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观影报告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想到鲁迅还是个电影发烧友。
  从1927年10月7日至1936年10月10日(去世前9天),在上海9年,鲁迅大概看了144部电影(他有时会忘记标记,有时又会二刷),以平均每年16部的观影速度刷新着观影记录。140多部影片中,好莱坞贡献了至少124部,其余还有苏联、英、德、日及少数几部中国影片。



  上海几乎所有头等影院都被鲁迅光顾过。他不仅要买观影效果最佳的座位——花楼包厢,而且看完认真打分,五星制,分别为甚佳、佳、还好、不佳、劣极以及“浅妄极矣”(一星都没有)。有时先吃饭再看电影,有时看完电影吃点刨冰之类的再回家。
  当时上海最便宜的电影票低至1角,豪华影院门票从2角到3元(包厢皮套座椅)不等。20世纪20年代最豪华的影院——奥迪安大戏院,有1420个座位,鲁迅去过10次。卡尔登大戏院,位于当年最繁华的黄浦区和静安区交界处,鲁迅去了11次,有5次是与许广平俩人去的(海婴已出生),另有4次是二人带着海婴去的。
  关于最高价座位,鲁迅是这样看的:看电影就要高高兴兴,如果坐在看不清楚的角落里,还不如不去,而且在被通缉避难的那段时间里,坐包厢也不容易被认出来。
  位于淮海中路的一家豪华影院——国泰大戏院,鲁迅和许广平带海婴去看过《仲夏夜之梦》。这部好莱坞影片曾获第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今日豆瓣评分8.1分),当时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他们饭也没吃就过去,果不其然满座,只买到下一场的票,鲁迅和许广平只好带着娃“回寓,饭后复往,始得观”。可能因为期望值过高吧,鲁迅看完略感失望,觉得还算别开生面,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从此再也没光顾过这家影院。
  据统计,1934年鲁迅看了36场电影,1935年看了37场电影,达到上海9年观影总量的一半,平均每个月3场。
  1936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鲁迅有4个月没踏足电影院。也许是感觉到了什么,在最后一个月,鲁迅与家人去看了3场电影。看完苏联影片《冰天雪地》,鲁迅写信给茅盾提了一句,就两个字——“还好”。最后一场电影《复仇遇艳》,鲁迅觉得超好看,认为是生平最快意的一次观影体验,大半夜顶着高烧给两个朋友写信说不可不看,快去看一看吧,真的好看。
  不仅喜欢“安利”好电影,鲁迅还喜欢二刷。一次他跟许广平、周建人还有朋友增田君去看《哥萨克》,五星好评,意犹未尽,第二天又和许广平约上周建人夫妇刷了一遍。
  他们俩既喜欢约“大部队”一起看,最多时有七八个人,也喜欢过二人世界。鲁迅跟许广平两个人把海婴留在家里,单独跑出去看了40场电影,有时跑得还挺远,哪里繁华去哪里。有一次,两个人去黄浦丽都大戏院看《金银岛》,觉得不错,下个月就带上海婴二刷,不过是在家旁边的上海大戏院。
  海婴6岁多时,一天下午跟爸爸妈妈去卡尔登影戏院看《海底探险》。当晚回家后,鲁迅和许广平两个人居然趁他不注意,又溜到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看《钦差大臣》。
  鲁迅不是不爱海婴宝宝。海婴4岁多时,就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第一次进了电影院,看了《米老鼠》和《神猫艳语》。后来海婴又去看过两次《米老鼠》,每次都由爸爸妈妈陪着。
  6岁生日那天,鲁迅和许广平特地带海婴去了已取代奥迪安之位的有着艺饰风格宽敞大堂、3座大型喷泉、霓虹巨幅遮帘、淡绿色盥洗室、配有空调和2000个沙发座位的大光明大戏院看了《十字军英雄记》。看完之后又去新雅饭店吃生日大餐。据说海婴小朋友因为看了太多探险片,发了要去非洲探险的宏愿。
  鲁迅则很喜欢怪兽片,《金刚》《金刚之子》《人猿泰山》《泰山情侣》《虎魔王》《萬兽之王》《禽兽世界》……一个不落。
  根据他的观影记录,可以发现鲁迅喜欢探险片、侦探片、自然风土片、奇幻片、战争片、历史片,喜剧片、动作片、卡通片也看了不少。在观影名单里,我们还发现了熟悉的《野性的呼声》《魔侠吉诃德》《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科学怪人》。
  《野性的呼声》有点令鲁迅失望,鲁迅先是在日记中写道“与原作甚不合”,过了一个月好像还没消气,又写信给朋友说:“有时感觉人像机器一样,会觉得很无聊,没办法,就去看电影。但电影也没有好的,上个月看了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声》,大吃一惊,剧情魔改,真是毁原著,今后对于名著改编电影再也不敢领教了。”
  鲁迅对电影的要求确实很高。一次买了国民大戏院《银谷飞仙》的票,觉得不好看,提前退场,又跑去虹口大戏院看《人间天堂》,还是认为不好看,给了三星。还有一次去上海大戏院看《城市之光》,结果没有好座位了,就转去奥迪安看《蛮女恨》,6天后才如愿看上《城市之光》。
  对鲁迅来说,看电影既是一种与世界接轨的方式,也是享受亲情与友情的最佳娱乐活动之一。
  (去日留痕摘自微信公众号“南都周刊”,刘春杰图)
