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教育投入力度最大、发展形势最好、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把深化改革作为激发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满足人民期待的核心任务,把服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重要使命,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教育普及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0.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5%,全部实现了“十二五”目标。二是教育投入明显加大。“十二五”全省教育经费总量约达409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约339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1.45倍和2.03倍。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土培养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均实现“零”的突破。四是教育贡献明显增强。南昌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培养研究生3.77万人、普通本专科生117.33万人、中职生110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成效显著令人深受鼓舞,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5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新的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转作风、强服务、扬正气、促发展,教育改革蹄疾步稳,教育发展蒸蒸日上,教育工作亮点纷呈,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有了新成效。各地各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力支撑了全社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二是坚持教育改革有了新进展。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政校研企社紧密合作的“江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智库”,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深入推进了考试招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本科高校转型和赣州市、南昌大学等市校综合改革试点等关键环节领域教育改革工作。三是坚持依法治教有了新面貌。《江西省教育督导规定》《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相继发布,66所高校章程核准完成。四是坚持教育公平有了新起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提高普通高中生均财政补助和中职教育、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在去年全省“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济困助学”得分列全省第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矛盾较为突出、两个发展滞后”:一是有限的财力与不断增长的教育投入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学前教育的历史欠账与群众的入学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农村义务教育生源不足和城市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村小学“空心化”和城区“大班额”现象仍然存在;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较为突出,中职学校“小、散、弱”和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不容忽视。“两个发展滞后”:一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滞后,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近45%的县通过评估认定,而我省只有21%的县(22个)通过了评估认定,发展严重滞后;二是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从规模和质量上看,高等教育与周边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高校综合排位落后(在相关大学排名资料中,我省仅南昌大学进入100强),结构层次不合理(全省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年招收的博士生人数300余名,还不如有的985重点大学的一所学院),国家重点学科缺乏(只有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无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顶尖科技人才短缺(在国家重大创新、攻关项目方面尚无首席科学家),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足。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五中全会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大方向和着力点。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精神,立足省情,明确提出“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总目标,推出了绿色崛起、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教育工作不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开辟了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对教育提升劳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指出,要从江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出发,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培育壮大新一代新兴产业。省委提出,“十三五”时期,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这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直接依赖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仅为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初中文化占主体,整体劳动力素质偏低,迫切需要通过普及15年基本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同时,我省劳动力技能结构重心也整体偏低,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数量短缺。2014年,我省技能人才总量约为3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102万,与发达省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适销对路的各类人才。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教育输送创新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经济新常态下,我省资源、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后发优势的利用空间将越来越窄,像以前那样拼资源、拼投入、拼优惠政策的办法已经行不通,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基础在教育驱动。这方面尤其是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是激发人才红利与创新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总体来看,我省高校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创新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都很大。各个高校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争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者和引领者。 三是推进农民进城战略对教育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不只在于建城,更重要的是“化人”。教育是公共服务事业,与农民工融入城镇密切相关。小孩进一所好学校,是农民工进城的希望所在;谋一份好工作,是农民工进城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有55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科学预测人口规模,掌握结构变化趋势,精心测算入园、入学人数,提前做好教育资源的配置工作。要摸清进城农民工技能培训需求,改进管理服务方式,精准实施教育培训服务,让农民成功转为市民。
四是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对教育结构体系调整提出了新要求。人口结构变化,教育应随之而变。老龄化社会到来迫切需要发展老年教育,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后,据省卫计委预测,2016年预计新增人口15万,2017年预计新增26万。各级教育部门要提前做好应对,测算和谋划好我们需要规划增加的学校学额、需要增拨的硬件基建投入、需要增加的人事编制等等问题。
五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对教育提质扶智脱贫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应当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有了长足进展,确保了“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但如何让每一个贫困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精准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困难,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六是构建双向开放高地对教育双向交流合作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指出,扩大开放是江西实现区位优势的重要途径。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内陆双向开放示范区和新高地。教育开放是经济社会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向外看,世界教育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国际间教育交流合作潮流势不可挡,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省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在国际上的相对位置略显劣势,竞争力明显不足。向内看,教育脱离需求、学校“关门办学”的现象较为普遍,现有的教育供给还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消费需求。教育急需双向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和资源。
