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er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尔赫斯的经典名篇《小径分岔的花园》,我很喜欢。它向我们展示了时间与命运的复杂和残酷。在小说中,德国间谍余准走进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的家,遭遇了来自祖父彭冣的谜题。紧接着,艾伯特满怀激情地为他揭示了谜底,原来祖父那座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谜底是时间。一个人选择走往哪一个路口,将会开启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在时间的迷宫里,人的一生拥有着无限的可能。然而,当余准拔枪射杀艾伯特那一瞬间,他的命运便尘埃落定了。余准成功地向柏林传达了轰炸的目标,最终以德国间谍的身份被捕。在犯罪口供上,余准充满了“无限的悔恨与疲倦”。
  命运的复杂与残酷在于,看似拥有着无限的可能,实际上我们只能选择一条道路。正如弗罗斯特所咏唱的“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正是因为此,我们穷尽手段(生辰八字、星座、梦兆、自然现象等)推测命运的面貌,试图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最优的选择,进而改变命运。这自然是人类的傲慢,但同时也体现出人类的渺小与胆怯。在面对着莽莽的命运之时,我们穷尽所有的手段,不过只是为了寻求一丝安定感罢了。而当我们人生将尽,往事浮上心头时,又会充满“无限悔恨与疲倦”,因为在某个人生瞬间,自己或许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更好的道路。而这,不仅仅会改变自己的人生,亦将改变他人的命运。
  在止庵的首部长篇小说《受命》中,主人公陆冰峰于一个日常的瞬间,遭遇了命运的抉择。原本是一名普通的牙科医生的他,从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口中,得知父亲生前的遭遇和得到复仇的遗命。本有着不错的前途的父亲,命运因同事的检举而急转直下,被下放到东北农村劳改,摘掉帽子后又因档案丢失的原因,导致他成为身份未明的“黑人”。父亲被迫提前退休,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只得前往北京求医。在近乎绝望的境况之下,父亲不得已写信向仇人求助。然而,他等到的却不是帮忙,却是“限期离京”,却是“被发现已服毒自杀”。与父亲的凄惨相比,祝国英却是一路扶摇直上,进而飞黄腾达。原本起步相似的战友,因在人生路途上作出不同的选择,命运却大相径庭。遗恨离世的父亲,将遗书夹在《史记》之中。
  这是一封充满无限悔恨的遗书。在遗书上,父亲自陈“反省一生罪过,悔恨不已,咎由自取,无怪他人。希望列为反面教材,以供来者鉴戒”。换言之,父亲并没有直接命令冰峰为自己复仇。那么,命令又藏在何处呢?复仇的信息被父亲加密,隐藏于《史记》所载的伍子胥的故事中,隐藏于他用指甲划下的具体字句之中: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因奸臣费无忌陷害太子建而被牵连。费无忌害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与伍员(即伍子胥)报仇,便向楚平王进计,以伍奢为人质,试图将伍尚与伍子胥骗进宫中,来个一网打尽。接到楚平王的旨意后,长子伍尚毅然前去救父,而次子伍子胥深知楚平王与费无忌的险恶用心,于是趁夜逃跑。果然,伍尚一进宫,父子二人很快就被楚平王处死。伍子胥日夜兼程,东奔西躲,沿路乞讨,终于逃到吴国。幸好,在吴国伍子胥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才干得以施展。伍子胥怀着强烈的仇恨,发动了几次对楚国的战争。终于,在公元前五○六年他带领着吴国军队攻入楚国国都。此时,楚平王已死,为消除心头之恨,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三百。所以,从这一点来理解,父亲其实是留下两封意志互为抵牾的遗书。

  必须要讨论这两封遗书,究竟哪一种才是父亲的真实意志。就我个人的理解,两封遗书,或者更准确地说,两种意志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即,它们无关真假,亦无关以谁为准,而是父亲临终前无数念头、情绪的具体呈现。人是复杂、精微的生物,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存在,人性更是光明与黑暗的结合体。因此,父亲必然对自己的灵魂进行过苛刻的拷问,必然会对自己多舛的人生进行过无数次的复盘:自己是否可以像祝国英那样行事?自己是否真的有罪,才导致人生惨淡?祝国英是否真的是罪魁祸首?父亲会有所怀疑的思想,亦会有所坚持的信念;有所悔恨之处,亦有所怨怼的对象。于是,这复杂难明的思绪,都化为最决绝的反抗。
