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介绍
史蒂芬·列维特,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列维特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OJE)的编辑。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条微博:“《魔鬼经济学》能让人惊讶连连不犯困的经济学读物。推荐!”带着好奇,笔者花了1天看完了这本书,写下一点小感想。
先说本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寻找证据,并且给出解释,揭开了隐藏的真相,于是有了《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书的篇幅不长,虽说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并没有任何枯燥的定义,也没有什么数学公式,读起来非常轻松,不用费太多脑筋。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从中也能学到一些分析方法,提醒自己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不能仅凭印象下结论,作出任何判断时要分清因果关系,不要因果倒置。在我看来,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主要是它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另类,贴近美国人民的生活,对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作出了不同于人们直觉的解释。如果读书的目的是想多了解一些经济学的知识,这本书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也不是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此书的目的便是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解释一些在我们平常看来和经济无关的事情。看看书的目录你便明白这一点了,“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3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和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这些章节标题涉及的内容显然不会出现在我们常见的经济类书籍中。他通过讨论一些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事件,来阐明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经济元素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经济杠杆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然而,妙的是作者从头到尾似乎都在讲故事,而最后的点题就像相声里抖包袱一样利落,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论点,“眼睛看到的东西会欺骗你,但是数据不会”,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才会发现一个现象背后的实质。不要过分相信专家,专家有时候只是比你多拥有一些信息而已。
由于不同动机(经济动机、道德动机、社会动机)的出发点,很多人都会撒谎,只是如果不去深处分析的话,你是很难去抓到的。书中列出学校老师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联考成绩,会在考卷上做手脚;相扑运动员为了能有更好的名次,私下会有交易等。
作者又通过3K党的失败和房产经纪人的成功来证明,构建信息壁垒是很多行业销售的秘诀。而这一信息壁垒的掌控者的个人利益大小,决定了交易发生的成本。其个人利益越大,产生的交易成本就越高。所以任何性质的中介,在没有约束条件下,必然都是试图有效的提升交易成本,这样就利于卖方而非买方。这一点正好印证了中国的房地产中介市场的格局。原因就是监管和制度缺乏对中介的制约,从而没法提升其交易成本的难度。
而书中提到的最有用的结论莫过于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这为全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提供了参考。这个调查的统计学样本是从美国各地挑选出来的两万名学生。经过回归分析,与学习成绩直接有关的因素为: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母亲是否在30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否较轻,家里的藏书多少。这些结果非常有启示意义:要想孩子将来有成就,自己就必须先努力,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们将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在我的印象当中,很多新生儿的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小孩子出生时体重非常重,而调查表明,出生时体重越轻的孩子智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当他们得知这个结果以后,还笑得出来吗?
作者还发现,对于受过良好教育,成功、健康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通常都会很好,而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所做的事情,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经常读书给孩子听,或者是阻止孩子看电视,却并不会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是不是很有趣?显然,如果你是一个酷爱饭后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不要指望你阻止孩子看电视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如果你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每年买不了几本书,就算是每晚睡前辛辛苦苦地给孩子讲故事,也难以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如果你生性就是悲观沮丧的人,即使天天给孩子念励志书籍、读哈佛女孩成功记也没有用。从根本上来说,“你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起“为了孩子的未来你做了些什么事”更能影响孩子的人生。
