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20日,北京,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从延安到北安——跟党走、奋斗行”大型主题采访第三分队见到了1945年中央派出的干部团成员薛志侠的孙子薛胜难,听他讲述起爷爷当年的故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原军官,薛胜难在服役时曾无数次演奏过国歌,每一个音符都刻在心灵深处。更令薛胜难无比自豪的是,他曾经三次参加国庆大阅兵。每当他奏响《义勇军进行曲》,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内心除了激动,还有一种遗憾之情——爷爷薛志侠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却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
薛胜难第一次“认识”爷爷是通过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里,20多岁的薛志侠意气风发,穿着八路军军装,腰间挂着枪,似乎随时准备着冲锋陷阵。
事实上,薛志侠的经历远比照片上要丰富、震撼得多。1915年,薛志侠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聪敏,但是由于家中实在贫困无钱供他读书,只得倚在学堂门口偷学。公学先生看他求知若渴,与校方多次商量,最终帮助他入学读书。薛志侠感激不尽、无以为报,只得勤奋苦读,只用了两年时间便读完了全部小学课程。正是因为他掌握了知识,接触到了新思想和新思潮,在读高小时,逐渐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于是积极参加地下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坚定了革命信念。
1935年,薛志侠正式参军,由于表现突出,在193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他先是在韩城担任游击队指导员,后来又被组织派到照金苏区担任宣传部部长。工作的过程。也是他理想信念不断升华的过程。薛志侠与参加过长征的女战士、照金苏区妇救会会长夏建民结为夫妻之后,就常对妻子说:“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重大,一定要积极工作。只有我们把老百姓都发动、组织起来,他们才能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啊!”
正因为这份使命和情怀,让薛志侠在面对组织的召唤、群众的期待时一次次做出无畏的选择,直至牺牲。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党中央决定从各处抽调干部到东北创建根据地。薛志侠积极响应号召,秉着“让更多群众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加入到挺进东北的干部团队伍中。
1945年9月2日下午自延安出发,到1945年11月15日晚上到达北安,70多天時间里,薛志侠与干部团其他成员跨越西北、华北、东北的八个省,行程八千多里,可谓经历了一次“小长征”。历史上虽然鲜有对这段经历的记载,但据薛志侠的警卫员李思增回忆——急行过程中,干部团成员吃不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住不上一间像样的房屋,很多人拖着病体前行,每个人的脚上都是血泡……就连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夏建民都觉得,这段路又险又难。
薛志侠到达东北之后,1946年,夏建民带着两个孩子沿着丈夫走过的道路来与他团聚,一路上,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在渡黄河时,薛胜难的二叔从毛驴上摔下,掉进河水里险些被冲走;到了大连时,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封锁,母子三人藏在轮船的甲板下,甲板上国民党士兵的脚步声听得真切:那刺刀散发着寒光,透过甲板的缝隙照在两个孩子的脸上,吓得他们哇哇直哭,夏建民只能死死地捂住他俩的嘴,以免被发现。
夏建民他们在到达薛志侠所在的黑河地区后,危险并未消减。当时的黑河地区社会情况复杂,土匪猖獗,无恶不作,扰乱社会秩序,威胁人民政权。在这样的环境下,薛志侠先后在瑷珲县和逊克县建立政权、指挥剿匪、发展党员。由于工作的艰辛加上气候的不适应,他患上了肺部疾病,整日咳嗽不止。
后来解密的档案还原了当年薛志侠参与剿匪的激战场面:“1946年6月月初,杨青山匪部袭扰黑河,瑷珲工委书记薛志侠率部在逊克县剿匪,黑河城里我军兵力只有100余人。彼时敌强我寡,黑河军民的殊死抵抗使杨青山匪部阴谋未得逞,后退至坤河时,薛志侠带领三个连进行伏击,匪部死伤过半后遁入深山。”
薛志侠不仅有英勇善战的风范,更是执行党的政策的模范。据李思增回忆,1947年,一些鄂伦春族同胞因受坏分子的挑拨,对刚到呼玛县不久的共产党军队缺乏正确认识,持枪逃进了深山。当时,薛志侠在呼玛任县委书记,不顾个人安危,将部队留在山外,只带几名干部到密林深处对鄂伦春族同胞进行劝导教育。见他们来了,几个鄂伦春族猎民就端着枪对准走在最前面的薛志侠。虽然,情形十分紧张,但他泰然自若,分析了鄂伦春族同胞的处境,说明了党的民族政策,给他们指出光明前途,使他们改变了敌对态度;不仅如此,为了拉近与猎民的距离,他还与鄂伦春族同胞在一个窝棚里同住,跟族里的头人促膝谈心,彻底消除了他们的顾虑。鄂伦春族同胞兴高采烈随薛志侠下山,与部队战士、当地群众进行了篝火联欢会。后来,呼玛县人民政府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对鄂伦春族同胞的生活、生产、教育、卫生事业都给予了妥善安置。
然而,就在根据地不断巩固、新生政权稳步发展的时候,1948年5月,薛志侠的肺病再度复发,可这次他再也没能挺过来,在饱经病痛折磨数月之后,于当年10月逝世,年仅33岁。
虽然薛志侠牺牲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但是他身体力行的延安精神,仍在黑土地上传承,让东北成为日后支援全国解放、发展建设的后方战略基地。
经历过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参与了民主政权建设发展的薛志侠,除了群众的赞誉,没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但后人们深知,薛志侠留下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用行动告诉后人们怎样爱党爱国、怎样守住初心,而这也成了这个家族恪守的家风和传统。作为他的孙辈,薛胜难告慰爷爷的方式只有踏实做人、努力奋斗,每在奏响国歌时,与他来一次灵魂上的交流,告诉他:山河正好,一如您当年所盼。?
