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8月8日中午,太阳越发毒辣,大街上的行人很少,就连知了都被晒得软绵绵,毫无脾气地卧在枝头发呆。
可此时的合肥火车站,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有拖着行李箱三步并作两步的旅客,有满面春风、神采焕然的“老年团”,有着统一黄色服饰、一边走一边笑的同学们,还有将身子挺得笔直的列车员,一群人欢聚在一起,颇有群英荟萃“光明顶”、“武林盟主争霸赛”一触即发之势。
光有这些“豪杰”还不够呢!看,十几个人正手持话筒,肩扛摄像机、三脚架,踏着“流星步”赶来。咦,这不是记者吗?看来有大事发生呀!
“那可不!今天是‘皖和号’列车首发的日子,它将载着全省900名乘客沿古丝绸之路,感受西域文化的诗意与多情,完成一场万里之旅。“据说,车上的20名中小学生,此行还有‘重任’在身!”
“看,列车开动了——”
“借过!”一路小跑乃至飞奔,我终于赶在火车开动前稳稳落座。作为20名学生的带队老师,这一趟……够挑战!
南疆,我们来啦
伴随着最后一声“哐哧”,列车顺利到达——喀什站。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喀什,不知南疆之奇啊!”8岁的雷筱沁这会已变成多愁善感的诗人了,西域的魔力真是大呀!
不过,多情的诗句还未在空中漫开,就被尖锐的声音截住:“什么大不大、奇不奇的,我只知道我的尾巴骨要断了……几十个小时的卧铺,感觉像度过了一生。”不用猜,这是“男高音”杨荫楷。
“我也是,腰酸背疼,腿都麻了……”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早知道,就不该……”正欲借题发挥,肚子却抢镜般地叫起来,吃货属性暴露无疑,“这空气中的牛羊味,倒是挺吸引人。”
“还等什么,走吧!”我带着大家走出站。吃饱喝足之后,下一站,喀什噶尔古城。
从巍巍而立的城门进入時,我就彻底惊艳了——金光闪闪的门、砖、瓦、墙,狭窄幽深的小巷,嗡嗡转动的土织布机,还有那古朴安逸的老居民……哦,我甘愿沉醉在这座浸透着岁月沧桑和浓郁边疆风情的城市里,永远不要醒来。
“喀什(ka(ā) shi(í))?不是叫‘客神’吗?”杨牧田稍显局促地挠挠头,“我还纳闷这里的人为何如此热情,把客人都当作神?!”
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脑袋:“喀什,意为宝石般的地方。从现在起,谁能像发掘宝石一样发掘出这座古城最别具一格的地方,我重重有赏!”
话语间,同学们四散开来,纷纷变身“福尔摩斯”——
“这里每一扇门的样子都不重复,或颜色或形状或雕饰。”
“这里的饼(当地称“馕”)比我家的花盆还大!”
“这里的大部分居民都讲维语,不懂汉语!”
“不错,洞察力一百分,赏每人晚餐多加两块肉,大块朵颐!”
长名字,绿帽子,亚克西
8月14日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和田皮山。
安徽援疆指挥部、和田地区旅游局、皮山县委县政府等单位,在站台外的广场上举行了欢迎仪式。巴郎子(维语,意为“小伙子”)深情地演唱激扬的维吾尔族歌曲,澎湃的音符串成一个动人的句子:欢迎你,远方的客人。克孜(维语,意为“小姑娘”)灵动地演绎着独特的麦西来普民族舞蹈,衣袂飘举间火辣辣的热情传递开来。
歌舞之后,便是同学们的主场了——安徽的20名中小学生和皮山20名小学生,在这里两两结对、成为朋友,用最诚挚的语言许下最美妙的愿景:皖疆两地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
“你好,我叫阿布都萨拉木·麦麦提阿布拉。”一个大眼睛、长睫毛的新疆男孩主动伸出右手向安徽的小客人纳川问好。
纳川愣住了,在心里小声嘀咕:这么长的名字,怎么记?
男孩看出了纳川的尴尬:“麦麦提阿布拉是我父亲的名字,你叫我阿布都萨拉木就行了。”
纳川这才转忧为喜:“我叫陈刘纳川,很高兴和你成为朋友,这是给你的礼物。”
“哇,拼装式装甲战车,太酷了!”男孩的脸染上激动的红晕,“谢谢你,我也要把我最好的玩具送给你。”
纳川的手心里,躺着一辆红白相间的塑料摩托车。不可拆卸,不能变形,车头还有些严重的划痕,看得出来珍藏了很久。
“你喜欢吗?”