三
“十三五”期间,是我省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攻坚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省教育事业要紧紧围绕这个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视察时提出的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按照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全省“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优化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战略主题,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服务能力、引领能力,确保“十三五”时期完善四大体系、健全四大机制、完成八项指标。
完善四大体系:第一,进一步完善保障每一个公民基本教育权利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进一步完善具有“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第三,进一步完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第四,进一步完善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治理的教育治理体系。
健全四大机制:一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对接机制,教育发展和学科专业设置与人口数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全省绿色崛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二是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形成按需招生、按需培养、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三是科研创新激励和转化机制,把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教育双向开放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开创新局面。
完成八项主要指标:一是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二是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三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四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五是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智力、视力、听力)入学率达到95%,六是继续教育年参加人数达1200万人次,七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八是教育信息化“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达到100%。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补短板、增优势、塑特色、创一流。
(一)学前教育要补课创新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非常重要。总书记在视察中对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十分挂念。“十三五”期间,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补课创新。
抓好五个补课。一是思想观念要补课。去年年底修订的《教育法》新增一条,“国家制定学前教育标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表明,发展学前教育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各地要切实更新观念,加快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二是公办园建设要补课。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三是标准投入要补课。要进一步细化国家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四是编制待遇要补课。要制定公办园编制标准,盘活编制存量,用好增量,把原来的欠账补齐。同时,要支持解决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实现同工同酬。五是资助工作要补课。要通过增量、扩面、提标,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实施五个创新。一是在扩充公办园资源上创新。在新建公办园的同时,把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引导办成公办幼儿园。在公办园教师配置方面,鉴于编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满足需要的现实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委托给相关机构管理。二是在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上创新。要通过以奖代补、项目支持、委派园长、派驻教师、减免租金等方式予以支持。三是在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上创新。鼓励大中专院校办好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中的幼儿园教师比例,鼓励各地探索实行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制度。四是在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上创新。制定并落实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公办教师特殊津贴标准。五是在提升保教质量上创新。开展国家和省“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探索有效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引领带动作用。 (二)基础教育要巩固提升
江西的基础教育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体水平不错。“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中教育的普及提升。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在农村,要继续完成好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的后续验收等扫尾工作,确保发挥作用。今年,要把全面改薄工作进展情况作为专项督导主要内容,对项目进展不力、出现严重问题的地区进行问责,确保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保障城乡学校都达到国家规定建设标准。在城镇,要实现城区优质学校支持带动薄弱学校全覆盖,努力消除“大班额”,有效改变“城挤村弱”现状。当然,最主要的是挖掘好薄弱学校自身的主动潜力,通过自身“造血”,提高办学质量。二是精准帮扶困难群体。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儿童少年、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差生是流失的重点,也是巩固普及成果的重点。要建立以学籍为基础的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对接。要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每一位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就近入学机会。落实“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用最大爱心、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三是全面推开交流轮岗。重点推动县域内县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在乡镇范围,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流。四是加快推进均衡发展。今年力争全省40个以上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全力追赶国家进度,确保《教育部与江西省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中“2018年100个县(市、区)和19个开发区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基本均衡县要求”的任务如期实现。
大力加快普及高中教育,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促进职普协调。既要严格执行中考招生政策,又要探索设立综合高中,试点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努力使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进入中职学校,保持职普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二是扩充办学资源。各地要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制定并提高生均经费拨款标准,适当提高普通高中学费收费标准,完善办学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要大力实施普通高中资源扩充、中职学校达标、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工程,实现增量扩容。三是提升办学质量。要深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大力推进选课走班,实施特色办学试验计划,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四是严格规范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研究制定民办学校管理制度,加强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规范民办学校经营行为,有序实施分类管理。