编辑:杨星野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原军官,薛胜难在服役时曾无数次演奏过国歌,每一个音符都刻在心灵深处。更令薛胜难无比自豪的是,他曾经三次参加国庆大阅兵。每当他奏响《义勇军进行曲》,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内心除了激动,还有一种遗憾之情——爷爷薛志侠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却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
薛胜难第一次“认识”爷爷是通过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里,20多岁的薛志侠意气风发,穿着八路军军装,腰间挂着枪,似乎随时准备着冲锋陷阵。
事实上,薛志侠的经历远比照片上要丰富、震撼得多。1915年,薛志侠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聪敏,但是由于家中实在贫困无钱供他读书,只得倚在学堂门口偷学。公学先生看他求知若渴,与校方多次商量,最终帮助他入学读书。薛志侠感激不尽、无以为报,只得勤奋苦读,只用了两年时间便读完了全部小学课程。正是因为他掌握了知识,接触到了新思想和新思潮,在读高小时,逐渐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于是积极参加地下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坚定了革命信念。
1935年,薛志侠正式参军,由于表现突出,在193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他先是在韩城担任游击队指导员,后来又被组织派到照金苏区担任宣传部部长。工作的过程。也是他理想信念不断升华的过程。薛志侠与参加过长征的女战士、照金苏区妇救会会长夏建民结为夫妻之后,就常对妻子说:“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重大,一定要积极工作。只有我们把老百姓都发动、组织起来,他们才能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啊!”
正因为这份使命和情怀,让薛志侠在面对组织的召唤、群众的期待时一次次做出无畏的选择,直至牺牲。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党中央决定从各处抽调干部到东北创建根据地。薛志侠积极响应号召,秉着“让更多群众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加入到挺进东北的干部团队伍中。
1945年9月2日下午自延安出发,到1945年11月15日晚上到达北安,70多天時间里,薛志侠与干部团其他成员跨越西北、华北、东北的八个省,行程八千多里,可谓经历了一次“小长征”。历史上虽然鲜有对这段经历的记载,但据薛志侠的警卫员李思增回忆——急行过程中,干部团成员吃不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住不上一间像样的房屋,很多人拖着病体前行,每个人的脚上都是血泡……就连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夏建民都觉得,这段路又险又难。
薛志侠到达东北之后,1946年,夏建民带着两个孩子沿着丈夫走过的道路来与他团聚,一路上,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在渡黄河时,薛胜难的二叔从毛驴上摔下,掉进河水里险些被冲走;到了大连时,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封锁,母子三人藏在轮船的甲板下,甲板上国民党士兵的脚步声听得真切:那刺刀散发着寒光,透过甲板的缝隙照在两个孩子的脸上,吓得他们哇哇直哭,夏建民只能死死地捂住他俩的嘴,以免被发现。
夏建民他们在到达薛志侠所在的黑河地区后,危险并未消减。当时的黑河地区社会情况复杂,土匪猖獗,无恶不作,扰乱社会秩序,威胁人民政权。在这样的环境下,薛志侠先后在瑷珲县和逊克县建立政权、指挥剿匪、发展党员。由于工作的艰辛加上气候的不适应,他患上了肺部疾病,整日咳嗽不止。
后来解密的档案还原了当年薛志侠参与剿匪的激战场面:“1946年6月月初,杨青山匪部袭扰黑河,瑷珲工委书记薛志侠率部在逊克县剿匪,黑河城里我军兵力只有100余人。彼时敌强我寡,黑河军民的殊死抵抗使杨青山匪部阴谋未得逞,后退至坤河时,薛志侠带领三个连进行伏击,匪部死伤过半后遁入深山。”
薛志侠不仅有英勇善战的风范,更是执行党的政策的模范。据李思增回忆,1947年,一些鄂伦春族同胞因受坏分子的挑拨,对刚到呼玛县不久的共产党军队缺乏正确认识,持枪逃进了深山。当时,薛志侠在呼玛任县委书记,不顾个人安危,将部队留在山外,只带几名干部到密林深处对鄂伦春族同胞进行劝导教育。见他们来了,几个鄂伦春族猎民就端着枪对准走在最前面的薛志侠。虽然,情形十分紧张,但他泰然自若,分析了鄂伦春族同胞的处境,说明了党的民族政策,给他们指出光明前途,使他们改变了敌对态度;不仅如此,为了拉近与猎民的距离,他还与鄂伦春族同胞在一个窝棚里同住,跟族里的头人促膝谈心,彻底消除了他们的顾虑。鄂伦春族同胞兴高采烈随薛志侠下山,与部队战士、当地群众进行了篝火联欢会。后来,呼玛县人民政府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对鄂伦春族同胞的生活、生产、教育、卫生事业都给予了妥善安置。
然而,就在根据地不断巩固、新生政权稳步发展的时候,1948年5月,薛志侠的肺病再度复发,可这次他再也没能挺过来,在饱经病痛折磨数月之后,于当年10月逝世,年仅33岁。
虽然薛志侠牺牲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但是他身体力行的延安精神,仍在黑土地上传承,让东北成为日后支援全国解放、发展建设的后方战略基地。
经历过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参与了民主政权建设发展的薛志侠,除了群众的赞誉,没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但后人们深知,薛志侠留下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用行动告诉后人们怎样爱党爱国、怎样守住初心,而这也成了这个家族恪守的家风和传统。作为他的孙辈,薛胜难告慰爷爷的方式只有踏实做人、努力奋斗,每在奏响国歌时,与他来一次灵魂上的交流,告诉他:山河正好,一如您当年所盼。?
编辑:杨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