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发展迅速,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迫切需要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现状 策略
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事业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事业单位只要进行经济活动和管理,就需要存在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国家专项项目拨款、上级补助、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进行经济活动,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业务核算相对简单。但是,没有经济压力,就没有改革动力。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足够重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财务收支失控、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现状
1、相关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足够重视,对规章制度执行不够坚决
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脱离实际,难于执行;单位主要领导轻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相关人员对内控执行不坚决,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各级监督部门在检查时只注重制度的制定,而忽视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失效,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形式,造成部分事业单位账实不符,资产流失;库存现金白条抵库,各种支出违反《现金管理条例》,随意、大量采用现金方式支付,甚至想方设法套取现金,贪污挪用;对债权债务核销不按照规定程序执行,接受违反规章票据、财务不公开透明等。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合规,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少,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可用人员有限,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内部会计控制覆盖面不够全面,没有完全落实到单位的各个成员和各种业务环节,岗位安排缺乏合理性,相当多的岗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不相容岗位兼职的混乱现象。部分单位由于人员编制有限,缺乏正规专业会计,甚至存在“临时抓差”现象,由一人担任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多项职务。对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不能很好地分离制约,各种资产管理十分混乱。
3、预算控制形同虚设,预算编制趋于形式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发展,事业单位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比较随意、粗略,每年财政拨款是以上年财务收支为基数而制定,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预算支出的要求;预算单位并没有对各责任科室人员的责任进行预算约束,对费用支出和资金审批权限没有严格的限制,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考察费等费用缺乏控制和约束;部门预算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单位预算追加调整较为频繁,随意使用资金,使预算的约束性、控制力大大削弱。
4、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不够,财务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基础工作还有待加强,基础工作规范化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核算与企业财务核算相比较而言较为简单,因此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和企业会计相比低得多,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执行不力主要源于个人品质、能力和知识等素质问题。业务知识匮乏、思想观念落后,使业务判断能力达不到准确要求,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缺乏真实性等。可以说,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准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5、内部监督流于形式,考核机制不到位
就目前而言,各事业单位内审机构与会计部门属同级别科室,同受单位负责人领导,有些单位甚至就没有内审部门,更别谈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了。因此,内审机构在审计上走过场,沦为领导作秀的工具;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甚至不敢涉及,无法起到监督作用。同时,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重视不够,形成了“重考核形式,轻内部会计控制”的不良现象。
二、解决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策略
1、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加强内部管理
《会计法》第四条中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使自己的风险意识增加。单位会计工作的好坏与单位负责人责任意识息息相关,对单位负责人前途影响深远,单位负责人应该担起主要责任,搞好内部会计工作。
财务管理人员控制责任意识也要与时俱进。财务管理人员是内部控制措施具体的实施者、操作者,其控制责任意识强弱决定着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执行。具体包括: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前期控制,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聘用标准,坚持持证上岗,无会计从业资格证者不准在岗,尤其是财务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具备三年以上中级职称;注重会计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中期控制,使其能适应新的会计业务知识,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能力,熟悉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树立强烈的岗位责任观念;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岗位责任意识根深蒂固,使其充分注意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性,自觉维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以防止营私舞弊,优化财务管理。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合理安排岗位设置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保障。单位领导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内部控制,把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更加注意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率,做到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意识,制度规章无处不在,形成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事业单位管理文化氛围。同时,确定不相容职务是否存在,并明确划分,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相互分离,进而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3、加强全面预算控制,重视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相结合
每年的全面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事业单位为达到下一年度目标而编制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也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财务收支规划的授权批准。单位的全面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内部财务收支、项目建设活动都要按预算进行,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步骤和方法。
在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上,单位预算的各项收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标准编制,具体细化到类、款、项、目,分门别类地在预算中单独编制,做到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对于项目支出预算的制定,最好采用零基预算,撇开以前的条条框框,从零做起,使预算和实际相结合,做到编以适用,编以致用。对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实行增量预算,在上年事业单位财务决算的基础上,公用经费实行定员定额制度,人员经费要按照人事和社会保障的规定执行,根据人数、级别、专业技术能力来进行编制。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切忌主观随意性,做到预算编制有理有据,能够通过财政部门和人大的批准,值得会计专业人士的推敲,使其具备合理性和合规性。
4、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在贯彻执行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作用非常重大。因此,在聘用财务人员之前,首先要对其业务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同时考察其是否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不符合规定的不得聘用,对不符合条件但已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应进行业务再培训,使其达到称职、持证上岗的要求。另外,在聘用财务人员之后,还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和手段,对取得了相应资格证书的财务管理人员给予一定晋升机会,或者和工资挂钩,使追求上进的人员得到实惠,确立“争相学习,学以致用”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后续教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使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得到保障。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落实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要改变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使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得到强化。内部审计人员应是外派人员,其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最好是政府审计机关或监察机关,这样内审人员开展工作就会得心应手,无所顾忌,监督力量就会加强,监督效果就会强化。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并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效率作出有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设计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以提高政治素养、参加审计业务学习以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增强“人民公仆”服务意识。加强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的跟踪落实,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活动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加强和提高,使内部控制措施落实到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与考核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采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检查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得以有效遵循,监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采取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手段,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使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语
会计工作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的以财务会计为主线的工作思路,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满足了事业单位的成立和初步发展,但随着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要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把事业单位做大做强,则需要财会工作适应时代新需求,运用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的先进管理方法、技术,有效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为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财会人员需要深入理解各种财务管理知识的特性和内涵,将其与财会工作有机融合起来,提高财会工作的水平,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志平: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3(8).
[2]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3] 吴冬敏:浅析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国投资,2009(7).
