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soft_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多方参与的“五共”机制,推广共同缔造乡村治理模式。2017年底,住建部在定点扶贫的4个贫困县各选一村开展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示范村的建设与推广,探索乡村振兴规划的范式,从实事、小事做起,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政治工作。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会龙镇印合村规划建设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剖析共同缔造理念在印合村规划的应用模式,探索共同缔造理念在村庄生态功能、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建设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共同缔造;印合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6.011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6-0070-09 文献标识码:A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Common Creation: Taking Yinhe Village in Suining City as an Example
  SUN Li, TIAN Li, LI Junzhi
  [Abstract] In February 2018, the Three-Year Action Plan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stated that it proposed to establish the "Five Communist Parties" mechanism involving multiple parties to promote the joint creation of a rural governance model.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carried ou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jointly created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demonstration villages, explored the paradig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started from practical and trivial matters, and promoted the political work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Taking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Yinhe Village in Suin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the joint creation concept in the planning of the village,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functions of the joint creation concept in the village’s ecological function, living space, infra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planning; joint creation; Yinhe Village
  引言
  目前,鄉村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多着眼于规划成果的成效,设计师的规划方案设计标准较高,缺乏对村民多元化需求和村庄经济实力的考虑,村庄规划的设计方案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的问题[1]。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如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各学界探索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要求[2];住建部提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乡村振兴新理念,利用“五共”机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目前,共同缔造理念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共同缔造”的乡村振兴理念进行实践,探索“五共”机制在村庄具体建设中的路径,如何在“五共”机制的指导下实现村庄的振兴发展。
  1共同缔造理念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概述
  中国古代的隐士生活体现了农村理想的生活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将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情怀提炼成理想的人居环境。这种恬静统筹的乡村环境不仅存在于文人创作中,也是至今我们追求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城乡统筹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策略。2018年初住建部提出的“共同缔造”理念,被作为当前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举措,并先后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黑城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土关村和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白林寺村、麻城市石桥垸村开展共同缔造示范村建设,探索总结形成可推广的党组织引领、村民参与、问题为向导的“五共”机制的乡村治理模式。目前,共同缔造示范村的生态环境、生活空间、集体产业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得到了村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1共同缔造理念解读
