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胜利之光烛照未来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最早建立在挹江门城楼上, 当时的馆名于1986年由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题写。2009年4月,为了纪念渡江胜利60周年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长江与秦淮河交汇的三汊河口公园,建设了新的渡江胜利纪念馆。
  新馆由主展馆、下沉式广场以及胜利纪念广场构成。远远望去,能看到胜利纪念广场上矗立着的大型群雕“千帆竞渡”。群雕由六组大型红色立柱组成,共计49根,柱体截面为红色五角星。其中最高的一根红色立柱高49.423 米,象征着1949 年4 月23 日南京解放。
  立柱伫立于江边,形如数组风帆,又似风展红旗,吸引着参观者的视线。

传奇的“京电号”


  主展馆的外饰部分全部采用红色石材,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永恒,分外夺目。进入展馆前,先要经过下沉式广场。广场中央陈列的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京电号”小火轮。
  “京电号”小火轮原名“云泰轮”,是一艘钢质蒸汽船,20世纪初由顺泰航运公司创始人赵章麟在香港从英国人手中购买。抗战胜利后,“云泰轮”被时任国民党首都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的陆法曾收购,更名为“京电号”,成为宋子文的私人财产,担负运送煤炭的任务。
  随着渡江战役打响,渡江行动提上日程。当时,人民解放军第35军第103师、第104师和一个预备师数万人马集结在江北的浦口码头。之前国民党军队已把江北所有的船只或烧掉或拖至江南,以阻止解放军渡江。老船工陆连云回忆道:“那天(1949年4月22日)下午,有几个侦察兵乘着小木船过江到我们这边(下关)找船,当时是特殊时期,没有船,下关电厂的厂长韩德举知道解放军来找船,派出了停在下关码头的钢制蒸汽船‘京电号’。”
  当时,第35军第103师的120名解放军指战员作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队,在“京电号”上架起了数挺机枪,从江北浦口码头出发,冒着南岸射来的密集炮火,单船劈波奋勇向前。就这样,“京电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发挥了价值:“京电号”奋战11小时,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进入南京城。
  解放后“京电号”服役于南京下关发电厂(原国民党首都电厂)运送煤炭,更名为“京电1号”,后来辗转于马鞍山、南京、淮阴、灌南等地。
  1986年“京电号”被列为灌南县第一批文物予以保护。2009年, “京电号”重归南京,作为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的重要见证物,永久陈列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广场中央。2011年11月全国革命文物定级工作中,“京电号”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走进峥嵘岁月


