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推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建筑专业教学中组织现场实训难度大、不安全等问题,笔者团队探索实施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并通过建设“整体式”资源,打造“一站式”环境,为教学实践提供相应资源保障和环境支撑。
关键词:信息技术 线上线下 融合 中职建筑专业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面对新时代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进行全方位创新。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当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实现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而中职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建筑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一个重要专业,其许多课程内容属于隐蔽工程或高空作业,组织现场观摩难度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笔者发现,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更无法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综上所述,传统的线下教学已无法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信息技术优势亟待应用于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
一、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
为解决上述痛点,笔者带领学校名师工作室团队尝试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团队,致力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着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是通过构建“融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循环式”互补;二是通过发挥“整体式”资源优势,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践提供资源保障;三是通过创设“一站式”教学环境,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践提供环境支撑,从而突破线下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的困境,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
二、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融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循环互补
一是借助在线平台,开拓线上同步课堂教学。依托浙江省教育资源平台之江汇教育广场,推出在线同步课堂,从操作难点较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训课程入手,上传微课视频、习题检测等资源到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在线同步课堂对线下课堂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反复学习,并从线上课堂在线检测的实时反馈中获取信息,教师则在线进行实时互动指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还可在操作过程中随时查看相关知识,这既弥补了线下课堂教学的不足,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线下课堂教学效果。改变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微课、仿真软件、AR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手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如在《居住空间的划分与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某软件解决学生对动静线和动静分区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引入VR设备解决学生三维想象力不足等问题,有效突破了传统线下教学的困境。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教,不断提升线下课堂的教学效果。
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的“循环式”互补,使学生在线上课堂上无法即时掌握的知识,在线下课堂中得到了较好的弥补,并能从线上数据反馈中获取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开发“整体式”教学资源,提供线上线下资源保障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真实项目、典型案例、实践经验做法等有形资源转化为微课教学资源,并围绕专业课程建设,对微课、习题库、教学设计等零散式的教学资源进行“整体式”串联,打造工程测量实训、BIM建模、钢筋笼制作与模板安装实训等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共建AR立体化课程、VR实训系统和MR构造模型等,实现“AR VR MR”课程资源的新覆盖。这些资源不仅被用于教学和实训中,还被适用于教师的科研和师资培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的闭环,使教学过程中的“供”和“需”得到有效平衡,为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一站式”教学环境,支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一是建设和完善BIM工作室、建筑VR虚拟实训室等,通过采用虚拟现实的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地再现实际施工场景,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施工过程,弥补校外实训基地接待能力有限而校内实训场地又无法百分之百还原实际施工现场的缺陷。二是整合碎片化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AR课程,作为VR虚拟实训室的资源补充,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一站式”自助学习,为促进线上和线下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施成效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名师工作室团队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上做出了有益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步步推进,成效凸显。
(一)教学资源持续加码
一是完成了工程测量实训课程的整体式建设,形成包含微课、在线习题等教学资源在内的课程包,获得了绍兴市微课程大赛一等奖,入选浙江省精品微课程和中职教学资源库。二是开发了BIM建模等5门精品课程,编写了《施工图识图实战应用》等6本校本教材,分获市级精品课程或市级优秀教材。三是建成了集“10门AR立体化课程、8大VR实训系统、108个基于HoloLens全息眼镜的MR构造模型”于一体的“AR VR MR”信息化课程资源,实现了课程资源从“零散式”到“整体式”的转变。
(二)教学方式持续创新
线上同步课程的推出,开辟了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新路径,学生在线下无法立即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线上反复学习得到巩固,而在线上学到的技能点又可在線下通过实践得以验证,二者在循环中达到深度融合,实现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从“单线式”到“融合式”的转变。
(三)教学环境持续改善
新建建筑VR虚拟实训中心、BIM实训室等新型教学空间,新增高端信息设备400多台套。以VR虚拟现实创新教育实验中心为虚拟技术核心空间,利用“互联网 ”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空间概念,实现跨空间资源调用共享,实现了实训教学从“重型”逐步转向“轻型”的转变,解决了实训教学多污染、高消耗、风险大等问题,构建了“智能化 信息化 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团队以“互联网 ”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将微课资源、在线平台、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手段,运用到线上和线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从传统式到智慧式的转变。近三年,笔者所在学校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获奖28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8人次、省级奖项6人次,学校名师工作室团队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奖。
