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籍上的“赣南”、“虔州”、“南赣”一直被视作化外之地。在士大夫眼里,赣南是风气彪悍,奸人亡命之地,甚至呈现出“虔寇纷纷”的局面。明朝时,随着南赣地区的开发加强,尤其是流民的大量涌入,导致流民与原居住民之间矛盾加剧,南赣地区动荡不安。面对难以对付的“流民”、“流寇”,明朝在湘赣闽粤交界处设置南赣巡抚。王阳明在正德十一年出任南赣巡抚,平定流寇,又在南赣进行教育讲学活动,对南赣地区的移风易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王阳明;南赣;教育思想
一、王阳明在南赣概况
王阳明统辖区域有三股巨寇:以詹师富为首的“漳南贼”;以谢志珊、蓝天凤为首的左溪、横水、桶岗流民;以池仲容为首的浰头流民。王阳明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六就到达赣州,到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彻底平定南赣境内的几大“贼巢”。王阳明不到一年半平定了几十年的“匪患”。在王阳明看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消灭“心中贼”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南赣实行教化,将自己的心学思想贯穿到南赣的教育实践当中去。王阳明在南赣有几大重要的教育实践。
二、王阳明在南赣的教育实践
(1)行十家牌法。
实行十家牌法最初的目的是切断“流寇”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区分“民”与“贼”,方便官府剿匪。王阳明认为,“风俗不美,乱所由兴”,由于风俗败坏才导致匪患丛生。同时,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却竞相奢靡,老百姓的生活无疑是困上加困。民众长期在这种风俗中浸染,移风易俗必须去难求易,开导教训。于是,王阳明派人“发去告谕,照式翻刊,多用纸张,印发所属各县,查照十家牌甲,每家给与一道。其乡村山落,亦照屯堡里甲分散,务遵依告谕,相互诫勉,共兴恭俭之风,以成敦厚之俗”。在王阳明发布的告谕中都是对风俗方面的具体规定,最终要达到 “父慈子孝,兄爱弟敬,长惠幼顺,小心以奉官法,勤谨以办国课,恭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心要平恕,毋得轻易忿争,事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十家牌法,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废弛已久的里甲制度,加强百姓的自治自立、自我教育。
(2)实行南赣乡约。
它比十家牌法更为细致,更加规范。乡约规定,每约设置约长、约副、约正、约史、知约、约赞,各有职责,权责明确。每月十五日日,召定集会。集会分三部分构成:彰善会,纠恶会,申诫会。彰善、纠过的对象都需接受众人检讨。最后一项申诫会是整个集会总结性的会议,约正站在中堂内,发布宣言,劝导约众今后彰善抑恶。整个集会流程稍见于繁琐,但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百姓。王阳明希望通过依靠百姓为主建立一套秩序化的礼法体系达到百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唤醒百姓心中的良知,使基层社会更加稳定。
(3)兴社学。
十家牌法与南赣乡约只是简单易行的社会教育,其核心在于“规劝”与“抑恶扬善”。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关键在于兴学校。正德十三年四月,王阳明着手在南赣兴社学。王阳明认为,应把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放在第一位,而玩、嬉游是孩子们的自然天性,不能扼杀。对此,他提出“歌诗、习礼、读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儿童。
“诱之歌诗以发其志”。用吟唱诗歌的方式消耗他们奔跑呼号的气力,解脱他们心中结滞的忧郁与伤感。吟唱诗歌还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与步骤,“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器,毋馁而慑”。
“导之习礼以肃威仪”。引导儿童学习礼仪,使他们的仪表更加威严整肃。 “讽之读书以开发其知觉”。教导孩子们读书开发他们的智慧与觉悟,能让他们“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学生在反复思考中留存他们的良心,抑扬顿挫的朗读诵书中开启他们的志向。
(4)讲学濂溪书院,培育人才。
王阳明在赣州恢复过几所书院。如义泉书院,正蒙书院,宣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王阳明还着手修葺元末被毁的濂溪书院。修葺濂溪书院的真正意义在于用心学代替程朱理学,宣告程朱理学的没落,心学的兴起。濂溪书院聚集了四方学者,可谓“四方从游日众,而讲学不废”,其赣南学术中心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民国。王阳明在赣南讲学,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
