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做这样的人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农历庚子年,春,上演了一场新年档电影,被迫参演的主角是十四亿人。整座城整座城地封锁,见到人似见到异物,远远就相互避开又各自各匆匆远去。
  每个人悄无声息地在用自己的力量,维护这个城市固有的秩序。
  第一次,听到街道卡车箱的音响里传出的注意事项。一遍家乡方言,一遍普通汉语,反复循环交替着。我儿时听过修鞋或是剪头发的喊卖,听过卖冰糖葫芦或是麦芽糖的敲声,听过收旧报纸或是纸盒的吆喝。越是长大,越觉着这种走街串巷的声音听着安心、舒坦。可是,这次,每早八点出现的注意事项,总让人心神不宁,备加慌乱。
  空荡荡了一整座的城!
  数据目前是稳增了。确诊人数、疑似病例、治愈人数、死亡人数……在手机屏幕有每天跳动的数据,揪着心。我开始看每日新闻,开始关注平日里不会关注的科学医学频道。“非典”那年,我刚刚出生。偶尔从过来人口中听到点故事,竟是觉得大有意趣。后来,听闻并阅读毕淑敏的《花冠病毒》,才恍然大悟其中的痛彻心扉。“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必将多次交锋,谁胜谁负,尚是未知之数。”谁也不会料到,这下一战来得如此迅捷又悄无声息。
  大年了,鞭炮和烟花前,却是这般噩耗。新型冠状病毒,似乎是再现了一遍17年前,那个不平静的春天。街道再也看不到人群。想要逃离,这个传说喧嚣的城市,它却表现得异常安宁。喇叭声只是偶尔可闻的声响。我们无法厌烦城市的嘈杂了,也无法厌倦人群的密集拥堵了,我们连嫌这个城的缘由,都找不着了。
  突然很爱它,很爱我们的这个家。
  雨落,或是阳光烈,却变得与我们无关。再也无法打动我们的心情,脚步被遏制了,像困于囚笼。出门,似往鬼门关走一遭,看似波澜不惊,却不知外面的恶魔病毒正暗打算盘,仿佛有戴着花冠儿的小鬼用着浑身的针刺,一针一针地抽刺。恍惚间,那心率显示仪“嘀嘀嘀”地渐变平稳,连成直线。那边上精通医技的白衣,还在挣扎,还在按压,使出浑身的劲儿。病床一直在颤动,不管如何动静,病人早已一动不动。白衣似乎天然地具有了佛和上帝的某些属性,似乎他们有必要救活众生的职责。
  听过白岩松的演讲,“每一个医生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自己的委屈,有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己的挣扎和抱怨,他们是普通人”。生命,的的确确最后一刻是从“白衣”手里逝去的。也确实,病人的离世或抢救无效对于“白衣”,是家常便饭——难道他们不会有任何平常人的惋惜和痛哭嗎?
  微博上有一则小日记:一位高烧40度的患者在医院内等候多时,因病人太多,医护人员无法及时治疗,患者家属着急之余,打翻了护士放登记本子的小桌子,开始大闹。往下再拉,微博下面有许多热议,有人在指责医护人员的不负责和冷漠,有人在同情并鼓励患者。
  我顿时感到一丝由下涌上的眼泪。这么多评论中,竟没有一条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么多的患病者,一家医院,有限的床位和紧缺的医护人员——哪是他们不想治你,是他们也无能为力。有人评论,这是道德问题,关乎医德。那么,在大数据下之下,用个体解决问题,这便是有道德吗?还是要提到白岩松的言语,“不能指望我们的医生都是圣人之心,道德归根到底是由外在的环境和制度决定的。若环境和制度是糟糕的,好人也即变成坏人”。从古到今,顾全大局一直是民族传统。而医者这个行业,是踏踏实实落实到位的。
  医护者,不仅有技愈人,更有德有情操。突然看到有一则是在场其他患者的回复:这么多闹院和看热闹的人。有一名患者只是默默弯腰捡起在地上的所有单子,跟那个闹者说了句,我烧得比你高,我也没轮到。瞬间,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这个社会上,会有人理解这背后的点滴和情感,但我更贪婪希望的,是所有人的理解。直接与死亡接触的,是他们。我愿意做站在危险第一线的人,我愿意做护卫我们家的使者,我更愿意做像医护人员这样无私付出的人。不用谣言去稀释真相,只用勇气杀死恐慌,用坚定克服困难。
  我们都是普通人,当有些人披上了那件白色的长大褂,就有了圣洁的寓意,更愿他们内心一片清静,无杂念,也无困扰和担忧,只是一心治人治病。
  我们在苍穹下呼吸着同一片空气,总有人要为我们冲锋。我想,为何不能是我们?
