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为实现而存在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是初秋,汽车驶过,四面无边的田野,或草地或庄稼,满眼的绿色,偶尔一片整齐的金黄色,是向日葵,苍白色的花,是荞麦。
  “你们来的晚了,荞麦、莜麦都开过花了。如果早半个月,满山金黄的油菜花。今年雨水好,是一个丰收的年景。”开车的人说。
  并不晚。我心里说。 这满眼的绿色,眼睛里好像都放不下,无边无际地伸出去。抬头望去,天蓝得耀眼,没有一丝杂质似的,大团大团的云朵簇拥着挤在一起,白色挤成灰色,灰色堆积成深灰色,变幻著各种形态,像龙像兽像麒麟,我们不断地猜。
  远处天边一大片黑云压得很低,触到电线杆子了,压到那一片绿色的向日葵上了,黑得像要滴出墨来,酝酿着一场大雨。
  好久没见过这么纯粹的天空了,纯粹而真实。我们在车里一路留恋地张望。
  空气中传来说不清楚的味道,建华禽业到了。同行的人说。
   一行人走到厂区门口时,一个人从大门旁边的小房子里走出来。“这是市文联来的老师们。” 负责联系的人向他介绍我们。
  那个人伸出手挨个和我们握。我不知道这是谁,只说,谢谢,谢谢。
  他穿着一件蓝色T恤,灰裤子,半花白的头发,看上去大概五十来岁的样子,非常普通。因为他从旁边的门房里出来,我心里就以为他是看门房的,或者负责把我们领进去的人。
  同行的老师拿出一面条幅说,照个相,照个相。
  我们站在宽阔的大门前留影,这个人赶紧往旁边退去。带我们来的人一把抓住他说,你别往后退呀,就是为了和你一起照。
  那个人说,我不照,我不照。你们自己照就行了。来,我给你们照。
  “哪能呢?”带我们来的人一边说,一边把他拉过来。
  我们拉着条幅站在大门前。这大门大概有二十多米宽,正中间横卧着一块深红色大理石,大理石上写着:建华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下面小字写着:怀朔镇资产收益型扶贫项目示范园区。大门后面是空阔的厂区,一大片低矮的平房。一院子的蓝天白云就在房顶上。
  我们拉着的条幅上写着:包头市文学艺术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小分队“。
  这个人领着我们从他出来的小房子里进了厂区。厂区里干净整洁。一进门左手边有一块围着的网,里面十来只大红冠子的白公鸡。看见有人进来,都踱过来,站在铁丝网边好奇地看。
   人鸡互看了一会儿,前面的人已经走进去了,我们赶紧跟上去。
  他带我们进到大楼一楼靠边的房间里。房间里摆着一圈会议桌子,墙上竖着一个大屏幕。
  那个人轻车熟路地坐在桌边,看着大屏幕开始给我们介绍。
  我问您贵姓?
  我姓吕,吕建华。他轻描淡写地说。
  啊?我有点吃惊:“吕建华?那……。“要知道我们来的是建华禽业,我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建华禽业就是您的厂子?”
