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特级教师,安徽省安庆市学科带头人、先进教研个人。曾应邀担任“国培班”培训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签约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类文章近百篇。参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剖析与案例》等书的编写。
对于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打开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课文中学什么,并非是一目了然的事,而是叫人头疼的事。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逐句逐段、条分缕析的现象,并且几十年皆如此,就是因为教师实在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取舍,为了“保险”起见,便眉毛胡子一把抓了。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关于“教什么”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名师专家也经常站出来为教师指点迷津,可是很多教师仍然觉得很难拿捏。
语文课程的实施涉及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的选择、确定和落实。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合中发挥着正能量。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选择与创生、教学方法如何选择与运用,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笔者重点谈谈适当的教学内容怎么来。
一、从学段重点教学目标中来
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重点是识字写字和词句的学习,第二学段目标重点是丰富句的认识和积累,学习段的理解与表达,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要认识和理解篇章结构,学习不同文体的读法,从文本中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并逐步形成运用能力。这在很多论述文章中都有梳理。问题在于,涉及具体的文本,我们如何依据学段重点选择目标和创生适当的教学内容。下面以《落花生》一课为例作一下分析。
作为一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老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一直被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大多版本都把它编排在第三学段,而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却把它编排在第二学段的四年级。重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也就不同。四年级教学《落花生》,一是要关注段的理解、积累,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落花生》一文的结构特点,可以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这样安排学习内容和活动: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相机引导体会“居然”一词的意思、用法和在文中表达的具体情感,然后提问:这一自然段围绕落花生写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板书“种、收花生”。再让学生自读后面部分,对照板书练习概括:( )花生。这样,课文的思路便一目了然了,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二是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明显,“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而父亲议花生的一段话又是重点中的重点。我们应该把目光集中在这段话上,围绕这段话认真设计教学活动,真正落实与学段目标紧密相关的重点教学目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以这样选择学习内容并设计学习活动:1.自读这段话,看看父亲说了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意思。2.理解第一句话:“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很多”指的是哪些?这句话中的“固然”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3.细读2~4句,分别划出表现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不同特点的词语,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父亲说的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4.用朗读表达并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读书收获: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的不同特点,读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话说说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父亲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认识到花生品格的可贵。再读,内化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悟。
从上述学习内容和活动可以看出,教师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既读懂了父亲的话,又习得了理解词句的方法,并积累、内化了语言。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读书过程,对“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这也能避免在课堂上落入“论做人”的窠臼,一不小心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展现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训练为重点的本色。
当《落花生》被安排在第三学段,又该如何选择与创生教学内容呢?首先是“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前面讲到在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是以第一自然段为“扶”,再放手让学生读文梳理、概括的,重点落实在整体了解课文内容上。第三学段的重点要落在“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上。可以直接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阅读思考,但不能停留在对文本表面顺序的感知上,还要引导了解这个自然段的时间顺序还隐含着作为散文的内部叙事结构——由事及理、叙事彰理——关于花生的“居然”收获,母亲用花生做出了各种食品等内容,其实都在为父亲的“议”做铺垫。其次围绕“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句话领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第三结合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表达意图体会有详有略的内容安排。前面两个属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它们基本上显性地存在于文本当中;后面一个属于教学内容的创生,它需要从文本显性的信息当中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且要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表达实践。
二、从具体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来
学段重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选择与创生而言,起到的是方向性的指引作用。落实到具体的文本当中,教学内容的确定肯定要充分考虑文本本身的特色。离开具体的文本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无疑是空泛的、虚无缥缈的。文本又是如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产生具体的影响,我们以同一个教学单元几篇文章的对比分析为例来说明。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共性的教学内容:感受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形象。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又在告诉我们,从体会和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方面而言,具体关注的文本内容是不一样的。再进行更具体深入的文本解读,我们又会发现,冯骥才的《刷子李》,选自其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这篇小说语言生动有趣,人物刻画活灵活现。编排这篇文章不仅为了让学生感受小说情节的精心安排、人物描写的细腻传神,还有一个意图是希望他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对民间艺人、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初步的认识,看看能否引起对平凡工作的兴趣。教学这一文本必然要将其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拓展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是内容创生的又一独特指向。这两项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人物描写一组》《金钱的魔力》所无法涉及的。
