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诱惑侦查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案件情况的复杂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形形色色的新型犯罪,如毒品犯罪、贿赂犯罪、有组织犯罪等,因其高度的隐蔽性、组织性和嫌疑人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对传统的侦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于是,诱惑侦查,这种特殊的侦查手段逐渐被运用于这些犯罪的侦破当中。对传统的侦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诱惑侦查的概念与分类
  
  诱惑侦查是刑事诉讼上的概念,在法学理论上又称陷阱取证、侦查诱饵等。所谓诱惑侦查,是指国家侦查人员或者受雇于国家追诉机关的人员特意设计某种诱发犯罪的情境或者为实施犯罪提供条件或机会,鼓动、诱使他人实施犯罪并进而侦破案件、拘捕犯罪人的侦查手段。[1]
  对于诱惑侦查,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性质分为合法的诱惑侦查与非法的诱惑侦查;根据针对的犯罪类型分为对毒品犯罪的诱惑侦查、对假币犯罪的诱惑侦查、对走私犯罪的诱惑侦查等。
  但是,理论上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下述一种分类上,即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和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在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中,被诱惑人实际上并无犯罪故意,也没有实施任何犯罪行为,而侦查机关在这种诱惑侦查中采取了主动的行为,在整个案件中处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侦查机关的诱惑侦查行为引发了行为人的犯罪意图,并进而实施了侦查机关希望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在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中,由于被诱惑人已经具有犯罪意图并实施了一定的犯罪行为,即实际上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犯罪行为已经存在,侦查机关只是为了获取证据,而在客观上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或者条件。上述两类的区别关键在于侦查机关在采取诱惑侦查措施之前,被诱惑人是否已经具备了犯罪意图。
  正是由于这个关键性的差别,我们应当对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和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采取不同的处理态度,下面,笔者将就上述两种诱惑侦查展开讨论。
  
  二、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的违法性及其处理
  
  在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中,侦查机关在嫌疑人实施犯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嫌疑人原来并无犯罪意图,也尚未实施任何具有犯罪意义的行为。侦查机关主动对其实施犯罪刺激,使其在诱惑下产生犯意,并按照侦查人员的意向实施了犯罪。
  诚然,诱惑侦查手段的采用是为了侦破难以取证的案件,但是, 如果错误地使用了这种手段,则会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在犯意诱发型的侦查中,侦查人员充当了诱人犯罪的角色,无异于设置圈套,陷人于罪,显然背离了其打击犯罪、抑制犯罪的本职,违背了侦查的初衷。这种做法实质上与司法机关预防犯罪、维护正常和谐的社会秩序的职责背道而驰,与现代诉讼的公正价值相去甚远,有损于国家机关的威信,造成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国家应当是公民的福祉所依,国家行为不能导人向恶,否则就是践踏人权。[2]
  再者,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由于不要求掌握犯罪嫌疑人具有犯意的一定线索和证据,容易被侦查机关滥用,特别是受部门利益的驱动,而过分扩大犯罪的打击面。所以,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应该严格禁止。在司法实践中,在此类情况下,被诱惑的行为人的行为不应当被评价为犯罪行为。我们可以借鉴英美国家针对警察圈套的有关规定,允许非法的诱惑侦查中的被告人进行“合法辩护”,否定此类诱惑侦查所取得的证据的合法性,并宣告诱惑侦查违法、被告人无罪,以此坚决遏止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并且,对于作为直接责任人员的侦查人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承当相应的责任:或者是滥用职权;或者是教唆犯罪;或者是直接参与某种犯罪的实行行为并构成共同犯罪。即使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中的侦查人员不构成犯罪,也应当追究其滥用职权的相应的行政责任,以有效杜绝此类违法行为发生。
  