  我觉得自己有点好笑。
  现状
  吕总,现在我知道应该怎么称呼他了。这是个其貌不扬的人,就像他那一片谦虚的平房。我想起自己常去超市买的鸡蛋,鸡蛋上面印着一行蓝色小字:建华禽业。好像好多年了。据说现在包头市场上每三四颗鸡蛋中就有一颗是建华禽业的。
  “这是我们的青年鸡。“吕总熟练地操纵着手中的遥控器,让我们看墙上的大屏幕。鸡场是全封闭的无菌环境,不能进去。我们就在这会议室里看大屏幕。大屏幕里,镜头不断切换,我们看到一排排的鸡舍,很多鸡正在探头吃饲料。
  “青年鸡就是过了三个月的鸡。因为小鸡不好养,我们养一百天,所有的疫苗都打了,这样他们买回去养一阵就下蛋了,而且成活率还高。我们一年养三批,全是机械化,一个人管一栋房十二万只鸡。但是我们防疫员多,定期给鸡打疫苗,主要是保证鸡不得病。“
  吕总上来就介绍他的鸡场,数字、时间非常精确,如数家珍。
  “我们现在养鸡全是机械化,所有的通风设备、饲料投入,都是自动化,我们选用的是当今最先进的设备,恒温恒湿恒光,每只鸡都有三倍的活动空间,所有的条件都是最好的。饲料投放也要定时定量,不能喂的太多,喂得太胖了也不行。有人说散养鸡好,但是散养鸡怎么说呢,刮风下雨,喂多喂少,冻着了饿着了,很容易感冒。这时候你还得给鸡打抗生素。我们这样可以充分保证鸡的成长环境,保证质量。没有抗生素,自然成长,这就是食品安全。”
  2016年开始来固阳建厂之前,建华禽业已经拥有昆区、九原两个大型养鸡场,仅九原养鸡场就占地三百亩,养鸡三十万只。
  2016年,吕建华响应国家扶贫政策,来固阳怀朔镇投资建厂,共投资四千多万,当时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1600万。这个地方有大量荒地,人口少,空气好,这一点也在后来越来越显出优势。
  “这一千六百万我每年拿出百分之八用来扶贫。我们这一行收益率不高,最多百分之十。每年百分之八,这样就可以保证持续不断地把这个事做下去。”吕总说。
  “我现在承担着六百多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他们有的老了,有的干脆丧失了劳动能力。我们把这部分的收益拿出来给他们,按照实际情况分发,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四年了。
  还有一种,当地人想养鸡的,我们就发放扶贫鸡,今年就发放了2万多只给他们散养。一户根据能力养十到六十只,这些鸡能下蛋,还能卖鸡,帮助他们脱贫。
  但是有时候他们不会养,养不好,也无法扩大再生产,这也是个问题。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我们雇佣他们来厂里工作,烧锅炉、下夜、打扫卫生,能干啥就干点啥,这样就能有稳定的收入,一旦有了稳定的收入,家里生活就有了保障,也就脱贫了。这是最好的脱贫方式,现在我这里解决了四五个劳动力,二期建起来投产以后,能解决四五十个。未来看还有更多的渠道帮助当地人脱贫,只要他们想干,总会有办法。“
  吕总时不时转换着手里的遥控器,给我们看鸡场的不同部分。   最初
  吕总养鸡三十多年,现在有好几个养鸡场,对于这一行,早已成为专家。
  “1985年,我还在上初中,就开始养鸡。那时候家里养着几十只鸡,下了鸡蛋吃不了,主要是我去卖。那时候鸡蛋卖三四块钱,鸡饲料却只需要一毛多一斤。现在鸡蛋还是这个价,但是饲料已经一块多一斤了。所以当时觉得利润还挺高。但是当时买鸡很贵,买不起鸡。我就想着什么时候能有钱办一个十万只的大鸡场。“
  吕总说起他养鸡的历史。
  “一開始没经验,鸡场总是不断改建扩建,更新设备,挣点钱就都砸在厂房设备里面了,设备总是需要更新。“
  “那你有没有干过别的事情呢?还是一直都在养鸡?”我们问。
  “也干过别的,当初养过十来台大车搞运输,也挺挣钱。但是那个事情需要你不断地和各个部门打交道。后来我就不干了。我觉得还是养鸡简单,你只要有一块场地,好好地养就可以了。国家对养殖业这块相当支持,免税,用电也有优惠。“
  “我这个人不怎么爱和人打交道,但我喜欢琢磨养鸡这些事。我们现在上的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有的功能现在还用不到,但我们都预留出来了。比如可以直接把鸡蛋煮熟,剥壳,我们还在尝试做鸡蛋深加工,以后鸡蛋深加工也是一个方向。你做一件事必须有超前思维,要比同时代至少超前二十年,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要么就是重复投资,浪费。而且养鸡不能看一年两年的盈亏。就像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学校不上学,商场不开门,所以销售量非常低,但是不能只看这段时期,要看三四年的平均状况。
  真正的影响来自于市场供求。鸡蛋是纯市场经济,任何人都可以养鸡,任何人都可以把鸡蛋拿到市场上去卖。人们看到鸡蛋价格高了,就会投入,但是往往这样就会导致鸡蛋价格下降,利润就低了,或者就亏损了。这时候小的鸡场可能就撑不住了。所以抗风险能力很重要。我们的优势就是抗风险能力强,大家都亏损的情况下,别人可能就倒闭了,我们就扛过去了。“
