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之我见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zi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等原因,使一大部分地区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老百姓中未能开展,从而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呈现非均等化状态。正视农村老百姓生存现状、开展服务模式创新,提高服务效能,培养乡村文化服务人才,保障农民兄弟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均等化 需求 效能
  乡村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处女地,也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场所,没有乡村群众的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均等的。据调查了解,在农村、特别是山区,群众对公共文化这种服务还很陌生。面对这种局面,在新形势下,我们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应该怎样发挥公共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准确了解掌握农民的文化需求,调整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老百姓在劳动中创造文化、娱乐文化、传承文化。只是,这些老百姓的文化是偶而为之的,松散的、缺乏组织。他们没有意识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其基本权利和义务,仍习惯“被动”的角色,而非主动参与。如果把这些文化汇聚、再进行有组织的艺术加工,它就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振撼人心的原生态文化艺术。
  我们不能按照一般模式在山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区域的不同,地方群体的需求不同,这让我们在下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时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在别的地方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广场舞、互联网等公共文化活动,在山区并不受欢迎。如果还是将这一套在这里推行,虽然是我们的文化下乡任务完成了,但群众也把我们送去的文化忘了。按群众的话说,你们这是把方便留给自己,把麻烦留给我们。
  了解了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底蕴,我们将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了调整,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把送戏、送书下乡改为派文化专干常驻山村,开展组织、辅导、培训等活动,把每个地方的特色文化集中起来,招聘、培训、成立山村文艺宣传队,利用晚上或农闲的时间,经常性地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志愿者下乡和群众联欢,为农民提供“订单式”服务。
  服务方式的改变,使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山区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动性空前高涨,纷纷要求加入村文艺宣传队,13个自然村320多位村民,就有100多人报名,这其中有30多个老人。
  二、创新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
  山区缺乏文化人才,缺乏资金,最主要的是在崇山峻岭中很难建文化广场之类的文化活动设施。有一顶草帽盖住一畦田的笑话,说明山区平坦的地方少。要提高乡村农民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保障山区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首先要了解当前在农村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没有得到群众的认可,也就是说,这些服务,有没有让农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好处。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新农村的对象大多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老人是孤独的,孩子是孤单的。他们大多生活在崇山峻岭中,分散而居,有的三两户在半山腰中围屋居住,有的五六户在山脚下建房渡日,有的一个村十多户就居住在山间一角,有的山坳里就一、二户村民。这些大山里的村民除了青年外出打工外,留守在家的就是儿童和老人。
  记得年前笔者下乡,到一个边远的山区小镇采风,因一位局里的领导要将一份文件带给该镇文化站,我们就跟着一起过去,记得当时是中午时分,我们来到文化站,只见门前的大厅里十分热闹,一大帮老人围坐在10多张桌子周围打扑克、打麻将,一群儿童坐在地上玩石子。走上二楼图书室,大门紧闭,铁将军锁门,没有工作人员,打电话叫管理员过来开门,走进去,书、桌、椅子上面都是一层厚厚的灰尘。而广场里的排椅上也是一层厚厚的灰尘……
  有了硬件设施,有了活动场所,但没人管理,没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可我们却不能说乡镇的文化站人员渎职,因为文化站工作只是他们的兼职,平日他们主要的工作要服从镇政府安排,比如计生、国土等工作。只有当上面有人来进行文化普查的时候,他们才会是文化站工作人员。那么,老百姓的文化在哪里?他们的文化娱乐就只能是打扑克、打麻将吗,对这些生活在山旮旯里的百姓我们要怎样组织、怎样培训、怎样开始活动,怎样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百姓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问题呢?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1、改变服务内容。把每年一次或两次的下乡巡回演出改成为组建乡村老人健身队,少儿故事演讲会,以光盘播放的形式,教授农民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他们跟着学习。对健身舞,这些农民开始兴趣不大,因为打牌、打麻将更吸引人。可是,打牌、打麻将对老人身体有危害,精神紧张不说,坐得久了,颈椎、腰都有问题,因此,当跳舞的老人神采飞扬,爬山气不喘脚不抖时,那些坐在旁边打麻将的老人再也坐不住了,一个、二个、三个……人人都加入了跳舞健身队,再加上演出队的招聘,老人心里有了主意,精神上有了追求,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是焕然一新。后来,在晒谷场、家家户户的厅堂,都看到老人舞动的身影。而少儿的故事会就相对简单些,孩子都爱听老师的话,更喜欢听故事,因此,文化馆的辅导干部一组织,这些小孩子就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有的还学着老师,向同伴讲起了故事,俨然一副小大人样。2、丰富服务手段。乡村是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古老文化的传承地。我们在山乡推行公共服务的时候,了解到各地不同的文化底蕴,也了解到群众的不同爱好和不同需求。因此我们在文化服务开展时,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手段:在每一个村(山头)成立不同的文化团队。如在山坳村组建山歌队,在山头村成立编织队,在山尾村组建跳舞队……每个村的团队,在经过我们组织辅导后,根据他们的空闲时间自己开展文化活动。每个月这些村(山头)的各种文艺团队集中汇演或打擂台一次,到了春节,再挑选优秀的节目举办“村晚”。凡是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都会得到一定的表彰奖励。
  这些文化服务手段的改变,真正打开了山区文化宝库,各种很原始的(没有资金包装、没有人才培训)、原生态的文化纷纷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高兴,也让我们惭愧:公共文化活动终于走进了山区寻常百性家,但因资金的原因,我们却无能力为其走出山区尽一分力。   服务效能的提高,让笔者明白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以标准化为基本点,明确政府与文化人的责任与义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重心不能放在搞“高大上”的文化设施上,而要放到城乡基层和边远的穷地区,将住在大山中的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作为文化服务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服务需求
  我们工作中有一个方向,也是大家所说的目标:老百姓的喜好和需求的文化就是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努力的方向。
  要向这个目标努力,要首先解决服务理念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不是我们文化部门坐在办公室里想着如何做好现代公共文化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再制定出一二三条如何做好服务工作的问题,而是应该问问农民群众,他们需要怎样的文化、怎样的服务,这是前提。公共文化服务注重因地制宜,结合乡村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就好比人们喜欢坐在装修豪华舒适的剧院里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可农民偏偏就觉得坐在那里浑身不自在,手脚无处放,哪有心情去欣赏这些精英文化。这不是说农民素质低上不了档次,而是我们的服务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农民的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我们不要拿精英文化、城市文化的标准去强加在农民身上,我们必须要尊重农村自身的文化传统,很多老农民可能不识太多字,或不识字,但他们能给你讲三国、讲西游、讲民间传说、故事,会吹拉弹唱,只有充分尊重民间文化,你才知道农村的文化根基有多厚。
