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趋势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特征被国家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最高。及时把握该行业碳排放特征,分析其在促进能源节约以及碳排放方面的优势和缺陷,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有助于发挥该产业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放大作用,促进国家宏观低碳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该产业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强度降低了170.9%;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主,三者占85%以上,1996到2003年煤炭所占比例从45.2%下降到11.1%,石油所占比例从16.1%A上升到23.5%,2004年以后,各类能源结构相对较为稳定;该产业碳排放逐年增加,2003年以后增加速度加快,2003年以前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2004年以后则基本变为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提高能源利用强度是实现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对脱钩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碳排放;能源强度
  中图分类号:1740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3-0016-05
  
  信息技术推动全球化进程,为了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国积极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条件。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前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经济“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能源危机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使得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节能与碳减排压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作为国家最大的能源消耗产业,工业碳排放量和比例不断增加。优化工业行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目标。工业碳减排一方面依赖于调整工业行业结构,提高低碳排放行业比例,另一方面依赖于各个行业能源效率提高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因此,分析我国重点发展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碳排放特征、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实现工业碳减排、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的节能低碳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张厚明在分析当前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邓华等研究指出,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替代效应”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传统工业能源消耗比例,带来的“收入效应”提高了非工业能源的消耗比例。不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如何,其与产业经济发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脱钩状态?其背后又有哪些原因?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依赖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研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能源需求特征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与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和关系,并讨论了其背后的原因。
  
  一、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碳排放的计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余慧超等采用各国实际的主要能源品种碳排放强度及能源消费构成加权的方法计算中美两国能源消费的平均碳排放因子,计算中美两国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量,其中碳排放系数中国选用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美国选用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碳排放系数;谌伟等将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煤,乘以标准煤排放系数计算碳排放量,其中系数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以及Dhakal的计算值;曲艳敏等采用IPCC提供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的燃料消费量乘以燃料碳排放系数计算得到交通碳排放量,对湖北省交通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王强等依据IPCC碳排放估算方法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经济增长趋势及其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碳排放计量的核心是能源消耗总量的获得以及与之对应的碳排放系数的确定,而IPCC推出的方法和碳排放系数应用的最为广泛。
  本文采用IPCC介绍的关于温室气体指导方针的方法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各种类型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总量;i为能源消费类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EG为第i类能源的消费量,本文采用统计年鉴中的能源实物量;NCVi为第三类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代表该能源的品质和消耗燃料的工艺水平;ef为第i类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csi为能源中未被氧化而作为原料进入产品中所占的分数,即碳固定化率,有碳固定化率的燃料主要包括石油脑、润滑油、柏油、烯烃类等,本文不涉及此类能源;oi为碳的氧化分数,本文估算采用IPCC的缺省值,都设为1。对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消耗的电力和热力来说,本文认为虽然其导致的碳排放并不直接发生在行业内部。但是只要有电力和热力消耗,必然就会造成碳排放,因此在计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碳排放的时候将这部分能源考虑在内,对于这两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研究的文献很少,本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年碳排放报告选取近似值,热力碳排放系数为0.255千克/百万焦,电力碳排放系数为0.920千克/千瓦时。其他各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参见表1。
  


  本文研究中所用的各种数据均来源于各年国家统计年鉴、国家能源统计年鉴。
  
  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费分析
  
  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总量
  本文用综合能耗作为反映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综合能耗用各种终端消费的能源综合来表示,具体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天然气、热力、电力。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6-2008年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到2008年达到1071.6万吨标煤,比1996年增长了393.9%,年均增长14.5%。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本文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当年价)与能源消耗总量(电热当量)的比值来表示该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据分析,从1996年到2007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下降明显,从1996年的0.327吨/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0.121吨/万元,下降了179.4%,但是从2007年到2008年又上升了3.2%。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
  从能源消费结构构成来看(图3),煤炭、石油和电力三者所占比例在85%以上,在1997年更是达到了90.5%,在2004年以后基本维持在88%左右。从各类能源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来看,煤炭消耗量所占比例下降趋势非常明显,从1996年的45.2%骤降到1997年的28.4%,然后又逐年
  


  

下降到2003年的11.1%,最后基本稳定在10%左右:石油消耗量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6.1%骤升至1997年的30.7%,又在1998年骤降为22.9%,后来各年不断波动,总体基本稳定在20%左右。其他三种能源所占比例保持基本稳定。
  


  