好了,对于本书的介绍笔者点到为止,如果你喜欢,不妨买一本来看看,或许你也会和很多读者一样,把它当作一本侦探小说来读,为什么?笔者还是要卖个关子,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读者点评:
1、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四年,当时觉得是很新的观点,就像09年时候初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的感觉,四年时间,知识见长,在习惯了用数学推导来处理经济学问题时,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依旧新奇。这本书没有价格理论,没有供求关系,初看像本社会学的书,但却很难撇开经济的范畴。
——候鸟
2、很欣赏作者的一段话: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几乎是解决所有问题(包括暴力犯罪、体育赛事作弊、网上约会等)的关键。经济学无法解决动机问题,只有深入的分析才能发现问题的实质。
——jack
3、跟中国经济学宏观,大而空的特点不同的是,国外的经济学总是从细节描述中,发现问题,挑战传统智慧,进而得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虽然不同意作者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还是佩服作者,足见凝聚了作者的点点思考和智慧,或者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精髓所在。
——ariel
4、书中用经济学的思想去研究社会运行方式,从统计数字当中寻找事物的相关性,生动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发散思维。当然,一种思维方式并不是看本什么书就可以学会的,作者自己也引用了美国一个什么机构的调查数据,说是实验表明一个人的个性、智力等等各项特征由基因决定的比例占到50%以上。也就是说任你再怎么折腾,后天能改变的东西不到一半。 ——ellie
5、虽然这本书让我觉得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逆向与颠覆,但是依然让我觉得这逆向与颠覆的背后,潜在巨大的理性力量,虽然我的专业不是经济学,但是我的一个研究课题需要我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书籍,这本书让我这个在经济学中咿呀学语的孩子汲取到了营养,遗憾的是,译者在某些方面的译文存在些许欠缺,但是没有事情是完美的,营养价值丰富仍然是本书的主流。
——谧一躲
6、非传统意义上的另类经济学,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是妙的是在每一章的扉页都给出了这一章的主题供理解。提出了很多颠覆传统的见解并给出了看上去还蛮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证明,有独特的视角。
——勤快女方子子
同类书籍简介:
《卧底经济学》
作者:蒂姆·哈福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卧底经济学(珍藏版)》讲述了:你喝咖啡,到底是谁赚钱?超市里的标价和折扣是不是隐藏着陷阱?星巴克为什么都设在街道一角?近在咫尺的商铺为什么“冰火两重天”?交通拥堵的背后有什么经济原因?同样是有寿命的东西,为什么房价不断涨而车价只能不断跌?为什么富裕的国家与贫穷的国家差距那么大?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作者:郭 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内容简介:王二是虚构的人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名字。在本书里,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王二买火车票,卖粮,买地,盖房子,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上三险一金,去香港打酱油……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
《乱世中的大国崛起》
作者:李稻葵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作者以宏观视野解读当下乱世的世界格局与中国的应对。从多个角度对现在与未来的中国经济关键问题做了犀利剖析,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作了大胆的思考与预测。作者睿智地指出中国的崛起根本在于自身站稳脚跟,务实地调控经济运行,坚定地推进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改革。
《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
作者:陈文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文茜以全球视野切入当下被广泛关注的欧债、美元、中国发展等经济问题,用历史的维度参照现实,串起全球性大事件,解读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
在这场危机下,社会更加动荡,无人能够幸免。或许我们终将成为“失落的一代”,但在霜叶飘零的时候,我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或者仍将守得属于自己的“一角繁华”。
《红色账簿》
作者:马祥林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弱小的在野党,如何打败了掌握国家资源的执政党?不拿薪饷的队伍,如何战胜了拿着高福利的正规军?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红色历史,隐秘资料首次公布,颠覆你的革命观!本书是一本极具特色的中共党史通俗性读物,作者运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述革命与经济相互之间的联系。全书运用财富与经济的视角,对我党从1921年到1927年的革命历程进行了纪实性的叙述,展示了真实的货币与战争之间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
《体验经济》
作者:[美]B.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Ⅱ]詹姆斯H.吉尔摩[JamesH.Gilmore]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由于苹果公司的惊人成功,“体验”一词已由学界和企业界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消费者体验”的强大力量也促使大家重新审视比“体验营销”意义更为宽广的“体验经济”。
也许你正身处于工业制造业之中,你可能会身不由己地“初级产品化”,压榨供应商,绕开中介,工作外包,优化流程,以降低成本,从而更有效地以产品为中心开展价格战。这是一条无可奈何的道路,出路就在于“体验化”,从产品经济上升到服务经济,并进一步到达体验经济。