[4] 卢士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现状 策略
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事业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事业单位只要进行经济活动和管理,就需要存在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国家专项项目拨款、上级补助、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进行经济活动,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业务核算相对简单。但是,没有经济压力,就没有改革动力。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足够重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财务收支失控、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现状
1、相关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足够重视,对规章制度执行不够坚决
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脱离实际,难于执行;单位主要领导轻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相关人员对内控执行不坚决,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各级监督部门在检查时只注重制度的制定,而忽视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失效,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形式,造成部分事业单位账实不符,资产流失;库存现金白条抵库,各种支出违反《现金管理条例》,随意、大量采用现金方式支付,甚至想方设法套取现金,贪污挪用;对债权债务核销不按照规定程序执行,接受违反规章票据、财务不公开透明等。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合规,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少,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可用人员有限,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内部会计控制覆盖面不够全面,没有完全落实到单位的各个成员和各种业务环节,岗位安排缺乏合理性,相当多的岗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不相容岗位兼职的混乱现象。部分单位由于人员编制有限,缺乏正规专业会计,甚至存在“临时抓差”现象,由一人担任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多项职务。对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不能很好地分离制约,各种资产管理十分混乱。
3、预算控制形同虚设,预算编制趋于形式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发展,事业单位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比较随意、粗略,每年财政拨款是以上年财务收支为基数而制定,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预算支出的要求;预算单位并没有对各责任科室人员的责任进行预算约束,对费用支出和资金审批权限没有严格的限制,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考察费等费用缺乏控制和约束;部门预算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单位预算追加调整较为频繁,随意使用资金,使预算的约束性、控制力大大削弱。
4、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不够,财务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基础工作还有待加强,基础工作规范化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核算与企业财务核算相比较而言较为简单,因此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和企业会计相比低得多,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执行不力主要源于个人品质、能力和知识等素质问题。业务知识匮乏、思想观念落后,使业务判断能力达不到准确要求,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缺乏真实性等。可以说,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准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5、内部监督流于形式,考核机制不到位
就目前而言,各事业单位内审机构与会计部门属同级别科室,同受单位负责人领导,有些单位甚至就没有内审部门,更别谈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了。因此,内审机构在审计上走过场,沦为领导作秀的工具;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甚至不敢涉及,无法起到监督作用。同时,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重视不够,形成了“重考核形式,轻内部会计控制”的不良现象。
二、解决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策略
1、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加强内部管理
《会计法》第四条中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使自己的风险意识增加。单位会计工作的好坏与单位负责人责任意识息息相关,对单位负责人前途影响深远,单位负责人应该担起主要责任,搞好内部会计工作。
财务管理人员控制责任意识也要与时俱进。财务管理人员是内部控制措施具体的实施者、操作者,其控制责任意识强弱决定着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执行。具体包括: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前期控制,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聘用标准,坚持持证上岗,无会计从业资格证者不准在岗,尤其是财务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具备三年以上中级职称;注重会计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中期控制,使其能适应新的会计业务知识,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能力,熟悉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树立强烈的岗位责任观念;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岗位责任意识根深蒂固,使其充分注意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性,自觉维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以防止营私舞弊,优化财务管理。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合理安排岗位设置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保障。单位领导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内部控制,把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更加注意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率,做到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意识,制度规章无处不在,形成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事业单位管理文化氛围。同时,确定不相容职务是否存在,并明确划分,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相互分离,进而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3、加强全面预算控制,重视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相结合
每年的全面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事业单位为达到下一年度目标而编制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也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财务收支规划的授权批准。单位的全面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内部财务收支、项目建设活动都要按预算进行,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步骤和方法。
在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上,单位预算的各项收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标准编制,具体细化到类、款、项、目,分门别类地在预算中单独编制,做到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对于项目支出预算的制定,最好采用零基预算,撇开以前的条条框框,从零做起,使预算和实际相结合,做到编以适用,编以致用。对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实行增量预算,在上年事业单位财务决算的基础上,公用经费实行定员定额制度,人员经费要按照人事和社会保障的规定执行,根据人数、级别、专业技术能力来进行编制。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切忌主观随意性,做到预算编制有理有据,能够通过财政部门和人大的批准,值得会计专业人士的推敲,使其具备合理性和合规性。
4、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在贯彻执行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作用非常重大。因此,在聘用财务人员之前,首先要对其业务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同时考察其是否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不符合规定的不得聘用,对不符合条件但已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应进行业务再培训,使其达到称职、持证上岗的要求。另外,在聘用财务人员之后,还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和手段,对取得了相应资格证书的财务管理人员给予一定晋升机会,或者和工资挂钩,使追求上进的人员得到实惠,确立“争相学习,学以致用”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后续教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使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得到保障。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落实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要改变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使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得到强化。内部审计人员应是外派人员,其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最好是政府审计机关或监察机关,这样内审人员开展工作就会得心应手,无所顾忌,监督力量就会加强,监督效果就会强化。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并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效率作出有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设计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以提高政治素养、参加审计业务学习以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增强“人民公仆”服务意识。加强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的跟踪落实,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活动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加强和提高,使内部控制措施落实到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与考核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采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检查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得以有效遵循,监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采取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手段,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使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语
会计工作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的以财务会计为主线的工作思路,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满足了事业单位的成立和初步发展,但随着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要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把事业单位做大做强,则需要财会工作适应时代新需求,运用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的先进管理方法、技术,有效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为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财会人员需要深入理解各种财务管理知识的特性和内涵,将其与财会工作有机融合起来,提高财会工作的水平,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志平: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3(8).
[2]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3] 吴冬敏:浅析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国投资,2009(7).
[4] 卢士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