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3-000-02
摘 要 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法,既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又是传播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环节。本文对课堂激励法的分类、运用时机、方法、形式,以及运用时应注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进一步控制教学过程,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激励 激励法 体育教学
一、前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中仅能发挥自身潜能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由此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激励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施以的一种鼓励性反馈信息。它是一个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的独特表现。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励教学,可以巧妙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励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二、激励的分类
激励是一种鼓励性的反馈信息,它既可以通过言语的形式来传递,也可以通过非言语的形式来传递。言语性激励主要有启发激励、发问激励、评价激励等。非言语性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形象激励、环境激励、奖励激励、竞争激励等。
三、激励的方法和形式
(一)启发激励
启发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它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思维保持在最佳状态,以利于教学。譬如在中长跑教学中,由于技术枯燥乏味,强度较大。因此,很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厌烦、害怕心理,从而产生借故请假或消极应付的思想,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借助著名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启发学生產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发问激励
在课堂学习中只生硬地会发号施令的教师,必然会扼杀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很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他们完成任务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巧妙地采用发问的方法,使他们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譬如:在布置课堂练习时,我们若用“大家完成这项任务有没有困难”或“大家有信心完成任务吗”等等尊重性的发问语句,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锻炼氛围,从而使他们在练习中产生积极的心境,有利于他们不断地加强和提高锻炼水平。发问式激励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只有尊重和信任,教学双方才能感情融洽,信息畅通。
(三)评价激励
这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一旦能够独立完成动作时,其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进一步指导,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有效的指导,对学生自觉学习和改正技术错误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如在横箱分腿腾越教学中,一个胆小的学生勉强跳过箱后,教师就可用“跳的不错,若起跳力量再大一点就好了”来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加强内部动机,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以后的练习活动中。
(四)目标激励
目标是激发人的动机,满足人的成就等需要的诱因。一个令学生鼓舞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
目标的激励力量主要取决于目标对学生的效用价值和学生对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以及目标难度适当与否。因此,确定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现实性。如能用次数、米数、秒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目标,将更为有效地引发学习热情,调动身心能量,从学习的结果中体验成功感,从而不断地加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
阿特金逊的研究发现,目标的难度定在成功确切率的50%左右,学习成绩最好。
(五)形象激励
一个人的形象通常是其内在气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通过衣着、谈吐、举止以及整个精神风貌把自己良好的形象直接传递给学生,就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形成积极的心态。譬如上课开始,教师衣着整洁,精神焕发地来到队列前面;当见到学生相互帮助等良好行为时,向学生微笑点头,以示赞同;当学生表现出勇敢、顽强精神时,竖起大拇指或带头鼓掌,以示表扬等等,都会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从而强化其良好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六)环境激励
环境是影响体育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不同的环境因素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态度。运用环境激励,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体育锻炼的群体环境,使学生一踏进运动场就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其次要有饱满的热情和端正的教风,在正确完成示范动作的同时,还要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感染、影响学生。例如教授队列课,教师如果和学生一样头顶烈日,口令清晰洪亮,动作和气质都富有军人风度,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学风,并能有效地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
(七)奖励激励
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物质等奖励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运用此方法时,教师可在课前事先准备好奖品,如小奖章、小红旗等,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明取得什么成绩可得什么样的奖励,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得到奖品,因此,对于没有得到奖品的学生,教师可用口头表扬的形式进行激励,如在跳远教学比赛中,几名同学虽经努力,却未取得名次,教师就可用“大家今天表现都很不错,尽了最大努力,没有得到好名次,主要是技术要领没掌握好,希望大家好好练习,争取下节课上取得好名次”。这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激励,寄希望于明天,就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给学生某种奖励时千万不能把“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应当更多地强调参加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加强其内部动机。
(八)竞争激励
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练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若能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的特点,正确运用竞争激励,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像在短跑、中长跑、跳远等项目的教学中,学生连续做一定距离的计时跑和试跳后,对后面的练习就会存有疲倦情绪,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注意事项,然后,将学生按运动水平或体能分组,要求学生比赛,相互评定,互为裁判等,看谁跑得快、跳得远,并在练习中采用少记一定时间,多报一定远度等方法给予激励,使其产生“我进步了”的自信心理,从而乐而不疲,情趣高昂,建立良性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这将有利于学生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激励的运用时机