(三)职业教育要打造特色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省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基础,下步发展关键是创特色、创品牌、提质量。一是在资源整合中打造特色。我省中职学校整合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为此,要积极做好中职学校的合并、撤销、划转、共建工作。合并,就是同一部门和市、县(区)区域内多所中职学校应合并组建一所规模适度、水平较高的新的达标中职学校;撤销,就是对多项重要办学指标不达标,短期内没有新资源进入,难以正常办学的予以撤销;划转,就是将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不高的中职学校资源划转到优质中职学校;共建,就是市、县(区)政府与辖域内非本地所属的中职学校签订共建协议,进行合作办学。二是在校企对接中打造特色。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必须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实现。当前,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数是松散型、浅层次、随机性的,处于“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状态,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未来五年,我们要积极推进校企对接,切实把《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地要创新财税、用人政策,鼓励企业将工厂开到学校,将学校办到工厂。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理事会等机制,实现学校培养培训与企业需求、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各类职业学校要主动针对企业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条件的,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三是在创新人才模式上打造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有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发展才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和学校知名度。要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要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与特色专业。
(四)高等教育要争创一流
从高校排名可以看出,我省高等教育要实现“双一流”目标,差距大、任务重。我们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分类型建设。要根据我省高校的性质类型、办学特色、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对高校实行差异化分类建设。第一类为高水平综合型大学,以研究型定位为主。第二类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以研究教学型定位为主。第三类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明确定位为应用技术(技能)型高校。二是要分阶段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我省实际,大体可分阶段推进,重点突破,逐步实现创一流的目标。三是要分轻重把握。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一流的学科和专业。高校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趋势,找到和强化自身优势特色学科,自主确定建设目标,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优势型、成长型、培育型学科专业,避免平均用力。一流的大学,重点在一流大师。要坚持引育并举,加强一流创新人才、一流创新团队建设。要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筑巢引凤,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四是要分绩效调整。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库作用,重点依据已公开的数据、成果和质量报告,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引导高校把功夫真正放在日常质量提高、一流水平建设上,避免不重平时、只重一时。强化绩效评价跟踪,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支持的学科专业、力度适时调整,有进有出,避免身份固化。同时要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力保障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把加强领导放首位。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加强领导,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要认真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推动践行“三严三实”常态化、长效化,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行风。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要落实好“两个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建工程、经费使用等腐败易发多发频发领域健全制度、堵住漏洞。各级政府是发展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推进教育、编制、发改、人社、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履行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职责,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二)向深化改革寻动力。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通过改革调整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要积极探索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推进职能转变,方便群众办事,方便学校办学。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启动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工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创新人才引进、资金使用、编制管理、职称评聘、专业设置管理机制,给予高校更大自主权。要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学科交叉,组建科研大团队,协同承担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研发。要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结合我省实际,着手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和规范民办学校健康发展。要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稳慎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做好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宣传和保障工作。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充分挖掘我省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弘扬井冈山精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推进志愿服务,开展研学旅行,真正落实好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要以开放促改革,主动适应我省成为“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需要,打造教育对外开放升级版。
(三)用依法治教做保障。现代化的教育一定是法治教育。一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当前,我们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特别是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依法行政的制度不健全、依法行政的习惯没完全形成。要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以良法推动善治。各地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列出和落实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把该管的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好,该协调的协调好,既要从越位点退出,又要把缺位点补上。二是要坚持依法治校。建立高校章程实施监督机制,引进第三方评价,加强指导评估。推进中小学校章程建设。认真执行好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示范校创建,将依法治校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推动学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提升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水平。三是要坚持依法执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法治意识,对学生、社会影响深远。教师要带头尊法守法,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四)靠一流人才作支撑。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各地各校要努力建设善于科学决策的领导班子、勇于自我完善的领导班子、勤于党性锻炼的领导班子。二是建设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推动干部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和能力,有效解决好“知识短缺”“能力短缺”问题。要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作风建设,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为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建功立业。三是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要全面落实《江西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通过多种方式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逐步提高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标准,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要实施“江西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江西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和教育家。要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确保到2020年,全省“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60%。要加强高校一流人才引进与培养。要围绕“双一流”,突出重点学科领域,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国际化师资、科技创新一线杰出人才、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高水平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培育若干名院士后备人选。
