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符号是表达和传播人类思想的媒介,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沟通的中介和桥梁。本文借用罗兰巴菲特符号学理论中的意指系统阐述了符号的内涵和特征,对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符号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以及符号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和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符号的所指建设,从多方面多角度教育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符号;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68-03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校园文化的阵地依托。将符号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符号在校园文化中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其内涵的人文精神,而且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和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符号的意指系统
(一)符号的意指系统
巴尔特是符号学创始人索绪尔的继承者,他的符号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巴尔特认为符号是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指系统。在索绪尔“能指+所指=符号”的基础上,对其理论内容具体展开,提出他的符号意指系统。巴尔特认为索绪尔的“能指+所指”只是符号意指的第一个层次,而将这个层次的符号又作为第二层意指系统的能指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所指。第一层次的意义,巴尔特称之为“所指意义”,即通常所说一事物本身指代的某种具体含义及能指范围。第二层次即“内涵意义”,即该事物被赋予了某些时代特征或人文意蕴后所体现的深刻内涵,通常需要人进行理性或抽象思维思考后意会得出,又可称之为“隐喻”。
符号是符号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指由一定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学研究在于揭示符号的性质、运作方式和在运作过程中生成的文化意蕴。从符号学研究范畴看,它以所有符号系统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字、图像、动作、音乐和物品等,符号学的研究涉及到意义表达的一切领域。近年来随着符号学相关理论不断被引入各学科领域,拓展了学科研究范围和探索视角,不仅使其他学科的研究更加科学化,还产生了一批新的交叉学科。符号学理论尤其对传播学、广告学、建筑设计行业等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因此对符号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之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本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都会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二)符号的特征
1.普遍性和稳定性
符号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表征,产生于社会实践探索过程中,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因此普遍性是其最显明的特征之一。人从刚出生就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与人们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各种相关知识均可纳入符号的范围。符号表征是传达人类过去以及现在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动作层面于一体的信息综合体和多面体。因此符号对我们日常生活来说是普遍存在。符号的稳定性是指符号一旦形成,就会以相对固定的形式记录、呈现、流传下来。比如符号以文字形式、语言形式、图片形式、动作形式、活动组织形式等展现在人们眼前,成为一种知识或载体,将含有某种性质、类型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只有相对稳定的符号,才能使人们相对实现在信息上和行为上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协作。
2.明晰性和可认知性
符号是集信息承载、文化意蕴于一体的浓缩精华。透过符号表层意象,人们往往可以察觉、洞悉到符号背后潜藏的意蕴,使人们一目了然。要想使符号准确、高效地为人们所认知、接受,在符号的设计上必须规范、清晰明了、深入浅出,才会便于使人们理解和接受,在符号的使用领域和范围上应该是适当和准确的。假若一个符号不加领域区分,形式上晦涩难懂,令人不知所云,这样一来符号承载的信息内容便不会被人们认知、理解和记忆。符号本身也是有属性、使用范围和难易程度的,而且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更高层次发展,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符号的这种属性和难度也相应的复杂和增加。因此对符号运用领域、范围加以合理区分、对符号设计加以规范显得十分有意义。
3.动态性和可创性
符号建构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人们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经过认知结构、经验的分析和归纳,经过人类理性加工之后,把新的东西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形成新的符号。新的流行颜色,新的款式,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行为方式等等人们喜闻乐见、乐于推崇的或者是经典的事物,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检验之后,使得新的符号被保留和记录了下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新符号的创造。因此,符号是可以被创造的,符号的构建、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些新符号有的被视为普遍性适用的,有的适合存在于小范围内。符号本身内涵所应用的范围不同所存在的范围和生存时间也相对不同。
4.特定性和时代性
符号特定性是针对于某一领域、地域、范围或团体内共同适用的符号表征范围。譬如宗祠文化就是乡愁的特定符号,宗祠内的一牌一碑一匾一柱一草一木,都铭刻着同宗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同宗家族的神圣殿堂,也是后代子孙瞻仰先辈、缅怀故人的心灵寄托之处。符号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的意象系统。人们日常生活范围内的符号往往体现了一定时期鲜明的时代特性。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是掺杂了中国书法汉字元素和反映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符号。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入符号的必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需要,结合特定时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和积累,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是高校校园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校园文化建设的如何关系到学校育人的效果和学校本身的发展。符号作为承载信息和文化的表征,对加强和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借鉴价值,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符号意指作用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符号学理论不断向各学科渗透趋势加强
