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博物馆中场景设计是教学探索和研究学习的理想途径。通过场景设计使博物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并深入体验,使博物馆不仅仅只发挥展陈功能,更突出其首要的教育功能。从博物馆场景的设计理论和职业教育博物馆典型技艺场景的实践两方面开展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设计要素后,对职业教育博物馆提出具体的典型技艺场景设计方案。
关键词 典型技艺场景;职业教育;博物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2-0047-03
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就是教育,区别于学校而言,博物馆是非强制性学习的课堂。博物馆对于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与个人的知识、喜好有关。同时,博物馆的外在环境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而言,虽然无法控制参观者的内在因素,但可以通过设计外在环境因素来提高博物馆学习发生的可能性及质量。
一、博物馆场景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Ansbacher在评述杜威经验学习理论对于博物馆教育启示的文章中指出,所有的教育皆来自体验,然而并非所有的体验都是等价而全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有关学习的体验是博物馆所有参观体验中的一部分。对博物馆进行设计的目的是提供能增进理解、有助教育学习的感知体验。
Diamond研究了家庭在劳伦斯科学馆(Lawrence Hall of Science)和旧金山探索馆(Exploratorium)中的参观行为,发现观众与57%的展品互动时间少于1分钟,互动超过3分钟的展品只占总数的18%。博物馆是一个集参观者观感、互动、思考于一体的地方,如果传统意义上的展品无法吸引观众驻足,也就无从谈起之后的教育学习。良好的设计能提供恰当的情境以支持群体中相互讨论的动力,从而不断促进学习的发生。
二、博物馆场景设计要素
博物馆中的教育学习是通过人-环境、人-展品、人-人交互而实现。空间环境为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展品提供学习资源,中介物和活动提供学习的途径。传统意义上的展品受时间、空间及静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局限性,记录的是不完整的片面信息。场景是解决实物展示局限性的有效辅助,展品也是场景创作的根本。一方面,可以通过场景还原实物与空间的关系,使实物回归到当时的背景中去。另一方面,对于有变化或不存在的实物,则可以通过研究还原其原本属性,特别是一些传统技艺场景可以更生动更鲜活的呈现说明效果。
场景的原型,一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另一种是从事实中归纳出来的。原型也是场景设计中的核心,要具有科学性。场景中的变量多指场景中原型在时间段中的某一时刻,这就有了静态的点和动态的线之分,还有空间中的大小变化及视角变化。例如,长春规划展览馆中长春历史部分镶嵌在门口的老大门是场景中的原型,参观者仿佛可以穿过那扇大门走进历史的长春。老长春的街景动画就是变量,在繁华热闹的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马和阵阵叫卖声就是历经数年变化发展中的长春的一个缩影。场景的情节,一种是场景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或自然环境,另一种是在场景中将静态表现出变化衍进的趋势过程。北京的古动物博物馆中,恐龙生活的自然环境及讲述方式呈现出恐龙繁衍生息的过程。场景的空间,是指在场景组织中各元素、材料最终形成的空间,从平面、三维空间给参观者切身的体验感。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尾厅的设计“12秒”区域是体验感非常成功的案例,在黑暗狭窄的三角形空间中,随着滴答的读秒声,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灯光会照亮一个遇难者遗像,灯灭遗像也随之消失。这个设计的历史基础是,30多万同胞遇难,即每隔12秒就有一人被杀害。用狭窄空间给人以压抑的情绪,将流逝的时间和生命进行量化对比,配合灯光和空间效果在参观临近尾声时再次激起观众沉痛的悼念和爱国情怀。
三、职业教育博物馆典型技艺场景艺术形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艺授受”,即由掌握一定技巧性的技术或手艺的传授者将其掌握的技术、技艺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她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明,也兼容着西方工业文化的现代文明。职业教育博物馆主要追溯职业教育的起源,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为职业教育研究、教学等提供历史依据。
(一)真景复原
真景复原就是在开阔的空间范围内真实地复原出文物原来所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博物馆展览中非常好的辅助陈列方式,目的是为了体现文物的价值与内涵,其中又分为全景复原和半景复原。
职业教育博物馆中造纸术的复原就是全景复原。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依据历史的背景环境为基础,考虑人物的发饰、衣着特点,特别是蔡倫的人物形象,而重中之重则是表现造纸的技艺,原料的分离,打浆,抄造,干燥,最后揭下成为纸张。技艺动作的准确性高于艺术的呈现效果要优先考虑,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依据。然而人物的表情及环境的表现则更能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有助于吸引参观者,帮助记忆和理解。但这种单一的展现形式还不足以影响交互,还应在此基础上提供动手的机会,将参观者与造纸术场景建立联系,在“玩”的过程中解决学的问题。因此,在此设置了问答环节和造纸实践的游戏环节,实现主动学、容易学的效果。这种真景复原的手法是博物馆最常见的设计方式之一,不仅对人物、实物的复原,对具有意义的历史建筑也会复原。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最为典型的代表建筑之一就是北京故宫。职业教育博物馆将故宫等比缩小呈现出来,大部分中国人都看过这座古代皇宫建筑群的美妙之处。这里就呈现出榫卯结构的复杂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榫卯结构一一呈现。榫卯结构能够抵挡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这五百多年来毫不费力地将来自外界的压力转换到各个组成结构中分散下去,这也是榫卯结构的工作原理。参观者在感叹这一建筑瑰宝的艺术性的同时,能够结合短片和计算机了解以木构架结构的方式。不是匠师的我们也可以研究这一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典型技艺场景复原不仅具有技艺传承的作用,更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关键词 典型技艺场景;职业教育;博物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2-0047-03
