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模式的定义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经济模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频频见诸报端。所谓“中国模式”只是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解读。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这种解读是形形色色,大体而论,可以分为“西方解读”和“非西方解读”两大类。前者充满着曲解和误读,但也有不少明智的人士讲了一些睿智的公道话;后者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的实践中找到自己快速发展的途径,对此充满期待。
西方的声音:美国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2007年底出版的《美国人》双月刊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模式”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效仿自由经济政策的成功要素,通过使本国经济的很大部分对国内外的投资开放,又允许实现劳动方面的灵活性,减轻税收和监管方面的负担,并把私营部门和国家的开支相结合,从而创建一流的基础设施。第二部分就是允许执政党保持对政府、法院、军队、国内安全机构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牢牢控制。”描述这一模式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方式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
非西方的声音: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俄罗斯经济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处方可谓背道而驰。”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说:“虽然西方国家抱怨中国推进民主改革方面步履缓慢,却无法掩盖中国人比批评者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率、更能适应非洲商业环境的事实。不仅是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西方也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二、中国模式的特点
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出发,以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模式。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址为核心,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潜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的三大优势,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简单的说,中国模式,就是与中国相适应,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一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为基本内容的一种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以经验和改革历程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又有着以下几点特点: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相结合。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中国模式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也正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殊的中国模式。
三、中国模式的不足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现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提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经济模式。
四、中国模式的经验总结
第一,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的,外国的经验和教训都要吸取,外国的模式也应参考和借鉴,决不能照搬。普世的理念是有的,如民主、自由、人权,但如何落实为一国的实践,要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历史、文化、习俗和现实情况来采取行动。
第二,稳定压倒一切。社会上总有各种阶层和利益集团,如果让它们以任意无序的、激烈妄动的方式来诉求,社会便永无宁日,好的政策也无从落实。老百姓希望过安宁生活,复杂的国际环境更需我们头脑清楚。中国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调稳定,摆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十分明智的决策。
第三,领导核心是关键。沙特阿拉伯《中東报》2005年6月5日的文章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调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第四,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既讲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讲出了人民的心声,凡是经济搞不好的国家,社会也不能安定。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经济模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频频见诸报端。所谓“中国模式”只是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解读。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这种解读是形形色色,大体而论,可以分为“西方解读”和“非西方解读”两大类。前者充满着曲解和误读,但也有不少明智的人士讲了一些睿智的公道话;后者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的实践中找到自己快速发展的途径,对此充满期待。
西方的声音:美国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2007年底出版的《美国人》双月刊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模式”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效仿自由经济政策的成功要素,通过使本国经济的很大部分对国内外的投资开放,又允许实现劳动方面的灵活性,减轻税收和监管方面的负担,并把私营部门和国家的开支相结合,从而创建一流的基础设施。第二部分就是允许执政党保持对政府、法院、军队、国内安全机构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牢牢控制。”描述这一模式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方式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
非西方的声音: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俄罗斯经济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处方可谓背道而驰。”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说:“虽然西方国家抱怨中国推进民主改革方面步履缓慢,却无法掩盖中国人比批评者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率、更能适应非洲商业环境的事实。不仅是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西方也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二、中国模式的特点
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出发,以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模式。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址为核心,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潜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的三大优势,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简单的说,中国模式,就是与中国相适应,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一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为基本内容的一种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以经验和改革历程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又有着以下几点特点: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相结合。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中国模式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也正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殊的中国模式。
三、中国模式的不足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现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提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经济模式。
四、中国模式的经验总结
第一,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的,外国的经验和教训都要吸取,外国的模式也应参考和借鉴,决不能照搬。普世的理念是有的,如民主、自由、人权,但如何落实为一国的实践,要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历史、文化、习俗和现实情况来采取行动。
第二,稳定压倒一切。社会上总有各种阶层和利益集团,如果让它们以任意无序的、激烈妄动的方式来诉求,社会便永无宁日,好的政策也无从落实。老百姓希望过安宁生活,复杂的国际环境更需我们头脑清楚。中国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调稳定,摆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十分明智的决策。
第三,领导核心是关键。沙特阿拉伯《中東报》2005年6月5日的文章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调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第四,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既讲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讲出了人民的心声,凡是经济搞不好的国家,社会也不能安定。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