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学科由于它的综合性使得学科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远离学生群体,使他们对学科本身存在距离。而将社会学科生活化,则能真正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现实,对学科产生充分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
关键词:社会;生活;兴趣
一、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包含地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如若不加以贴近现实,极容易造成学生对学科丧失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将生活拉近的教育的理念,从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就已经提出了,经过卢梭、夸美纽斯等教育学家的不断研究,教育生活化的理念逐步深化。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其中一点“生活即教育”就揭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素质教育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而能力不仅是在考试中,更在生活中。所以,将教学生活化,从课本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
二、什么是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究竟何为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做到心中有数。《现代汉语字典》对“生活”一词的解释是“人或生物为了生活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关于“生活”的解释,历代教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杜威的“生活是一种技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与工作”。这些教育学家对生活的定义都包含了同一个含义,就是“行”。我的理解是生活是一种社会活动,是通过“行”来体现,是我们日常行为的综合。
教学的生活化,教育界的很多大家也做出了一些定义。例如,张文、高玉柏认为“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觉得教学生活化即把教学“通俗化”“实际化”。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通过各种生活元素的调味,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将教学内容化为实例,深深烙印在学生记忆中。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动态,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
三、贴近生活的教学
1.地理部分的教学
地理学科的基础要求是了解和掌握全球的地理概况,所以学生要掌握重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经纬线的分布等。而很多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太过于遥远和陌生,所以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学生会把英国和澳大利亚搞混,还会时常忘记中国是在亞洲。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从学生感兴趣和熟知的日常生活物品着手,让学生逐渐发现为什么这个地方能生产出这种类型的产品,这可能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的,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国家的地理、人文概况。
2.历史部分的教学
历史相对于地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量历史影视剧的传播使得学生对很多历史人物、事件充满兴趣。所以,把这类影视剧资源结合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针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时序的教学上,可以利用大量当红的历史影视剧,让学生根据影视剧,记录历史发展的时序。又如影视剧中出现的历史错误,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罗列出来。学生的参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让遥远的历史记忆充满生活的情趣。
近些年来,国家对各地博物馆的发展越发重视。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和人文最好的一个平台。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所以在教学中也可尝试融合本地的博物馆资源。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对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充满热情和好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安排假期作业就可以与此相关。比如让孩子和爸妈一起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还可以让他们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历史资料,由兴趣层面引导孩子喜爱社会学科。
教育,建立在实际生活之中,它从生活中而来,也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张 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7.
[2]赵 娇.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6.
[3]唐 红.立足新课改,走向生活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关键词:社会;生活;兴趣
一、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包含地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如若不加以贴近现实,极容易造成学生对学科丧失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将生活拉近的教育的理念,从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就已经提出了,经过卢梭、夸美纽斯等教育学家的不断研究,教育生活化的理念逐步深化。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其中一点“生活即教育”就揭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素质教育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而能力不仅是在考试中,更在生活中。所以,将教学生活化,从课本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
二、什么是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究竟何为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做到心中有数。《现代汉语字典》对“生活”一词的解释是“人或生物为了生活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关于“生活”的解释,历代教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杜威的“生活是一种技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与工作”。这些教育学家对生活的定义都包含了同一个含义,就是“行”。我的理解是生活是一种社会活动,是通过“行”来体现,是我们日常行为的综合。
教学的生活化,教育界的很多大家也做出了一些定义。例如,张文、高玉柏认为“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觉得教学生活化即把教学“通俗化”“实际化”。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通过各种生活元素的调味,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将教学内容化为实例,深深烙印在学生记忆中。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动态,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
三、贴近生活的教学
1.地理部分的教学
地理学科的基础要求是了解和掌握全球的地理概况,所以学生要掌握重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经纬线的分布等。而很多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太过于遥远和陌生,所以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学生会把英国和澳大利亚搞混,还会时常忘记中国是在亞洲。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从学生感兴趣和熟知的日常生活物品着手,让学生逐渐发现为什么这个地方能生产出这种类型的产品,这可能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的,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国家的地理、人文概况。
2.历史部分的教学
历史相对于地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量历史影视剧的传播使得学生对很多历史人物、事件充满兴趣。所以,把这类影视剧资源结合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针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时序的教学上,可以利用大量当红的历史影视剧,让学生根据影视剧,记录历史发展的时序。又如影视剧中出现的历史错误,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罗列出来。学生的参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让遥远的历史记忆充满生活的情趣。
近些年来,国家对各地博物馆的发展越发重视。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和人文最好的一个平台。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所以在教学中也可尝试融合本地的博物馆资源。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对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充满热情和好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安排假期作业就可以与此相关。比如让孩子和爸妈一起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还可以让他们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历史资料,由兴趣层面引导孩子喜爱社会学科。
教育,建立在实际生活之中,它从生活中而来,也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张 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7.
[2]赵 娇.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6.
[3]唐 红.立足新课改,走向生活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