  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3]明确提出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的共同缔造的乡村振兴理念,以“五共”为核心实现乡村振兴。决策共谋,指责任规划师驻扎乡村,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等培训活动,激发村民公共参与,以问题为导向,达成村庄建设共谋。发展共建,指政府、规划师等人员正确引导村民加入村庄发展建设之中,开展村庄土建、绿化、垃圾分类等整治施工技能培训,决策规划师用图示化语言,直观地向村内建设小组传达改造内容,充分利用村内劳动力,成立村庄土建小组、房前屋后建设小组、垃圾清扫小组等共同完成村庄的建设。建设共管,一方面,政府、规划师着手促成由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为主要管理者,村民为监督者的村庄公共资金管理委员会;另一方面,村民自行管理村庄的公共环境,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效果共评、发展共享,指组织村庄评比和建设评价活动,对村庄进行持续不间断地评价,维持村庄建设成果,以达到各个参与主体共享发展成果[4]。   共同缔造理念在乡村建设的实质,即是一种参与式规划,通过“自上而下”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反馈,共同推进村庄的建设。体现了共同缔造理念下乡村振兴的思路转变,是基于多元参与机制下的村庄振兴的新策略[5](见表1)。
  1.2共同缔造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
  1.2.1“五共”机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路径探索
  基于“五共”理念下的乡村建设,合理配置村庄资源,从危房改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美化村容村貌等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修复村庄的生态环境,提高村庄的经济实力,满足村民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乡村美好人居的可持续发展[6]。作者尝试对共同缔造理念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探索(见图1)。


  1.2.2建设多元参与机制
  乡村建设的参与主体由政府和规划师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村民、政府、规划师的三方共同谋划村庄发展,这是在村庄建设中的新突破[7](见图2)。以往的村庄营造多为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师营造,对于村庄居民的使用需求关注较少,导致村庄的建设水土不服。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整合多方资源,村庄规划师等其他运营平台作为第三方力量广泛参与,广泛开展村庄建设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听取群众的多元诉求,保障村庄规划的质量[8]。
  1.2.3构建村庄“五共”平台
  在村庄内构建“五共”理念平台,保证村庄建设合理化、秩序化的进行,提高村庄内各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多方参与的互动,激发村庄建设活力。“五共”理念平台建立在村庄各类功能建设的基础上,多方共同缔造包容性生活环境,切实满足村民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培育村民对村庄空间建设的责任意识,保障村庄建设的实施效果[9]。
  村庄的资源要素包含村庄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物质资源和发挥村庄的人力资源,形成村庄的建设资本[10-12]。同时通过村庄的组织培训等活动资源,形成本土化的村庄建设团队、管理团队、评价团队(见图3—5)。
  2印合村现状问题研究
  印合村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会龙镇,村庄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优美的田野、竹林风光和自然山水,传统的川中民居建筑凝结了古人智慧,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村庄经济发展落后,村莊民居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败。驻地设计师在政府政策保障的支持下,对村庄进行实践调查与村民展开互动活动,总结梳理村庄发展存在的四类问题。
  2.1乡村生态功能紊乱无序
  目前村庄风貌和优厚的自然资源不能很好呼应,最直观的是村庄生态脆弱性问题。印合村村内及周边原有生态系统保护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水源地保护、耕地保护及现有植被保护方面缺乏管理,任其自生自灭,难以抵抗外来物种的侵略,容易造成生态失衡。
  2.2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村内生活空间风貌较差,较多的民居出现坍塌,同时缺少村民的生活交往空间;环境脏乱,缺乏集中的垃圾清扫、处理措施,村内未设立垃圾桶,造成了村内房前屋后及大街小巷垃圾的随意堆放现象;村庄内一大难题即是厕所、污水问题,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考虑,村内的基础设施亟待优化改善。
  2.3资源特色不鲜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村庄内农产业发展空间较为混杂,缺少边界限制,粮食种植分散低效,造成多数农田荒置;农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当地村民缺乏对土地价值的科学利用知识,导致村庄内大片具有柠檬种植价值的土地效益低下[13]。
  2.4文化特色缺失、凝聚力较弱
  一是村庄空心化严重,村内青壮年和资金大量涌入城市,村内常住居民大部分为空巢老人,文化水平不高,而村庄也缺乏对良好风气的宣传、引导,这是造成乡风不够文明的原因之一;二是村庄传统文化的缺失,邻里关系弱化及传统观念的淡化导致村内的邻里、亲朋之间的凝聚力不够。


  3共同缔造理念在遂宁市印合村的应用探索
  共同缔造理念的本质在于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乡村规划,同时通过多方参与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本文通过剖析共同缔造理念在印合村规划的应用,探索其在村庄生态功能、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功能上的具体建设路径。
  3.1修复村庄生态功能
  村庄规划师严格划定印合村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各个资源保护边界。在政府和村两委的协调下,规划师组织开展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培训会,传递生态环境修复知识,并引导村民形成村庄生态环境培育与管理小组。村庄生态环境保护小组在规划师的指导下完成村庄的山体培育,水资源环境整治等生态功能修复等工作[14]。
