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华科学姐左玉越:作文不是玄学,语文也需努力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30798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部热播剧《最好的我们》,讲的是重点高中里女孩耿耿与同桌余淮的故事。在熬过了医学生漫长的考试月后,我怀着满满的少女心把剧追完,仿佛又经历了一遍自己的高中生活;写不完的试卷,热心给你讲题的同桌,每天一起上厕所的闺蜜,和与我们打成一片的贴心班主任……
  和振华中学一样,高中时我所在的学校,也是以理科见长。分科时,理科班里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在父母和班主任的殷殷期盼下只能选理。而像我这样一个物理无数次徘徊在及格线的人也被迫上了理科这条“贼船”。与此同时,语文却一直被当成所谓的“副科”:早读课上大家基本都在背英文单词,语文课时又几乎都在笔耕不辍地刷数理化题。法不责众,语文老师也只能无奈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种大环境下,热爱文学并且一本正经对待语文的我似乎成了异类。早读课上,一片英文和生物名词声中,我朗读《鲁迅杂文集》的声音是那么不和谐。每周被要求自习的体育课上,一群埋头写题的身影中,我练书法的淡定神色也很难被接受。被语文老师安排的校广播员工作,也因为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阴阳怪气而中途停止……愤怒过,也挣扎过,但最终我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妥协。于是我也不情愿地复制了那群学霸的生活轨迹,每天独宠着数理化生,将语文彻底打入“冷宫”。偶尔怨念浮上心头时,便自嘲一句:没办法,谁让我人在高中呢?
  期末考试结果出来时,毫无意外地,理综和数学接近满分的大有人在,但语文不及格的比比皆是。那些学霸就像剧中的余淮一样文理两极分化,虽然还是能名列前茅,但并不能取得特别高的总分,很难和一般同学拉开差距。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夸张。我个人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我所在的安徽省对语文分数确实压得比较紧,高考时120分以上的凤毛麟角;其二,当然是大家对语文的掉以轻心。
  而我的物理虽然上升了十几分,但被语文下降的二十分填平了。数学和生物略有提高,总体排名并没有上升几名。但是一个学期我都没有接触过语文,每天在和自己不感兴趣的数理化生做挣扎。我放弃了最爱后却无所收获,失落感、挫败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难过。
  暑假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心放了个短假,准备好好整顿一番。我重新打开念念不忘的张爱玲文集,那些灵动的文字让我的心再次融化,阔别良久后再遇故人的感动让人简直有种泪流满面的冲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文学就是我的生命养分啊!没有它,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却活得如此干瘪粗糙。如果要想让生命大放异彩,我就必须与它如影随形!
  但是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这是高中,没有大把的时光让我花在语文上。语文是个细水长流的科目,要想取得它和数理化生的“双赢”,我必须在努力提高后者的基础上用最少的时间做到不抛弃前者。
  新学期开始时,我把早读课上的前二十分钟留来读语文课本上的经典课文,比如《记念刘和珍君》《项脊轩志》这些精篇。多读大家之作能够培养我们的语感,也能灵活变动给作文添素材。语文课上我也不再埋头做题,而是认真听课,留意教材上的素材,并且思考老师的讲题逻辑。平时每次语文测试我都认真面对,反正都要花费考试时间,不如好好对待,敷衍了事才是真正浪费时间。而作文作为语文的重头戏,自然要在这上面下功夫拉开差距。
