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笔者教过多遍,在教学中,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中又没有答案。笔者根据所查阅的一些资料及自己的看法,解答了一些学生的疑问。
一、为什么火只烧邱少云
据当年和邱少云同一个连队、参加攻克“391”高地战斗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谭景培称:我方部队在进入“391”高地一片开阔地的茅草丛中潜伏前,为了预防敌人使用燃烧弹,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身上的棉衣湿透。而邱少云是连队通迅员,身上带有重要军事文件,不能将全身湿透。
当“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面六米左右”(邱少云的战友李元新回忆)时,分散性燃烧弹的燃烧剂落到了邱少云的身上,因此,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我”和其他战士因为身上没有溅着燃烧剂,加上棉衣浸过水,周身是湿的,即使火燃枯草,大火蔓延,烧到“我”和其他战士身边,身上的棉衣也不会着火。
二、“我”在什么位置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写道:“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昧,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而据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李元新在1953年回忆说:“……当时我伏在他(指邱少云)身后五米左右……”既然“我”是伏在邱少云身后,为什么要“扭转头”看邱少云呢?难道是作者的口误,或是事隔久了,作者对当时的细节已记不大清楚?作为邱少云战友的“我”,是在1952年10月亲眼看到大火把邱少云活活烧死,印象应该是非常深刻的,怎么可能那么快就记不清楚而产生口误呢?那么,“我”当时究竟在什么位置呢?
从各方面情况分析,“我”确实是伏在邱少云的身后,但邱少云并不在“我”的正前方,而在“我”的斜前方五米左右。这与课文第二自段所说的邱少云“伏在我身边不远”也相吻合,“我”也会如课文第五自然段所说的“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在茅草丛中潜伏的“我”,在一般情况下是望着正前方的,要看斜前方的邱少云,当然要稍微扭转头才能看见。
三、敌人闻不到“浓重的棉布焦味”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说明邱少云潜伏的地方与敌人还有一段距离。课文的插图表明,风是从邱少云的前面刮向后面的。敌人在前面,当然闻不到“棉布焦味”,而在邱少云身后的“我”却能“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即使风不是从邱少云的前面刮向后面的,由于“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战场上到处充满着火药味,即使有浓重的棉布焦味,敌人一时也是辨别不出来的。
四、“扭转头”和“纹丝不动”不矛盾吗
课文第二自然段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而在第五自然段却说“扭转头一看”。“我”怎么可以随便地扭转头呢?难道不怕暴露目标被敌人发觉吗?
其实,战士们从天还没有亮一直要潜伏到黄昏,要真正做到一点也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说“纹丝不动”,是为了强调潜伏部队必须尽量不动,以免暴露目标。“都可能被敌人发觉”也说明只是“可能”被发觉,而不是“一定”会被发觉。再说,“我”先“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才“扭转头一看”,说明这时火已经烧到邱少云的身上,必然产生大量的烟火。如果“我”慢慢地稍微转动一下头,由于有烟火的掩护,加上“我”离敌人有六十多米远,敌人一时还是不会发现“我”的扭头动作。
五、邱少云身上的弹药为什么没爆炸
课文第八自然段说“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他身上手榴弹之类的东西怎么不爆炸?如果爆炸了岂不暴露了潜伏部队?
据邱少云生前的排长曾纪有回忆说,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较靠前。当时邱少云并没有带武器,只拿把大钳子,他的任务不是冲锋,而是扫除铁丝网障碍。但课文中的插图明显画着邱少云右手握着枪,这可能是绘图者认为,既然是战斗,身上肯定带有枪、手榴弹、爆破筒及炸药包之类的武器。如果邱少云的身上真的有手榴弹、子弹之类的东西,又会怎样呢?有可能邱少云在烈火烧身之前已将手榴弹、子弹之类的东西悄悄放在了上风没有火焰的地方或压在自己的身下,作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即使没有将弹药移走,也不会爆炸,这是因为:手榴弹、子弹、炸药包等武器内装的火药不是一般的炸药,而是梯恩梯(TNT)炸药。这种炸药的性能比较稳定,必须靠雷管引爆,即使子弹穿过也不会引爆,遇到一般的火焰也不会爆炸。所以,茅草、棉衣烧着后发出的火焰不会引起弹药爆炸。
六、烈火为什么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邱少云是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身上是穿着没湿透的棉衣,而棉衣又溅到燃烧剂,应该很快地燃烧才是,怎么会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呢?
这是因为过去的棉花质量比较差,棉衣穿久了,会结板,不易燃烧,烧的速度也慢,火烧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是可信的。加上“我”不忍眼巴巴看着自己的战友邱少云慢慢地被火烧死,觉得火在邱少云身上烧很长时间了。文中的半个多钟头是个大概时间,并不是准确的时间。试想,在那个年代,“我”怎么会有怀表、手表这类的东西来看时间呢?