望着男孩清澈明亮的双眼,纳川重重点了点头。这位亲爱的新疆朋友,是把视为珍宝的东西送给了自己呢!
不远处,机灵鬼陈柏洋正在和他的新朋友——艾克代·热依木聊天。
“你汉语怎么说得这么好?”
“学的呀!我们学校有固定的汉语课,每周三到五节。我可喜欢上汉语课了,非常有意思。”艾克代显然很享受这个话题。
“那你们学起来容易吗?”
“唔,刚开始并不轻松,句子说得磕磕巴巴,书写顺序频频出错,连老师的问题都不能完全听懂。不过,同学们学汉语的积极性都很高,大家在一起多说、多看、多读、多写,自然就会啦!”艾克代说得激动,两眼放光,“等我学有所成,就去安徽找你玩。”
“一言为定。”柏洋笑嘻嘻地继续问,“你还有什么别的爱好?”
“跳舞!”艾克代伸展着四肢,“新疆是歌舞之乡,几乎没有哪个女孩子不喜欢跳舞。”说着,她还展示了一把新疆舞蹈中“不动肩膀、只动脖子”的特殊技能,“你想学的话我可以教你!”
“别!”柏洋拍拍自己肚子上的肉,“我可没那个天分。要不你教我一句万能的维语吧,走哪都能用的那种。”
“万能的?这可难倒我了!”艾克代转动脑筋,“有了——亚克西!翻译成汉语是‘好’的意思。”
“万岁,亚克西!”
回去的路上,伊帕尔古送给了我一个芭比娃娃。我受宠若惊:“这是你给结对小伙伴的礼物吧?”
“我准备了两份,芭比娃娃是送给女孩的。我的结对伙伴谢松辰是个博学的小男生,可会讲历史故事了!” “哦,那你送了他什么?”我好奇地问。
“一顶漂亮的绿帽子!”
“哦,那可真是个珍贵的礼物!”
知道吗?新疆人对绿色素有崇敬之情,在茫茫戈壁上,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因此,新疆人将蓬勃的绿色送给最尊贵的客人。
何时你再来
少年间那种纯粹的友谊真美好啊。
在和田的几天里,几乎每一寸热土都见证了皖疆两地青少年的深情厚谊:他们在和田大剧院紧邻而坐,凝神观看《安徽·和田心连心》大型歌舞晚会,共享文艺大餐;在昆仑山大峡谷的栈道上拉手前行,感受群山的威严与苍茫;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放声大喊,一起将心事埋进细细软软的黄沙……通过几天的密切交流,少年们对民族和地区的历史与文明、地域与风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皖疆两地心连心”的种子在慢慢长大,“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鲜花正悄然结果。
再美的相聚都有离别的一天。少年们在站台边依依惜别、泪水涟涟的模样,让我至今难忘。是啊,不管是几年幾天还是几个小时,一旦建立珍贵的友谊,总是令人难以面对离别,何况是这群纯真的孩子呢?
终于,我们踏上了归程。列车依旧有节奏地奔驰着,轰隆轰隆的声音像能安抚离人的心,孩子们大多躺在卧铺上睡着了。
我悄悄回头,却见车厢的最尽头,陈刘纳川正对着玻璃窗哈气,用手指写着什么。
纵使我的视力不太好,也能清晰地看见那几个大字——阿布都萨拉木·麦麦提阿布拉。
嗬,忘性极大的他,不知什么时候记下了朋友的全名。
我的眼眶微微湿热,顷刻间,这一路的感动如温水润喉,甜滋滋地漫出一句话——古城、大漠、群山,还有我亲爱的朋友,春风十里,都不如“你”!
什么时候会再相见呢?让我们重温一次西域梦,再相约一次皖疆情。应该,会很快吧!