  3.2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3.2.1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提出“四清四化五改”的目标,完善村庄的市政公用设施,提升其服务水平,采取共同缔造的建设机制,逐步引导村民参与进来,首先解决掉村民最为关心同时也是最为制约村庄发展的公共环境和户厕污水问题[15]。


  引导村民通过共谋、共建的方式,与村两委共同决定村庄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和位置,有针对性地解决村民的问题[14],同时村庄规划师作为参与者,与多方沟通,共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分为“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道路设施”三大类型,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对外游客接待设施;公用设施包括水、电等市政设施;道路设施包括村域道路、村庄主要游览道路、村庄生态小路。   3.2.2完善村庄道路设施,建立村庄分级生活圈
  规划对印合村村域道路实施硬化,统筹镇域及更大范围,构建区域内镇区30分钟生活圈;修缮村庄主要游览道路,统筹印合村及周边要素与旅游节点,构建农村15分钟生活圈,强化道路两侧的景观营造;美化村庄生态小道,统筹印合村内部景观节点,构建以规划区中心为主的村庄5分钟慢生活圈,改善村庄小路面貌,避免过度水泥化,指导村民出工出力共建村庄生态小道。
  3.3改善村民住房空间
  印合村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为村庄民居与活动空间两类。由于村庄建设的难度和施工技艺不同,规划师根据建设的具体情况,应用三种参与建设模式(见图6)。一是房前屋后清理项目,由村民出工出资;二是技术含量低、工作量较大的绿化工程,由村民参与建设并按照遂宁当地的工时领取报酬;三是技术含量高的施工项目由专业的施工队伍完成。规划师绘制简单易懂的图纸进行村庄生活性空间建设引导。建设过程中,规划师和上级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和有效监管有秩序的进行。


  3.3.1共建民居,打造主题小院
  利用遂宁市土坯房改造的契机,结合当地以柠檬为主导产业的具体情况,考虑村庄三产(柠檬种植产业、柠檬精加工、“柠檬产业+”)有机融合。将闲置的土坯房改造成能延伸柠檬产业的主体民宿“柠檬小院”,植入居住、娱乐、养生等功能,有效解决在有限的土地内,三次产业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
  同时引入共同缔造的理念,让村民作为小院共同谋划的主体和共同建设的主体从而带来收入,成立由村民组成的精品民宿施工队,实现建筑技艺的传承。规划师和居民共同制定改造方案和标准,发扬传统工匠精神,通过建筑意义培训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通过乡村传统建造技艺和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来打造村庄的旅游产业(见图7、图8)。
  3.3.2 整合村庄室外空间,共建公共广场
  规划师结合村民和游客共同的谋划意见,整合零碎的公共空间,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以柠檬为主题营建公共广场,指导村民利用村庄现有资源进行公共空间的建设(见图9、图10)。
  3.4村庄产业联动发展
  3.4.1划分村庄农业产业发展空间边界
  规划师结合村庄现状用地条件和上位规划确定村庄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村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产。规划师确保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底线下进行村庄内农产业的发展规划。
  3.4.2确定村庄产业发展方向与模式
  由村民共同决策谋划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带动村庄振兴。印合村当地农作物有柠檬65亩、梨16亩、鱼塘20亩。乡村规划师组织开展村庄发展共谋活动,村委和村民共同谋划村庄产业发展(见图11)。


  对实践访谈中出现的柠檬种植、柠檬加工、农家乐、乡村旅游等高频词进行系统梳理,规划设计团队、专业经营团队研讨、村委和居民共同研究决判印合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将柠檬种植作为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提升村庄农产品质量,邀请高校等精英团队培训柠檬产品加工技术,形成印合村标签化产品;三是整合村庄景观资源,发挥村庄以柠檬产业为特色的资源优势,形成“柠檬产业+”体系,以体验柠檬文化为主的文旅产业[16]。
  3.4.3完善村庄发展建设及管理
  完成产业规划思路整理后,责任规划师绘制村庄发展蓝图、村庄产业发展布局及空间建设,政府协调共同组织开展村民参与产业建设协调会,修改完善方案。规划师针对不同的建设小组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及建议指导,村庄建设小组根据图纸进行改造。村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村庄产业发展的有效管治,评比机制反映村庄产业发展成效和成果共享程度(见图12)。
  3.5基于共同缔造理念下村庄文明建设
  3.5.1成立村庄管理组织,实现村庄有效治理
  为了使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真正主人,保证乡村空间有秩序整治建设,乡村规划师积极构建村庄多元参与的组织机构,成立村委为代表的决策机构,村委、党员、村民为代表的监督机构,负责村庄建设的议事机构和村民经济文化建设组织协会。
  3.5.2党员引领,营造生活文明乡风
  积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为村民共同参与村庄文化活动起到示范作用。开展村莊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等策划活动,创建村庄评比活动,加强村庄的文化建设[17](见图13)。
  3.6“五共”机制指导村庄功能建设的路径总结


  分析共同缔造理念在印合村各功能区的规划实践,笔者初步总结出以“五共”机制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念在乡村建设的应用路径。共同缔造理念下的村庄规划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村庄现状问题剖析,利用“五共”机制的全过程参与,推进乡村建设,实现村庄的生态、生活、生产良好发展(见图14)。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共同缔造理念的解读和“五共”机制在村庄建设的实践分析,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设应在政府支持、乡村规划师介入、村民参与多方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五共”平台,以带动村庄空间、物质、人文的发展,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建设。目前,共同缔造在青海土关村、黑城村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村庄的经济、文化和乡土特征各异,如何实现“五共”机制在村庄建设中可复制化的推广,需要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基于共同缔造理念下的乡村振兴新理念将会带来乡村美好人居建设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村庄规划作为支撑,而新时代村庄规划如何定位?近日出台的几个重要文件给出了回答。2019年5月24
