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接《收藏·拍卖》2009年第一期刊载的“大漠神韵一丝绸之路古代雕塑(上)”,在此期刊载该展的“魏晋风貌”和“隋唐遗韵”部分,继续为读者独家呈现丝绸之路的瑰丽历史和文化。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域外艺术的式样、技术及工匠也流入东土。这一时期,在北方流行以武士俑、胡人俑、伎乐俑、陶牛车为冥器;在南方流行以青瓷为冥器,其中以莲花尊、魂瓶等最具特色。这一时期的陶俑显示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所出现的崭新面貌。由于当时在全国各地先后凿窟造龛,使佛教石窟造像雕塑艺术快速发展。此时陶俑中人物,女俑尤多瘦削形的秀骨清相,但也有少数头大身短、面形圆浑的类型。从众多的陶俑、石俑等造型风格来看,北方的俑古拙浑朴,南方的俑清秀端庄,南北风范各有特色,互相辉映。
唐代国力雄厚,疆域远及西域,与波斯、天竺接触频繁,经济文化得到充分交流,文学、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营养,出现了蓬勃的生气,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作为雕塑艺术的俑也概莫能外。唐代流行厚葬之风,并承继了自汉代以来的传统,俑表现的范围和表现的能力都得以加强,而且抓住各种物像的外表形象和内在精神特点加以概括刻画,反映出当时社会习俗的变化。唐代以前,墓葬中多用镇墓兽、武士俑辟邪降魔。到了唐代初期,受佛教护法神形象的影响,墓葬中出现了天王俑,并逐渐地取代了武士俑,但许多天王俑仍然是模仿武士俑的造型。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作镇恶驱邪之用,这种葬俗始于公元6世纪。佛教天王像趋于写实,而随葬天王俑则夸张可怖,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标志。
唐代陶器常敷以铅釉,铅釉的颜色最普遍的是黄、绿、白三色,色彩亮丽,名“唐三彩”,所以这种陶器也称为“唐三彩”。唐代陶俑中也有很多“唐三彩”,且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有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唐俑创造了多种形象,广泛而生动地反映现实,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宫丽的艺术效果,具有高度的审美和认识价值。
宋代是中国古代的墓俑艺术的转折点。宋元以降,由于葬俗的变化,特别是焚烧纸冥器习俗的流行,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急剧下降,无法与前代相提并论。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经济发展,促成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对于死后的墓葬礼仪逐渐淡漠,随葬的俑人已经很少见到了。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域外艺术的式样、技术及工匠也流入东土。这一时期,在北方流行以武士俑、胡人俑、伎乐俑、陶牛车为冥器;在南方流行以青瓷为冥器,其中以莲花尊、魂瓶等最具特色。这一时期的陶俑显示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所出现的崭新面貌。由于当时在全国各地先后凿窟造龛,使佛教石窟造像雕塑艺术快速发展。此时陶俑中人物,女俑尤多瘦削形的秀骨清相,但也有少数头大身短、面形圆浑的类型。从众多的陶俑、石俑等造型风格来看,北方的俑古拙浑朴,南方的俑清秀端庄,南北风范各有特色,互相辉映。
唐代国力雄厚,疆域远及西域,与波斯、天竺接触频繁,经济文化得到充分交流,文学、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营养,出现了蓬勃的生气,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作为雕塑艺术的俑也概莫能外。唐代流行厚葬之风,并承继了自汉代以来的传统,俑表现的范围和表现的能力都得以加强,而且抓住各种物像的外表形象和内在精神特点加以概括刻画,反映出当时社会习俗的变化。唐代以前,墓葬中多用镇墓兽、武士俑辟邪降魔。到了唐代初期,受佛教护法神形象的影响,墓葬中出现了天王俑,并逐渐地取代了武士俑,但许多天王俑仍然是模仿武士俑的造型。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作镇恶驱邪之用,这种葬俗始于公元6世纪。佛教天王像趋于写实,而随葬天王俑则夸张可怖,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标志。
唐代陶器常敷以铅釉,铅釉的颜色最普遍的是黄、绿、白三色,色彩亮丽,名“唐三彩”,所以这种陶器也称为“唐三彩”。唐代陶俑中也有很多“唐三彩”,且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有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唐俑创造了多种形象,广泛而生动地反映现实,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宫丽的艺术效果,具有高度的审美和认识价值。
宋代是中国古代的墓俑艺术的转折点。宋元以降,由于葬俗的变化,特别是焚烧纸冥器习俗的流行,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急剧下降,无法与前代相提并论。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经济发展,促成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对于死后的墓葬礼仪逐渐淡漠,随葬的俑人已经很少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