  受命,简单来说,就是承受命运。受命有被动与主动之分。被动的,典型者如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福贵,坚韧地承接着、忍受着苦难重重的命运。他不去反抗,亦不逃避,只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毕竟,活着才会有希望。然而,希望具体是什么,却是模糊的、无法确认的。主动者,则是肩负起沉重的使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冰峰是后者。因为讯息尽管是父亲留下的,但解读出复仇意志的却是冰峰。同样的线索与信息,不同的人完全可解读出截然不同的答案。比如说,冰峰的弟弟铁峰。如果他得到父亲遗留的讯息,想必会践行遗书上的教诲,想必会放下仇恨,踏步向前看。在小说中,铁峰所做的选择,正是如此。当他遇到祝家公子后,便敏銳地意识到摆脱黯淡无光的命运的机会,就在眼前。铁峰毅然决然离开北京,前往深圳,帮助祝家公子创业。
  因此,复仇是冰峰的自我意志,只不过借助父亲遗留的信息得以确认。他在光中发现父亲留在《史记》中的划痕,为父亲复仇便成为一种神圣的使命。他必须执行,否则无法对父亲乃至整个家族所承受的苦难交待,否则无法厘清暧昧不明的历史。


  确认复仇的意志后,冰峰按部就班地准备着,比如寻找仇人。事实上,找到祝国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冰峰的困境来自别处。在一次诗歌小组活动中,他认识了大学生叶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是“朋友之上,恋人未满”,处于甜蜜的暧昧期。直到春节,叶生领着冰峰回家,参加家宴,冰峰这才赫然发现,叶生的父亲竟然是祝国英。原来,他复仇的最大阻碍,并不是现实中的困境,而是遭遇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为了完成复仇大业,冰峰只得选择远离叶生。为了舍弃对叶生的爱,冰峰甚至与同院的护士芸芸相恋。   复仇是冰峰的执念。他不只舍弃了对叶生的爱,甚至利用了叶生对他的深情。在复仇的前夕,冰峰作最后的准备,与自己身外之物告别,如文学杂志,“笔记本,一些写了诗句的散页,贺叔叔的信,还有父亲留下的那册《史记》”。他“在粗略翻了一下,荒废已久,看着都有些陌生了。忽然看见一行不知什么时候写的句子:记忆是一部未烧的书”。记忆既然是书,那么就意味着可被烧毁、可被遗忘。
  有一点让我很在意,这句话究竟是谁写的呢,究竟是写在何处,写于何时?从文字的风格来说,将它默认为冰峰所写,自然是个稳妥的选择。可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着狡猾的叙事者,必须多留一份怀疑。叙事者并未明确地告知我们,这就意味着至少拥有其他的可能性。它可以是冰峰写的,可以是父亲写的,可以是贺叔叔写的,也可以是母亲写的。不同的书写者,意味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
  关于父亲的记忆、关于复仇的记忆,一直遭受着来自各方的侵袭。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症是一个象征,是“疾病的隐喻”。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母亲的记忆已被病魔摧毁,脑海中已无仇人祝国英的记忆;冰峰的弟弟与妹妹,则无法触及这段记忆。至于两名相关人士,贺叔叔承认是承认,但也自有一套逻辑去阐释与开脱。祝国英呢,我们无法得知他确切的、真实的态度。冰峰寄出那封“警告信”,对于他来说,类似的信件过于常见,完全失去了警示的作用。冰峰试图在他的言语之中获取忏悔的意图,注定会是缘木求鱼。
  无论是亲人,还是相关者,关于父亲的记忆,关于父辈的苦痛,正在加速地流失、遗忘。而这,正是冰峰所擔忧的。当记忆被淹没在经济大潮之中,淹没在“向前看”的乐观情绪之中,父亲所谓的“以供后来者鉴戒”,也就无所谈起。因此,复仇只是冰峰的目标之一。他还有更深沉的目的,就是对抗遗忘。他试图以流血事件唤醒那即将被遗忘与尘封的记忆。
  在小说中,伍子胥的故事被反复地提起。冰峰所面临的境况,比伍子胥更为复杂。因为父亲所扮演的角色,既是伍奢又是伍尚,“而自己除了生在父亲倒霉的那一年,算是一点因缘外,彼此相处的十年光阴里,究竟有什么表现使得父亲寄予厚望呢?显而易见,冰峰只有真正成为一个像伍子胥那样的人,才能完成复仇的大业。而最令冰峰佩服的是,当这一突如其来的境遇强加给伍子胥时—实际上是伍尚的话影响了他,而伍奢对他也有同样的期待,他的人生方向就改变了,他沿着这个方向,一生只做这一件事,从来不曾有过任何动摇”。
  似乎,摆在冰峰面前的选择,只能是成为伍子胥。似乎,他的命运注定要当一名复仇者。其实,止庵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之中,给冰峰提供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写作。在对抗遗忘上,写作是最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当冰峰在诗歌小组说出自己要写一部与伍子胥相关的诗剧时,不禁让人松了口气。复仇固然是使命,但他至少可以用写作去完成。我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猜想,如果冰峰完成了他构想中的诗剧,他与叶生之间的爱情,会不会有个美好的结局?