  三、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法律规制
  
  相较于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型犯罪特别是所谓“无被害人犯罪”的猛增,加之犯罪手段日益先进,涉案人员基于自身利益极力庇护犯罪行为,此类犯罪具有天然的隐蔽性,使犯罪行为的发现及证据的收集变得十分困难,靠被告人和其他人控告、举报后进行现场勘验、搜查等传统方法已经不可能达到侦破案件、捕获罪犯的目的。
  另一方面,从前面我们对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类情况下,即使侦查机关没有提供这种机会或者条件,犯罪人一般也会主动地寻找或者制造这样的机会或者条件,从而将犯罪完成或者进行下去,而且如果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有自动停止犯罪的意图,即使在侦查机关提供的机会和条件面前,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行为将犯罪行为停止下来,从而构成犯罪中止,所以,在侦查机关所提供的机会和条件面前,犯罪人仍然具有选择的意志自由。因此,对于已有犯意并实施了一定行为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为了获取证据而采取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而被诱惑人接受诱惑,继续将犯罪实施下去,其犯罪行为实际上仍然是犯罪嫌疑人犯罪意志的体现,对于其应当进行定罪量刑。
  不过,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毕竟只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虽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被侦查机关滥用,仍将会侵害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许多情况下,被诱惑人最初是否已有犯罪意图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之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但是,为防止侦查权的滥用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在打击与保护中找到平衡,就必须在立法上,从适用前提、适用主体、适用范围、适用对象、行为方式和程序控制等方面进行规制,以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运行轨道。
  (一)适用前提
  1、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有犯罪行为的存在。侦查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设计中是一个独立的的程序,设置于立案以后,提起公诉之前。通过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得知,侦查行为应当于犯罪存在之后,如果没有犯罪事实的存在,则不能进行诱惑侦查,这种时间上的先后逻辑关系不能颠倒,否则侦查行为的实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2、只有在常规的侦查手段无法查证犯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诱惑侦查手段的实施,即侦查手段的最后选择原则。并且,为防止侦查机关的“惰性”,对这种最后手段的程序审查权应当与侦查机关自身相分离。
  3、不能以牺牲被害人利益的严重侵犯为诱饵。因为,合法诱惑侦查的目的不是为了产生犯罪并对社会造成危害,而是为了使潜在犯罪暴露并予以惩处。譬如,不能以让被害人再次被强奸为代价实施对强奸罪犯罪嫌疑人的诱惑侦查。因为这样不仅与诱惑侦查的目的不符,也违反了人民警察所担负的惩治犯罪的职责。
  (二)适用主体
  诱惑侦查是一种侦查行为,因而诱惑侦查的主体应仅限于侦查人员以及受侦查人员委托协助侦查破案的其他人员。非侦查人员只有在受侦查人员委托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实施诱惑侦查的主体。在我国,除被我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赋予侦查权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事保卫部门、海关走私犯罪侦查部门及监狱的侦查部门的侦查人员,其他人都无权进行诱惑侦查。
  并且,这种侦查行为只能是侦查主体的有组织行为,是作为一级侦查机关的“组织”的意志,而不是该侦查机关的某一个人的肆意所为。因此,如果某一个人(即使该人是某侦查机关的侦查人员)未经合法批准而擅自决定并进行所谓的“诱惑侦查”,不管他是出于怎样的“好意”或者“公心”,都是不可以的。
  (三)适用范围
  诱惑侦查应当适用于那些隐蔽性极强、很难侦破的案件,以及那些无被害人的重大案件。结合我国国情,我认为诱惑侦查只能用于下列案件:具有相当隐蔽性难以收集证据且极难侦破;“无被害人”的公诉案;有严重危害性的重大刑事犯罪案,如毒品、走私、伪造货币、危害国家安全、有组织犯罪等。
  (四)程序控制
  第一、法律必须对诱惑侦查设置严格审批程序,由侦查人员事先就个案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根据、理由,获得中立的第三方许可方能实施,并记录存档。
  第二、由检察机关对整个诱惑侦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检察机关如果认为诱惑侦查可能诱发无辜者犯罪的话,可以要求侦查机关终止诱惑侦查,侦查机关如有异议,可由法官进行裁决。
  第三、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诱惑侦查中滥用侦查权的行为进行追究。
  综上所述,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具有的严重的违法性,侵犯了公民的权益,必须在实践中严格禁止,而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因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可以在实践中运用,但是,必须在法律中进行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否则同样会侵害到公民的权益。我国法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的规定,所以,早日对诱惑侦查的相关内容进行法律规制势必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宏耀:《论我国诱惑侦查制度的立法建构》,载于《人民检察》2001年第2 期,第12页。
