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根系几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玉米品种青农8号为材料,采用缺水和18¥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的方法,研究玉米幼苗根系几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玉米幼苗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呈明显增加趋势,并且在缺水处理96h后增幅减小;缺水48h后复水可使干旱时迅速增加的SOD、P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恢复到正常状态,可溶性蛋白含量比正常含量低。
  关键词:玉米;干旱胁迫;根系;生理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S513.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4-0026-05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也是对干旱比较敏感的作物之一[1,2]。在中国,每年由于干旱引起的玉米产量损失相当严重[3,4]。干旱胁迫降低玉米苗期生叶速度和植株高度,减少生物量,严重抑制幼苗营养生长。根系对于水分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是遇旱最先反应的器官并发出信号,使植株迅速作出反应,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密不可分[5~7]。由于植物根系长在地下,取样和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大多数研究将围绕地上部分展开[8~11],利用玉米根系对幼苗抗旱性的研究还较少[11,12]。本研究通过对青岛农业大学新选育玉米品种青农8号的幼苗进行模拟干旱与缺水处理,测其根系的有关生理指标,探讨根系生理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从而为新的抗旱玉米品种的选育奠定理论基础。
  收稿日期:2014-11-17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SDAIT-01-022-O1)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与试验方法
  供试品种为玉米(ZeamaysL.)杂交种青农8号,由青岛农业大学分子育种研究室提供。
  采用水培法培养幼苗,即将玉米种子在25℃光照培养箱中水培幼苗,至3叶期进行干旱处理。设置干旱(以18%PEG-6000溶液模拟,用PEG表示)、缺水和正常供水(CK)3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按照时间梯度分别取样并进行形态和生理指标的测定:每隔24h对根系取样,冲洗、拍照、研磨后,分别测定其生理指标,连续测定3d,并将缺水处理幼苗于干旱胁迫48h后复水,于复水48h分别取胁迫和对照玉米幼苗根系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2测定指标与方法
  酶液的提取方法:取玉米幼苗根系样品0.5g于预冷的研钵中,加1mL预冷的磷酸缓冲液在冰浴上研磨成浆,加入磷酸缓冲液定容至7mL,在1000r/min下离心15min。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13];丙二醛(MDA)含量测定采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1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采用氯化硝基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以抑制NBT光化学还原的50%为一个酶单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15]。
  1.3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用DPS7.05软件,作图用MicrosoftExcel2007。
  2结果与分析
  2.1幼苗在模拟干旱条件下的形态变化
  由图1看出,与对照比较,干旱条件下的幼苗形态有较明显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推进,处理下的幼苗变矮变弱,根系变短变细两个处理对比,缺水条件下的幼苗变化较明显。
  2.2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
  植物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大多是参与各种代谢的酶类,在干旱和缺水情况下,其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图2A看出,干旱处理24h,玉米幼苗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缺水处理比对照增加且差异极显著,PEG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至48h,PEG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EG处理3d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增加,缺水处理增加更为显著,增幅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对缺水处理48h的幼苗进行复水处理,结果如图3A所示。缺水处理24、48、72h后,幼苗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缺水处理48h的含量最高,其复水48h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但比96h(CK)的极显著降低,损伤已完全恢复。
  2.3MDA含量的动态变化
  MDA是膜脂过氧化的最终产物,其含量可以反映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如图2B所示,玉米幼苗经过PEG模拟干旱和缺水胁迫后,根系MDA的含量均高于正常供水(CK),24、48、72h缺水处理的MDA含量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前两者的PEG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72hPEG处理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根系MDA含量均有大幅度升高,其中缺水处理的根系MDA含量升高更为显著。
  由图3B得出,缺水48h幼苗复水48h后根系的MDA含量和96h(CK)相比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
  2.4SOD活性的动态变化
  SOD在植物体中广泛存在,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的活性氧,防止自由基对机体造成伤害。在干旱胁迫下,SOD活性变化趋势如图2C所示,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SOD活性增加,且PEC处理在24h和48h不存在差异显著性,72h存在显著差异。缺水处理和对照相比,在24h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在48h和72h存在极显著差异。缺水处理48h的幼苗复水48h后根系SOD活性和96h(CK)相比,不存在差异显著性,认为损伤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结果如图3C。
  2.5POD活性动态变化
  POD是参与防御活性氧减少对作物伤害的重要酶,其活性的变化也反映了作物受干旱胁迫的程度。如图2D所示,玉米幼苗经干旱胁迫后其根系中POD活性呈增加趋势;和对照相比,缺水处理24h差异显著,48、72h差异极显著;而PEG处理各时间段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如图3D所示,复水48h之后的POD活性和96h(CK)相比,不存在差异显著性,认为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