  好了,最后让我们回到小说的开头,也就是楔子部分。
  准时起床、吃早点、等公交、到达医院,上午限挂六十个号,下午仍限挂六十个号。其间,护士叫号声、牙钻声此起彼伏。下班后离开医院,挤公交,穿越大半个城市后,回到家。晚饭“凑合了事”,睡前阅读诗集或小说。明天若是星期天,则会多睡一会。
  止庵的叙述,事无巨细,仿佛是电影中的长镜头,向我们展现了牙医冰峰的日常生活。“不出意外,日复一日可能要在同一岗位干到退休”,这样的叙述充满了危险的况味,容易让人误以为冰峰的人生陷入平庸、陷入某种困境,急需一场“意外”,帮助他逃离日常生活的无聊与平庸。
  尽管这样的解读,未尝不可,然而将日常生活视为困境的观点,却使我心有戚戚焉。日常生活固然有其平凡、无聊,甚至是令人沮丧的一面,但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糟糕。在看似机械的日常生活中,亦有令人神采飞扬的瞬间。大多数人的一生,情感会有一瞬间的绝望,亦会有一瞬间的喜悦,人生中的困难,有些会成功地跨过去,有些又会无法逾越,然后继续着各自的人生。度过这些起伏后,大多数人都会回归为安静的自我,正如冰峰睡前在书柜里精心挑选小说或诗集的瞬间。
  这就是日常生活,这就是人生。所谓的困境,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小说创作之中,一些写作者往往会对日常生活怀有巨大的敌意,对“逃离”“边缘”“例外”“游离”怀有巨大的热情,夸大它们的价值,进而过分依赖传奇。对于写作者而言,发现日常生活的价值,并赋予其耀眼的光芒,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这样的写作,除了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坚韧的耐心与苛刻的审美。

  因此,在楔子里,止庵所呈现的也许不是陆冰峰的人生困境,而是日常生活的魅力。看似日复一日的生活之中,充满了令人怀想的温馨与美好,如此起彼伏的牙钻声,睡前的一小段阅读。其实,怀揣着复仇使命的冰峰,并不适合当一名复仇者。在小说的第二章,冰峰在胡同里打探祝国英的消息,忽然发现一处铁门紧闭的深宅大院,“祝部长进出得坐汽车,没准就在这里”。紧接着,止庵笔锋一转:
  冰峰站在那几棵丁香树旁边。有白丁香,也有紫丁香,一天里不同的时间香味似乎不同,现在比下午香得多,仿佛天黑下来开始发力了。香味是弥散性的,但不是散发,而是喷射,不像是天然的,倒像是人工的,有股洗衣服的味道。
  由于冰峰没有见到祝国英,几天后他又去了一趟。此刻,冰峰所关注的,仍是 “丁香不如上次香了,仿佛已经精疲力竭。但在某个风向突然出现浓烈的香味,离开这个方向就闻不到了,尽管风很小。甚至看不出枝条摆动。或许因为冰峰走来走去,或许有的花比别的香,但从外表看那些树、树上的花都差不多,只有白色与紫色的区别,他也分辨不出哪种更香”,仿佛他并非复仇者,而是一名耐心的赏花人。
  类似的细节与描写,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整部书的肌理。它们构筑了止庵的记忆王国。相比于冰峰的复仇,我更喜欢这些卓越的闲笔。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得知小说最初的构思,其实发生在八十年代,遗憾的是止庵当时并未完成创作。其中缘由,大概是当时人事、风物、景致在作者看来皆是“只道是寻常”。
  以故宫博物院为中心,四处陈列着景山公园、中南海、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王府井书店、仁爱医院、北京游乐园、首都博物馆等地标建筑。这张随书赠送的地图,既清晰无比,又模糊不清。清晰之处在于各处建筑、景点、街道井然有序;模糊之处则在于我们无法捕捉到更多的细节。没有精准的距离,没有确切的路口,只有景物从从容容地相处着。这是记忆的特点,经过岁月涤洗,最终留下的是生命中那些无比重要的场所与时刻。在这张记忆的地图中,有冰峰、铁峰、叶生、芸芸、诗歌小组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的点点滴滴。经过四十年的时间洗涤之后,止庵记忆中的寻常之人、之事、之物终于散发出温润而美的光芒。
其他文献
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祖宇专著《摄影何以为史:博蒙特·纽霍尔的摄影史研究》,清晰勾勒了美国摄影史家博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1908-1993)如何通过一个开拓性的摄影史展览“摄影:1839-1937”与一本不断版本更新,并最终定名为《摄影史》的摄影史专著,来一路推动摄影史成为美国艺术体制与学术体制中的一个确定领域的历史过程。通过聚焦于《摄影史》这本在摄影史领域属于学科
期刊
一九二四年四月八日,鲁迅在日本人开设于北京东单的东亚公司,购得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读后,便觉得“于我有翻译的必要”。九月二十二日夜,他着手翻译此书,至十月十日夜讫,不到二十天即译完。曾于十月一日至三十一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译本第二年三月由未名社出版。当时他在北大、北京高师、女师大等学校担任教师,于是一边译《苦闷的象征》,一边就把此书的油印活页发给学生,作为文艺理