  写作文时,我注意到很多同学一拿到卷子就开始大笔一挥,有的写到一半时就痛苦万分,抓耳挠腮不知如何继续,有的确实能提前不少时间写完作文,但是常常只是一篇能拿基本分的应试作文而已,自己很难满意,但也没有机会重新修改了。所以我就改变我的写作文的习惯。拿到卷子时我会先认真审度一番,酝酿五分钟左右,确定自己的立意和体裁,如果是议论文,事先把脑中用得上的素材罗列出来再筛选最精彩的那几个,如果决定写记叙文,就简洁地写出情节大纲。一切准备好后再拿起答题卡开始动笔。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做使我在行文时几乎不会被卡住,而且常常是越写越得心应手,到收尾时还能留出时间来个漂亮有余音的结尾。
  开始时,每次写作文我都会构思很久。我不仅想要立意准,还想要有新意,以便阅卷时能够脱颖而出。不过多次考试证明,立意是文章的大前提,在保证立意不偏的情况下才能讲创新。安徽省给的作文材料常常是一段或几段名人名言,对此语文老师给我提的意见是,如果是一句话就肢解这些语句,分出主谓宾、定状补。句子成分确定后,就能找出中心语,知道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然后稳住这个重点,在它的基础上稍微发散下思维,大部分时候按照这种思路就能够把握住准确的立意。
  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裁上。一直以来,高考满分作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误区,就是写议论文,而且按照三大段形式。總分总,开头写些华丽的句子,中间拼凑出几条论点,然后用一些经典的素材佐证之,结尾和开头呼应,强调下重点。这种作文虽然不乏高分者,但是只是大基数下的个别文采斐然者。而我们作为大多数中的一员,只能得个基本分。为了让老师阅卷时不觉审美疲劳,我尝试过日记体、回忆录、小小说、故事新编,多视角写同一事件,仿经典文章等。事实证明,如果你语言功底不差的话,这样的文章写成后分数往往很高。但是中间也出过意外,比如有次市模拟考试时我想创新写小说,但是没有把握好全局,小说写到800字时还没进入高潮部分,因为空格不够只好草草结尾,最后得分自然也很低。还有几次小测,构思时间太久,到后面时间不够用,作文分数更是惨不忍睹。但是因为当时我才高二,我可以把它们都当作训练。这样多次尝试后,到了高三,我已经可以在各种文体间切换自如了。当然,有些文章比较适合议论文,或者是题目要求限制了文体,这时候你就不要铤而走险或明知故犯了。
  在一个多学期的摸索下,高三时面对作文,我已经可以游刃有余了。至于前面的客观题,因为认真听课和培养起来的语感,我也能取得很高的分数。而漂亮的书写,让整张卷子更是锦上添花。高考前的几次大型模拟考让那些学霸开始留意到语文这块短板,而我在这种形势下,每次语文120分以上的优势就显现出来,成功弥补了我物理上的薄弱,带我杀进班级前三,成为别人口中的黑马。
  那年高考,其实我并没有逃过物理这场浩劫,但语文的稳定发挥让我还是能上一所心仪的“985”大学,并如愿被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录取。希望还在高中的你也能发现语文的魅力,享受学习的过程。语文从来不是一门玄学,作文更不是临场发挥。精准地把握立意,持续地点滴积累,忘我地拓展创新,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语文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对待她的人。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怀念 朋友 珍惜 活在当下 敬业  李咏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脸长,按过去的戏说叫马脸。长脸说不出好坏,但圆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褒义,俗话说“圆脸一抹搡变长脸”了,就是表明高兴转为生气了。可李咏从不生气,见人永远笑呵呵的,这让他的长脸变得极为生动。  我认识李咏是通过《幸运52》《非常6+1》等节目,尤其对他那五不五六不六的手势记忆深刻,颇有好感。后来他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台节目《咏乐汇》。
期刊
如今姑妈剪掉了她珍爱了大半辈子的麻花辫子,时间的沙将沉默的老水井轻轻掩盖,街上没有了到处吆喝生意的黄包车夫,夏日里再也没有孩子你争我抢地去看露天电影……梨树生活在那个泛黄的年代,最终却也与那个年代一起飘逝。  岁月吞噬了旧容颜,可我還能触碰到它们最初的温度。  每年初春,是梨树一年间最骄傲的日子。那时梨花开得满满的,带着一片圣洁的粉白色,从树冠蔓延到枝头,再到我的眉宇间,最后刻在我的心里。香气氤氲
