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外交的实践与特征

来源 :丝路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tag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这是中国外交的主线,更是灵魂。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文中提到,“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围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79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世界,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经济困难,但是我们还得拿出必要数量的援外资金。我们真正发展起来了,要用相当数量来援助,中国发展以后不要忘记这一点。”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采访谈到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时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频发,公共卫生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项显性议程,并逐渐进入外交政策领域。早在1996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2009年11月26日,第66届联大通过第33号( AIRE S/63/33)决议《全球卫生与外交政策》,第一次使用了“全球卫生外交”这个概念。该决议承认外交政策和全球公共卫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敦促成员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将公共卫生问题考虑在内。
  公共卫生外交既指利用卫生工作来实现对外政策目标,也指利用对外政策来实现卫生目标。公共卫生外交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也是中国政府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具体体现。在卫生发展领域开展同际合作是中国卫生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实践有几个重要历史节点:
  第一,援外医疗队是中国公共卫生外交事业的起点。196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政府应邀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揭开了中国公共卫生外交的序幕。1963年4月6日,从北京、上海等地优秀医生中抽调的24位医疗队员奔赴阿尔及利亚,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苦、救死扶伤。截至2019年11月,從第一批的24人累计到2.6万人次,先后远赴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71个国家,累计诊治患者约2.8亿人次,其中约2000人次获得受援国政府颁发的总统勋章等各种国家级荣誉,51名队员因公牺牲在异同他乡。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刚果(布)期间,提炼总结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援外医疗队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外交与大国担当的名片。
  第二,抗击非典倒逼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改革与加强国际合作。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暴露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卫生部门敏感性不强,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也认识到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取得抗击非典疫情胜利后,进一步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合作,相关领域补短板的工作加紧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文件先后出台。2006年11月9日,香港卫生署前署长陈冯富珍成功当选为世卫组织总干事,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联合同机构中担任最高负责人职位。
  第三,援非抗埃是我国卫生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埃博拉病毒最初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被发现。2014年3月,在几内亚发现并确认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并传播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邻国,美国、西班牙、英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出现病例,呈现全球蔓延态势。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该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月19日,联合国历史上首次启动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中国政府及时向西非疫情国家伸出援手,成建制地派出临床和公共卫生专家1200多人次援非,在我国公共卫生援外史上是派出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工作覆盖最广的一次。
  第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公共卫生外交进入全球健康治理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使各国认识到,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主权国家国内的问题,更是典型的全球健康治理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发现和应对所有公共卫生威胁,因此需要高效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困第一时间向全球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与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专家视频会议,向多个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推动国际卫生合作的顶层设计能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中国公共卫生外交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鲜明的特征:
  中国公共卫生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也服务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1851年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在巴黎召开,讨论建立防疫区方面的合作,揭开了现代意义上公共卫生外交与国际合作的序幕。在全球范围,只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有中国援助的身影。例如,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医疗保障任务是典型的苦活、累活、脏活,自2002年向刚果(金)派遣首支维和医疗队以来,只要在战火与贫瘠的联合国任务区就可以看到中国维和医疗人员忙碌的身影。
  中国公共卫生外交强调统筹协调,注重创新,注重实效。2012年5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应瑞士日内瓦高等研究院邀请,在《全球卫生2012》特刊上发表《中国卫生外交》一文,强调“中国的卫生发展合作包括派遣医疗队、建设医院、设立疟疾防治中心、培训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也包括支持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联合国机构,以及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等全球卫生新倡议,为改善全球卫生状况作出了积极贡献。”以2008年入列的‘“和平方舟”为例,这是我国首艘万吨级大型专业医院船,是我国公共卫生外交的创新实践。每到一国,和平方舟医院船除了利用主平台为当地民众诊疗,还派出多支医疗分队前出至当地医院、学校、社区、军营、海岛等,为更多民众巡诊送药。截至2019年底,“和平方舟”9次走出国门,累计航行24万余海里,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为23万多人次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实施手术1400余例,让5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被称为和平之舟、生命之舟、友谊之舟。   中国公共卫生外交强调国际合作,重视多边主义,捍卫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首先,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发起国之一。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宪章》中只字未提卫生工作的内容,也没提及要建立一个国际卫生机构。中国代表会同巴西代表,提交的《建立一个国际性卫生组织的宣言》,为创建世界卫生组织奠定了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是负责卫生事务的联合国专门机构,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完善全球卫生健康治理,帮助世界各国应对公共卫生安全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公开质疑世卫组织作用并提出暂停向该组织提供资金,中国则向世卫组织先后捐款5000万美元,支持世卫组织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的领导作用,就是支持联合国,就是支持二战后以多边主义为核心的世界卫生秩序。
