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西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把握中西部教育研究整体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创新.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核心作者与机构、高频关键词等维度对“中西部教育”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了我国中西部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出,2000年后中西部教育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成果激增,出现了以中西部学者及高校为主体的高影响力作者与代表性机构;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中西部教育发展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部地区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公平、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把握中西部教育研究整体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创新.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核心作者与机构、高频关键词等维度对“中西部教育”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了我国中西部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出,2000年后中西部教育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成果激增,出现了以中西部学者及高校为主体的高影响力作者与代表性机构;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中西部教育发展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部地区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公平、人力资源开发对策、中部崛起教育支撑等;中西部教育研究经历了探索发动期、爆发增长期、深化推进期、拓展创新期四个发展阶段;中西部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和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等方面有待持续深化.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灾害频繁,社会急剧变化,文坛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传统文人结社吟咏,感慨时局,交流感情,慰藉心灵.当时的陇右文坛不仅成立了消寒诗会、闰欢诗社、千龄社、雍社、和平诗社等旧体文学社团,而且举行了鹿鸣私宴雅集、庚午登高雅集等大型雅集活动,创作了大量忧念时局、关心民生、珍视友谊的诗篇.这些结社与雅集活动既推动了民国时期陇右旧体诗歌创作的繁荣,亦扩大了陇右文人的交游圈,还促使其整理、保存了丰厚的陇右地方文献.考察民国陇右文人结社与雅集活动,不仅可以拓展民国时期文人社团研究的空间,也
本文旨在鼓励人类学学者开辟新径,将人类学知识和伦理应用于数字信息技术项目的设想、设计与研发,将人类学转变为一门创造未来之学,为数智文明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并据此讨论两个框架.第一个是由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提出的总框架,用于思考将人类学作为一门创造未来之学,即研究文化再生产的逻辑与影响力的人类学学者应该将其解释性见解应用于创造未来的实践.理想状况下,通过将其他(非现状)存在方式纳入实践中,为人类繁荣开启新的可能,进而体现全然可能性伦理.第二个是由文化理论家和设计师安妮·巴尔萨莫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是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因此对时间节点的清晰把握有助于对会议精神的深刻领会.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挑战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推进期”这五个重要时间节点,从政治领导、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工作主线五个角度对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尝试性解读.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聚焦于人民的生活空间.空间赋能就是挖掘、激活民众传统生活空间蕴藏的潜在动力,赋予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生活空间基础上新建的空间和网络关系空间以能量.空间赋能是民众自主参与空间生产能动性的体现,也是赓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传承发展的源泉.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赋能可以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推进区域性空间共同体建设.空间赋能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汲取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智慧和能量,能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建设的可持续平衡发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必然.信息时代,通过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以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为安全防范,以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构筑中华民族网络共有精神家园为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的行动方案,丰富内容,创新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创客教育理念带来的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传统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SCS创客教学法是在创客教育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推动课程改革,为国家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文章研究了在高职“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SCS创客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共餐是很多传统社会的共有习俗.本文基于对帕米尔高原谷丰村的实地调查,发现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塔吉克族墓地共餐的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转变.在传统社会,墓地共餐的功能更多是经济上的再分配,目的是缩小家庭间的收入差距,这对塔吉克族社区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墓地共餐的财富再分配功能弱化,而维系家族的凝聚力变为其主要功能.总而言之,墓地共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快速市场化对塔吉克族传统家族内人际关系的冲击.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艺术乡建在国内广泛开展.我国艺术乡建的显著特点是艺术家的主动参与.本文通过对现阶段艺术进入乡村的实践模式的阐释,说明"介入""重塑""对话""合作""参与""共生"等艺术实践的方式和内涵,并以羊磴艺术合作社在贵州省羊磴镇的参与式艺术实践为个案,阐述其通过艺术"参与"乡村、艺术"陪伴"乡村和艺术"服务"乡村的实践方式,达到激发村民主体意识、促进村民艺术认同、契合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效果.
在“1+X证书”背景下,交互式We b前端开发作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重要技术,其地位不言而喻.文章依据We b前端开发职业等级标准的内容,通过对原有课程标准分析,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教学实施建议等方面,制定适合“1+X证书”标准和岗位需求的交互式Web前端开发课程标准,以为同类高职院校交互式Web前端开发课程标准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
民族学学科史表明,学科的定位和结构需要因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必然也成为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学科建构的主线.民族学学科只有重新确立学科目标、瞄准学科对象、定位学科属性、完善内部结构,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有益有效的知识供给、思想支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