  从小,大人就常常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样的人呢?”现在,我很肯定地回答:“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当我们回想起这场战争,最常浮现的画面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是:背影。那些身穿防护服,背上写着名字的背影。这些逆行者的背影,让我们安心、暖心、开心。记住这些背影,我们才能走得更自在,更自由……
其他文献
不久前,上海市崇明区人社局官网公布了《崇明区2020年特殊人才引进落户公示名单》,其中“带货一哥”李佳琦的名字赫然在列;在链家APP上,北京市认证为“双一流大学毕业”的房产中介占比达到4.4%,这意味着,每23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街道办被录取的应届生,不是毕业于清华就是毕业于北大……种种新闻都透露出一个现实:低门槛岗位正在高学历化,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也日益多元化
期刊
【事件】  近日,一则探访某老字号餐饮企业的视频引发关注。博主消费体验后说,酱肉包特别腻、猪肉包皮厚馅少,“100塊钱两屉有点贵”。  面对吐槽,这家老字号坐不住了,发声明称视频侵犯了其名誉权,要求有关微博账号和制作人员道歉,还表示已报警。  【观点】  顾客到你家消费,吃得不太如意,吐槽几句,这是人之常情。善待顾客才能留住顾客,这是情理。面对顾客的建议,哪怕尖锐批评,只要不是恶意的,都不妨虚心接
期刊
去年因家人身体突感不适,我们奔赴南京。之后半年时间里,我们都在两个城市来回奔波。记得那天刚从医院出来,医生的严肃神情一直在脑海盘旋。天上明晃晃的太阳却是黑黑的,刺痛人的眼,嘴巴里蔓延着苦味,心情跌到谷底。  沿着小巷穿过人声鼎沸的马路,我们来到玄武湖。坐在湖边一把寂寞长椅上,一位母亲带着白雪公主般的女儿从眼前走过。目送她们远去,一些往事涌上心头。  小时候家里过年,母亲照例要做一桌豆腐,母亲点卤之
期刊
我见过有些考生抒情散文语言写得非常有才气,但是不管多么有才华的文章,都暴露出一个弱点,那就是耽于抒情,没有自己的思想,主题不严密,缺乏思考层次。比如,我看过一篇考生作文,主题是“热忱”。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将“青春的年华”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逻辑的。“人生态度”和“青春年华”不属于同一范畴,构不成矛盾,也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如何谈得上转化呢?可是作者根本不管,眉毛胡子一把抓,反复
期刊
审题是考场写作的第一能力。为什么说是第一能力?因为作文题既有规定性,又有开放性。规定性是防止套作,你必须依题写作,而不能自说自话;开放性是为你的写作才情提供空间,你可以在指定的区域、范围内尽情发挥。所以,考场写作的前提是“写对”,只有在“写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写好”。  误区一:剥离语境,泛泛而谈。  考生在审题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写。从材料中直接提炼出关键词,然后以此
期刊
议论文写作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讲逻辑就是讲推理,那些不分主次、先后,不辨真假、正伪,不明整体与局部、原因與结果,不懂演绎或归纳等情况就成为了议论文写作的大忌,也成为考生议论文写作的思维瓶颈。  我们该如何突破这些思维瓶颈?可采用连续性追问法,并在追问中优化思维路径,思维推进都是依赖“追问”来完成的。问哪类问题就朝哪个方向思考,问题即方向。在某个方向上思考的程度又将引发新问题的产生,即形成新的追
期刊
为了让文章显得有才华,许多考生会刻意运用修辞,譬如排比、比拟、引用,但单纯为了好看而忽视了内涵,则得不偿失。高考作文要求语言优美,但“语言优美”不等于“语言炫耀”。过分追求语言文字的优美,成了“语言炫耀”,这样的考生犹如“书橱”“书包”“书房”,充其量,他们只不过是书的管理员,而不是真正的运用者,他们不能从书中概括出自己的思想,缺乏深度领悟,这样的作文得不到高分。如果你的作文还是以下这种无法说明任
期刊
很久以后,我们还能回忆起2020年的春天。  一切是那么的突然,而又是那样的“顺理成章”。或近或远,或无所适从,或随遇而安,从开始的淡漠,而后是紧张、惊恐,最后是如临大敌,生死抉择——我们的生活被“新冠肺炎”徹底改变了。  那段时间,我们生活在自己家里,街上空荡荡,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口罩成了日常必需品,洗手是生活大事件。可每个人都还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大人们要撑起日常起居,要肩负起社会职责;孩子们要
期刊
从历年高考作文阅卷者的反馈来看:当下考生写高考作文普遍采用“抓关键词+画靶心证明”的模式。不管是面对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作文,大部分考生只是把文题当作一个“关键词”。选好“关键词”后,再用大量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必要的論证、推理,没有实在的辩证、逻辑。为了证明而证明,不但使得观点生硬,文章模板化,而且让作文论述肤浅幼稚,经不起推敲。也正因如此,当前作文存在一个怪现状:鸡
期刊
美丽的花朵上闪烁着点点光芒,那是清晨露珠的光芒,没有星星闪耀,没有太阳光明,但它是美的象征,美得典雅脱俗。刺骨的寒风吹不散它们的信念。春天就要来了,更加美丽的景象就要来临,寒风将要停歇。  我知道它们的痛苦,我理解它们的孤独,这个春天并不宁静,阳光还没有穿透那片乌云,是春天还没有来吗?黑色的风狞笑着:我是过去的残党,开始于一件小事,却又让世界震惊。如今,我望着窗外阴沉的天,似乎下着茫茫的雪,寒风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