  责任
  我们常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后来又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认为能把自己的爱好当事业的人是最幸福的。
  吕总不说这些。他说:“也不是喜欢不喜欢,就是觉得习惯了做这个事情。也做过别的,最后还是选择养鸡。有的人这些年炒房卖地都赚钱了,但我不会这么做。咱干啥就奔着干啥,养鸡就只想养鸡,养鸡这个行业你不要想着暴利。但是这个行业不会消失,历史也不会倒退。我就认认真真地做,踏踏实实养鸡,不管市场认不认可,我就保证质量,生产安全鸡,安全蛋,保证环境可控,鸡不生病,不吃抗生素。”
  “那您一开始养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问。
  “一开始就是为着挣钱,想让自己生活更好一点。那时候80年代人们生活都不富裕。现在做得这么大了,政府投入这么多钱,咱们自己还有百十来号员工,还有那么多贫困户需要扶持,不是说挣多少钱,只要能生存,慢慢发展。以稳为主,细水长流地把这个事情做下去。而且你就不能急功近利,冒风险,更不能胡来。市场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老老实实把你该做的事情干好。你做一件事情,就要一直做下去,不能三心二意。“
  同行的李主任和吕总很熟,他说当老总像吕总这样的现在很少,你看他穿得普普通通,干的多,说的少。来人采访一般他都回避了,但是固阳这边老百姓对吕总相当认可。
  我们听到他说的最多的是鸡场的建设、设备投入、养鸡方法、当地贫困人口的扶持,他很少谈到利益,效益这些词,从始至终似乎没有说过创造多少经济效益及未来收益。在他眼里,养鸡就是一件事情,很简单很纯粹,而他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更新产业链,建立生态养殖产业。
  “养鸡之外的很多事情我觉得麻烦,不想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咱们每天就想着咋养鸡。咱也没啥大的志向,就把养鸡养好。没事就和鸡说说话。”
  “下次你来的时候就闻不到任何味道了。我们建立了生态有机肥处理系统,用专门方法处理鸡粪。虽然投入很高,但是可以减少污染,而且还能做到废物利用。“说到这里的时候,他难得地露出笑意。
  “那这个项目投入可以为咱们带来多少收益?“我习惯性地问道。
  “处理鸡粪减少污染,没有收益,就是做个环保。“他说。”也许别人能有收益。肥料厂可以当农家肥卖,我们就是为了净化环境。“
  未来
  他当初偶然的机会选择了养鸡这个事业,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不懈,从1985年到2020年,三十五年过去了,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
  这不变的东西如大浪淘沙之后闪现出来的点点金色,带给人们希望和安宁。我们总要坚持一点什么,总要保存一点什么。
  现在建华禽业在固阳怀朔镇占地400多亩,资产上亿元。“每年返回一百多万元国家分红作为贫困户再发展基金,项目直接受益贫困户预计每户增收2000元。同时,在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就业务工、扶贫济困等方面,通过“带一批、帮一批、扶一批”的方式,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资料来源:包头市建华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情况简介)
  “二期项目运转后,建华禽业还要增加承担贫困户一千多户,除了解决当地人口就业外。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给他们分红。国家把钱投到我这儿,我用收益给他们。高投入高风险,这样就可以实现可持续扶贫。”
  对于新的二期项目,吕总有很多想法。除了预留出未来可能发展的新功能外,他还准备建立定期邀请市里顾客来厂里参观,进一步了解建华禽业,同时对当地的经济起到宣传和促进作用。
  “二期我们新上了设备,从下蛋、捡蛋、筛选、包装到鸡粪清理,整个一条龙,无菌化作业。我们还专门建造了供人参观的通道,人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建华禽业的鸡蛋好不好,为啥好。
  二期建成后我们还要租个大巴车,拉老百姓来这里看,让他们明明白白地消费。六一组织学校幼儿园过来参观游玩。   我还要盖个食堂,再养一些猪,羊,工厂化养鱼,让人们来看看。我们主要针对老百姓。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慢慢来吧。“