符号学自创立以来后人对其研究经久不衰,产生了与符号学相关的符号互动论、逻辑学、发生认识论、符号论美学等理论的产生。符号与信息的传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门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符号学不断向各个学科渗透并被用于诸多领域。目前,符号学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向各个学科进行渗透,对符号学的认识与运用正在形成一种科学大趋势。人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符号的“大千世界”里,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语言、手势、笑脸等肢体动作,经常见到的公交车站牌、交通指示灯、残疾人专用通道等,人际交往中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本文字、插图、多媒体动画影像、图片展示获取的信息。无论是走在校园、食堂、教室,还是在大街上的商场里总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宣传海报、电子屏广告。这些都是承载了一定信息内容的符号的表现形式,有言语形式的和非言语形式的。符号对人们影响范围之广使得符号学理论不断向传播学、美学、新闻学等学科渗透。因此教育者要想使受教育者接受一定教育内容,实现一定教育目标,传递教育者所希望的信息,符号是逾越不了的载体和中介。
(二)现代信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信息以大爆炸形式呈现,市场经济竞争,社会全方位开放,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加快。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交相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也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设一个优良育人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和思想的冲击。符号具有感官上的愉悦感、心理上易于接受的接近感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符号元素,构建符号的能指,深刻挖掘符号意指,合理、充分运用好校园文化符号这一作为隐形的、形式多样的、理想的教育信息载体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良性的校园文化符号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三)隐形教育作用在教育领域中日益凸显
隐形教育是指利用隐形的教育资源,采取比较隐蔽、含蓄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制度、管理、隐形课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使学生在心灵上不知不觉间受到触动,并能在心理上理解、认同教育内容,又称“渗透教育”。隐形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往往采取直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方式、步骤来达到教育目的,其形式较明显、单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2]隐性教育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方法,正逐渐引起我国教育者的关注。符号是隐形教育的载体和中介,其呈现方式是多样性、新颖性,例如精心设计、安置的宣传标语往往容易使学生接受;电子屏标语、人物雕塑、色彩鲜明、形式新颖的海报等会引人入胜,引起大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各式各样充满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会吸引大学生踊跃参加。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起不到立竿见影效果,但却是稳定渐进地发挥作用。
三、符号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通过“情境式”教育突出符号的主题性
“情境式”教育是一种寓教于境的教育,在校园内营造某种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性情境,进行情境化感染、熏陶,形成“教育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育情境的创设。情境教育促使大学生将自身情感参与到所创符号的情境中去认知和感受,这样一来充分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进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校园文化符号建设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教导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本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内的雕塑、宣传栏进行宣传教育,或者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游览革命名人故居等活动来激起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情;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提供创业咨询平台和实践平台,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宣传创业典型,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积极创业行为,通过影像展、电影、纪录片、宣传海报,或制定标语口号,举办主题教育班会等形式展开教育活动。符号的意指形式是层出不穷的,因此创新符号呈现方式,是提高的教育有效性和增强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人文关怀符号和培养人文精神
“暖校园”才能暖人心。可以通过富含一定人文情感的物态形式、行为组织形式的人文符号来关怀学生。不仅要注重教育符号外在形式美,也要注重内涵美和人性美。因此在符号设计上强调人性化理念在细微之处展现,使校园文化符号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上能相适应、融洽。例如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辅导室等。通过一些满怀人文关怀的情感符号、行为符号,从感情上与学生交流,有利于师生间感情的加深和思想工作的开展。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种种压力的束缚,导致高校内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人文情感是一种真挚的合乎人性的回归心灵本真的情感,它体现为对自身的认可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对他人的道义感,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认同感等。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书法展览、演讲比赛、体育赛事,并设置相关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学生踊跃参加。注重人文关怀符号的运用,使学生经受情感的陶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人文情感,培养人文精神。