(五)抓教育投入奠基础。各级政府要落实教育投入主体责任。要切实落实好《教育法》中教育经费“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要求。要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要以建立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为抓手,加快形成保证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强化经费使用监管,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办法,堵塞管理漏洞,坚决依法依规查处浪费、挤占、挪用、贪污教育经费的行为。要抓好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陆续启动十大教育建设重大工程,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队伍建设、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各地各校要搞好论证测算,制订实施计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抓紧启动,抓出成效,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要加强项目的组织、资金管理,全程跟踪服务和检查指导,确保项目高质量、有效益、真廉洁。
(六)强教育督导保落实。目前,我省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不断健全,《江西省教育督导规定》已于去年颁布实施,教育督导的权威性、科学性进一步增强,在督促政策落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充分利用好这一利器,发挥好其督政、督学的突出作用。要充分运用教育督导的督政职能,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力度,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度,做好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园安全和校车安全监管,实施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导,切实督促各级政府尽职履责。要充分运用教育督导的督学职能,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做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查处,纠正学校违规办学行为,推动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要充分运用教育督导的评估成果。只有督导评估结果得到充分运用,才能真正发挥督导评估的“督促、检查、评估、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教育督导全过程,敢于担当、勇于较真、善于碰硬。要完善督导结果运用机制,加大约谈问责和结果公开力度,提高督导实效。
(七)保和谐稳定促发展。当前,学校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各地各校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变化、新特点,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担负起维护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政治责任和职责使命,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防控风险、服务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以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国家安全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治安刑事案件为重点,以“不出事、少出事、出了事能迅速果断有效处置”为目标,以贯彻落实《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为抓手,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教育投入力度最大、发展形势最好、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把深化改革作为激发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满足人民期待的核心任务,把服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重要使命,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教育普及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0.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5%,全部实现了“十二五”目标。二是教育投入明显加大。“十二五”全省教育经费总量约达409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约339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1.45倍和2.03倍。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土培养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均实现“零”的突破。四是教育贡献明显增强。南昌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培养研究生3.77万人、普通本专科生117.33万人、中职生110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成效显著令人深受鼓舞,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5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新的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转作风、强服务、扬正气、促发展,教育改革蹄疾步稳,教育发展蒸蒸日上,教育工作亮点纷呈,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有了新成效。各地各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力支撑了全社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二是坚持教育改革有了新进展。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政校研企社紧密合作的“江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智库”,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深入推进了考试招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本科高校转型和赣州市、南昌大学等市校综合改革试点等关键环节领域教育改革工作。三是坚持依法治教有了新面貌。《江西省教育督导规定》《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相继发布,66所高校章程核准完成。四是坚持教育公平有了新起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提高普通高中生均财政补助和中职教育、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在去年全省“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济困助学”得分列全省第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矛盾较为突出、两个发展滞后”:一是有限的财力与不断增长的教育投入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学前教育的历史欠账与群众的入学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农村义务教育生源不足和城市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村小学“空心化”和城区“大班额”现象仍然存在;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较为突出,中职学校“小、散、弱”和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不容忽视。“两个发展滞后”:一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滞后,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近45%的县通过评估认定,而我省只有21%的县(22个)通过了评估认定,发展严重滞后;二是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从规模和质量上看,高等教育与周边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高校综合排位落后(在相关大学排名资料中,我省仅南昌大学进入100强),结构层次不合理(全省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年招收的博士生人数300余名,还不如有的985重点大学的一所学院),国家重点学科缺乏(只有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无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顶尖科技人才短缺(在国家重大创新、攻关项目方面尚无首席科学家),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足。