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属人的,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文化在我国语言系统中是古已有之的词汇。其他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也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就概念分析而言,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之总和,统称文明。狭义文化特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之总和,包括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两大类。文化对客观存在具有依存性、相对独立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旨在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技术素质。
[关键词]文化;文明;人文文化;科学技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0;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7-0004-08
文化是属人的,是人类所特有,又为人类所共有的。它具有人区别于物的显著特点。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地球上才出现了文化这一美丽的花朵。有了文化,人们才能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精神寄托和心理归宿,即形成精神家园。对一个政党来说,精神家园是其全体成员共有的思想观念、目标追求与行为准则的凝结,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与心系广大群众的孺子情怀的凝结,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探索文化发展与复杂性科学,对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从什么是文化说起
首先,就词源考察来看:
“文化”在我国语言系统中是古已有之的词汇。从汇源来看,“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如《易·系辞下》中说:“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即彩色交错。文往往引申为文雅,或与无教化的“质朴”、“粗野”对应。
“化”,本义为改变、生成、造化。如《易·系辞下》中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中说:“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总之,“化”指万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穴刚柔交错?雪,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就是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的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2]
西方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也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之间还有细微差别。拉丁文cul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与拉丁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领域的。正如英国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一书中所说的:“‘文化’最先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过程,然后才比喻性地反过来用于精神生活。”[3]“从这层意义上分析,culture的内蕴比‘文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切近。‘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所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穴尤其是对火的利用?雪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简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原因正在这里。”[4]
其次,就概念分析而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所以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的总和。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可称做广义的文化。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特指人类的精神生活过程,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需要说明的是,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后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
本文,肯定广义文化概念,但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讨论范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二、狭义文化探究
作为精神成果总和的狭义文化,是个规模特大的、组成要素差异性显著的、具有各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多层次的,对环境开放的超级复杂动态系统。具体说,它大体包括两大领域:第一是,人类在处理人际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叫做人文文化;第二是,人类在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叫做科学技术文化。
那么,在这两大领域内或两大领域间是怎样产生复杂性或增殖复杂性呢?芽
就领域内来说,先谈人文文化领域:人文文化包括高低不同的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地自发地形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也叫普通意识。具体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对周围事物不仅能够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而且由于人们并非冷漠地以无所谓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在认知活动中也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又由于人们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所以,在认识过程中,还伴随着有所选择、有所决定和有所贯彻、有所执行的意志活动。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地自发地形成的社会心理,包括着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三部分,表现为情感、动机、意志、愿望、思想观点、习惯、风俗和自发倾向等等要素。它交织着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但以感性因素为主,还不具备自觉的理性形式。
作为高一等级的第二大层次,不是第一层次的量的引申,不等于第一层次组成要素的加和,而是由低到高的质的飞跃。在这一由低到高的上行因果联系中,“在一些种类相对较少并遵循着简单规律的一些基本要素基础上”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必然呈现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体涌现性。
第二大层次是从普通社会心理中升华出来一种比较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故称之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一般是由一系列思想观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的观点体系,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对稳定的理论形态,如政治观点、法律观点、伦理思想、社会学理论、艺术美学、宗教和哲学等等,大大增殖了人文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是整体涌现的结果。
此外,还要看到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方面,共存于共同的社会之中,彼此之间必然发生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由于它们各自的内容、特点不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定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不平衡的、不成比例的非线性关系。比如,艺术能以感人的形象对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这些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发挥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其他的意识形态又给艺术提供一定的内容,并对艺术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有明显的影响。又如,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与经济基础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在阶级社会里,它直接体现着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说,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受政治支配,为政治服务。
[关键词]文化;文明;人文文化;科学技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0;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7-0004-08
文化是属人的,是人类所特有,又为人类所共有的。它具有人区别于物的显著特点。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地球上才出现了文化这一美丽的花朵。有了文化,人们才能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精神寄托和心理归宿,即形成精神家园。对一个政党来说,精神家园是其全体成员共有的思想观念、目标追求与行为准则的凝结,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与心系广大群众的孺子情怀的凝结,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探索文化发展与复杂性科学,对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从什么是文化说起
首先,就词源考察来看:
“文化”在我国语言系统中是古已有之的词汇。从汇源来看,“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如《易·系辞下》中说:“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即彩色交错。文往往引申为文雅,或与无教化的“质朴”、“粗野”对应。
“化”,本义为改变、生成、造化。如《易·系辞下》中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中说:“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总之,“化”指万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穴刚柔交错?雪,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就是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的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2]
西方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也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之间还有细微差别。拉丁文cul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与拉丁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领域的。正如英国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一书中所说的:“‘文化’最先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过程,然后才比喻性地反过来用于精神生活。”[3]“从这层意义上分析,culture的内蕴比‘文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切近。‘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所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穴尤其是对火的利用?雪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简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原因正在这里。”[4]
其次,就概念分析而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所以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的总和。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可称做广义的文化。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特指人类的精神生活过程,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需要说明的是,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后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
本文,肯定广义文化概念,但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讨论范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二、狭义文化探究
作为精神成果总和的狭义文化,是个规模特大的、组成要素差异性显著的、具有各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多层次的,对环境开放的超级复杂动态系统。具体说,它大体包括两大领域:第一是,人类在处理人际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叫做人文文化;第二是,人类在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叫做科学技术文化。
那么,在这两大领域内或两大领域间是怎样产生复杂性或增殖复杂性呢?芽
就领域内来说,先谈人文文化领域:人文文化包括高低不同的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地自发地形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也叫普通意识。具体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对周围事物不仅能够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而且由于人们并非冷漠地以无所谓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在认知活动中也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又由于人们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所以,在认识过程中,还伴随着有所选择、有所决定和有所贯彻、有所执行的意志活动。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地自发地形成的社会心理,包括着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三部分,表现为情感、动机、意志、愿望、思想观点、习惯、风俗和自发倾向等等要素。它交织着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但以感性因素为主,还不具备自觉的理性形式。
作为高一等级的第二大层次,不是第一层次的量的引申,不等于第一层次组成要素的加和,而是由低到高的质的飞跃。在这一由低到高的上行因果联系中,“在一些种类相对较少并遵循着简单规律的一些基本要素基础上”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必然呈现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体涌现性。
第二大层次是从普通社会心理中升华出来一种比较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故称之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一般是由一系列思想观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的观点体系,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对稳定的理论形态,如政治观点、法律观点、伦理思想、社会学理论、艺术美学、宗教和哲学等等,大大增殖了人文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是整体涌现的结果。
此外,还要看到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方面,共存于共同的社会之中,彼此之间必然发生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由于它们各自的内容、特点不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定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不平衡的、不成比例的非线性关系。比如,艺术能以感人的形象对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这些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发挥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其他的意识形态又给艺术提供一定的内容,并对艺术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有明显的影响。又如,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与经济基础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在阶级社会里,它直接体现着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说,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受政治支配,为政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