  [2]杨曙光:《对诱惑侦查的多视角审视》,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64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查办面临着许多困难和考验,我们应该以变应变,做到广开思路,群策群力,在严格公正执法、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思考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渎职侵权;执法能力     渎职侵权犯罪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滥用权力、亵渎权利的行为,被称为“不掏腰包的腐败”。渎职侵权案件往往与党纪、政纪、法纪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不仅给国家和集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
期刊
受贿犯罪在理论上可以有公务受贿、商业受贿和一般行业受贿之分,我国现行刑法以行为客体与主体的结合为基点,分设不同类型的受贿犯罪。因此,同样是发生在市场交易领域并直接破坏竞争规则的严重受贿行为,由于犯罪主体等因素的不同,就有可能出现危害利益单一性与多元性的差异。比如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基于职务的商业受贿行为,就必然同时危及公务活动的廉洁性,损害国家公职不可收买的属性。因此,就目前我国受贿犯罪的罪名设置及侦
期刊
罪刑法定原则是深受中世纪刑罚权无限制扩张和滥用之苦而作出的价值选择,其以“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为理论基础,以追求人的解放和保护人的价值为目标,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下罪刑擅断的斗争中,在刑法及其科学领域中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使刑事立法在价值取向上趋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在刑事司法中增强了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保障了公民的权利;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有助于强化执法意识,严格地
期刊
摘 要: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渐突出,日渐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应对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一、青少年犯罪所呈现出的特点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
期刊
证人出庭作证一直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规定所要求的,证人的出庭作证能够把侦查机关的取证过程纳入审判的视野,这样摒弃封闭、隔离的侦查阶段的取证模式,让证人能够接受找控辩双方的交叉诘问以及被告人与证人之间的对质,如此法官更能看到犯罪事实的本来面貌。证人出庭作证,在诉讼当事人权益的保护、增强诉讼活动的透明度、保障诉讼司法公正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司法实务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情
期刊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检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检察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平顶山市检察院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努力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保证检察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检察工作;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推进检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重大
期刊
诉讼权利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厌诉、畏诉的心理;另一方面,公民借助诉讼这一合法的外在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或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愈演愈烈。恶意诉讼现象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公害。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对恶意诉讼的明确规定,使得恶意诉讼人能够肆无忌惮地以诉讼之名,行侵害之实。因此,在建设法治社会的的进
期刊
建立适应检察业务需要的司法警察工作管理方式,解决当前“有警不用、检警不分、以检代警”的突出问题,实现司法警察职能回归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利检察官专注于法律监督工作,是当前检察工作改革的重要问题。从高检院的规定和外地实践经验看,构建“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司法警察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管警、用警、育警的各项制度体系并努力建成功能齐备的警务区,是完成这项改革的根本途径。  目前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管理,普遍
期刊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肩负着维护法律公正实施的职责,但其实施执法的行为由谁监督,如何监督,历来是相对薄弱和不到位,不断完善健全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活动的有效监督,建立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促进执法活动的文明、公正、清廉,提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的治本之策。    一、做好三个结合,完善纪律教育机制,做到警钟长鸣    业务部
期刊
去年是中国检察事业恢复重建30周年,在全国检察系统上下为30周年庆生之时,关于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讨论的声音来自理论界、实务界,所提出的论点也大相径庭,有主张检察权扩权的,有主张限权的,有主张分权的,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检察制度是一种缺少制度正当性的设计,应当进行彻底的改造。这些声音给刚过新生后“而立之年”的中国检察事业的的继续前行带来了一些迷惘。    一、检察制度改革争论的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