  他虽这样说,但我想这一定是能实现的,因为当我们问起未来规划的时候,他说:
  “也没啥规划不规划。反正一个人想干啥就一门心思去干。今天干不成你琢磨着明天干,明天干不成还有后天。我想干的事情,慢慢地都实现了。我觉得凡是我说出来的,都是未来能实现的,要是未来没一点谱的,我就不说了。”
  “最早的时候我就想有一块地,建一个十万只鸡的厂子,后来实现了;再后来想买个车,也实现了;前几年一直想建个自己的饲料厂,过去一直建不了自动化的饲料厂,老向往人家的饲料厂,现在也建起来了。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坚持,慢慢都会实现。”
  问起创业过程中是否曾经有过最艰难的时刻,有没有过动摇。吕总说:“那几年人们都疯狂,借出的钱都想要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利息,咱们累死也挣不出那么多呀,你怎么借。那时候人们想往我这儿放钱我也不要。你养鸡就一心谋住养鸡,不能光想着钱。
  这个行业两三年一个周期。跟我同时养鸡的,在我之前的,一个都没了。要不转行了,要不塌了。赔的人大都是因为贪,挣了钱就要扩大投资,但是忘了人们都挣钱,都投入,市场就没有利润了。结果一赔,没有抗风险能力,就塌了。
  我也赔,但是我想,今年你一万只鸡,赔了,明年至少还有一万只鸡在。搞养殖业的压力太大了,别想太多,干就行了。就是都赔完了,咱还一天吃三顿饭。就行。”
  吕总说的最多的话是,也没啥太多想法,也没啥目标,就是一直干,好好养鸡。
  我活了五十岁就干了这一件事。也没干啥。他说。
  我问吕总,您大部分时间呆在这里吗?都在干什么?
  “也没干啥,我就琢磨着想我的那些机器设备,没事就和鸡说说话。”
  和鸡说话,这句话吕总说了两遍。
  “您和鸡怎么说话,说什么?”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好奇。
  “也没说啥,就是看着这些鸡。每只鸡你看着都很熟悉,你知道它们。但凡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不可能在这里呆住。我能呆住。“他说。
  是呀,一个人心里只装着一件事,心心念念只做一件事,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但是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尾声
  采访结束了,我们跟着吕总走出院子,门房里有燕子飞进飞去,“这里有两个燕子窝。在这里筑巢好几年了。”吕总指给我们看。燕子窝筑在一支灯柱后面,用泥墩得结结实实的。
  “燕子在哪里筑巢,说明这里的主人好。”同行的张老师说。白色大公鸡都站在围栏边好像在目送我們。外面,另一大片厂房沉默地蹲伏在不远处,和这个厂房相互守望。那就是吕总的二期工程,还有一个月就投入使用了。届时,
  那里除了三处鸡舍,还建有一个饲料厂、一个有机肥处理厂,一栋蛋品加工车间,这都是吕建华好多年前孜孜以求的梦想,是他计划的一部分。他计划的另一部分,是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找到他们的存在,一起为未来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我又想起吕总说的那句话,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坚持,慢慢都会实现。他说这话就像实现梦想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许,梦想就是为了实现而存在的。
  吕总站在门口和我们说再见。他看上去真是普通,比大多数人更普通。就像他身后的厂房,就像这片平实而广袤的土地,就像这一方纯粹的天空,纯粹而真实。
  夕阳从天边无遮拦地扫过来,田野里金色的向日葵沉甸甸地低着头,叶子在阳光中发着灿灿的光。
  甚美。
其他文献
“妈妈坐在门前,哼着花儿与少年,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那些幽暗的时光,那些坚持与慌张,在临别的门前,妈妈望着我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抄一段高晓松的歌词作为开场白,来歌唱我的固阳之旅。  北方的八月,秋高气爽,有幸参加包头市文联组织的固阳采风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和同伴调侃:太好了,要把眼前生活的苟且,活成“诗和田野”
期刊