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五中全会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大方向和着力点。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精神,立足省情,明确提出“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总目标,推出了绿色崛起、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教育工作不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开辟了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对教育提升劳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指出,要从江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出发,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培育壮大新一代新兴产业。省委提出,“十三五”时期,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这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直接依赖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仅为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初中文化占主体,整体劳动力素质偏低,迫切需要通过普及15年基本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同时,我省劳动力技能结构重心也整体偏低,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数量短缺。2014年,我省技能人才总量约为3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102万,与发达省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适销对路的各类人才。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教育输送创新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经济新常态下,我省资源、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后发优势的利用空间将越来越窄,像以前那样拼资源、拼投入、拼优惠政策的办法已经行不通,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基础在教育驱动。这方面尤其是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是激发人才红利与创新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总体来看,我省高校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创新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都很大。各个高校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争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者和引领者。 三是推进农民进城战略对教育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不只在于建城,更重要的是“化人”。教育是公共服务事业,与农民工融入城镇密切相关。小孩进一所好学校,是农民工进城的希望所在;谋一份好工作,是农民工进城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有55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科学预测人口规模,掌握结构变化趋势,精心测算入园、入学人数,提前做好教育资源的配置工作。要摸清进城农民工技能培训需求,改进管理服务方式,精准实施教育培训服务,让农民成功转为市民。
四是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对教育结构体系调整提出了新要求。人口结构变化,教育应随之而变。老龄化社会到来迫切需要发展老年教育,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后,据省卫计委预测,2016年预计新增人口15万,2017年预计新增26万。各级教育部门要提前做好应对,测算和谋划好我们需要规划增加的学校学额、需要增拨的硬件基建投入、需要增加的人事编制等等问题。
五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对教育提质扶智脱贫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应当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有了长足进展,确保了“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但如何让每一个贫困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精准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困难,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六是构建双向开放高地对教育双向交流合作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指出,扩大开放是江西实现区位优势的重要途径。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内陆双向开放示范区和新高地。教育开放是经济社会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向外看,世界教育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国际间教育交流合作潮流势不可挡,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省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在国际上的相对位置略显劣势,竞争力明显不足。向内看,教育脱离需求、学校“关门办学”的现象较为普遍,现有的教育供给还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消费需求。教育急需双向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和资源。
三
“十三五”期间,是我省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攻坚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省教育事业要紧紧围绕这个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视察时提出的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按照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全省“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优化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战略主题,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服务能力、引领能力,确保“十三五”时期完善四大体系、健全四大机制、完成八项指标。
完善四大体系:第一,进一步完善保障每一个公民基本教育权利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进一步完善具有“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第三,进一步完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第四,进一步完善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治理的教育治理体系。
健全四大机制:一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对接机制,教育发展和学科专业设置与人口数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全省绿色崛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二是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形成按需招生、按需培养、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三是科研创新激励和转化机制,把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教育双向开放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开创新局面。
完成八项主要指标:一是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二是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三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四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五是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智力、视力、听力)入学率达到95%,六是继续教育年参加人数达1200万人次,七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八是教育信息化“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达到100%。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补短板、增优势、塑特色、创一流。
(一)学前教育要补课创新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非常重要。总书记在视察中对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十分挂念。“十三五”期间,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补课创新。