期刊
如何传承文化遗产,守住文化遗产;很多建筑是拆,是留,还是转型改造,这涉及上海各个区的很多案例,而且又跟今天的很多热门话题,比如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连在一起。讲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有一条贯穿线索,两者之间有连续性。江南文化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成型,非常发达。一九八六年,谭其骧先生在一次会议上对我们说:宋明以后,“江南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苏州为其都会”(《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收入《中国传统
期刊
金克木(1912-2000)   一  一九三五年,因听邵可侣法语课,金克木结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沙鸥。经沙鸥介绍,金克木得以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并在沙鸥监督下学习新技能。后来他回忆说,“和我一同听法文课的沙鸥女士本是学图书馆学的,由严主任(按:文郁)请去当阅览股股长。她出主意,请法国人邵可侣教授向严主任推荐我,她再加工,让我当上她的股员。于是我得到机会‘博览群书’。她讲话是‘中英合璧’,还
期刊
春柳社之缘起  一九○六年冬,李叔同与曾延年、黄辅周等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织“春柳社文艺研究会”。林子青在一九四五年杂华精舍《弘一大师年谱》第二版中称,之所以有这样的行动,是他们“在某艺院看了川上音二郎夫妇所演的浪人戏,他们爱好戏剧的热情,从事戏剧的愿望,已经像心血来潮似地从内心逼迫出来……后来他们拜晤了戏剧家藤泽浅二郎,得到他的帮助和指导,于是大胆地组织了一个春柳社”。根据《春柳社文艺研究会简
期刊
二○二○年一场疫情改变了世界, 改变了我们。世界各国先后被迫采取各种隔离措施,经济活动几乎陷入停顿,人际交流减少到最低限度,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鼠疫》那样的存在主义想象,似乎成了一种现实。口罩和社交距离提醒我们,再也不能回到原来那种无忧无虑握手拥抱的状态。  疫情带来的困扰、伤痛、压力和焦虑,也许会随着抗疫手段推进和社会的恢复而慢慢缓和,但是留在我们心里的创伤也许需要很长时间来修复。二○二○
期刊
夏天苦恼的事很多,居首位的恐怕就是蚊子了。齐白石所画蜘蛛与蚊子  夏日是昆虫的乐园。四季各有情趣,春季安暖、夏季喧腾、秋季清静、冬季冷寂。夏季的热闹奔放,多半是由夏虫造成的。夏虫种类很多,鸣蝉、蜻蜓等都在可说之列,鲁迅先生有篇文章《夏三虫》,谈了蚤、蚊、蝇。虱蚤不必夏日才有,而蚊蝇则确是人在夏日所专享的冤家。一、蚊子之可恨  蚊子最可恨之处,在于对人类无休止地骚扰,喝血还在其次。《庄子·天运篇》说
期刊
《我深愛我们一起相处的这些夜晚》唐小兵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即出一  美国自白派诗人安妮·塞克斯顿有一首诗,题为《当男人进入女人》,呈现了男女欢爱时的两帧镜像。为表述那妙不可言的瞬间,诗人两次以“逻各斯显现”为替代,暗示床笫动作推进到高潮与收束。“逻各斯”,人向无名之域不断命名试错的明证。这一用喻的出发点与乔治·斯坦纳称“爱是非理性的必要奇迹”同理,指出了我们情感事件中的神性之维,即人类语言四壁所难安
期刊
《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下文简称《国文选》)是笔者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一册从昆明西南联大随着复员师生“北归”清华园的大一国文课本。经笔者在清华图书馆内刊《图书馆与读者》介绍,后由刘东教授撰写评论、导言,该书于二○一五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整理本。不过,民国图书的编辑新版,势必会抹去原书的诸多文献信息;详绎原本,仍可对此书的编选成集和编撰意旨有一体认。  这册书初发现于二○一二年,收藏在位于清华园文
期刊
李贺画像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走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思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在诗坛上,人们把李白称为“诗仙”,而把李贺称为“诗鬼”。仙与鬼,都是人们在幻想中出现的虚无缥缈的形象。但“仙”,给人的印象是潇洒飘逸,天纵豪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