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妇科瘙痒症的发生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之根,而妇科瘙痒症的发生多与妇女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有关,可见“肾”与妇科瘙痒症的内在联系。而肝肾同居下焦,肝肾同源,临床上肝肾不足常见,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笔者滋肾养肝法分别与祛风、止痒、清热、化瘀等法结合,探讨了滋肾养肝法在妇科瘙痒症中的临床运用,疗效良好。
【关键词】 瘙痒症 肝肾 论治
1 滋肾养肝祛风
风有内风、外风之分,肝肾阴虚,虚风内生;滋水涵木,则虚风自灭。 例:韩某,女,32岁,会计师。初诊日期:2003年4月5日。主诉:月经期全身起大小不等的风团半年。半年前人工流产2次,此后每逢月经来潮即全身起风团、色淡红、瘙痒,且月经量少,口干腰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曾口服开端坦治疗,病症未见好转。临床诊断:经行风疹块。证属肝肾不足、血虚生风。治宜滋肾养肝、补血祛风。方选二至丸合当归饮子加减。处方:女贞子12g、旱莲草12g、当归10 g、白术芍各15 g、生熟地(各)15g、川芎6 g、首乌10水煎服,每日1剂。防风、荆芥、蝉蜕、黄芪、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女子以“血”为本。患者此病发于2次人流术后,多产伤肾,肝肾亏损,营阴暗耗,经行时阴血外泄,阴血益感不足,血虚生风,风胜则痒。方中女贞子、旱莲草、首乌合四物汤以滋养肝肾、补阴血,黄芪、甘草益气固表,防风、荆芥、蝉蜕祛风止痒,阴血生则虚风去,疾病得愈。
2 滋肾养肝止痒
瘙痒症在妇科病中以更年、老年妇女中尤其多见,症情顽固,且反复发作,若按常法从“风、湿、热”论治,往往临床疗效较差。《内经》中有“诸痒属虚”之说,可见瘙痒之因是多方面的,肝肾不足之痒多属“干痒”、“夜痒”,养阴润燥方能止痒。
按: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渐少而致绝经。天癸者阴精也,与肾阴有关。因此,临床出现此症状以肾阴虚多见。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肾两脉之阴液循常道而同润阴户,肝肾内虚,阴血不足,阴户失养,出现瘙痒之症。方中重用补肝肾阴之品如白芍、地黄、山萸肉等,加入丹皮、知母兼清虚热,黄精、百部以益阴液,仙灵脾以阳中求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灵脾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有效缓解更年期因雌激素水平骤降而引发的 相关疾病。
3 滋肾养肝清热
头面部的瘙痒症医家一般循常法,多以宣肺、清热为主,而在妇科病中出现头面部的瘙痒症状,特别与月经周期相关者,常有肝肾不足的病理基础,滋肾养肝可达到纠正病理状态,扶正去邪的目的。
例:王某,26岁,公司职员。初诊日期:2003年9月3日。主诉:每次月经来潮前一周出现头面部皮肤瘙痒,无红肿和丘疹,伴口干苦、头痛、乳房胀痛、烦躁失眠、腰酸,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每逢月经前一周发作已两年。曾有“甲肝”病史,已治愈。临床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证属:肝肾阴虚、肝火偏亢。治以滋肾养阴,清肝降火。方选杞菊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枸杞子15、杭菊花6 g、白术芍各10g、干地黄15 g、山萸肉9 g、丹皮10 g、山栀10 g、茯苓15 g、泽泻10 g、醋柴胡6 g、当归10 g、薄荷3 g。水煎服,每日1剂。月经前十天始服药,月经来潮停药。连续3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肾不足是其本。患者有甲肝病史,存在肝肾不足的一面,近两年因工作压力过大,肝肾暗损,又加之性格内向、情志抑郁,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出现肝肾阴虚、肝火上炎之症。治疗当针对其病因,以扶正去邪。方中枸杞子、白芍、干地黄、山萸肉益肝肾,杭菊花、丹皮、山栀清肝火,醋柴胡、薄荷疏肝气。诸药同用,则肝肾得养、肝火自去,病症消失。另外应注意妇科用药中,月经前期清热不可太过,以免苦寒清泄有碍月经来潮。
4 滋肾养肝化瘀
瘀血属于病理产物,其产生因素多认为与气滞、气虚、外伤等有关,在临床上对阴虚血瘀的探讨并不多,但在妇科中常多见,如月经后期、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外阴白色病变等。
例:李某,女,60岁,离休干部。初诊日期:2006年4月12日。主诉:外阴瘙痒3年,奇痒难忍,入春尤甚,伴五心烦热、咽干口苦、腰酸、失眠,舌质淡紫、苔薄黄、脉细涩。妇科检查见,左右两侧大阴唇内侧与小阴唇之间皮肤色素减退,表面白色、薄脆,小阴唇萎缩。患者曾在外院就诊,根据病理诊断为外阴白色病变,曾多方治疗,效果不显。证属肝肾不足、阴虚血瘀。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方选知柏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知母6 g、黄柏6 g、生熟地各g 10、淮山药10 g、山萸肉9 g、丹皮10 g、茯苓15 g、赤白芍各10 g、当归10 g、红花10 g、黄精20 g、麦冬15 g、陈皮6 g。水煎,内服加外洗,第一、二煎内服,第三煎外洗(坐浴)患部,每日1剂。连用12周而愈。