期刊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系家国、无私奉献,用一举一动诠释善良与真诚;他们勇担使命、冲锋在前,用一言一行传递温暖与感動??他们是来自各个家庭的“党员天使”,他们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榜样”。本期,就让我们聆听“我家的党员故事”,一起感悟党员力量,学习党员精神。  吉林省长春市 丁悦馨:“妈妈,你在做饭吗?我闻到煳味了!”“坏了,我煮的苞米干锅
期刊
生命中的每一个“第一次”总使人难忘。每每想起自己第一次做“小老师”的情景,我就忍俊不禁。  上三年级后,语文老师给我们提出了每次课前做“小老师”的新要求。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极了,虽然也为自己担心,但还是忍不住一天天地盼着自己当“小老师”的日子快快来到。  那个期盼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那天,我明明准备得很充分,但临上台前,还是紧张得不行。我的手心直冒汗,心情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北京,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大国首都,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实施乡村振兴更是应有之义。2018年5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期刊
村镇建设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组成部分,必须要放到时代大背景中来认识。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最伟大的革命和改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三农”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决定了中国的命运。村镇建设能否稳妥推进,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从一个赤贫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改变着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在
期刊
摘要:藏区传统城镇肌理是藏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区历史信息在城市空间上的真实反映。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城的城市设计为例,从保护城镇肌理的角度,梳理藏区城镇肌理特色,提炼空间模式,剖析藏传佛教对城镇肌理的影响,传承与重塑空间形态,深入探讨藏区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镇肌理;藏区;理塘县  doi:10.3969/j.issn.1009-14
期刊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成果成功助力中国乡村振兴。本文以以色列农村统筹发展(IRD)理论为核心,通过剖析理论要点、总结成功经验,并以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研究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理论运用、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等内容,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提供思路。  关键词:园区规划;IRD理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  doi
期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村镇建设事业空前繁荣、成效显著,村镇各项建设事业都向水平更高、质量更好的方向发展,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镇人居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乡镇村庄。至2018年底,全国乡镇①数量为3.2万个,其中建制镇2.13万个,乡1.04万个;全国行政村数量54.2万个,村庄统计数量245万个[1](见图1、图2)。  乡镇村容纳了近10亿户籍人口。
期刊
摘要:大多数小城镇历经自发生长的过程,其城镇空间、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在长期的互动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和谐共生的山水林田城村有机整体,而上一时期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对这种联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品质提升、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和城乡关系平衡等当下重要的城市发展命题之下,从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視角认知每个小城镇独有的特色,并将其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固化在城市空间中,从而形成与本土环境和文化
期刊
摘要: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是一类对保护与发展协调要求特别高、矛盾问题特别典型的风景名胜区。本文通过对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四川省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剖析,提出了这类风景名胜区规划应遵循保护遗产、景城共荣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应用明确景城职能分工、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以“内外总体平衡”推进居民社会调控、引导外围保护地带发展、以“多规合一”加强规划管控等10个方面的规划方法,破解景城协调发展难题。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