抓好五个补课。一是思想观念要补课。去年年底修订的《教育法》新增一条,“国家制定学前教育标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表明,发展学前教育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各地要切实更新观念,加快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二是公办园建设要补课。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三是标准投入要补课。要进一步细化国家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四是编制待遇要补课。要制定公办园编制标准,盘活编制存量,用好增量,把原来的欠账补齐。同时,要支持解决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实现同工同酬。五是资助工作要补课。要通过增量、扩面、提标,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实施五个创新。一是在扩充公办园资源上创新。在新建公办园的同时,把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引导办成公办幼儿园。在公办园教师配置方面,鉴于编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满足需要的现实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委托给相关机构管理。二是在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上创新。要通过以奖代补、项目支持、委派园长、派驻教师、减免租金等方式予以支持。三是在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上创新。鼓励大中专院校办好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中的幼儿园教师比例,鼓励各地探索实行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制度。四是在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上创新。制定并落实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公办教师特殊津贴标准。五是在提升保教质量上创新。开展国家和省“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探索有效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引领带动作用。 (二)基础教育要巩固提升
江西的基础教育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体水平不错。“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中教育的普及提升。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在农村,要继续完成好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的后续验收等扫尾工作,确保发挥作用。今年,要把全面改薄工作进展情况作为专项督导主要内容,对项目进展不力、出现严重问题的地区进行问责,确保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保障城乡学校都达到国家规定建设标准。在城镇,要实现城区优质学校支持带动薄弱学校全覆盖,努力消除“大班额”,有效改变“城挤村弱”现状。当然,最主要的是挖掘好薄弱学校自身的主动潜力,通过自身“造血”,提高办学质量。二是精准帮扶困难群体。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儿童少年、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差生是流失的重点,也是巩固普及成果的重点。要建立以学籍为基础的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对接。要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每一位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就近入学机会。落实“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用最大爱心、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三是全面推开交流轮岗。重点推动县域内县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在乡镇范围,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流。四是加快推进均衡发展。今年力争全省40个以上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全力追赶国家进度,确保《教育部与江西省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中“2018年100个县(市、区)和19个开发区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基本均衡县要求”的任务如期实现。
大力加快普及高中教育,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促进职普协调。既要严格执行中考招生政策,又要探索设立综合高中,试点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努力使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进入中职学校,保持职普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二是扩充办学资源。各地要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制定并提高生均经费拨款标准,适当提高普通高中学费收费标准,完善办学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要大力实施普通高中资源扩充、中职学校达标、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工程,实现增量扩容。三是提升办学质量。要深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大力推进选课走班,实施特色办学试验计划,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四是严格规范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研究制定民办学校管理制度,加强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规范民办学校经营行为,有序实施分类管理。
(三)职业教育要打造特色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省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基础,下步发展关键是创特色、创品牌、提质量。一是在资源整合中打造特色。我省中职学校整合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为此,要积极做好中职学校的合并、撤销、划转、共建工作。合并,就是同一部门和市、县(区)区域内多所中职学校应合并组建一所规模适度、水平较高的新的达标中职学校;撤销,就是对多项重要办学指标不达标,短期内没有新资源进入,难以正常办学的予以撤销;划转,就是将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不高的中职学校资源划转到优质中职学校;共建,就是市、县(区)政府与辖域内非本地所属的中职学校签订共建协议,进行合作办学。二是在校企对接中打造特色。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必须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实现。当前,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数是松散型、浅层次、随机性的,处于“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状态,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未来五年,我们要积极推进校企对接,切实把《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地要创新财税、用人政策,鼓励企业将工厂开到学校,将学校办到工厂。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理事会等机制,实现学校培养培训与企业需求、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各类职业学校要主动针对企业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条件的,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三是在创新人才模式上打造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有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发展才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和学校知名度。要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要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与特色专业。
(四)高等教育要争创一流
从高校排名可以看出,我省高等教育要实现“双一流”目标,差距大、任务重。我们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分类型建设。要根据我省高校的性质类型、办学特色、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对高校实行差异化分类建设。第一类为高水平综合型大学,以研究型定位为主。第二类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以研究教学型定位为主。第三类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明确定位为应用技术(技能)型高校。二是要分阶段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我省实际,大体可分阶段推进,重点突破,逐步实现创一流的目标。三是要分轻重把握。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一流的学科和专业。高校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趋势,找到和强化自身优势特色学科,自主确定建设目标,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优势型、成长型、培育型学科专业,避免平均用力。一流的大学,重点在一流大师。要坚持引育并举,加强一流创新人才、一流创新团队建设。要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筑巢引凤,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四是要分绩效调整。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库作用,重点依据已公开的数据、成果和质量报告,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引导高校把功夫真正放在日常质量提高、一流水平建设上,避免不重平时、只重一时。强化绩效评价跟踪,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支持的学科专业、力度适时调整,有进有出,避免身份固化。同时要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力保障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把加强领导放首位。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加强领导,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要认真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推动践行“三严三实”常态化、长效化,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行风。