  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有着强烈的自主倾向,他们不太关心图书馆有多大,有多少本书,电影院里放了什么电影,互联网什么的他们不懂,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文化偏好和个性化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你可以建很大的广场,很靓的图书馆,但你也得考虑下老百性的爱好和追求,这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人民群众喜好和需求的文化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要走的路,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对老百姓的不同需求,我们要有不同的服务理念,将现有的资源有效地调动起来,满足不同群众的多样文化需求。
  新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变和水平的提高,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对于我们应该给老百姓提供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内容和方法上,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这不是坐在研究室里闭门造车,或坐在办公室里你说我写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基层文化单位,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下去和群众拉家常,谈文化,说故事,讲地方掌故,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再进行对应的投入和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欢乐。
  参考文献:
  〔1〕白霞.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17卷)201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中国文联出版社,P:1-3页;
  〔2〕梁振.新时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开拓服务效能.中国文化报,2016年2月17日2-3版。
  作者简介:陆火琰(1963--),男,馆员,现任职信宜市文化馆。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俗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有组织地进行田野调查实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民俗内涵的理解,切身体会民俗、民间文学在真实语境中的传承样态。在有限的学期课时限制条件下,合理安排课内外调查活动,将“田野”与“课堂”有机结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提高自身实践调查能力的同时培养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民俗课程 田野调查 教学改革  民俗
期刊
[摘 要]岭南传统古建筑修缮主要是为了消除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地基、地面、墙体、屋面、木石构件、艺术雕刻、防虫、防腐、防水等内容进行修缮。古建筑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四保存”的原则(全面保存建筑物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力求真实完整的保存其历史风貌和特色,以其独特的文物价值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岭南 古建筑 修缮 技法  岭南地区传统古建筑
期刊
[摘 要]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是直接影响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做好群众文化活动就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更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以后的发展,为群众文化增添光彩。  [关键词]群众文化 公共文化 多元化服务  县文化馆是县级政府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设立的综合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如何充分行使职能,发挥主动地协助政府去组织人民群众开
期刊
[摘 要]传统的金渡花席再不及时抢救和保护,金渡花席的编织工艺将面临失传,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好这项手工艺,通过调研,对这些非遗濒危项目如何进行抢救和保护,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手工艺 金渡花席 蒲芏  一、金渡花席基本情况  “金渡花席”是肇庆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和手工艺品。其生产始于明代,以各家各户的妇女手编为主,成为金渡、白土等地农民的一项重要副业。清代中期传入国
期刊
[摘 要]志愿者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等,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个人。文化志愿者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结合四会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谈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 队伍建设 现状 发展策略  志愿者也称义工,是指不以获得报酬
期刊
[摘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是深圳市文化馆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深圳市文化工作的载体,深圳市文化馆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来体现其公益性.通过培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本文针对深圳文化馆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展开研究,以期促进群众文化公益性艺术培训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馆 公益性艺术培训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
期刊
[摘 要]随着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群众文艺团队也日益壮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机构和扶持机制,其发展未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提升的突破。笔者将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探索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新模式。  [关键词]群众文艺团队 孵化模式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总面积33.8平方公里,总户籍人口117万,区内有一定规模的民间文艺团队有400多支,他们分别活跃于全区的各街道和社区,
期刊
[摘 要]农家书屋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践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重要举措。农家书屋免费开放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笔者就河西街道6个社区居委农家书屋免费开放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得到居民的称赞,给居民阅读求知开通了绿色通道,同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找出对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同时,公益对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公益传播于近年来在实际运用领域逐渐兴起,广泛活跃于各级各类媒介。随着公共文化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创新型的公共文化的服务层出不穷,“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以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政府公益支持、民间团体公益管理、民众公益参与的三个维度方式作为实践路径,利用图书漂流、电子阅读、摄影展览、亲子环保活动等,创新方式对公益理念进行了
期刊
[摘 要]韩氏家族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泰定年间,随着家族不断的发展壮大,明代中后期博罗韩氏盛极一时,成为了惠州府乃至广东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明末甲申之变,清军进攻博罗,身为地方望族的韩氏家族英勇顽抗,以致于遭到敌人报复性的屠戮,直接导致韩氏家族的衰败。韩氏家族可以说是伴随明清鼎革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又与此间惠州乃至广东地方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关键词]明末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