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模式。方法:选取县医院内科收治的64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并针对患者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模式,观察综合防治前后患者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锻炼、吸烟率、疾病建档与改善等情况。结果:综合防治实施前,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锻炼、吸烟率分别为24%、27%和21%,且患者疾病建档率仅为11%;综合防治实施后,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锻炼、吸烟率分别为100%、69%和12%,同时患者疾病建档率提升为36%,效果突出,P<0.05。结论: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综合防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起到较好的预后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 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 综合防治 模式 研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疾病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对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存在着极大危害和不利影响,成为导致居民死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成为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要疾病。根据临床研究的相关结果显示,我国每年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口比率约为80%还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时间比较多,长期发病不仅对我国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存在一定影响,而且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下文通过选取县医院内科收治的64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对综合防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县医院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4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410例,女性患者230例,患者年龄在25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9.4)岁。其中,小学文化33例,约占比率为5.2%;初中文化94例,约占比率为14.7%;高中文化397例,约占比率为62.1%;大专及以上文化116例,约占比率为18.0%。
1.2 方法
临床中结合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状况,对患者实施综合防治干预,具体模式如下。
1.2.1 针对患者病症状况,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治疗干预。对所收治患者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开展宣传、健康指导和康复、预防治疗,期间注意结合患者健康变化,实施相应的促进治疗与干预,确保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实现患者病症预防和控制。
1.2.2 根据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情况,融合医院现有资源,构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疫控制小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目标,对患者开展综合防治和干预治疗。
1.2.3 根据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断结果,对综合防治优先项目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饮酒、抽烟以及肥胖、缺乏体育锻炼等,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开展综合防治与干预治疗中,注意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防治,及时开展患者疾病危险因素的全面监测,确保患者病情稳定和改善。
1.2.4 注意根据患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类型,实施不同疾病防治与干预单元划分,注意对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开展重点干预和治疗,确保患者病情变化稳定,并逐渐改善。
1.3 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实施综合防治干预前后的病症改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抽烟率、疾病建档管理情况等,以进行患者综合防治与干预效果评价。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改善情况,根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判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综合防治干预前,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锻炼、吸烟率分别为24%、27%和21%,且患者疾病建档率仅为11%;综合防治实施后,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锻炼、吸烟率分别为100%、69%和12%,同时患者疾病建档率提升为36%,效果突出,P<0.05。此外,患者病症治疗总有效率约为94%。如下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的比率以及对患者造成致残率均比较高,对患者存在极大危害和不利影响,已经成为全球领域共同关注和重视的疾病类型。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干预,其价值作用也越来越突出[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殊性,在综合防治与干预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疗卫生机构针对疾病患者制定全面合理、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治疗措施,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卫生和计生局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支持力度,加强疾病防治干预,以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对全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确保居民的健康保障。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来讲,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中,首先,应注意加大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指导,同时注意合理利用医院内部的医疗资源[4],建立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加强对患者的系统化疾病防控和干预治疗,以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习惯,从而确保患者疾病控制和治疗效果;其次,在构建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基础上,设置疾病防治小组,形成以专业医生、专业护理人员和疾病患者为主的成员小组,来实现患者疾病防治管理;最后,建立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引进疾病防治先进模式,实现疾病患者的防控管理,确保防治效果[5]。另外,注意结合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建全疾病患者防治管理服务网络,以确保对患者疾病的全面治疗和控制干预。
通过对64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在综合防治干预前后实施观察,各年龄组患者疾病知识与健康锻炼等各项指标变化明显,且患者病症治疗有效率达到94%,效果突出,值得临床参考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会梅,朱燕波. 体质量指数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间的调节效应[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10): 1160-1163.
[2] 张璐,徐文丽,彭金陵,等.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中应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术的效果[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7(4): 556-559.
[3] 邬堂春. 立足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新审视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研究策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48(4): 241-243.
[4] 李湘君,王中华. 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经济负担与经济风险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14(5): 66-68.
[5] 翟铁民,柴培培,魏强,等.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卫生费用与筹资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14(2): 14-17.
【关键词】 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 综合防治 模式 研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疾病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对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存在着极大危害和不利影响,成为导致居民死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成为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要疾病。根据临床研究的相关结果显示,我国每年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口比率约为80%还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时间比较多,长期发病不仅对我国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存在一定影响,而且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下文通过选取县医院内科收治的64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对综合防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县医院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4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410例,女性患者230例,患者年龄在25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9.4)岁。其中,小学文化33例,约占比率为5.2%;初中文化94例,约占比率为14.7%;高中文化397例,约占比率为62.1%;大专及以上文化116例,约占比率为18.0%。
1.2 方法
临床中结合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状况,对患者实施综合防治干预,具体模式如下。
1.2.1 针对患者病症状况,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治疗干预。对所收治患者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开展宣传、健康指导和康复、预防治疗,期间注意结合患者健康变化,实施相应的促进治疗与干预,确保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实现患者病症预防和控制。
1.2.2 根据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情况,融合医院现有资源,构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疫控制小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目标,对患者开展综合防治和干预治疗。
1.2.3 根据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断结果,对综合防治优先项目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饮酒、抽烟以及肥胖、缺乏体育锻炼等,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开展综合防治与干预治疗中,注意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防治,及时开展患者疾病危险因素的全面监测,确保患者病情稳定和改善。
1.2.4 注意根据患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类型,实施不同疾病防治与干预单元划分,注意对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开展重点干预和治疗,确保患者病情变化稳定,并逐渐改善。
1.3 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实施综合防治干预前后的病症改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抽烟率、疾病建档管理情况等,以进行患者综合防治与干预效果评价。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改善情况,根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判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综合防治干预前,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锻炼、吸烟率分别为24%、27%和21%,且患者疾病建档率仅为11%;综合防治实施后,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锻炼、吸烟率分别为100%、69%和12%,同时患者疾病建档率提升为36%,效果突出,P<0.05。此外,患者病症治疗总有效率约为94%。如下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的比率以及对患者造成致残率均比较高,对患者存在极大危害和不利影响,已经成为全球领域共同关注和重视的疾病类型。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干预,其价值作用也越来越突出[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殊性,在综合防治与干预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疗卫生机构针对疾病患者制定全面合理、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治疗措施,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卫生和计生局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支持力度,加强疾病防治干预,以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对全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确保居民的健康保障。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来讲,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中,首先,应注意加大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指导,同时注意合理利用医院内部的医疗资源[4],建立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加强对患者的系统化疾病防控和干预治疗,以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习惯,从而确保患者疾病控制和治疗效果;其次,在构建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基础上,设置疾病防治小组,形成以专业医生、专业护理人员和疾病患者为主的成员小组,来实现患者疾病防治管理;最后,建立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引进疾病防治先进模式,实现疾病患者的防控管理,确保防治效果[5]。另外,注意结合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建全疾病患者防治管理服务网络,以确保对患者疾病的全面治疗和控制干预。
通过对64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在综合防治干预前后实施观察,各年龄组患者疾病知识与健康锻炼等各项指标变化明显,且患者病症治疗有效率达到94%,效果突出,值得临床参考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会梅,朱燕波. 体质量指数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间的调节效应[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10): 1160-1163.
[2] 张璐,徐文丽,彭金陵,等.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中应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术的效果[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7(4): 556-559.
[3] 邬堂春. 立足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新审视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研究策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48(4): 241-243.
[4] 李湘君,王中华. 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经济负担与经济风险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14(5): 66-68.
[5] 翟铁民,柴培培,魏强,等.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卫生费用与筹资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14(2):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