(三)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生归属感的形成途径、提升之源很大部分来自于学校特色教育理念和学教精神。“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特色,努力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3]高校要想在精神上动员、教导本校学生,良好的教育理念是凝心聚力必不可少的精神助手。独具特色学校教育理念和暖人心的校园文化氛围亦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大学生如果对学校教育价值理念、校风、教风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对学校教育方式和教育价值观产生好感,能够提高学生内心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校的心理认同,还能促进自我约束并产生对学校强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更能自觉地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就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现状看,未能注重体现本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大同小异,个性不明显,创新不够。这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3]高校要具有特色教育理念符号和学教精神,具体内容包括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可以通过体现校园文化符号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表现出来。比如镌刻在石碑上的历史名人题词,像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无形中激起大学生崇敬和热爱之情。通过镌刻的石碑等外在的符号化形式呈现出学校的校训、校风,不仅蕴含着一定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学底蕴,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悠久历史和整体形象的一种浓缩。
(四)提升校园符号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论述美育时谈到美育的独特功效。他认为对人进行美感教育,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感情、情操,培育道德,还有助于移风易俗,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尤其是阐述不能忽略美育在德育方面功能,一方面使德育寓教于乐,另一方面使美育达到健全人的品格和增进道德感的目的。美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校园文化本身作为一种隐形育人方式,在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具有艺术感、美感的符号所指的设计和使用,突出符号意指内涵。比如垃圾箱可以改换成憨态可掬可爱的动物形象并附上提示性标语,提醒学生不要随手扔垃圾。草地上禁止学生踏入的生硬标语“请勿践踏”“爱护草地,人人有责”等换成暖人心的标语,如“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份情”“草木青,花儿小,空气清新环境好”。卫生间、食堂、教室、走廊上的宣传标语、宣传海报等要通过色彩渲染、人物形象设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感,吸引学生注意,引人入胜。教室内的板报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推陈出新,广泛采取学生的意见,贴切学生实际生活。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细节之处展现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学生在愉悦内心的感官享受同时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情感上也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伍娟,林志军.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J].当代教育坛,2010,(4).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老师的一百个 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 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符号;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68-03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校园文化的阵地依托。将符号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符号在校园文化中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其内涵的人文精神,而且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和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符号的意指系统
(一)符号的意指系统
巴尔特是符号学创始人索绪尔的继承者,他的符号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巴尔特认为符号是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指系统。在索绪尔“能指+所指=符号”的基础上,对其理论内容具体展开,提出他的符号意指系统。巴尔特认为索绪尔的“能指+所指”只是符号意指的第一个层次,而将这个层次的符号又作为第二层意指系统的能指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所指。第一层次的意义,巴尔特称之为“所指意义”,即通常所说一事物本身指代的某种具体含义及能指范围。第二层次即“内涵意义”,即该事物被赋予了某些时代特征或人文意蕴后所体现的深刻内涵,通常需要人进行理性或抽象思维思考后意会得出,又可称之为“隐喻”。
符号是符号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指由一定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学研究在于揭示符号的性质、运作方式和在运作过程中生成的文化意蕴。从符号学研究范畴看,它以所有符号系统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字、图像、动作、音乐和物品等,符号学的研究涉及到意义表达的一切领域。近年来随着符号学相关理论不断被引入各学科领域,拓展了学科研究范围和探索视角,不仅使其他学科的研究更加科学化,还产生了一批新的交叉学科。符号学理论尤其对传播学、广告学、建筑设计行业等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因此对符号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之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本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都会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二)符号的特征
1.普遍性和稳定性
符号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表征,产生于社会实践探索过程中,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因此普遍性是其最显明的特征之一。人从刚出生就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与人们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各种相关知识均可纳入符号的范围。符号表征是传达人类过去以及现在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动作层面于一体的信息综合体和多面体。因此符号对我们日常生活来说是普遍存在。符号的稳定性是指符号一旦形成,就会以相对固定的形式记录、呈现、流传下来。比如符号以文字形式、语言形式、图片形式、动作形式、活动组织形式等展现在人们眼前,成为一种知识或载体,将含有某种性质、类型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只有相对稳定的符号,才能使人们相对实现在信息上和行为上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协作。