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要落实好“两个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建工程、经费使用等腐败易发多发频发领域健全制度、堵住漏洞。各级政府是发展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推进教育、编制、发改、人社、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履行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职责,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二)向深化改革寻动力。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通过改革调整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要积极探索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推进职能转变,方便群众办事,方便学校办学。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启动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工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创新人才引进、资金使用、编制管理、职称评聘、专业设置管理机制,给予高校更大自主权。要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学科交叉,组建科研大团队,协同承担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研发。要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结合我省实际,着手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和规范民办学校健康发展。要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稳慎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做好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宣传和保障工作。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充分挖掘我省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弘扬井冈山精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推进志愿服务,开展研学旅行,真正落实好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要以开放促改革,主动适应我省成为“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需要,打造教育对外开放升级版。
(三)用依法治教做保障。现代化的教育一定是法治教育。一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当前,我们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特别是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依法行政的制度不健全、依法行政的习惯没完全形成。要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以良法推动善治。各地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列出和落实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把该管的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好,该协调的协调好,既要从越位点退出,又要把缺位点补上。二是要坚持依法治校。建立高校章程实施监督机制,引进第三方评价,加强指导评估。推进中小学校章程建设。认真执行好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示范校创建,将依法治校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推动学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提升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水平。三是要坚持依法执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法治意识,对学生、社会影响深远。教师要带头尊法守法,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四)靠一流人才作支撑。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各地各校要努力建设善于科学决策的领导班子、勇于自我完善的领导班子、勤于党性锻炼的领导班子。二是建设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推动干部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和能力,有效解决好“知识短缺”“能力短缺”问题。要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作风建设,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为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建功立业。三是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要全面落实《江西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通过多种方式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逐步提高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标准,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要实施“江西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江西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和教育家。要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确保到2020年,全省“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60%。要加强高校一流人才引进与培养。要围绕“双一流”,突出重点学科领域,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国际化师资、科技创新一线杰出人才、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高水平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培育若干名院士后备人选。
(五)抓教育投入奠基础。各级政府要落实教育投入主体责任。要切实落实好《教育法》中教育经费“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要求。要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要以建立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为抓手,加快形成保证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强化经费使用监管,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办法,堵塞管理漏洞,坚决依法依规查处浪费、挤占、挪用、贪污教育经费的行为。要抓好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陆续启动十大教育建设重大工程,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队伍建设、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各地各校要搞好论证测算,制订实施计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抓紧启动,抓出成效,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要加强项目的组织、资金管理,全程跟踪服务和检查指导,确保项目高质量、有效益、真廉洁。
(六)强教育督导保落实。目前,我省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不断健全,《江西省教育督导规定》已于去年颁布实施,教育督导的权威性、科学性进一步增强,在督促政策落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充分利用好这一利器,发挥好其督政、督学的突出作用。要充分运用教育督导的督政职能,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力度,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度,做好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园安全和校车安全监管,实施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导,切实督促各级政府尽职履责。要充分运用教育督导的督学职能,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做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查处,纠正学校违规办学行为,推动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要充分运用教育督导的评估成果。只有督导评估结果得到充分运用,才能真正发挥督导评估的“督促、检查、评估、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教育督导全过程,敢于担当、勇于较真、善于碰硬。要完善督导结果运用机制,加大约谈问责和结果公开力度,提高督导实效。
(七)保和谐稳定促发展。当前,学校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各地各校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变化、新特点,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担负起维护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政治责任和职责使命,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防控风险、服务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以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国家安全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治安刑事案件为重点,以“不出事、少出事、出了事能迅速果断有效处置”为目标,以贯彻落实《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为抓手,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