史蒂芬·列维特,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列维特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OJE)的编辑。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条微博:“《魔鬼经济学》能让人惊讶连连不犯困的经济学读物。推荐!”带着好奇,笔者花了1天看完了这本书,写下一点小感想。
先说本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寻找证据,并且给出解释,揭开了隐藏的真相,于是有了《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书的篇幅不长,虽说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并没有任何枯燥的定义,也没有什么数学公式,读起来非常轻松,不用费太多脑筋。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从中也能学到一些分析方法,提醒自己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不能仅凭印象下结论,作出任何判断时要分清因果关系,不要因果倒置。在我看来,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主要是它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另类,贴近美国人民的生活,对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作出了不同于人们直觉的解释。如果读书的目的是想多了解一些经济学的知识,这本书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也不是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此书的目的便是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解释一些在我们平常看来和经济无关的事情。看看书的目录你便明白这一点了,“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3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和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这些章节标题涉及的内容显然不会出现在我们常见的经济类书籍中。他通过讨论一些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事件,来阐明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经济元素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经济杠杆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然而,妙的是作者从头到尾似乎都在讲故事,而最后的点题就像相声里抖包袱一样利落,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论点,“眼睛看到的东西会欺骗你,但是数据不会”,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才会发现一个现象背后的实质。不要过分相信专家,专家有时候只是比你多拥有一些信息而已。
由于不同动机(经济动机、道德动机、社会动机)的出发点,很多人都会撒谎,只是如果不去深处分析的话,你是很难去抓到的。书中列出学校老师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联考成绩,会在考卷上做手脚;相扑运动员为了能有更好的名次,私下会有交易等。
作者又通过3K党的失败和房产经纪人的成功来证明,构建信息壁垒是很多行业销售的秘诀。而这一信息壁垒的掌控者的个人利益大小,决定了交易发生的成本。其个人利益越大,产生的交易成本就越高。所以任何性质的中介,在没有约束条件下,必然都是试图有效的提升交易成本,这样就利于卖方而非买方。这一点正好印证了中国的房地产中介市场的格局。原因就是监管和制度缺乏对中介的制约,从而没法提升其交易成本的难度。
而书中提到的最有用的结论莫过于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这为全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提供了参考。这个调查的统计学样本是从美国各地挑选出来的两万名学生。经过回归分析,与学习成绩直接有关的因素为: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母亲是否在30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否较轻,家里的藏书多少。这些结果非常有启示意义:要想孩子将来有成就,自己就必须先努力,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们将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在我的印象当中,很多新生儿的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小孩子出生时体重非常重,而调查表明,出生时体重越轻的孩子智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当他们得知这个结果以后,还笑得出来吗?
作者还发现,对于受过良好教育,成功、健康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通常都会很好,而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所做的事情,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经常读书给孩子听,或者是阻止孩子看电视,却并不会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是不是很有趣?显然,如果你是一个酷爱饭后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不要指望你阻止孩子看电视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如果你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每年买不了几本书,就算是每晚睡前辛辛苦苦地给孩子讲故事,也难以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如果你生性就是悲观沮丧的人,即使天天给孩子念励志书籍、读哈佛女孩成功记也没有用。从根本上来说,“你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起“为了孩子的未来你做了些什么事”更能影响孩子的人生。
好了,对于本书的介绍笔者点到为止,如果你喜欢,不妨买一本来看看,或许你也会和很多读者一样,把它当作一本侦探小说来读,为什么?笔者还是要卖个关子,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读者点评:
1、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四年,当时觉得是很新的观点,就像09年时候初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的感觉,四年时间,知识见长,在习惯了用数学推导来处理经济学问题时,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依旧新奇。这本书没有价格理论,没有供求关系,初看像本社会学的书,但却很难撇开经济的范畴。
——候鸟
2、很欣赏作者的一段话: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几乎是解决所有问题(包括暴力犯罪、体育赛事作弊、网上约会等)的关键。经济学无法解决动机问题,只有深入的分析才能发现问题的实质。
——jack
3、跟中国经济学宏观,大而空的特点不同的是,国外的经济学总是从细节描述中,发现问题,挑战传统智慧,进而得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虽然不同意作者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还是佩服作者,足见凝聚了作者的点点思考和智慧,或者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精髓所在。
——ariel
4、书中用经济学的思想去研究社会运行方式,从统计数字当中寻找事物的相关性,生动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发散思维。当然,一种思维方式并不是看本什么书就可以学会的,作者自己也引用了美国一个什么机构的调查数据,说是实验表明一个人的个性、智力等等各项特征由基因决定的比例占到50%以上。也就是说任你再怎么折腾,后天能改变的东西不到一半。 ——ellie
5、虽然这本书让我觉得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逆向与颠覆,但是依然让我觉得这逆向与颠覆的背后,潜在巨大的理性力量,虽然我的专业不是经济学,但是我的一个研究课题需要我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书籍,这本书让我这个在经济学中咿呀学语的孩子汲取到了营养,遗憾的是,译者在某些方面的译文存在些许欠缺,但是没有事情是完美的,营养价值丰富仍然是本书的主流。
——谧一躲
6、非传统意义上的另类经济学,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是妙的是在每一章的扉页都给出了这一章的主题供理解。提出了很多颠覆传统的见解并给出了看上去还蛮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证明,有独特的视角。
——勤快女方子子
同类书籍简介:
《卧底经济学》
作者:蒂姆·哈福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卧底经济学(珍藏版)》讲述了:你喝咖啡,到底是谁赚钱?超市里的标价和折扣是不是隐藏着陷阱?星巴克为什么都设在街道一角?近在咫尺的商铺为什么“冰火两重天”?交通拥堵的背后有什么经济原因?同样是有寿命的东西,为什么房价不断涨而车价只能不断跌?为什么富裕的国家与贫穷的国家差距那么大?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作者:郭 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内容简介:王二是虚构的人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名字。在本书里,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王二买火车票,卖粮,买地,盖房子,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上三险一金,去香港打酱油……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
《乱世中的大国崛起》
作者:李稻葵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作者以宏观视野解读当下乱世的世界格局与中国的应对。从多个角度对现在与未来的中国经济关键问题做了犀利剖析,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作了大胆的思考与预测。作者睿智地指出中国的崛起根本在于自身站稳脚跟,务实地调控经济运行,坚定地推进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改革。
《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
作者:陈文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文茜以全球视野切入当下被广泛关注的欧债、美元、中国发展等经济问题,用历史的维度参照现实,串起全球性大事件,解读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
在这场危机下,社会更加动荡,无人能够幸免。或许我们终将成为“失落的一代”,但在霜叶飘零的时候,我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或者仍将守得属于自己的“一角繁华”。
《红色账簿》
作者:马祥林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弱小的在野党,如何打败了掌握国家资源的执政党?不拿薪饷的队伍,如何战胜了拿着高福利的正规军?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红色历史,隐秘资料首次公布,颠覆你的革命观!本书是一本极具特色的中共党史通俗性读物,作者运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述革命与经济相互之间的联系。全书运用财富与经济的视角,对我党从1921年到1927年的革命历程进行了纪实性的叙述,展示了真实的货币与战争之间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
《体验经济》
作者:[美]B.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Ⅱ]詹姆斯H.吉尔摩[JamesH.Gilmore]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由于苹果公司的惊人成功,“体验”一词已由学界和企业界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消费者体验”的强大力量也促使大家重新审视比“体验营销”意义更为宽广的“体验经济”。
也许你正身处于工业制造业之中,你可能会身不由己地“初级产品化”,压榨供应商,绕开中介,工作外包,优化流程,以降低成本,从而更有效地以产品为中心开展价格战。这是一条无可奈何的道路,出路就在于“体验化”,从产品经济上升到服务经济,并进一步到达体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