2.明晰性和可认知性
符号是集信息承载、文化意蕴于一体的浓缩精华。透过符号表层意象,人们往往可以察觉、洞悉到符号背后潜藏的意蕴,使人们一目了然。要想使符号准确、高效地为人们所认知、接受,在符号的设计上必须规范、清晰明了、深入浅出,才会便于使人们理解和接受,在符号的使用领域和范围上应该是适当和准确的。假若一个符号不加领域区分,形式上晦涩难懂,令人不知所云,这样一来符号承载的信息内容便不会被人们认知、理解和记忆。符号本身也是有属性、使用范围和难易程度的,而且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更高层次发展,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符号的这种属性和难度也相应的复杂和增加。因此对符号运用领域、范围加以合理区分、对符号设计加以规范显得十分有意义。
3.动态性和可创性
符号建构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人们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经过认知结构、经验的分析和归纳,经过人类理性加工之后,把新的东西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形成新的符号。新的流行颜色,新的款式,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行为方式等等人们喜闻乐见、乐于推崇的或者是经典的事物,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检验之后,使得新的符号被保留和记录了下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新符号的创造。因此,符号是可以被创造的,符号的构建、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些新符号有的被视为普遍性适用的,有的适合存在于小范围内。符号本身内涵所应用的范围不同所存在的范围和生存时间也相对不同。
4.特定性和时代性
符号特定性是针对于某一领域、地域、范围或团体内共同适用的符号表征范围。譬如宗祠文化就是乡愁的特定符号,宗祠内的一牌一碑一匾一柱一草一木,都铭刻着同宗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同宗家族的神圣殿堂,也是后代子孙瞻仰先辈、缅怀故人的心灵寄托之处。符号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的意象系统。人们日常生活范围内的符号往往体现了一定时期鲜明的时代特性。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是掺杂了中国书法汉字元素和反映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符号。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入符号的必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需要,结合特定时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和积累,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是高校校园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校园文化建设的如何关系到学校育人的效果和学校本身的发展。符号作为承载信息和文化的表征,对加强和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借鉴价值,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符号意指作用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符号学理论不断向各学科渗透趋势加强
符号学自创立以来后人对其研究经久不衰,产生了与符号学相关的符号互动论、逻辑学、发生认识论、符号论美学等理论的产生。符号与信息的传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门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符号学不断向各个学科渗透并被用于诸多领域。目前,符号学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向各个学科进行渗透,对符号学的认识与运用正在形成一种科学大趋势。人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符号的“大千世界”里,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语言、手势、笑脸等肢体动作,经常见到的公交车站牌、交通指示灯、残疾人专用通道等,人际交往中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本文字、插图、多媒体动画影像、图片展示获取的信息。无论是走在校园、食堂、教室,还是在大街上的商场里总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宣传海报、电子屏广告。这些都是承载了一定信息内容的符号的表现形式,有言语形式的和非言语形式的。符号对人们影响范围之广使得符号学理论不断向传播学、美学、新闻学等学科渗透。因此教育者要想使受教育者接受一定教育内容,实现一定教育目标,传递教育者所希望的信息,符号是逾越不了的载体和中介。
(二)现代信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信息以大爆炸形式呈现,市场经济竞争,社会全方位开放,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加快。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交相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也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设一个优良育人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和思想的冲击。符号具有感官上的愉悦感、心理上易于接受的接近感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符号元素,构建符号的能指,深刻挖掘符号意指,合理、充分运用好校园文化符号这一作为隐形的、形式多样的、理想的教育信息载体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良性的校园文化符号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三)隐形教育作用在教育领域中日益凸显
隐形教育是指利用隐形的教育资源,采取比较隐蔽、含蓄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制度、管理、隐形课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使学生在心灵上不知不觉间受到触动,并能在心理上理解、认同教育内容,又称“渗透教育”。隐形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往往采取直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方式、步骤来达到教育目的,其形式较明显、单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2]隐性教育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方法,正逐渐引起我国教育者的关注。符号是隐形教育的载体和中介,其呈现方式是多样性、新颖性,例如精心设计、安置的宣传标语往往容易使学生接受;电子屏标语、人物雕塑、色彩鲜明、形式新颖的海报等会引人入胜,引起大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各式各样充满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会吸引大学生踊跃参加。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起不到立竿见影效果,但却是稳定渐进地发挥作用。
三、符号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通过“情境式”教育突出符号的主题性
