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8日,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和泰安市政府联合开展编制工作的《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开始公示,规划提出以泰山为中心,济南、泰安、曲阜共建包括四山、四水、四城、四圣在内的中华文化枢轴。规划还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济泰共建大省会,打造成为省会城市群的先行发展区。
作为一份由地级市政府出台的规划,其内容、意义异常丰富,凸显出了极具想象力的城市野心。规划既有文化城市群的构建,又有区域协同发展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山东人的文化面孔得以进一步清晰,济南都市圈的小伙伴们也得到了更多实实在在的红利。在新旧动能转换大潮到来之际,山东各大城市在寻找自我定位上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
何为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何为济南?一座地位尴尬的省会城市。何为泰安?一座同样尴尬的因山而起的城市。这些曾经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从一个侧面映照了文化上的强势与城市发展的迟滞。
传统形象既是底蕴又是包袱,底蕴需要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包袱需要巧妙地破解,需要以更大的野心、勇气以及想象力来破除体制与内心的篱障,而这也正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题中之义。
环泰山文化群
多年以来,山东因一山一水一圣人得名于海内外,成为中国之于世界的某种标识,号称中国的脊梁。不过,这种文化意义上的身份地理一直缺少一个总体性的现实城市群来体现,如今,四山四水四城四圣战略的提出,为山东文化资源找到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载体。
山东的经济龙头位于半岛地区的青烟威地区,文化元素则散落在以泰山为中心的“环泰城市群”中。孔子生于曲阜,舜耕于历下,孟子生于邹城,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国,儒家文化肇始于泰山四周,中华文化枢轴的概念名副其实。
在规划中,中华文化枢轴战略具体为:泰山向南,同为鲁国,文化同根,空间同构,泰安与曲阜构成儒家文化轴;泰山向北,泰山一山分水润两城,两侧形成了以泰山为中心对称的“山—泉—城—湖—河—阙”的纵向构成系列,泰安与济南构成泰山文化轴。
中华文化枢轴北起济南境内的黄河,南至济宁邹城凫山,与京沪高铁路线吻合,囊括了济南、泰安、济宁三市的文化精髓。其中,包含文化內容有:四山,即历山、泰山、峄山、凫山;四水,即黄河、济水、汶河、泗水;四城,即济南、泰安、曲阜、邹城;四圣,即舜、周公、孔子、孟子。
为保护和利用好中华文化枢轴,该规划提出扩容京沪轴线,产业与文化“双廊分立”,破解工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矛盾;围绕文化枢轴,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文化预留区和功能调整区,协调、预留与济宁、济南的连接空间。
中华文化枢轴的意义不单单是一个文化旅游协作区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区域城市群,只不过,其发展重心在于以文化为中心。
曾经,出于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驱动,我国城市群选择了以“经济区”为代表的“经济型城市群”发展模式,短期内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增长很快,但“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协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探索以文化为重心的新型发展模式,已是今天城市群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环泰山地区地理相近、人文相亲。从“至圣故里、亚圣故里”到“元圣故里”,从“历下此亭古”到“齐鲁青未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美景,在这里融会贯通、互为表里。“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华文化枢轴地带将享受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强省会的版图野望
济泰共建大省会是该规划的另一大亮点。在济南合并莱芜之后,该规划的公布让济南、泰安两地人民多了不少猜想。
规划提出,济泰共建大省会,打造成为省会城市群的先行发展区。在产业方面,泰安与济南优势互补,构建济泰协同发展共同体,重点承接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旅游服务、体育休闲等重要产业类型。在空间方面,济泰区域联动,构建东中西三条发展轴线,即“中部商务文旅轴”“西部智能制造轴”“东部科技创新轴”。
两地同城,交通先行。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构建济泰协同、互联互通、区域开放的一体化交通体系。目前通过京沪高铁,泰安纳入济南“一小时通勤圈”,正在快速推进的济莱高铁则在港沟站预留济泰城铁接轨条件。不仅如此,在今年省两会上,济泰几乎同时建议推动济泰高速磁悬浮示范线,其目的就是将“一山一水一圣人”串珠成链。在高速公路互联互通上,除了京台高速,在建中的济泰高速或许今年年底便可通车。
规划提出,泰安可依托省会“一日通勤圈”规划,激活济泰协同发展新动能,承接济南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康养宜居、科技创新等功能。
济泰同城化延续了山东做大做强省会济南的战略意图。近年来,“强省会战略”已成为越来越多省份的重要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个省会城市将开启“百舸争流”的模式,都想尽快把自己打造成“强省会”。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省份希望能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扩大版图”似乎成了它们的第一步。
全国至少有包括济南在内的5个省会城市近年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市域范围以外的、原属于其他地市的部分区域、甚至一整个地级市纳入版图,扩大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经济要素集聚效应。
城市规划专家孙不熟表示:“过去,城市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现在则是以发展高端产业为首要任务。发展高端产业就得有‘大城市’,‘大城市’首先要在空间资源上大。”