根据,同治《赣州府志》与同治《南安府志》记载,王阳明南赣籍的弟子中,雩都6人,会昌3人,赣县、兴国、宁都、南康、大庾、龙南、信丰各1人。其中较著名者为于都黄弘刚、何廷仁。罗洪先曾这样评价到:“江有何黄,浙有钱王”,可见何、黄二人在江右王门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王阳明在南赣培育众多弟子,最大的作用在于培养出一批本地士大夫阶层,对地方教化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推动作用。
(5)刊刻旧本《大学》。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一部经典的教材。王阳明发现,传世的《大学》(新本《大学》)被朱熹篡改得失去“诚意”与“致良知”的宗旨。
王阳明曾将朱熹的著作反复研读,发现后世流传下来的朱子《集注》、《或问》等篇目是朱子中年未定之说。朱熹晚年发现自己的著作已背离旧本《大学》要旨,想要改正却又来不及了。朱熹的门人弟子出于个人目的,将《朱子语类》解释得支离破碎。后世学者局限于自己的见闻,将朱熹中年未定之说奉为圭臬,已深入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对此,王阳明对朱熹进行了中肯的评论,并将其写入《朱子晚年定论》一文中。古本《大学》在赣州刊刻后,门人在雩都刊刻《朱子晚年定论》,二者相辅相成,有力推动王阳明心学在南赣传播。
三、王阳明在南赣教育实践的评价
(1)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在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中,他在南赣停留时间较短。但是,南赣百姓对他敬爱至极,歌功颂德。南赣百姓为纪念王阳明修报功祠,富者出钱,贫者出力,祠内香火连绵不断。南赣百姓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可见南赣在王阳明的教化下风俗丕变。
(2)推动王学广泛流传。
王阳明年轻时沉迷于任侠骑射、词章佛老之学,后渐渐领悟圣学要旨。龙场悟道,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王阳明实行南赣乡约,是“知行合一”学说的实践成果。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王阳明在南赣的教育实践,推动了“致良知”学说的形成。王阳明的弟子在赣州刊刻《传习录》。这部心学巨著,更是将心学传播推向了高峰。王阳明主持修建的濂溪书院一直为后世沿用,培养了大量人才,很多人成为王学传人。他们将王学传播全国各地,甚至传播到了日本。
(3)教育思想垂鉴后世。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王阳明重視素质教育,提出“歌诗、习礼、读书”的自然教育法,引导孩子从“诗歌”中寻找乐趣,于“习礼”中知礼知节,于“读书”中汇然贯通,克服以知识传播的铁板式教学。再者,王阳明从古人立教“教之以伦”的观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类似今人“以德树人”教育。
关键词:王阳明;南赣;教育思想
一、王阳明在南赣概况
王阳明统辖区域有三股巨寇:以詹师富为首的“漳南贼”;以谢志珊、蓝天凤为首的左溪、横水、桶岗流民;以池仲容为首的浰头流民。王阳明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六就到达赣州,到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彻底平定南赣境内的几大“贼巢”。王阳明不到一年半平定了几十年的“匪患”。在王阳明看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消灭“心中贼”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南赣实行教化,将自己的心学思想贯穿到南赣的教育实践当中去。王阳明在南赣有几大重要的教育实践。
二、王阳明在南赣的教育实践
(1)行十家牌法。
实行十家牌法最初的目的是切断“流寇”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区分“民”与“贼”,方便官府剿匪。王阳明认为,“风俗不美,乱所由兴”,由于风俗败坏才导致匪患丛生。同时,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却竞相奢靡,老百姓的生活无疑是困上加困。民众长期在这种风俗中浸染,移风易俗必须去难求易,开导教训。于是,王阳明派人“发去告谕,照式翻刊,多用纸张,印发所属各县,查照十家牌甲,每家给与一道。其乡村山落,亦照屯堡里甲分散,务遵依告谕,相互诫勉,共兴恭俭之风,以成敦厚之俗”。在王阳明发布的告谕中都是对风俗方面的具体规定,最终要达到 “父慈子孝,兄爱弟敬,长惠幼顺,小心以奉官法,勤谨以办国课,恭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心要平恕,毋得轻易忿争,事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十家牌法,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废弛已久的里甲制度,加强百姓的自治自立、自我教育。
(2)实行南赣乡约。
它比十家牌法更为细致,更加规范。乡约规定,每约设置约长、约副、约正、约史、知约、约赞,各有职责,权责明确。每月十五日日,召定集会。集会分三部分构成:彰善会,纠恶会,申诫会。彰善、纠过的对象都需接受众人检讨。最后一项申诫会是整个集会总结性的会议,约正站在中堂内,发布宣言,劝导约众今后彰善抑恶。整个集会流程稍见于繁琐,但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百姓。王阳明希望通过依靠百姓为主建立一套秩序化的礼法体系达到百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唤醒百姓心中的良知,使基层社会更加稳定。