  3讨论与结论
  MDA是自由基对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的主要最终产物之一,有研究表明,植物在干旱胁迫下,根系MDA含量有很大幅度的增加[7,16,17]。本试验中,在一定的干旱条件下,幼苗根系的MDA含量在72h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缺水48h时达最大,随后又减少,说明时间的延长致使干旱程度加重,干旱引发缺氧从而导致植物体内产生大量的ROS对可溶性蛋白造成严重损伤[18]。
  植物细胞内活性氧的清除主要是通过酶促清除系统与非酶促清除系统完成。SOD是植物体内清除活性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其主要功能是消除细胞内的超氧自由基,POD主要是清除H2O2。苗期干旱,根系SOD活性升高,且耐旱品种升高幅度大于不耐旱品种[17]。本研究表明玉米新品种青农8号在干旱胁迫下,幼苗根系SOD活性在72h之前呈增加趋势,这与前人研究一致。王一[19]的研究表明,玉米自交系苗期干旱条件下,POD活性在第6d达峰值,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POD活性在72h之前呈上升趋势。
  干旱抑制玉米植株的生长,但是,适当的复水可以恢复其生长。姚春霞等[20]的研究表明,玉米品种户单4号的根面积和根长在复水5d后与正常水分处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中,干旱胁迫48h再复水48h后,根系各生理指标能恢复到对照(96h)水平,说明玉米新品种青农8号对干旱胁迫存在一定的抗性。
其他文献
生于1921年的殷延伟是黄埔军校七分校15期4总队7大队步科毕业生,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193师579团8连3排中尉排长、29军91师272团2营6连上尉排长,参加过“独山战役”。谈起与日军的交锋,殷延伟至今记忆犹新。“部队在河南禹州与日军作战时,我在战斗中被日军炮弹碎片击中,背部、后脑、颈部多处受伤,左嘴角被弹片豁伤,至今右耳后部仍有未取出残留的弹片。”  他亲历了豫中会战,战斗的激烈程度是后人无
期刊
擎天赖一柱  妻子瘫痪在床,小女瘫痪在床,百岁岳母瘫痪在床。三代卧床女,同靠一根铁脊梁,同用一双铁臂膀。年逾花甲,一个人擎起全家的天,爱和责任是支撑你的信念,也是暖照亲人的太阳。  ——“山东好人”年度人物颁奖辞  在栖霞市,流传着一段关于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照顾三代生活无法自理女人的感人故事,102岁的岳母、瘫痪在床的妻子和女儿。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今年64岁的农民刘义。  妻子蔡秀英19
期刊
从内地的县城走进甘南,带给我的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甘南之行让我知道了如何使复杂变成简单,如何使沉重的心灵得到释放,  我把自己的心灵变成无边无际的洁白哈达,将所有的复杂覆盖,  奏成一曲心灵的呼唤,再静下心来聆听,聆听一曲大自然赐给我的清远悠扬之歌。  自从喜欢上摄影,就常听身边的影友们介绍甘南的四季风光,并从网络和画报上欣赏摄影家们在甘南拍摄的照片,其风光之美,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震撼。藏
期刊
大城,这个名字非常普通的地方,在去之前我对其没有任何印象。出了曼谷,一路的田园风光,低厚的云层飘荡在旷野之上,显得辽远而广阔,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心里多少有些疑惑。  抵达之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热闹小镇的气息,烈日下,三轮车混迹在喧闹的人群中横冲直撞。抬头望向远处,蓝天下能看得到废弃的古塔孑然而立的样子,那便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找了一家租自行车的店,按照店主给我们的简易地图,踏着阳光的碎影和一路
期刊
1945年4月,赵锡坤入伍时,只有18岁,今年他已经88岁高龄。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壮小伙,变成了现在的耄耋老人。由于身体原因,赵锡坤已经很难与人交流,日常生活需要由比他小十岁的老伴亓春美照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已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淡去。唯有那一枚枚依然闪亮的军功章,默默记录着那段英勇传奇的军旅时光。赵锡坤是个沉默的人,即便是年轻时,他也很少向爱人与孩子讲
期刊
摘要:为研究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及其衍生物在农药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制备了β-CD、HD-β-CD、Me-β-CD与毒死蜱的包合物,并在室内进行了包合物毒杀蛴螬成虫试验。结果表明:包合物的杀虫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毒死蜱-HP-β-CD、毒死蜱-Me-β-CD、毒死蜱-β-CD。  关键词:β-环糊精;衍生物;毒死蜱;LC50  中图分类号:S433
期刊
摘要:对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栽培菌株的菌丝生长、出菇、子实体形态、生物转化率等进行栽培比较,综合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农平1号菌株抗杂性差,其他菌株抗杂性均强;各菌株在各阶段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别不大;豫平5号、苏研7号菌株现蕾较早;双抗黑平、豫平5号、苏研7号、泰平19菌株转潮间隔较短;豫平5号、苏研7号、亚光1号、泰平19、99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大; 99、泰平19、苏研7号、双抗黑平、豫平5号菌株子
期刊
摘要:试验以3年生树形金银花品种中花5号为材料,研究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其千蕾干重以及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用量有机肥对中花5号千蕾干重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单株产量影响显著,其中以每株施入有机肥10 kg的处理干花产量最高,达78.25 g/株,比不施肥处理(对照)提高38.77%。  关键词:施肥量; 金银花; 产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S567.1+90.6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自2012年4月下旬始发期起, 每隔10天调查1次泰山白首乌蚜虫数量,2013年进行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泰山白首乌蚜虫发生期在4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好,施药后7 d各剂量下差异不显著,对泰山白首乌安全、环境兼容性好,毒性较低,是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泰山白首乌;蚜虫;发生规律
期刊
鲁中丘陵中难得的一片平原地带,孙小燕的农业物联网实验大棚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棚内一人多高的茄子已经采摘完毕,准备换茬。早上还插在土壤中的土壤养分探测器已经被放置到一侧,膜下灌溉系统也露出了全部面貌。大棚入口处的物联网终端暂时停止向几十公里外的山东农业大学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传输数据。  孙小燕在考虑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大棚中产出的绿色蔬菜放到她的“八宝灵机”电子商务平台上出售,在物联网终端的自动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