虽然课文中出现了些令人费解之处,但是邱少云其人其事是真的。不管怎样,瑕不掩瑜,邱少云那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为什么火只烧邱少云
据当年和邱少云同一个连队、参加攻克“391”高地战斗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谭景培称:我方部队在进入“391”高地一片开阔地的茅草丛中潜伏前,为了预防敌人使用燃烧弹,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身上的棉衣湿透。而邱少云是连队通迅员,身上带有重要军事文件,不能将全身湿透。
当“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面六米左右”(邱少云的战友李元新回忆)时,分散性燃烧弹的燃烧剂落到了邱少云的身上,因此,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我”和其他战士因为身上没有溅着燃烧剂,加上棉衣浸过水,周身是湿的,即使火燃枯草,大火蔓延,烧到“我”和其他战士身边,身上的棉衣也不会着火。
二、“我”在什么位置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写道:“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昧,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而据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李元新在1953年回忆说:“……当时我伏在他(指邱少云)身后五米左右……”既然“我”是伏在邱少云身后,为什么要“扭转头”看邱少云呢?难道是作者的口误,或是事隔久了,作者对当时的细节已记不大清楚?作为邱少云战友的“我”,是在1952年10月亲眼看到大火把邱少云活活烧死,印象应该是非常深刻的,怎么可能那么快就记不清楚而产生口误呢?那么,“我”当时究竟在什么位置呢?
从各方面情况分析,“我”确实是伏在邱少云的身后,但邱少云并不在“我”的正前方,而在“我”的斜前方五米左右。这与课文第二自段所说的邱少云“伏在我身边不远”也相吻合,“我”也会如课文第五自然段所说的“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在茅草丛中潜伏的“我”,在一般情况下是望着正前方的,要看斜前方的邱少云,当然要稍微扭转头才能看见。
三、敌人闻不到“浓重的棉布焦味”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说明邱少云潜伏的地方与敌人还有一段距离。课文的插图表明,风是从邱少云的前面刮向后面的。敌人在前面,当然闻不到“棉布焦味”,而在邱少云身后的“我”却能“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即使风不是从邱少云的前面刮向后面的,由于“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战场上到处充满着火药味,即使有浓重的棉布焦味,敌人一时也是辨别不出来的。
四、“扭转头”和“纹丝不动”不矛盾吗
课文第二自然段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而在第五自然段却说“扭转头一看”。“我”怎么可以随便地扭转头呢?难道不怕暴露目标被敌人发觉吗?
其实,战士们从天还没有亮一直要潜伏到黄昏,要真正做到一点也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说“纹丝不动”,是为了强调潜伏部队必须尽量不动,以免暴露目标。“都可能被敌人发觉”也说明只是“可能”被发觉,而不是“一定”会被发觉。再说,“我”先“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才“扭转头一看”,说明这时火已经烧到邱少云的身上,必然产生大量的烟火。如果“我”慢慢地稍微转动一下头,由于有烟火的掩护,加上“我”离敌人有六十多米远,敌人一时还是不会发现“我”的扭头动作。
五、邱少云身上的弹药为什么没爆炸
课文第八自然段说“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他身上手榴弹之类的东西怎么不爆炸?如果爆炸了岂不暴露了潜伏部队?
据邱少云生前的排长曾纪有回忆说,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较靠前。当时邱少云并没有带武器,只拿把大钳子,他的任务不是冲锋,而是扫除铁丝网障碍。但课文中的插图明显画着邱少云右手握着枪,这可能是绘图者认为,既然是战斗,身上肯定带有枪、手榴弹、爆破筒及炸药包之类的武器。如果邱少云的身上真的有手榴弹、子弹之类的东西,又会怎样呢?有可能邱少云在烈火烧身之前已将手榴弹、子弹之类的东西悄悄放在了上风没有火焰的地方或压在自己的身下,作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即使没有将弹药移走,也不会爆炸,这是因为:手榴弹、子弹、炸药包等武器内装的火药不是一般的炸药,而是梯恩梯(TNT)炸药。这种炸药的性能比较稳定,必须靠雷管引爆,即使子弹穿过也不会引爆,遇到一般的火焰也不会爆炸。所以,茅草、棉衣烧着后发出的火焰不会引起弹药爆炸。
六、烈火为什么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邱少云是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身上是穿着没湿透的棉衣,而棉衣又溅到燃烧剂,应该很快地燃烧才是,怎么会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呢?
这是因为过去的棉花质量比较差,棉衣穿久了,会结板,不易燃烧,烧的速度也慢,火烧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是可信的。加上“我”不忍眼巴巴看着自己的战友邱少云慢慢地被火烧死,觉得火在邱少云身上烧很长时间了。文中的半个多钟头是个大概时间,并不是准确的时间。试想,在那个年代,“我”怎么会有怀表、手表这类的东西来看时间呢?
虽然课文中出现了些令人费解之处,但是邱少云其人其事是真的。不管怎样,瑕不掩瑜,邱少云那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