对于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打开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课文中学什么,并非是一目了然的事,而是叫人头疼的事。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逐句逐段、条分缕析的现象,并且几十年皆如此,就是因为教师实在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取舍,为了“保险”起见,便眉毛胡子一把抓了。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关于“教什么”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名师专家也经常站出来为教师指点迷津,可是很多教师仍然觉得很难拿捏。
语文课程的实施涉及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的选择、确定和落实。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合中发挥着正能量。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选择与创生、教学方法如何选择与运用,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笔者重点谈谈适当的教学内容怎么来。
一、从学段重点教学目标中来
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重点是识字写字和词句的学习,第二学段目标重点是丰富句的认识和积累,学习段的理解与表达,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要认识和理解篇章结构,学习不同文体的读法,从文本中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并逐步形成运用能力。这在很多论述文章中都有梳理。问题在于,涉及具体的文本,我们如何依据学段重点选择目标和创生适当的教学内容。下面以《落花生》一课为例作一下分析。
作为一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老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一直被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大多版本都把它编排在第三学段,而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却把它编排在第二学段的四年级。重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也就不同。四年级教学《落花生》,一是要关注段的理解、积累,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落花生》一文的结构特点,可以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这样安排学习内容和活动: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相机引导体会“居然”一词的意思、用法和在文中表达的具体情感,然后提问:这一自然段围绕落花生写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板书“种、收花生”。再让学生自读后面部分,对照板书练习概括:( )花生。这样,课文的思路便一目了然了,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二是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明显,“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而父亲议花生的一段话又是重点中的重点。我们应该把目光集中在这段话上,围绕这段话认真设计教学活动,真正落实与学段目标紧密相关的重点教学目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以这样选择学习内容并设计学习活动:1.自读这段话,看看父亲说了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意思。2.理解第一句话:“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很多”指的是哪些?这句话中的“固然”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3.细读2~4句,分别划出表现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不同特点的词语,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父亲说的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4.用朗读表达并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读书收获: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的不同特点,读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话说说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父亲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认识到花生品格的可贵。再读,内化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悟。
从上述学习内容和活动可以看出,教师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既读懂了父亲的话,又习得了理解词句的方法,并积累、内化了语言。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读书过程,对“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这也能避免在课堂上落入“论做人”的窠臼,一不小心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展现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训练为重点的本色。
当《落花生》被安排在第三学段,又该如何选择与创生教学内容呢?首先是“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前面讲到在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是以第一自然段为“扶”,再放手让学生读文梳理、概括的,重点落实在整体了解课文内容上。第三学段的重点要落在“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上。可以直接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阅读思考,但不能停留在对文本表面顺序的感知上,还要引导了解这个自然段的时间顺序还隐含着作为散文的内部叙事结构——由事及理、叙事彰理——关于花生的“居然”收获,母亲用花生做出了各种食品等内容,其实都在为父亲的“议”做铺垫。其次围绕“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句话领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第三结合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表达意图体会有详有略的内容安排。前面两个属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它们基本上显性地存在于文本当中;后面一个属于教学内容的创生,它需要从文本显性的信息当中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且要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表达实践。
二、从具体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来
学段重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选择与创生而言,起到的是方向性的指引作用。落实到具体的文本当中,教学内容的确定肯定要充分考虑文本本身的特色。离开具体的文本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无疑是空泛的、虚无缥缈的。文本又是如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产生具体的影响,我们以同一个教学单元几篇文章的对比分析为例来说明。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共性的教学内容:感受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形象。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又在告诉我们,从体会和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方面而言,具体关注的文本内容是不一样的。再进行更具体深入的文本解读,我们又会发现,冯骥才的《刷子李》,选自其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这篇小说语言生动有趣,人物刻画活灵活现。编排这篇文章不仅为了让学生感受小说情节的精心安排、人物描写的细腻传神,还有一个意图是希望他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对民间艺人、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初步的认识,看看能否引起对平凡工作的兴趣。教学这一文本必然要将其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拓展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是内容创生的又一独特指向。这两项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人物描写一组》《金钱的魔力》所无法涉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