“情境式”教育是一种寓教于境的教育,在校园内营造某种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性情境,进行情境化感染、熏陶,形成“教育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育情境的创设。情境教育促使大学生将自身情感参与到所创符号的情境中去认知和感受,这样一来充分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进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校园文化符号建设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教导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本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内的雕塑、宣传栏进行宣传教育,或者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游览革命名人故居等活动来激起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情;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提供创业咨询平台和实践平台,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宣传创业典型,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积极创业行为,通过影像展、电影、纪录片、宣传海报,或制定标语口号,举办主题教育班会等形式展开教育活动。符号的意指形式是层出不穷的,因此创新符号呈现方式,是提高的教育有效性和增强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人文关怀符号和培养人文精神
“暖校园”才能暖人心。可以通过富含一定人文情感的物态形式、行为组织形式的人文符号来关怀学生。不仅要注重教育符号外在形式美,也要注重内涵美和人性美。因此在符号设计上强调人性化理念在细微之处展现,使校园文化符号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上能相适应、融洽。例如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辅导室等。通过一些满怀人文关怀的情感符号、行为符号,从感情上与学生交流,有利于师生间感情的加深和思想工作的开展。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种种压力的束缚,导致高校内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人文情感是一种真挚的合乎人性的回归心灵本真的情感,它体现为对自身的认可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对他人的道义感,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认同感等。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书法展览、演讲比赛、体育赛事,并设置相关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学生踊跃参加。注重人文关怀符号的运用,使学生经受情感的陶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人文情感,培养人文精神。
(三)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生归属感的形成途径、提升之源很大部分来自于学校特色教育理念和学教精神。“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特色,努力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3]高校要想在精神上动员、教导本校学生,良好的教育理念是凝心聚力必不可少的精神助手。独具特色学校教育理念和暖人心的校园文化氛围亦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大学生如果对学校教育价值理念、校风、教风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对学校教育方式和教育价值观产生好感,能够提高学生内心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校的心理认同,还能促进自我约束并产生对学校强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更能自觉地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就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现状看,未能注重体现本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大同小异,个性不明显,创新不够。这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3]高校要具有特色教育理念符号和学教精神,具体内容包括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可以通过体现校园文化符号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表现出来。比如镌刻在石碑上的历史名人题词,像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无形中激起大学生崇敬和热爱之情。通过镌刻的石碑等外在的符号化形式呈现出学校的校训、校风,不仅蕴含着一定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学底蕴,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悠久历史和整体形象的一种浓缩。
(四)提升校园符号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论述美育时谈到美育的独特功效。他认为对人进行美感教育,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感情、情操,培育道德,还有助于移风易俗,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尤其是阐述不能忽略美育在德育方面功能,一方面使德育寓教于乐,另一方面使美育达到健全人的品格和增进道德感的目的。美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校园文化本身作为一种隐形育人方式,在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具有艺术感、美感的符号所指的设计和使用,突出符号意指内涵。比如垃圾箱可以改换成憨态可掬可爱的动物形象并附上提示性标语,提醒学生不要随手扔垃圾。草地上禁止学生踏入的生硬标语“请勿践踏”“爱护草地,人人有责”等换成暖人心的标语,如“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份情”“草木青,花儿小,空气清新环境好”。卫生间、食堂、教室、走廊上的宣传标语、宣传海报等要通过色彩渲染、人物形象设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感,吸引学生注意,引人入胜。教室内的板报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推陈出新,广泛采取学生的意见,贴切学生实际生活。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细节之处展现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学生在愉悦内心的感官享受同时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情感上也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伍娟,林志军.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J].当代教育坛,2010,(4).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老师的一百个 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 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