按:外阴白色病变又称“外阴营养不良”,中医学中多认为本病主要是肝肾脏阴亏损,冲任血虚,阴部失于充养所致。本病患者年高肾衰,肝肾阴亏,阴器失养。此病程日久,久必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阴部,形成阴虚血瘀之症。在治疗上,西医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故目前多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以调理肝肾为要法。方中知母、生熟地、山萸肉、丹皮等以补肝肾养阴,黄精、麦冬以增加滋阴生水之力,当归、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如此,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结束语
妇科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病症,散见于不同的病种中。瘙痒症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虚”是其本,但虚中有实,故补中有清、补中有散才是“标本兼治”的原则。临床除感染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瘙痒症外,大多数瘙痒症都可从肝肾论治。这与妇女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有关。根据女性特殊的生理基础,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掌握好“异病同治”的原则,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宋玲娟. 外阴、肛周、会阴瘙痒症针灸治疗规范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
[2]李洪杰,徐发彬. 消风散合自拟止痒外洗方治疗肛门瘙痒症37例[J]. 广西中医药,2003,03:35.
[3]戴玉兰. 妇洗散治疗外阴瘙痒症疗效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04,05:27.
[4]李丽芸. 妇科疾病的多途径综合疗法[J]. 新中医,2006,06:15-16.
作者信息:李丽焕,(1977-),女,河北省唐山市人,河北医科大学本科,主治中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妇科。
【关键词】 瘙痒症 肝肾 论治
1 滋肾养肝祛风
风有内风、外风之分,肝肾阴虚,虚风内生;滋水涵木,则虚风自灭。 例:韩某,女,32岁,会计师。初诊日期:2003年4月5日。主诉:月经期全身起大小不等的风团半年。半年前人工流产2次,此后每逢月经来潮即全身起风团、色淡红、瘙痒,且月经量少,口干腰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曾口服开端坦治疗,病症未见好转。临床诊断:经行风疹块。证属肝肾不足、血虚生风。治宜滋肾养肝、补血祛风。方选二至丸合当归饮子加减。处方:女贞子12g、旱莲草12g、当归10 g、白术芍各15 g、生熟地(各)15g、川芎6 g、首乌10水煎服,每日1剂。防风、荆芥、蝉蜕、黄芪、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女子以“血”为本。患者此病发于2次人流术后,多产伤肾,肝肾亏损,营阴暗耗,经行时阴血外泄,阴血益感不足,血虚生风,风胜则痒。方中女贞子、旱莲草、首乌合四物汤以滋养肝肾、补阴血,黄芪、甘草益气固表,防风、荆芥、蝉蜕祛风止痒,阴血生则虚风去,疾病得愈。
2 滋肾养肝止痒
瘙痒症在妇科病中以更年、老年妇女中尤其多见,症情顽固,且反复发作,若按常法从“风、湿、热”论治,往往临床疗效较差。《内经》中有“诸痒属虚”之说,可见瘙痒之因是多方面的,肝肾不足之痒多属“干痒”、“夜痒”,养阴润燥方能止痒。
按: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渐少而致绝经。天癸者阴精也,与肾阴有关。因此,临床出现此症状以肾阴虚多见。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肾两脉之阴液循常道而同润阴户,肝肾内虚,阴血不足,阴户失养,出现瘙痒之症。方中重用补肝肾阴之品如白芍、地黄、山萸肉等,加入丹皮、知母兼清虚热,黄精、百部以益阴液,仙灵脾以阳中求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灵脾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有效缓解更年期因雌激素水平骤降而引发的 相关疾病。
3 滋肾养肝清热
头面部的瘙痒症医家一般循常法,多以宣肺、清热为主,而在妇科病中出现头面部的瘙痒症状,特别与月经周期相关者,常有肝肾不足的病理基础,滋肾养肝可达到纠正病理状态,扶正去邪的目的。