  
  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碳排放量趋势及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特征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从1996-2008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1997年排放822.3万吨,到2008年,碳排放增加到5866.8万吨,增长了613.5%,年均增长18.0%。2002-2003年能源投入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同年碳排放突然增加。
  按照2007年IPCC的研究报告与巴厘路线图的方案,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相比于1990年CO2排放减少25%-40%,到2050年减少80%-95%,实现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CO2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中国当前发展重点是要降低单位GDP的传统能源强度和CO2强度,实现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即虽然C02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增长速率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从图5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碳排放与行业增加值年际变化表现出非常类似的趋势,从1997到2008年总体上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性下降,不过,比较而言,行业增加值年增长率总体下降幅度要大于碳排放年增长率。从1997-200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各年增长率均高于碳排放增长率,能够保障行业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但是,从2004年开始,除2005年以外其余各年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均低于碳排放增长率,特别是从2006年以后,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发生了明显的下降,导致与碳排放增长率差距明显。可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实现相对脱钩面临严峻挑战。
  
  四、结论
  
  本文分析发现,2004年到2008年,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的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高于1996到2003年的平均水平,碳排放增长速度加大,同时,2004年以后碳排放增长速度也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改变了2003年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对脱钩发展的状态,该行业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碳排放的效果开始减弱。
  但同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稳步增加,能源消费结构在经历煤炭比例的下降和石油消耗比例的上升之后也逐步趋于稳定。虽然能源消耗强度逐年下降,但是下降速度同时也在降低,在2006年到2007年出现了不再下降的情况,2008年甚至又重新出现升高的情况。
  对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类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在工业中都属于较低的行业,国家也应该给予同样的重视,否则将会出现碳减排不利的局面。对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来说,一方面要把提高行业能源效率作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加大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减少碳源的供碳数量。
其他文献
摘要:在革命意识形态渐趋消退的1980年代,中国文学终于又恢复了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生态意识渐露端倪。孔捷生的《大林莽》、阿成的《树王》等知青题材小说对历史进行反思时,就有意无意地透露了生态书写的信息。而徐刚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对现实进行了较为自觉而彻底的生态批判。虽说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人道主义话语制约了作家们对生态问题的全面呈现,但是那些有边疆体验或农村体验的作家们还是慢慢地写出了对大自然的理想追
期刊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兼文学家,但世人对其思想的理解,虽不乏真知灼见,却也存在不少误解。故本文试图通过对周作人思想的一个独特侧面的探究,即其对于文学中滑稽因素的赞赏和对恐怖因素的反对,来探讨周氏思想的某些真正本质所在,即周氏思想所具有的继承自古希腊精神的光明的、乐观的、富于生命力的特质,以期澄清某些误解,从而对了解周作人这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滑稽因素
期刊
摘要:原产地名称的注册和保护具有多重意义,也是产品生产企业和原产地地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谋求发展的条件和途径。本文以原产地域产品“宣纸”为例,阐述原产地名称保护在确立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地位,透视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原产地; 原产地域产品; 保护; 知识产权战略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识码:A    一、 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    我国对原产地名称相关的专门立法主要是《原产
期刊
摘要:神秀与慧能的理论基础是对“心”的定位与定性,清净心的回归是他们心性论的共同目的,然而,回归的途径存在神秀观心看净与慧能“识心见性”的差别,这使他们的心性论分别代表着禅宗心性论发展的两大基本方向,在根本上决定了神秀北宗与慧能南宗的群众基础及发展路向,并成为北宗衰微而南宗兴盛局面出现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心;净心;染心;本心;性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自弘忍以后,其弟子神
期刊
摘要:行为金融理论是西方国家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它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心理学和金融学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改造,解决当今金融市场面临的许多难以用标准金融理论知识加以解决的投资决策问题。本文从行为金融理论产生的背景出发,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着重分析基于该理论的投资行为理论模型和投资策略,期望促进行为金融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行为金融; 市场参与者行为; 投资决
期刊
摘要:新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注意处理好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居民身份证法等有关法律的衔接,维护了法制的统一。这不仅有利于该法的顺利实施,防止因相互冲突而产生的尴尬局面,而且也为今后其他立法活动作出了榜样。  关键词:治安处罚; 法律衔接; 法制统一  中图分类号:D922.14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期刊
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已成为现实热点。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6城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显著提升经济增长的水平。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协整;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之所以千古传诵,归根结底在于他终其一生一以贯之的身体力行;青少年求学时期,他以异乎常人的刻苦砥砺自己的志操;入仕以后,他以“忍穷”二字砥砺官德;终生不渝的,是以他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清苦; 忍穷; 忧患意识; 担当精神  中图分类号:K244.05 文献标识码:A    世上说过几句好话的,太多了,能成为名言而被后人
期刊
内容简介:著作系统地考察了环境新闻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包括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媒介因素,归纳出成熟文本的特征:从新闻学角度探求其作为环境新闻的本质特征与理论范畴,试图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理论:实践部分研究了西方环境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范畴与环境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综合范畴与环境新闻的大学教育。还全面地研究了环境新闻与西方社会的关系。  作者简介:王积龙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从事环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语境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问题呼之欲出.“寻根文学”正是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抉择,以语言同归和文本世界中原始神话天地的建构,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尝试。但是,“寻根文学”无法与“他者”建立确证的身份认同关系,从而陷入危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