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现在为止,所提出的14项方案都只是笼统地说季节性缺水,未涉及到缺什么水和缺水量的问题。
2005年12月由湖南省人大环资委、湖南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中科院及省内有关专家20余人进行了一次“环洞庭湖科学考察”,并有多家媒体随行采访。笔者参加了此次科考,所见所闻发现此时洞庭湖缺水严重,沿途所谈经新华社湖南记者站谭剑记者整理成文,以“洞庭湖水荒严重专家建议‘引江济湖’”发表在新华社《国内动态》2006年661期上,2006年1月《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予以报道,这是洞庭湖枯水期缺水的最早坡露。
其实在这个时候,原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博士所作博士论文《基于健康理论的洞庭湖生态系统评价、预测和重建技术研究》中,指出“从2003年起三峡工程蓄水,三口来水减少,洞庭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也是这个意思,不久在他的讲话中就将其概括为“季节性缺水”。但当时赞成者不多,直到2008年才成为各界共识,之后不少学者、公务员陆续提出了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的方案,或作为省、全国政协和人大两会的提案。2012年笔者对其收集整理,截至2011年年底有32人(部门)次提出,分为“引江济湖”、“蓄水补枯”、“三峡水库提前蓄水”三大类14项。
洞庭湖的水作为一种资源是解决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所需用水,据湖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关专家研究,2000年的总用水量为67.6亿立方米,尚不缺水,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是三峡工程运行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因为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故洞庭湖季节性缺水将趋于严重,预计到2020年,按90%的保证率将缺水24.6亿立方米。
生态需水是维系生态环境所需水量,作为世界重要湿地,洞庭湖在四类季节性缺水中应以解决生态需水最重要,至少要保障湿地的“最低生态需水”,即是要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水给湿地,使其不改变或极少改变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最小生态需水包括入湖最小生态需水、湖区最小生态需水和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三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有其作用,其中任何一项需水的短缺,都会造成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洞庭湖这一吞吐型湖泊,水量的吞吐是水质、水量更新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要维系洞庭湖的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在季节性缺水时,除了有入湖最小生态需水外,还要有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但到现在为止,所提出的14项方案都只是笼统地说季节性缺水,未涉及到缺什么水和缺水量的问题。
只有在了解了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的类型及缺水量后,才能知道所提14项方案解决季节性缺水的作用。如“蓄水补枯”只能解决工业、农业和生活的需水,就不能保障入湖最小生态需水和出湖最小生态需水,如媒体近日报道的由湖南省交通设计院和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总院,提出的已报送湖南省省政府的《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没有提及这方面的问题;而“引江济湖”不言而喻都能保障各种需水。但是在不了解所缺的水量时,无论是“蓄水补枯”,还是“引江济湖”,还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
如果要进一步研究,那么就只能在季节性缺水量,具体到世界湿地则是最低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否则补水多了会造成浪费并影响生态;补水少了又不解决问题。
2005年12月由湖南省人大环资委、湖南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中科院及省内有关专家20余人进行了一次“环洞庭湖科学考察”,并有多家媒体随行采访。笔者参加了此次科考,所见所闻发现此时洞庭湖缺水严重,沿途所谈经新华社湖南记者站谭剑记者整理成文,以“洞庭湖水荒严重专家建议‘引江济湖’”发表在新华社《国内动态》2006年661期上,2006年1月《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予以报道,这是洞庭湖枯水期缺水的最早坡露。
其实在这个时候,原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博士所作博士论文《基于健康理论的洞庭湖生态系统评价、预测和重建技术研究》中,指出“从2003年起三峡工程蓄水,三口来水减少,洞庭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也是这个意思,不久在他的讲话中就将其概括为“季节性缺水”。但当时赞成者不多,直到2008年才成为各界共识,之后不少学者、公务员陆续提出了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的方案,或作为省、全国政协和人大两会的提案。2012年笔者对其收集整理,截至2011年年底有32人(部门)次提出,分为“引江济湖”、“蓄水补枯”、“三峡水库提前蓄水”三大类14项。
洞庭湖的水作为一种资源是解决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所需用水,据湖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关专家研究,2000年的总用水量为67.6亿立方米,尚不缺水,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是三峡工程运行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因为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故洞庭湖季节性缺水将趋于严重,预计到2020年,按90%的保证率将缺水24.6亿立方米。
生态需水是维系生态环境所需水量,作为世界重要湿地,洞庭湖在四类季节性缺水中应以解决生态需水最重要,至少要保障湿地的“最低生态需水”,即是要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水给湿地,使其不改变或极少改变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最小生态需水包括入湖最小生态需水、湖区最小生态需水和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三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有其作用,其中任何一项需水的短缺,都会造成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洞庭湖这一吞吐型湖泊,水量的吞吐是水质、水量更新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要维系洞庭湖的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在季节性缺水时,除了有入湖最小生态需水外,还要有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但到现在为止,所提出的14项方案都只是笼统地说季节性缺水,未涉及到缺什么水和缺水量的问题。
只有在了解了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的类型及缺水量后,才能知道所提14项方案解决季节性缺水的作用。如“蓄水补枯”只能解决工业、农业和生活的需水,就不能保障入湖最小生态需水和出湖最小生态需水,如媒体近日报道的由湖南省交通设计院和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总院,提出的已报送湖南省省政府的《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没有提及这方面的问题;而“引江济湖”不言而喻都能保障各种需水。但是在不了解所缺的水量时,无论是“蓄水补枯”,还是“引江济湖”,还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
如果要进一步研究,那么就只能在季节性缺水量,具体到世界湿地则是最低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否则补水多了会造成浪费并影响生态;补水少了又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