例:王某,26岁,公司职员。初诊日期:2003年9月3日。主诉:每次月经来潮前一周出现头面部皮肤瘙痒,无红肿和丘疹,伴口干苦、头痛、乳房胀痛、烦躁失眠、腰酸,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每逢月经前一周发作已两年。曾有“甲肝”病史,已治愈。临床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证属:肝肾阴虚、肝火偏亢。治以滋肾养阴,清肝降火。方选杞菊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枸杞子15、杭菊花6 g、白术芍各10g、干地黄15 g、山萸肉9 g、丹皮10 g、山栀10 g、茯苓15 g、泽泻10 g、醋柴胡6 g、当归10 g、薄荷3 g。水煎服,每日1剂。月经前十天始服药,月经来潮停药。连续3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肾不足是其本。患者有甲肝病史,存在肝肾不足的一面,近两年因工作压力过大,肝肾暗损,又加之性格内向、情志抑郁,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出现肝肾阴虚、肝火上炎之症。治疗当针对其病因,以扶正去邪。方中枸杞子、白芍、干地黄、山萸肉益肝肾,杭菊花、丹皮、山栀清肝火,醋柴胡、薄荷疏肝气。诸药同用,则肝肾得养、肝火自去,病症消失。另外应注意妇科用药中,月经前期清热不可太过,以免苦寒清泄有碍月经来潮。
4 滋肾养肝化瘀
瘀血属于病理产物,其产生因素多认为与气滞、气虚、外伤等有关,在临床上对阴虚血瘀的探讨并不多,但在妇科中常多见,如月经后期、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外阴白色病变等。
例:李某,女,60岁,离休干部。初诊日期:2006年4月12日。主诉:外阴瘙痒3年,奇痒难忍,入春尤甚,伴五心烦热、咽干口苦、腰酸、失眠,舌质淡紫、苔薄黄、脉细涩。妇科检查见,左右两侧大阴唇内侧与小阴唇之间皮肤色素减退,表面白色、薄脆,小阴唇萎缩。患者曾在外院就诊,根据病理诊断为外阴白色病变,曾多方治疗,效果不显。证属肝肾不足、阴虚血瘀。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方选知柏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知母6 g、黄柏6 g、生熟地各g 10、淮山药10 g、山萸肉9 g、丹皮10 g、茯苓15 g、赤白芍各10 g、当归10 g、红花10 g、黄精20 g、麦冬15 g、陈皮6 g。水煎,内服加外洗,第一、二煎内服,第三煎外洗(坐浴)患部,每日1剂。连用12周而愈。
按:外阴白色病变又称“外阴营养不良”,中医学中多认为本病主要是肝肾脏阴亏损,冲任血虚,阴部失于充养所致。本病患者年高肾衰,肝肾阴亏,阴器失养。此病程日久,久必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阴部,形成阴虚血瘀之症。在治疗上,西医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故目前多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以调理肝肾为要法。方中知母、生熟地、山萸肉、丹皮等以补肝肾养阴,黄精、麦冬以增加滋阴生水之力,当归、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如此,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结束语
妇科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病症,散见于不同的病种中。瘙痒症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虚”是其本,但虚中有实,故补中有清、补中有散才是“标本兼治”的原则。临床除感染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瘙痒症外,大多数瘙痒症都可从肝肾论治。这与妇女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有关。根据女性特殊的生理基础,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掌握好“异病同治”的原则,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宋玲娟. 外阴、肛周、会阴瘙痒症针灸治疗规范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
[2]李洪杰,徐发彬. 消风散合自拟止痒外洗方治疗肛门瘙痒症37例[J]. 广西中医药,2003,03:35.
[3]戴玉兰. 妇洗散治疗外阴瘙痒症疗效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04,05:27.
[4]李丽芸. 妇科疾病的多途径综合疗法[J]. 新中医,2006,06:15-16.
作者信息:李丽焕,(1977-),女,河北省唐山市人,河北医科大学本科,主治中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