新闻链接:2017年8月8日至22日,安徽省24名中小学生和教师代表搭乘“皖和号”专列走进新疆和田,与皮山县23名学生和教师代表开展了“手拉手”融情实践夏令营活动。
活动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安徽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旅游局、省援疆指挥部、上海铁路局、新疆和田地区行署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两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增强了两地青少年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可此时的合肥火车站,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有拖着行李箱三步并作两步的旅客,有满面春风、神采焕然的“老年团”,有着统一黄色服饰、一边走一边笑的同学们,还有将身子挺得笔直的列车员,一群人欢聚在一起,颇有群英荟萃“光明顶”、“武林盟主争霸赛”一触即发之势。
光有这些“豪杰”还不够呢!看,十几个人正手持话筒,肩扛摄像机、三脚架,踏着“流星步”赶来。咦,这不是记者吗?看来有大事发生呀!
“那可不!今天是‘皖和号’列车首发的日子,它将载着全省900名乘客沿古丝绸之路,感受西域文化的诗意与多情,完成一场万里之旅。“据说,车上的20名中小学生,此行还有‘重任’在身!”
“看,列车开动了——”
“借过!”一路小跑乃至飞奔,我终于赶在火车开动前稳稳落座。作为20名学生的带队老师,这一趟……够挑战!
南疆,我们来啦
伴随着最后一声“哐哧”,列车顺利到达——喀什站。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喀什,不知南疆之奇啊!”8岁的雷筱沁这会已变成多愁善感的诗人了,西域的魔力真是大呀!
不过,多情的诗句还未在空中漫开,就被尖锐的声音截住:“什么大不大、奇不奇的,我只知道我的尾巴骨要断了……几十个小时的卧铺,感觉像度过了一生。”不用猜,这是“男高音”杨荫楷。
“我也是,腰酸背疼,腿都麻了……”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早知道,就不该……”正欲借题发挥,肚子却抢镜般地叫起来,吃货属性暴露无疑,“这空气中的牛羊味,倒是挺吸引人。”
“还等什么,走吧!”我带着大家走出站。吃饱喝足之后,下一站,喀什噶尔古城。
从巍巍而立的城门进入時,我就彻底惊艳了——金光闪闪的门、砖、瓦、墙,狭窄幽深的小巷,嗡嗡转动的土织布机,还有那古朴安逸的老居民……哦,我甘愿沉醉在这座浸透着岁月沧桑和浓郁边疆风情的城市里,永远不要醒来。
“喀什(ka(ā) shi(í))?不是叫‘客神’吗?”杨牧田稍显局促地挠挠头,“我还纳闷这里的人为何如此热情,把客人都当作神?!”
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脑袋:“喀什,意为宝石般的地方。从现在起,谁能像发掘宝石一样发掘出这座古城最别具一格的地方,我重重有赏!”
话语间,同学们四散开来,纷纷变身“福尔摩斯”——
“这里每一扇门的样子都不重复,或颜色或形状或雕饰。”
“这里的饼(当地称“馕”)比我家的花盆还大!”
“这里的大部分居民都讲维语,不懂汉语!”
“不错,洞察力一百分,赏每人晚餐多加两块肉,大块朵颐!”
长名字,绿帽子,亚克西
8月14日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和田皮山。
安徽援疆指挥部、和田地区旅游局、皮山县委县政府等单位,在站台外的广场上举行了欢迎仪式。巴郎子(维语,意为“小伙子”)深情地演唱激扬的维吾尔族歌曲,澎湃的音符串成一个动人的句子:欢迎你,远方的客人。克孜(维语,意为“小姑娘”)灵动地演绎着独特的麦西来普民族舞蹈,衣袂飘举间火辣辣的热情传递开来。
歌舞之后,便是同学们的主场了——安徽的20名中小学生和皮山20名小学生,在这里两两结对、成为朋友,用最诚挚的语言许下最美妙的愿景:皖疆两地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
“你好,我叫阿布都萨拉木·麦麦提阿布拉。”一个大眼睛、长睫毛的新疆男孩主动伸出右手向安徽的小客人纳川问好。
纳川愣住了,在心里小声嘀咕:这么长的名字,怎么记?
男孩看出了纳川的尴尬:“麦麦提阿布拉是我父亲的名字,你叫我阿布都萨拉木就行了。”
纳川这才转忧为喜:“我叫陈刘纳川,很高兴和你成为朋友,这是给你的礼物。”
“哇,拼装式装甲战车,太酷了!”男孩的脸染上激动的红晕,“谢谢你,我也要把我最好的玩具送给你。”
纳川的手心里,躺着一辆红白相间的塑料摩托车。不可拆卸,不能变形,车头还有些严重的划痕,看得出来珍藏了很久。
“你喜欢吗?”