(作者单位: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关键词:信息技术 线上线下 融合 中职建筑专业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面对新时代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进行全方位创新。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当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实现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而中职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建筑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一个重要专业,其许多课程内容属于隐蔽工程或高空作业,组织现场观摩难度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笔者发现,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更无法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综上所述,传统的线下教学已无法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信息技术优势亟待应用于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
一、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
为解决上述痛点,笔者带领学校名师工作室团队尝试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团队,致力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着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是通过构建“融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循环式”互补;二是通过发挥“整体式”资源优势,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践提供资源保障;三是通过创设“一站式”教学环境,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践提供环境支撑,从而突破线下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的困境,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
二、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融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循环互补
一是借助在线平台,开拓线上同步课堂教学。依托浙江省教育资源平台之江汇教育广场,推出在线同步课堂,从操作难点较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训课程入手,上传微课视频、习题检测等资源到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在线同步课堂对线下课堂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反复学习,并从线上课堂在线检测的实时反馈中获取信息,教师则在线进行实时互动指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还可在操作过程中随时查看相关知识,这既弥补了线下课堂教学的不足,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线下课堂教学效果。改变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微课、仿真软件、AR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手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如在《居住空间的划分与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某软件解决学生对动静线和动静分区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引入VR设备解决学生三维想象力不足等问题,有效突破了传统线下教学的困境。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教,不断提升线下课堂的教学效果。
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的“循环式”互补,使学生在线上课堂上无法即时掌握的知识,在线下课堂中得到了较好的弥补,并能从线上数据反馈中获取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开发“整体式”教学资源,提供线上线下资源保障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真实项目、典型案例、实践经验做法等有形资源转化为微课教学资源,并围绕专业课程建设,对微课、习题库、教学设计等零散式的教学资源进行“整体式”串联,打造工程测量实训、BIM建模、钢筋笼制作与模板安装实训等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共建AR立体化课程、VR实训系统和MR构造模型等,实现“AR VR MR”课程资源的新覆盖。这些资源不仅被用于教学和实训中,还被适用于教师的科研和师资培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的闭环,使教学过程中的“供”和“需”得到有效平衡,为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一站式”教学环境,支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一是建设和完善BIM工作室、建筑VR虚拟实训室等,通过采用虚拟现实的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地再现实际施工场景,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施工过程,弥补校外实训基地接待能力有限而校内实训场地又无法百分之百还原实际施工现场的缺陷。二是整合碎片化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AR课程,作为VR虚拟实训室的资源补充,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一站式”自助学习,为促进线上和线下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施成效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名师工作室团队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上做出了有益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步步推进,成效凸显。
(一)教学资源持续加码
一是完成了工程测量实训课程的整体式建设,形成包含微课、在线习题等教学资源在内的课程包,获得了绍兴市微课程大赛一等奖,入选浙江省精品微课程和中职教学资源库。二是开发了BIM建模等5门精品课程,编写了《施工图识图实战应用》等6本校本教材,分获市级精品课程或市级优秀教材。三是建成了集“10门AR立体化课程、8大VR实训系统、108个基于HoloLens全息眼镜的MR构造模型”于一体的“AR VR MR”信息化课程资源,实现了课程资源从“零散式”到“整体式”的转变。
(二)教学方式持续创新
线上同步课程的推出,开辟了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新路径,学生在线下无法立即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线上反复学习得到巩固,而在线上学到的技能点又可在線下通过实践得以验证,二者在循环中达到深度融合,实现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从“单线式”到“融合式”的转变。
(三)教学环境持续改善
新建建筑VR虚拟实训中心、BIM实训室等新型教学空间,新增高端信息设备400多台套。以VR虚拟现实创新教育实验中心为虚拟技术核心空间,利用“互联网 ”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空间概念,实现跨空间资源调用共享,实现了实训教学从“重型”逐步转向“轻型”的转变,解决了实训教学多污染、高消耗、风险大等问题,构建了“智能化 信息化 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团队以“互联网 ”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将微课资源、在线平台、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手段,运用到线上和线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从传统式到智慧式的转变。近三年,笔者所在学校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获奖28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8人次、省级奖项6人次,学校名师工作室团队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奖。
(作者单位: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