其他文献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漱石是笔名,取自中国故事。  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想要隐居山林,便将此意告诉了友人王济,却将“枕石漱流”误说成了“漱石枕流”。“枕石漱流”是指以石为枕,以清流漱口。“漱石枕流”则变成以石头漱口,以流水当枕头了。王济指正了这个口误。然而孙楚不愿认错,说:“以石漱口是为了磨利牙齿,以水流为枕是为了清洗耳朵。”  自此,“漱石枕流”便被用来形容不服输的倔强脾气。金之助非常喜欢这个典
期刊
2013年,《纽约客》刊登了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的书评,名为“你未曾听说过的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开篇即说“艺术也有迟来的正义”,气势汹汹,像是要写一个开膛破肚惨死的文学冤案。  《斯通纳》出版于1965年,当时大概卖了2000本。约翰·威廉斯于1994年去世,《斯通纳》在那时早已绝版,且从未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以我的阅读范围看,也从未被任何当代美国文学史提及。到了2013年,这本书连荷兰语版
期刊
你们因爱而发光。但是,你们在相遇之前也曾爱过别人。你们也都曾结过婚,像我們一样。甚至在这之前,你们可能还爱过其他的人……如果我们中有谁出了什么事——请原谅我这么说——但假如明天我们俩有谁出了事,我想另一个人会伤心一会儿,但很快,活着的一个就会跑出去,再次恋爱,用不了多久就会另有新欢。所有这些,所有这些我们谈论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记忆罢了,甚至可能连记忆都不是。  我们被生活罚出了场,正在为从头再来
期刊
1  李子柒火了。这个家住四川绵阳山间的小女子让一众男男女女看花了眼:《白发魔女传》中女侠练霓裳所戴式样的面纱,《大鸿米店》中民国式样的作坊,《神雕侠侣》中绝情谷里那般鲜花烂漫的场景,硕果累累、迤逦绵长的瓜果长廊……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  李子柒用视频征服了亿万粉丝。巨大的人气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有人统计说,“李子柒首次公开后院食材”等视频的访问量已经破亿。  这种火爆,直
期刊
在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对成为大人之后的情形有两种恐惧。一种是变成一个讲台上秃顶大肚子的中年男子,面对人群侃侃而谈。大学一年级参加讲座的时候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我站在人群中,看着身边一张张兴奋的年轻面孔,觉得一切都难以置信。我不觉得那是什么讲座,引起狂热的总是那些对年轻人的巧妙恭维和对前景莫名其妙的承诺。总之,在我看来那都是一些言辞上的技巧,和知识、见地、智慧全无关系。  另一种恐惧来自我对生活的观
期刊
一  凌晨3点,孕妇仍在麻醉中,剖宫产手术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器械护士递器械的动作迟缓了,我的视线里出现重影。主刀医生季怀秋在做最后缝合。自清晨8点接班,她已经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现在还要一边缝合,一边说话,驱散护士和一助的困意。  无影灯的光照得她的脸煞白,蓝帽子边缘被汗水浸透,瞳孔里满是血丝。瞬间我有点怀疑,这个看上去娇小柔弱的女人,体内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能量?  我是中西医结合妇科方向的研
期刊
库 克  1841年,英国禁酒运动的重要发起人汤玛斯·库克要去协会开会。他要从自家所在的拉夫堡步行到协会所在的莱斯特,总共十八公里。与他同行的还有另外几位绅士。这一路漫长而又辛苦。走着走着,这位库克先生心生一计:简单来说,下一次,他可以包一节火车,捎上所有同行的旅伴——如今想来未免太奇怪了:以前竟然没人想到用这种多快好省的绝妙办法。  一个月后,他成功地为几百人操办了第一次集体旅行(但他们是不是都
期刊
我在小西天一家卖盗版DVD的店里瞎逛,正是中午时分,店里安静,只有老板和我两个人。我趴在纸箱子上猛淘半天也没什么收获,便要离开。老板突然想起什么,在我一只手已经伸出去推门的刹那,突然对我说:“有一个假科长的《站台》,你要嗎?”我一下呆住,反问道:“什么?”老板重复了一遍他的话。我装作冷漠,显得兴趣不大的样子问道:“在哪儿?”老板说:“明天会到货。”  出了店门,心疯狂地跳。像丢了孩子的家长,忽然在
期刊
提到戴维·沃勒斯坦这个人,你可能不会把他当作创新大师。20世纪60年代,他只是古老的Balaban & Katz连锁剧院的一名年轻高管,他整天都在为当时这个处于边缘的行业担心。当时和现在一样,影院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来自电影票的销售,而是来自咸味爆米花和就着爆米花喝的可乐。沃勒斯坦也和其他人一样,想方设法提升那些高利润部门商品的销量,他尝试过各种传统的营销手段:买一赠一、日场特价等等,不过收效甚微,收
期刊
初三转学后,便离家很远,我不能经常到油爷爷家去了。  半夏河流进北河的时候,分了一个岔,一端向东,一端往西北。油爷爷家在往西北去的河边上。他是村里唯一的榨油师傅,虽然他比我爷爷还高一辈,我们还是喊他“油爷爷”。他的家就是油坊,四间草房子。  第一间空空的,中间放了一口半人高的陶缸。靠大门摆着一个小矮桌,边上是两把竹子做的小椅子。油爷爷总是坐在小椅子上,戴着副老花镜,一边喝茶,一边看书。他小时候上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