  从下沉式广场进入纪念馆主展馆,先要通过一座“胜利之桥”。桥长49.423 米。
  今年主展馆陈列以“伟大的胜利——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史料展”为主题,以渡江战役为主线,分“命运决战”“雄师过江”“南京解放”“今日南京”四个部分,带领观众重新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
  展品包括历史照片、文物资料、历史场景再现、历史绘画和视频演播。其中,粟裕大将子女捐赠的《江苏分县图》是今年新增的史料之一。图上的地名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当年,粟裕就是在这张地图上运筹帷幄。粟裕一直把熟悉地图和地形,视为军事指挥员的基本功底,他曾经有句名言“不谙地图者,勿以为宿将”。
  一本绿色封皮、封面印着“民主日记”四个字的笔记本,是著名作曲家、时任解放军第30军文工团团长胡士平当年写下的《渡江日记》,如今已成为珍藏于纪念馆的国家一级文物。40页纸的日记,记载了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打响后的所闻、所感,内容朴实,十分感人。
  在二楼的一个展柜中,陈列着一封满满7页纸、3000余字的長信,信纸旁边摆放着一张烈士的照片,这是1949年4月19日新华社战地记者陶迅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1949年4月21日深夜,陶迅所在新华社第24支社和火线报社的同志们,随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4军第二梯队从北岸渡江。当船抵达安徽铜陵附近渡口,准备靠岸时,第一个跳上岸的通讯员踏响了敌人埋下的地雷,陶迅及许多同志被弹片炸伤,伤势最重的陶迅腹内大出血。22日拂晓,陶迅入党介绍人李干赶到看望时,陶迅强忍着疼痛,始终没有哼过一声,还断断续续地问李干:“我能不能算完成任务?”他还嘱咐李干:“口袋里的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当天11时45分,陶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他留下的绝笔家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述说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一组珍贵的战地照片中,新华社战地摄影记者邹健东拍摄的“誓师照”很显眼。照片中的战士们,来自解放军20军59师2营的渡江突击连。他们手举先锋旗,身上挂着方形铁皮油桶,那是从敌军手中缴获的洋油桶,也是战士们渡江时的“救生衣”。当时,解放军战士大部分是北方人,很多人不会游泳。船工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家的门板、木盆、做家具用的木料贡献出来当漂浮物,供战士们练习水上技能。渡江作战使用的救生器材大都就地取材,有葫芦、竹筒,还有缴获的铁皮油桶。这些简易实用的浮水器,帮助解放军战士克服了对江水的恐惧。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最后一部分展厅,这里的照片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的辉煌成就。穿越70年,今昔对比,让人不胜感慨。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我们的感怀和纪念,必将成为汇聚力量、发扬传统的动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名气越来越广,企业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差。”这是身边人对苏南英的评价。  2001年宜兴市阳生化工有限公司(前身为宜兴矿山化工厂)企业改制,苏南英成为全国民爆行业唯一女董事长。经过大力整顿,她将负债将近1000万的老厂,打造成江苏省一流的民用爆破企业。  10月9日,凌晨4点,天还黑着,苏南英已经起床了。简单洗漱后,苏南英驱车来到了公司的生产区。5点不到,她已经在生产线上一边仔细检查设备,一边咨
期刊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家具市场也悄然兴起。不过,家具公司遍地冒起,又很快消逝在人们视野中,能坚守下去的不多。盛莹莹创办的苏州万盛文仪家具有限公司,在经历优胜劣汰考验后,越发凸显品质,从创业之初的个体户发展到如今年销售额高达1亿、纳税近600万的中型家具企业。  “知性、优雅、声音甜美”是大部分人见到盛莹莹的第一印象。没有传统企业家的雷厉风行,多了份江南女子的温婉、热情,拉起家常来滔滔不绝
期刊
“含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1985年,申承秀从角斜农药厂来到刚刚成立的鹰球集团,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年轻的申承秀有如一张白纸,一切都得从头起步。为了尽快熟悉业务,申承秀一边拜师学艺,一边没日没夜地看书学习。两年多的时间,记下了厚厚两大本心得笔记。  很快,申承秀便成为集团里的技术骨干,她先后担任过工艺员、技术科科长、生产主管,并撰写出《对铁基粉末冶金制品珠光体的探讨》《海绵状多孔隙合金铜粉末的研
期刊
她,是从苏北小镇飞出的金凤凰,在异乡打拼的十年,书写了一段中国女性驰骋外资企业的传奇。  她,是心系家乡发展的巾帼英雄。在返乡就业、创业的浪潮中,她挑起了一个传统行业的全新变革。  她,就是宿迁柏特粮食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剑云。  2001年,正值桃李年华的胡剑云走出了校门,踏上了人生的第一片奋斗热土——苏州。从太仓转战昆山,再到苏州工业园区,十年间,她先后在多家外资企业任职,期间创造过产品行业良
期刊
20多年前,改革浪潮下,已经做到国企副总经理的张海峰“下海”了。这个决定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  “当时觉得‘下海’时髦又新鲜,能实现个人价值,不枉此生。”谁知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不懂技术又是外行,做事难上加难。从办电线电缆厂再到食品厂,沉淀积累花了10年。  2011年,她抓住了县域省经济开发区大开发的“契机”,成立了江苏嘉谷实业有限公司。以钢结构厂房加工建设为主,并逐步拓展到玻璃门窗制作,胶带、
期刊
怀着一颗平凡之心,做好教育中的点滴小事。从教30年来,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教师张华用朴素的教育理念,用不断创新的教育实践,将数万个平凡的日子谱成了一曲动人的教育乐章。  “她,是魔法师,用真诚的爱这一魔术棒感化着每个孩子的心……”那次写《长大后我就成了您》的命题作文,班级46个孩子中,30多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写到想成为张老师那样的老师。  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喜爱,是张华无比珍重的教育“微幸福”
期刊
南京一场大雪之后,顾晓明和自己的教练、校友一行四人去蟠龙湖森林公园跑步。“雪面上有山里小动物留下的痕迹,我们一边跑一边听到脚下的雪发出沙沙的声音,一个转弯,再一个转弯,在接近自然的环境里奔跑,这种感觉很特别。”南京慧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晓明和他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校友聚在一起,为一个跑步活动备赛。  无论跑了多少年,他总是很享受跑步的体验:思维非常聚焦,同时也非常活跃,“跟同伴交流的时候,言
期刊
嫁给不懂浪漫的刘教员  高中毕业那一年,因为文化课差了一点,刘传健没能通过空军招募飞行员的考试。拿着成绩单,刘传健满眼泪水,倔强地看向蓝天,“我要飞!”在家人的反对声中,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以文化课超过录取分数线几十分的成绩,顺利通过空军招飞考试。  在部队,刘传健技术精湛,后来成了一名飞行教官。在此期间,经朋友介绍,刘传健认识了在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当老师的邹函。出生在军人家庭的邹函性格爽朗,第
期刊
“我来过,闻过花香……当我平躺,请不要为我悲伤……”8772乐队的歌声如山涧中潺潺流水缓缓起伏,沁人心脾。这支乐队名称奇怪,成员也比较特别,他们都患有罕见病。他们曾被病痛羁绊,陷于灰暗的世界;邂逅音乐后,他们以梦为马,开启了肆意挥洒的人生。信念照耀现实  2019年8月14日,8772乐队的首张原创专辑《从不罕见》在北京举办发布会,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和祝福。  8772是乐队的名字,是“病痛挑战
期刊
因公出差,住的酒店旁边是李厝村,属于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  午后阳光明亮,天空湛蓝无际,到村里走一圈。李氏祖祠、小学、菜场、新新旧旧的居舍……几十年过去,乡村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粗砺的时光痕迹,老年人还是旧日的装束,年轻人早已是流行的新潮。唯独不变的是功夫茶,老老少少慢悠悠地喝,时间被小小的茶盅一杯杯展开,固守着潮州人的生活节奏。  在路边,看到一个卖米粉的小摊,不问价格先要一碗。端上来一看,货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