望着男孩清澈明亮的双眼,纳川重重点了点头。这位亲爱的新疆朋友,是把视为珍宝的东西送给了自己呢!
不远处,机灵鬼陈柏洋正在和他的新朋友——艾克代·热依木聊天。
“你汉语怎么说得这么好?”
“学的呀!我们学校有固定的汉语课,每周三到五节。我可喜欢上汉语课了,非常有意思。”艾克代显然很享受这个话题。
“那你们学起来容易吗?”
“唔,刚开始并不轻松,句子说得磕磕巴巴,书写顺序频频出错,连老师的问题都不能完全听懂。不过,同学们学汉语的积极性都很高,大家在一起多说、多看、多读、多写,自然就会啦!”艾克代说得激动,两眼放光,“等我学有所成,就去安徽找你玩。”
“一言为定。”柏洋笑嘻嘻地继续问,“你还有什么别的爱好?”
“跳舞!”艾克代伸展着四肢,“新疆是歌舞之乡,几乎没有哪个女孩子不喜欢跳舞。”说着,她还展示了一把新疆舞蹈中“不动肩膀、只动脖子”的特殊技能,“你想学的话我可以教你!”
“别!”柏洋拍拍自己肚子上的肉,“我可没那个天分。要不你教我一句万能的维语吧,走哪都能用的那种。”
“万能的?这可难倒我了!”艾克代转动脑筋,“有了——亚克西!翻译成汉语是‘好’的意思。”
“万岁,亚克西!”
回去的路上,伊帕尔古送给了我一个芭比娃娃。我受宠若惊:“这是你给结对小伙伴的礼物吧?”
“我准备了两份,芭比娃娃是送给女孩的。我的结对伙伴谢松辰是个博学的小男生,可会讲历史故事了!” “哦,那你送了他什么?”我好奇地问。
“一顶漂亮的绿帽子!”
“哦,那可真是个珍贵的礼物!”
知道吗?新疆人对绿色素有崇敬之情,在茫茫戈壁上,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因此,新疆人将蓬勃的绿色送给最尊贵的客人。
何时你再来
少年间那种纯粹的友谊真美好啊。
在和田的几天里,几乎每一寸热土都见证了皖疆两地青少年的深情厚谊:他们在和田大剧院紧邻而坐,凝神观看《安徽·和田心连心》大型歌舞晚会,共享文艺大餐;在昆仑山大峡谷的栈道上拉手前行,感受群山的威严与苍茫;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放声大喊,一起将心事埋进细细软软的黄沙……通过几天的密切交流,少年们对民族和地区的历史与文明、地域与风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皖疆两地心连心”的种子在慢慢长大,“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鲜花正悄然结果。
再美的相聚都有离别的一天。少年们在站台边依依惜别、泪水涟涟的模样,让我至今难忘。是啊,不管是几年幾天还是几个小时,一旦建立珍贵的友谊,总是令人难以面对离别,何况是这群纯真的孩子呢?
终于,我们踏上了归程。列车依旧有节奏地奔驰着,轰隆轰隆的声音像能安抚离人的心,孩子们大多躺在卧铺上睡着了。
我悄悄回头,却见车厢的最尽头,陈刘纳川正对着玻璃窗哈气,用手指写着什么。
纵使我的视力不太好,也能清晰地看见那几个大字——阿布都萨拉木·麦麦提阿布拉。
嗬,忘性极大的他,不知什么时候记下了朋友的全名。
我的眼眶微微湿热,顷刻间,这一路的感动如温水润喉,甜滋滋地漫出一句话——古城、大漠、群山,还有我亲爱的朋友,春风十里,都不如“你”!
什么时候会再相见呢?让我们重温一次西域梦,再相约一次皖疆情。应该,会很快吧!
新闻链接:2017年8月8日至22日,安徽省24名中小学生和教师代表搭乘“皖和号”专列走进新疆和田,与皮山县23名学生和教师代表开展了“手拉手”融情实践夏令营活动。
活动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安徽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旅游局、省援疆指挥部、上海铁路局、新疆和田地区行署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两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增强了两地青少年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