为了充分发挥激励的效能,必须恰当地掌握激励的时机,根据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可把激励分为下列三个时机:
(一)课开始时的激励。这是在整队集合后,还没有进行本课基本内容之前的激励。激励的方法可通过教师本身的形象、气质、启发式的谈话,以及明确的教学目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中的激励。这一阶段时间较长,情况也较复杂,因此,激励的方法要随教学内容的變化和课堂纪律的好坏、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以及学生机体疲劳的程度、练习情绪的高低等采用评价、发问、竞争、奖励等激励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的目的,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结束时的激励。就是对一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课堂表现进行概括总结,通过表扬等激励手段,鞭策先进,激励后进,从而对以后的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运用激励时一般应注意的问题
(一)激励的言语要准确、幽默、真挚、果断、明快,表情亲切、平和,要体现出教师的耐心、爱心、责任心。
(二)运用激励时,激励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或针对性。要避免激励的随意性,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从而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运用激励时要区别对待,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掌握好激励的量和度,准确到位,恰到好处。如果该“激”不“激”,就不能鞭策先进,发挥典型示范的效能;如果言过其实,则会贬低激励的价值,致使吹捧、华而不实等不良风气的产生。
(四)在一堂课上运用激励的次数要适当,不宜过多。一般最好在学生疲劳或注意不集中时进行,以求调整好学生的心态,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五)采用各种激励方法时,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成绩和进步。
(六)激励要做到客观、公正,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以及全程激励。
六、小结
(一)目前的中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自我意识明显,意志品质较差,仅靠严格的管理,很难使他们心服口服,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激励,经常强调每个学生所起的作用,感谢他们为全班所做的贡献,使每个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二)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激励教学法也是一项艺术,艺术需要创新,因此,教师在利用激励教学法时,要结合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等随机应变,切忌死搬硬套。
(三)激励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有的方法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创新,各种方法交叉使用,同时要结合自身素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方法。
(四)激励教学法运用的好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提高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李刚.关于初中体育激励教学法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2.32.
[2] 廖金琳.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法[J].龙岩师专学校.2004.3.
[3] 李阳.运用激励手段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0.5.
[4] 祝蓓里.运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J].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摘 要 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法,既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又是传播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环节。本文对课堂激励法的分类、运用时机、方法、形式,以及运用时应注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进一步控制教学过程,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激励 激励法 体育教学
一、前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中仅能发挥自身潜能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由此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激励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施以的一种鼓励性反馈信息。它是一个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的独特表现。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励教学,可以巧妙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励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二、激励的分类
激励是一种鼓励性的反馈信息,它既可以通过言语的形式来传递,也可以通过非言语的形式来传递。言语性激励主要有启发激励、发问激励、评价激励等。非言语性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形象激励、环境激励、奖励激励、竞争激励等。
三、激励的方法和形式
(一)启发激励
启发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它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思维保持在最佳状态,以利于教学。譬如在中长跑教学中,由于技术枯燥乏味,强度较大。因此,很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厌烦、害怕心理,从而产生借故请假或消极应付的思想,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借助著名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启发学生產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发问激励
在课堂学习中只生硬地会发号施令的教师,必然会扼杀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很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他们完成任务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巧妙地采用发问的方法,使他们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譬如:在布置课堂练习时,我们若用“大家完成这项任务有没有困难”或“大家有信心完成任务吗”等等尊重性的发问语句,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锻炼氛围,从而使他们在练习中产生积极的心境,有利于他们不断地加强和提高锻炼水平。发问式激励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只有尊重和信任,教学双方才能感情融洽,信息畅通。
(三)评价激励
这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一旦能够独立完成动作时,其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进一步指导,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有效的指导,对学生自觉学习和改正技术错误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如在横箱分腿腾越教学中,一个胆小的学生勉强跳过箱后,教师就可用“跳的不错,若起跳力量再大一点就好了”来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加强内部动机,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以后的练习活动中。
(四)目标激励
目标是激发人的动机,满足人的成就等需要的诱因。一个令学生鼓舞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