  中国公共卫生外交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符合国际法准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1964年2月18日,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期间提出了对外援助八原则,特别强调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严格遵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和要求任何特权;中国所派出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中国始终坚持主权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始终坚持援助围和受援国的地位平等,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化与完善,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外交的指导理念。
  中国公共卫生外交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便了解了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便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外交风格。中华民族是尚道义的民族,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讲情重义、先义后利,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除文化理念外,中华民族有很多文化资源,如青蒿素等中医药。自2008年起,中国为非洲国家设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并提供价值1.9亿元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品。从中药材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组织认为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2018年,中国在塞拉利昂援建了首个热带传染病防控中心,以提升非洲国家自主公共卫生防控能力。2019年7月4日,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题为《非洲抗疟下一步,中国走在最前列》的文章,指出“中国在非洲的科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向世界展现:中国带给非洲的远不只是道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在中国专家帮助下’非洲岛国科摩罗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已实现病例“零死亡”。
  公共卫生外交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旗帜,未来要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和谈判,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增强在国际公共卫生合作领域的话语权与塑造力。总之,在公共卫生领域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对中国外交而言绝不是一句空话,不仅有丰富的实践,更有鲜明的特征。.(赵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和“一带—路”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虽然短期内对中越跨境电商业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中越跨境电商合作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中越产业链供应链是一个庞大的价值体系,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的越南来说,通过切断与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的方式进行疫情防控,是自身防疫资源有限的无奈之举,将直接导致越南旅游业大幅锐减、大量农产品滞销中越口岸等经济代价。因此,越南在疫情期间大规模摆脱中国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2020年,全球面临的头等大事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莫属。目前,疫情不分种族与国界,肆虐全世界各个角落,在全球多点暴发并快速蔓延。截至4月13日,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10多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60万例。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近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姜巖、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在本刊发表署名文章,以及各国驻华大使在接受本刊记者专
期刊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外交和国际合作日渐频繁。澜湄合作、中非合作等话题的热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构和企业开始“走出去”,参与到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基础建设中。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如何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让项目真正实现本土化落地,切实惠及当地国民众?Diinsider公司参与的“深系澜湄”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堪称典型案例。“深系澜湄”  “深系澜湄”是深
期刊
2020年1月23日,随着武汉“封城”,东方这条最为繁华的商圈、最为繁忙的运输线在最喜庆的时节骤然静止。素以勤劳著称的中国人民不得不停下了奔波的脚步,严格执行居家隔离政策。中国百姓在这关键时刻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我们待在家里就是为祖国作贡献”。  跟随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风雨历程的老百姓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党和政府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战胜疫情。然而,就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关键
期刊
近期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呈现快速蔓延的趋势。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病毒,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全球战“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刊记者就此对上合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进行了采访。  《丝路嘹望》:中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您如何评价中国的抗“疫”措施,以及对世界疫情防控的意义?  诺罗夫秘书长:
期刊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以来,国家相关机构、学界和都积极开展智库建设,各类智库通过广泛开展调研、起草重要报告、组织课题研究、提供咨询报告等,参与政府政策制定;通过创办刊物、举办学术活动、在媒体发布智库的观点影响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国家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动积极用好智库,积极探索政府和智库良性互动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我国政智良性互动机制对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期刊
本月丝路脉动的监测时间范围从2020年4月1日到4月30日。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领导人通过“电话外交”、部委与企业配合中央助力全球抗疫。地方参与方面,多省出台今年“一带一路”建设要点,空运及铁路助力跨境电商发展,自贸区等平台建设加快,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跨境融资难,政府至民间多层面协助国外抗疫。  国际战略环境  4月,全球新冠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举措应对疫情蔓延,同时中国加强与国际社会抗疫合作,分享抗疫经验。近日,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姜岩就中乌两国抗疫交流经验,以及疫情背景下两国如何推进务实合作等热点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丝路嘹望》:目前,中国对抑制新冠病毒蔓延有更全面、更丰富的经验。基于此,中国经验对使馆驻在国抗击疫情有何借鉴意义?两国将如何加强抗疫合作?  姜岩:乌方高度认可中方采取
期刊
病毒没有国界,它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我们应该明白,孤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困难重重且成效不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预期成果。各国应该放弃分歧,肩并肩对抗人类面临的威胁,避免隔阂和排外心理。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说:“我们有必要迈过意识形态的鸿沟,包容历史文化的不同,真正把我们这个国际社会看作是一个世界大家庭。”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世卫组织认为,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学,将在国际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期刊
2020年3月27日,首个非洲版“新冠肺炎自测评估系统”在四达时代手机应用正式上线。该系统是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四达时代集团共同研发,四达时代集团为这个系统提供了法语、葡语以及东非地区最大语种斯瓦希里语的翻译。  目前,该软件在国内外已有1000多万人使用过,并获得良好的反饋。  助力非洲民众抗击疫情  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健康中心主任杨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