孙不熟表示,地域间的协同发展,行政区划界限是主要的障碍之一,它使城市之间在人、财、物的流动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划入、代管、撤市设区、撤县设区等都是在解决行政区划界限的问题,以提升资源要素集聚,增强省会城市引领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济泰两城共建大省会战略或许也将在未来迎来新的阶段。
作为一份由地级市政府出台的规划,其内容、意义异常丰富,凸显出了极具想象力的城市野心。规划既有文化城市群的构建,又有区域协同发展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山东人的文化面孔得以进一步清晰,济南都市圈的小伙伴们也得到了更多实实在在的红利。在新旧动能转换大潮到来之际,山东各大城市在寻找自我定位上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
何为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何为济南?一座地位尴尬的省会城市。何为泰安?一座同样尴尬的因山而起的城市。这些曾经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从一个侧面映照了文化上的强势与城市发展的迟滞。
传统形象既是底蕴又是包袱,底蕴需要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包袱需要巧妙地破解,需要以更大的野心、勇气以及想象力来破除体制与内心的篱障,而这也正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题中之义。
环泰山文化群
多年以来,山东因一山一水一圣人得名于海内外,成为中国之于世界的某种标识,号称中国的脊梁。不过,这种文化意义上的身份地理一直缺少一个总体性的现实城市群来体现,如今,四山四水四城四圣战略的提出,为山东文化资源找到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载体。
山东的经济龙头位于半岛地区的青烟威地区,文化元素则散落在以泰山为中心的“环泰城市群”中。孔子生于曲阜,舜耕于历下,孟子生于邹城,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国,儒家文化肇始于泰山四周,中华文化枢轴的概念名副其实。
在规划中,中华文化枢轴战略具体为:泰山向南,同为鲁国,文化同根,空间同构,泰安与曲阜构成儒家文化轴;泰山向北,泰山一山分水润两城,两侧形成了以泰山为中心对称的“山—泉—城—湖—河—阙”的纵向构成系列,泰安与济南构成泰山文化轴。
中华文化枢轴北起济南境内的黄河,南至济宁邹城凫山,与京沪高铁路线吻合,囊括了济南、泰安、济宁三市的文化精髓。其中,包含文化內容有:四山,即历山、泰山、峄山、凫山;四水,即黄河、济水、汶河、泗水;四城,即济南、泰安、曲阜、邹城;四圣,即舜、周公、孔子、孟子。
为保护和利用好中华文化枢轴,该规划提出扩容京沪轴线,产业与文化“双廊分立”,破解工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矛盾;围绕文化枢轴,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文化预留区和功能调整区,协调、预留与济宁、济南的连接空间。
中华文化枢轴的意义不单单是一个文化旅游协作区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区域城市群,只不过,其发展重心在于以文化为中心。
曾经,出于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驱动,我国城市群选择了以“经济区”为代表的“经济型城市群”发展模式,短期内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增长很快,但“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协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探索以文化为重心的新型发展模式,已是今天城市群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环泰山地区地理相近、人文相亲。从“至圣故里、亚圣故里”到“元圣故里”,从“历下此亭古”到“齐鲁青未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美景,在这里融会贯通、互为表里。“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华文化枢轴地带将享受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强省会的版图野望
济泰共建大省会是该规划的另一大亮点。在济南合并莱芜之后,该规划的公布让济南、泰安两地人民多了不少猜想。
规划提出,济泰共建大省会,打造成为省会城市群的先行发展区。在产业方面,泰安与济南优势互补,构建济泰协同发展共同体,重点承接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旅游服务、体育休闲等重要产业类型。在空间方面,济泰区域联动,构建东中西三条发展轴线,即“中部商务文旅轴”“西部智能制造轴”“东部科技创新轴”。
两地同城,交通先行。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构建济泰协同、互联互通、区域开放的一体化交通体系。目前通过京沪高铁,泰安纳入济南“一小时通勤圈”,正在快速推进的济莱高铁则在港沟站预留济泰城铁接轨条件。不仅如此,在今年省两会上,济泰几乎同时建议推动济泰高速磁悬浮示范线,其目的就是将“一山一水一圣人”串珠成链。在高速公路互联互通上,除了京台高速,在建中的济泰高速或许今年年底便可通车。
规划提出,泰安可依托省会“一日通勤圈”规划,激活济泰协同发展新动能,承接济南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康养宜居、科技创新等功能。
济泰同城化延续了山东做大做强省会济南的战略意图。近年来,“强省会战略”已成为越来越多省份的重要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个省会城市将开启“百舸争流”的模式,都想尽快把自己打造成“强省会”。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省份希望能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扩大版图”似乎成了它们的第一步。
全国至少有包括济南在内的5个省会城市近年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市域范围以外的、原属于其他地市的部分区域、甚至一整个地级市纳入版图,扩大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经济要素集聚效应。
城市规划专家孙不熟表示:“过去,城市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现在则是以发展高端产业为首要任务。发展高端产业就得有‘大城市’,‘大城市’首先要在空间资源上大。”
孙不熟表示,地域间的协同发展,行政区划界限是主要的障碍之一,它使城市之间在人、财、物的流动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划入、代管、撤市设区、撤县设区等都是在解决行政区划界限的问题,以提升资源要素集聚,增强省会城市引领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济泰两城共建大省会战略或许也将在未来迎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