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199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实行校长职级制,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制定校长任职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继上海市后,北京市西城区、山东省潍坊市、广东省广州市、辽宁省沈阳市、湖北省武汉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也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试点。但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仍然停留在“点”上,全国铺开进展缓慢。
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推行职级制管理,是对我国传统校长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中小学校长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建立校长职级制度,目的是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强化校长的职业观念,使“校长”这一传统职务向职业化转变。取消校长行政级别,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教育无关的行政事务,让校长真正摆脱行政束缚,实现静心办学。一方面,摘掉“官帽”不是简单地说让所有校长就地免职,而是只取消行政级别,然后针对校长个人的综合能力来评定,确定一定的校长职级。摘去校长的“官帽”,可有效防止一些校长为了应付上级,只做表面文章而努力保住官帽。这样有利于引导校长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所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办学自主权,赋予校长权责相当的人权、事权、财权,实现了责权利有效统一,解除了体制性障碍,厘清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促进了管办评分离,有利于校长自主发挥创造性,探索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推行校长职级制,必将带来校长管理的全新转型。本期教育研究栏目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做了阐述。一篇从理论层面进行思考,阐述校长职级制的内涵、要义及实施建议;一篇是一位已经历了八年“职级制”改革的校长讲述的经验;另一篇是一位上岗不久的新任校长面对新施行的“职级制”提出自己的发展之道。
199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实行校长职级制,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制定校长任职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继上海市后,北京市西城区、山东省潍坊市、广东省广州市、辽宁省沈阳市、湖北省武汉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也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试点。但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仍然停留在“点”上,全国铺开进展缓慢。
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推行职级制管理,是对我国传统校长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中小学校长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建立校长职级制度,目的是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强化校长的职业观念,使“校长”这一传统职务向职业化转变。取消校长行政级别,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教育无关的行政事务,让校长真正摆脱行政束缚,实现静心办学。一方面,摘掉“官帽”不是简单地说让所有校长就地免职,而是只取消行政级别,然后针对校长个人的综合能力来评定,确定一定的校长职级。摘去校长的“官帽”,可有效防止一些校长为了应付上级,只做表面文章而努力保住官帽。这样有利于引导校长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所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办学自主权,赋予校长权责相当的人权、事权、财权,实现了责权利有效统一,解除了体制性障碍,厘清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促进了管办评分离,有利于校长自主发挥创造性,探索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推行校长职级制,必将带来校长管理的全新转型。本期教育研究栏目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做了阐述。一篇从理论层面进行思考,阐述校长职级制的内涵、要义及实施建议;一篇是一位已经历了八年“职级制”改革的校长讲述的经验;另一篇是一位上岗不久的新任校长面对新施行的“职级制”提出自己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