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就是教育,区别于学校而言,博物馆是非强制性学习的课堂。博物馆对于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与个人的知识、喜好有关。同时,博物馆的外在环境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而言,虽然无法控制参观者的内在因素,但可以通过设计外在环境因素来提高博物馆学习发生的可能性及质量。
一、博物馆场景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Ansbacher在评述杜威经验学习理论对于博物馆教育启示的文章中指出,所有的教育皆来自体验,然而并非所有的体验都是等价而全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有关学习的体验是博物馆所有参观体验中的一部分。对博物馆进行设计的目的是提供能增进理解、有助教育学习的感知体验。
Diamond研究了家庭在劳伦斯科学馆(Lawrence Hall of Science)和旧金山探索馆(Exploratorium)中的参观行为,发现观众与57%的展品互动时间少于1分钟,互动超过3分钟的展品只占总数的18%。博物馆是一个集参观者观感、互动、思考于一体的地方,如果传统意义上的展品无法吸引观众驻足,也就无从谈起之后的教育学习。良好的设计能提供恰当的情境以支持群体中相互讨论的动力,从而不断促进学习的发生。
二、博物馆场景设计要素
博物馆中的教育学习是通过人-环境、人-展品、人-人交互而实现。空间环境为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展品提供学习资源,中介物和活动提供学习的途径。传统意义上的展品受时间、空间及静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局限性,记录的是不完整的片面信息。场景是解决实物展示局限性的有效辅助,展品也是场景创作的根本。一方面,可以通过场景还原实物与空间的关系,使实物回归到当时的背景中去。另一方面,对于有变化或不存在的实物,则可以通过研究还原其原本属性,特别是一些传统技艺场景可以更生动更鲜活的呈现说明效果。
场景的原型,一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另一种是从事实中归纳出来的。原型也是场景设计中的核心,要具有科学性。场景中的变量多指场景中原型在时间段中的某一时刻,这就有了静态的点和动态的线之分,还有空间中的大小变化及视角变化。例如,长春规划展览馆中长春历史部分镶嵌在门口的老大门是场景中的原型,参观者仿佛可以穿过那扇大门走进历史的长春。老长春的街景动画就是变量,在繁华热闹的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马和阵阵叫卖声就是历经数年变化发展中的长春的一个缩影。场景的情节,一种是场景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或自然环境,另一种是在场景中将静态表现出变化衍进的趋势过程。北京的古动物博物馆中,恐龙生活的自然环境及讲述方式呈现出恐龙繁衍生息的过程。场景的空间,是指在场景组织中各元素、材料最终形成的空间,从平面、三维空间给参观者切身的体验感。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尾厅的设计“12秒”区域是体验感非常成功的案例,在黑暗狭窄的三角形空间中,随着滴答的读秒声,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灯光会照亮一个遇难者遗像,灯灭遗像也随之消失。这个设计的历史基础是,30多万同胞遇难,即每隔12秒就有一人被杀害。用狭窄空间给人以压抑的情绪,将流逝的时间和生命进行量化对比,配合灯光和空间效果在参观临近尾声时再次激起观众沉痛的悼念和爱国情怀。
三、职业教育博物馆典型技艺场景艺术形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艺授受”,即由掌握一定技巧性的技术或手艺的传授者将其掌握的技术、技艺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她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明,也兼容着西方工业文化的现代文明。职业教育博物馆主要追溯职业教育的起源,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为职业教育研究、教学等提供历史依据。
(一)真景复原
真景复原就是在开阔的空间范围内真实地复原出文物原来所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博物馆展览中非常好的辅助陈列方式,目的是为了体现文物的价值与内涵,其中又分为全景复原和半景复原。
职业教育博物馆中造纸术的复原就是全景复原。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依据历史的背景环境为基础,考虑人物的发饰、衣着特点,特别是蔡倫的人物形象,而重中之重则是表现造纸的技艺,原料的分离,打浆,抄造,干燥,最后揭下成为纸张。技艺动作的准确性高于艺术的呈现效果要优先考虑,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依据。然而人物的表情及环境的表现则更能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有助于吸引参观者,帮助记忆和理解。但这种单一的展现形式还不足以影响交互,还应在此基础上提供动手的机会,将参观者与造纸术场景建立联系,在“玩”的过程中解决学的问题。因此,在此设置了问答环节和造纸实践的游戏环节,实现主动学、容易学的效果。这种真景复原的手法是博物馆最常见的设计方式之一,不仅对人物、实物的复原,对具有意义的历史建筑也会复原。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最为典型的代表建筑之一就是北京故宫。职业教育博物馆将故宫等比缩小呈现出来,大部分中国人都看过这座古代皇宫建筑群的美妙之处。这里就呈现出榫卯结构的复杂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榫卯结构一一呈现。榫卯结构能够抵挡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这五百多年来毫不费力地将来自外界的压力转换到各个组成结构中分散下去,这也是榫卯结构的工作原理。参观者在感叹这一建筑瑰宝的艺术性的同时,能够结合短片和计算机了解以木构架结构的方式。不是匠师的我们也可以研究这一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典型技艺场景复原不仅具有技艺传承的作用,更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