所谓下地  立在田埂,我不觉低下头来  那些倒伏的油菜花拖拽着我的目光  一同倒伏下来  左肩一片乌云,右臂一片白云  两片云簇拥着我——  一小片倒置的天空,一大团发酵的浓云  我轻轻挪动周身的黄昏,尽量不发出  电闪雷鸣  只静静落雨好了,一如落泪  顺便把我这些年体内积存的大雪  一片片拿出来  它们都是我写给你的信啊  脚下托举着我的大地,我的亲人  土豆地里念起土豆经  与月亮一起受孕 
期刊
驻村扶贫一年来,我天天奔跑在乡间小路上,走进一个个村庄,进入一户户院落,我看到了一张张笑脸,一双双祈求的眼神,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庄稼汉子。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渐渐地读懂了他们的心,他们对脱贫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是随着我的脚步走进他们,阅读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吧!  晚秋的一场雪  霜降的前夜,一场雪悄悄地来临。  下午时分,天空就布满了乌云,清风徐来,看样子霜降的天气要变。  风不停地
期刊
1  秋意渲染着大地 阳光  山地和即将成熟的稼禾  色彩和色差都是分明的  黄的橙黄的黄绿色的  争先恐后看着我 看得  我眼睛充满疑惑 固阳的  秋色 如此多彩而固执  她在改变曾经的错觉  贫瘠是过去时了 眼前  是多彩的稼禾富饶的山坡  时不时就看见一眼淖尔  在车窗晃过 那么多的  淖尔在大地的怀抱里  晃着人眼 好像在說  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2  这片我曾魂牵梦绕的土地  无数次地
期刊
奔向小康  群山巍峨  江河奔涌  神州大地  中华儿女守望相助  脱贫路上砥砺前行  奔向小康 奔向小康  这是初心  这是使命  幸福的花儿开满了城市乡村  富裕的日子荡漾着百姓的笑声  东风浩荡  春雷滚动  华夏大地  炎黃子孙龙腾虎跃  强国路上开启新程  奔向小康 奔向小康  这是心声  这是责任  快乐的歌儿震撼着大地天空  美好的日子洋溢着中国的笑容  奔向小康 奔向小康  幸福的
期刊
1  与固阳结缘,是在我四十岁之后了。  一道山的屏障,目光从来没能穿越。山,就像大地的画笔,将人分隔成一片一片的区域,将一片又一片的区域调整成不同的的特性,包括植物动物。固阳的莜面土豆,早有耳闻。但这里没有与我交集的亲属,所以我从来没有去过山那边。山,就像是一幅画,固阳就像是一个遥远的存在。  但固阳的土豆,早已是城区餐桌上的美味。特殊的地理结构,让土豆生长得异常繁茂。早些时候,父亲单位一到秋末
期刊
初秋的固阳县银号镇银号村,远山还一片碧绿,风从北面吹来,长在河沟里的柳树纷纷向南弯下腰。这是银号最美的季节,一人多高的玉米即将收割。从玉米播种到发芽,从抽穗到收割,时间在这个山沟里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年轻人都往外走,留下的鳏寡老弱者,一年年在这里消磨着人生中最后的光阴。  万物都在向阳开,阳光给予大地不同于雨水的滋润。人心何尝不是,没有阳光的滋润和照耀,内心那些沟沟壑壑里阴郁如何才能驱散。  站在玉
期刊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包头晚报》《鹿鸣》《内蒙古旅游报》《内蒙古风采》等报刊杂志,作品入选《包头文学作品选》《阴山下》《西口实录》等书籍,出版个人散文集《乡愁百味》《萨拉齐老故事》。  故乡写意  土默川,因蒙古族土默特部驻牧而得名,这里曾经水草肥美,牛羊遍地,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歌唱的地方。它北靠阴山,南向黄河,在山水之间近千里的狭长地带上形成平原,加之灌溉
期刊
可惜我只记得这么多,不能完整地给你把故事讲完。  ——题记  麻子  麻子懒懒地踱到滴水岩口,俯视升腾的炊烟和错落的青瓦房。  从滴水岩往下看,也里古(地名)像个大木盆,盆中间是大楸树,树下是敞口水井,晒场就在水井前。房子牛粪般围着晒场向四周扩散,东面是村口,西面是陡如斧劈的祖山。高耸入云的祖山树缠藤绕,老人仙游后,安放他们肉身的棺材会被请到祖山山腰上的洞穴里,那里停着无数的祖先亡灵。南边是罴老大
期刊
谈到“妙手老李”,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出这样的形象:留着几缕胡须、戴着一副蛤蟆镜、身穿灰色大袍,有着一双与粗犷外表不符、极其纤细柔长的手,活脱脱一副高人模样。  据说,在北平沦陷前,妙手老李可是远近闻名的二胡艺人,和京师班子拉过台、对过招式,自打日本鬼子占了东北,老李便带着他唯一的家当——宝贝二胡,逃来了我们镇子,他那副蛤蟆镜底下,传闻躲着一双被烙瞎了的眼,初到镇上,他便寻着一处破落的旧宅安下脚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