(3)兴社学。
十家牌法与南赣乡约只是简单易行的社会教育,其核心在于“规劝”与“抑恶扬善”。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关键在于兴学校。正德十三年四月,王阳明着手在南赣兴社学。王阳明认为,应把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放在第一位,而玩、嬉游是孩子们的自然天性,不能扼杀。对此,他提出“歌诗、习礼、读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儿童。
“诱之歌诗以发其志”。用吟唱诗歌的方式消耗他们奔跑呼号的气力,解脱他们心中结滞的忧郁与伤感。吟唱诗歌还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与步骤,“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器,毋馁而慑”。
“导之习礼以肃威仪”。引导儿童学习礼仪,使他们的仪表更加威严整肃。 “讽之读书以开发其知觉”。教导孩子们读书开发他们的智慧与觉悟,能让他们“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学生在反复思考中留存他们的良心,抑扬顿挫的朗读诵书中开启他们的志向。
(4)讲学濂溪书院,培育人才。
王阳明在赣州恢复过几所书院。如义泉书院,正蒙书院,宣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王阳明还着手修葺元末被毁的濂溪书院。修葺濂溪书院的真正意义在于用心学代替程朱理学,宣告程朱理学的没落,心学的兴起。濂溪书院聚集了四方学者,可谓“四方从游日众,而讲学不废”,其赣南学术中心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民国。王阳明在赣南讲学,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
根据,同治《赣州府志》与同治《南安府志》记载,王阳明南赣籍的弟子中,雩都6人,会昌3人,赣县、兴国、宁都、南康、大庾、龙南、信丰各1人。其中较著名者为于都黄弘刚、何廷仁。罗洪先曾这样评价到:“江有何黄,浙有钱王”,可见何、黄二人在江右王门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王阳明在南赣培育众多弟子,最大的作用在于培养出一批本地士大夫阶层,对地方教化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推动作用。
(5)刊刻旧本《大学》。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一部经典的教材。王阳明发现,传世的《大学》(新本《大学》)被朱熹篡改得失去“诚意”与“致良知”的宗旨。
王阳明曾将朱熹的著作反复研读,发现后世流传下来的朱子《集注》、《或问》等篇目是朱子中年未定之说。朱熹晚年发现自己的著作已背离旧本《大学》要旨,想要改正却又来不及了。朱熹的门人弟子出于个人目的,将《朱子语类》解释得支离破碎。后世学者局限于自己的见闻,将朱熹中年未定之说奉为圭臬,已深入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对此,王阳明对朱熹进行了中肯的评论,并将其写入《朱子晚年定论》一文中。古本《大学》在赣州刊刻后,门人在雩都刊刻《朱子晚年定论》,二者相辅相成,有力推动王阳明心学在南赣传播。
三、王阳明在南赣教育实践的评价
(1)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在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中,他在南赣停留时间较短。但是,南赣百姓对他敬爱至极,歌功颂德。南赣百姓为纪念王阳明修报功祠,富者出钱,贫者出力,祠内香火连绵不断。南赣百姓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可见南赣在王阳明的教化下风俗丕变。
(2)推动王学广泛流传。
王阳明年轻时沉迷于任侠骑射、词章佛老之学,后渐渐领悟圣学要旨。龙场悟道,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王阳明实行南赣乡约,是“知行合一”学说的实践成果。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王阳明在南赣的教育实践,推动了“致良知”学说的形成。王阳明的弟子在赣州刊刻《传习录》。这部心学巨著,更是将心学传播推向了高峰。王阳明主持修建的濂溪书院一直为后世沿用,培养了大量人才,很多人成为王学传人。他们将王学传播全国各地,甚至传播到了日本。
(3)教育思想垂鉴后世。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王阳明重視素质教育,提出“歌诗、习礼、读书”的自然教育法,引导孩子从“诗歌”中寻找乐趣,于“习礼”中知礼知节,于“读书”中汇然贯通,克服以知识传播的铁板式教学。再者,王阳明从古人立教“教之以伦”的观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类似今人“以德树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