有高超技巧又不失亲切感的民族器乐作品。
3. 姊妹艺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作曲家、作品有关的知识、趣闻以及相关的姊妹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学、影视、舞蹈、声乐、美术等多种形式,感受不同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共同情感。这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欣赏交响乐《嘎达梅林》,可结合欣赏蒙族民歌男中音独唱《嘎达梅林》和大型宽银幕故事片《嘎达梅林》,通过姊妹艺术的综合欣赏,让学生感受到马头琴音色的缠绵、独特,男中音的浑厚、淳朴,蒙族民歌的辽阔、悠长,交响乐的磅礴与震撼,更能感受到嘎达梅林这位民族英雄的崇高、伟大。
4. 配乐实践的尝试。为朗诵作品配乐,为画面配乐,这是一个培养想像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不但会主动地、全神贯注地欣赏器乐作品,还会细心体会乐曲细腻深沉的情感变化,通过配乐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民族器乐作品的欣赏兴趣和鉴赏水平。如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配乐,笔者提供了管子独奏《江河水》、小提琴独奏《思乡曲》、古筝曲《葬花吟》和二胡曲《二泉映月》四首乐曲,学生一致认为四首乐曲虽然都有悲怆凄凉之美,但是《思乡曲》最贴近主题,最合适。
5. 师生范奏的力量。通过教师、器乐特长生的现场演奏,使学生对民族乐器产生亲近感,容易记住乐器和乐曲的名称以及主旋律。在这里,笔者有必要强调一下关于教师的范奏。民族乐器那么多,教师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是教师毕竟有较强的识谱能力和某件乐器的演奏能力,所以为了便于体会乐曲的情感,分析乐曲的结构,讲解乐曲的演奏技巧,教师很有必要学一点民乐演奏的技能,免得纸上谈兵,抽象而空洞。
三、成立民乐兴趣小组,培养学生音乐特长
在弘扬民族音乐的良好的社会背景下,在创建“四名工程”的活动推动下,很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音乐特长,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日益增多。但是进入初中后,由于功课紧、时间少、任务多,同时发现学习乐器不会给升学直接带来益处,所以很多学生放弃了学习。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民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成立了民族乐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交流民乐演奏心得,培养重奏和合奏能力,使学生相互协作,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组织多种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观摩活动,为这些器乐特长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演机会、参赛机会和欣赏机会,如班级的各种主题班会、校内外节庆文艺演出、每年的校园器乐大赛、教育机构组织的器乐比赛,社会艺术团体组织的器乐大赛等,让更多的器乐特长生有露脸表演和学习的机会,锻炼心理素质和检验演奏技巧的机会,激发学生表演民族乐器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器乐特长生,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可以带动、激发更多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为普及器乐教学、为民乐进课堂做好了宣传、带头作用。
四、充分利用音乐资源,让美妙民乐常相伴
对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普及教育工作而言,音乐特长生毕竟是有限的,而需要接受全面的民族音乐素质的发展和教育的未来公民是无限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介绍欣赏的民乐曲目毕竟是有限的,而层出不穷、浩如烟海的民乐作品是无限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途径是有限的,而接受音乐教育的方式、渠道是多样的,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教师不仅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神圣的民乐殿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民乐恒久的热情、终生的兴趣。[e]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