期刊
【适用话题】教育焦虑 了解与信任 成长烦恼  编者按: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们能有所成,但有时候却因为过于急切走了弯路,就像下文,母亲越是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料,晚熟的作者就越是在读书方面没有进步,但真正当没有了母亲的这种“关切”,作者反而发现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能量,甚至成了畅销书作家。拉上妈妈一起来感悟成长和人生的奇妙吧!  小时候有一次挨打,是母亲加班回来,疲倦又强打精神,辅导我白天在学校学过的拼
期刊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题记  曾经,天是混沌一片。“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自此之后光明与黑暗就分隔了。曾几何时,我眼中只能看到白纸上的污点,每每检视历史,只能看到黑暗与苍凉。但此刻,我忽然懂得了光明。  《活着》在我眼中曾是黑暗的。命运多舛,死亡多可怖。友庆那样幼小的生命是那样美好、耀眼。他所拥有的是无比澄净纯粹的光明,这使他将生命的火种高高举过头顶,送到黑暗的血盆大口的边缘
期刊
为了让意素准时和素粉們见面,晚上8点,编编们仍然在岗位上奋勇工作。晚上9点,除了进行收尾的素编外,其余编辑打卡撤退。  外面暴雨如注,比依萍去找她爸爸要钱那天还大。正好我和小燕子编辑是一个方向,我俩和大部队告别后就上了地铁。只坐一站地的小燕子甩甩湿漉漉的头发,转而从兜里掏出了手机。嘴里还念念有词:头可断,血可流,手机不能丢。我腹诽:果然是网瘾少女、手机控,你这样,怎么为广大素粉做榜样?  再一瞥,
期刊
谁曾想到,演员朱雨辰在电视剧《奋斗》之后再次出名,居然是以“妈宝男”的形象。在某档综艺节目中,网友惊掉下巴地看着39岁的他,如何被母爱控制,仅有的两次恋爱无疾而终,连独立下厨操办家宴的机会都是一个笑话——冰箱里满满当当装着母亲准备好的半成品,他只需要在镜头前作作秀。母亲的理由是,儿子下厨太辛苦了,心疼。因为心疼,匪夷所思的生活细节充满了黑色幽默。朱雨辰上中戏,宿舍外面长满爬山虎,妈妈要用开水浇死;
期刊
我生來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  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  说一件具体的事吧,有一年暑假我带孩子去书店,自己也想买一本德国作家施林格的《朗读者》。营业员说没有这本书,我自己
期刊
新闻回放  2018年7月11日,一段“8000吨火车开上涪江大桥抗洪”的视频在抖音上爆红,数小时点击量就超过100万。当天上午,持续的暴雨导致四川涪江绵阳段水位暴涨,达到了宝成铁路涪江铁路桥封锁警戒水位。因为宝成铁路涪江大桥是钢梁大桥,自身重量不大。如果洪水继续上涨过大桥主体钢梁,大桥可能被洪水冲走。于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临時调来两车载有8000吨道砟的火车,增加大桥自重,对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北京时间2018年6月8日9时30分,54岁的中国登山探险界代表人物张梁成功登顶北美洲最高峰迪纳利峰。至此,张梁成为首位完成“14+7+2”(登顶全世界所有 14 座 8000 米以上山峰和 7 座七大洲最高峰,并以探险方式徒步滑雪抵达南北极点)这一人类登山探险终极梦想的中国人。他创造了中国登山探险新历史,也是继韩国人朴英硕后世界上完成这一壮举的第二人。  人物素描 1 坚持将梦想
期刊
北京进入雨季,大雨总是任性。  一日早上大雨,小编只得拖鞋、短裤出门,一路遇水蹚水,好不酸爽!出地铁站,见马路上积水成河,清澈见底,不禁想撑条舴艋小舟,画面应该也颇为清新。  到公司,主编在群里发一图,大家瞬间爆笑。图上文字题曰:“我等的船它还不来。”原來,头晚大雨,积水漫淹西二旗公交站,一少年撑伞坐在了垃圾桶上。此图配上文字,立马引起共鸣:“我曾以为,在帝都有套房有辆车,那生活就可以了,直到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