目标的激励力量主要取决于目标对学生的效用价值和学生对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以及目标难度适当与否。因此,确定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现实性。如能用次数、米数、秒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目标,将更为有效地引发学习热情,调动身心能量,从学习的结果中体验成功感,从而不断地加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
阿特金逊的研究发现,目标的难度定在成功确切率的50%左右,学习成绩最好。
(五)形象激励
一个人的形象通常是其内在气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通过衣着、谈吐、举止以及整个精神风貌把自己良好的形象直接传递给学生,就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形成积极的心态。譬如上课开始,教师衣着整洁,精神焕发地来到队列前面;当见到学生相互帮助等良好行为时,向学生微笑点头,以示赞同;当学生表现出勇敢、顽强精神时,竖起大拇指或带头鼓掌,以示表扬等等,都会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从而强化其良好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六)环境激励
环境是影响体育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不同的环境因素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态度。运用环境激励,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体育锻炼的群体环境,使学生一踏进运动场就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其次要有饱满的热情和端正的教风,在正确完成示范动作的同时,还要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感染、影响学生。例如教授队列课,教师如果和学生一样头顶烈日,口令清晰洪亮,动作和气质都富有军人风度,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学风,并能有效地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
(七)奖励激励
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物质等奖励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运用此方法时,教师可在课前事先准备好奖品,如小奖章、小红旗等,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明取得什么成绩可得什么样的奖励,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得到奖品,因此,对于没有得到奖品的学生,教师可用口头表扬的形式进行激励,如在跳远教学比赛中,几名同学虽经努力,却未取得名次,教师就可用“大家今天表现都很不错,尽了最大努力,没有得到好名次,主要是技术要领没掌握好,希望大家好好练习,争取下节课上取得好名次”。这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激励,寄希望于明天,就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给学生某种奖励时千万不能把“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应当更多地强调参加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加强其内部动机。
(八)竞争激励
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练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若能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的特点,正确运用竞争激励,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像在短跑、中长跑、跳远等项目的教学中,学生连续做一定距离的计时跑和试跳后,对后面的练习就会存有疲倦情绪,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注意事项,然后,将学生按运动水平或体能分组,要求学生比赛,相互评定,互为裁判等,看谁跑得快、跳得远,并在练习中采用少记一定时间,多报一定远度等方法给予激励,使其产生“我进步了”的自信心理,从而乐而不疲,情趣高昂,建立良性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这将有利于学生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激励的运用时机
为了充分发挥激励的效能,必须恰当地掌握激励的时机,根据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可把激励分为下列三个时机:
(一)课开始时的激励。这是在整队集合后,还没有进行本课基本内容之前的激励。激励的方法可通过教师本身的形象、气质、启发式的谈话,以及明确的教学目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中的激励。这一阶段时间较长,情况也较复杂,因此,激励的方法要随教学内容的變化和课堂纪律的好坏、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以及学生机体疲劳的程度、练习情绪的高低等采用评价、发问、竞争、奖励等激励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的目的,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结束时的激励。就是对一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课堂表现进行概括总结,通过表扬等激励手段,鞭策先进,激励后进,从而对以后的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运用激励时一般应注意的问题
(一)激励的言语要准确、幽默、真挚、果断、明快,表情亲切、平和,要体现出教师的耐心、爱心、责任心。
(二)运用激励时,激励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或针对性。要避免激励的随意性,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从而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运用激励时要区别对待,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掌握好激励的量和度,准确到位,恰到好处。如果该“激”不“激”,就不能鞭策先进,发挥典型示范的效能;如果言过其实,则会贬低激励的价值,致使吹捧、华而不实等不良风气的产生。
(四)在一堂课上运用激励的次数要适当,不宜过多。一般最好在学生疲劳或注意不集中时进行,以求调整好学生的心态,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五)采用各种激励方法时,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成绩和进步。
(六)激励要做到客观、公正,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以及全程激励。
六、小结
(一)目前的中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自我意识明显,意志品质较差,仅靠严格的管理,很难使他们心服口服,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激励,经常强调每个学生所起的作用,感谢他们为全班所做的贡献,使每个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二)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激励教学法也是一项艺术,艺术需要创新,因此,教师在利用激励教学法时,要结合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等随机应变,切忌死搬硬套。
(三)激励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有的方法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创新,各种方法交叉使用,同时要结合自身素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方法。
(四)激励教学法运用的好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提高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李刚.关于初中体育激励教学法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2.32.
[2] 廖金琳.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法[J].龙岩师专学校.2004.3.
[3] 李阳.运用激励手段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0.5.
[4] 祝蓓里.运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J].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